大隐书局创始人刘军:为守望者暖茶,为夜行人燃灯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作者:邹菁 发表时间:2019-04-15 16:42

大隐书局、大隐精舍创始人刘军(由大隐书局供图)

在上海市繁华的淮海中路和武康路交界处,有一座百年历史建筑武康大楼。大隐书局第一家门店就选在它的底楼,恰好与宋庆龄故居隔街相望,极繁华地,极简静所。

大隐书局武康路店门口是公交车站台,路面狭窄,刘军把店面退后10平方,让候车的市民有遮风避雨的空间。随后他又放了一张长凳,让候车的市民休憩。很多市民进店看书、拍照、打卡,渐渐地这里就成了“网红书店”。

大隐书局、大隐精舍创始人刘军接受人民网专访,分享实体书店在网络售书大行其道的今天如何破局和定位?如何实现服务读者的功能?实体书店的出路和未来发展会怎样?

大隐书局武康大楼店(由大隐书局供图)

记者:过去几年,随着移动终端、电子阅读的兴起,实体书店日益式微。2016年大隐书局选择在繁华的淮海中路开设首家门店,您当初为什么选择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毅然加入其中?

刘军:实体书店的式微,不代表实体书店没有发展空间,更不预示实体书店会走向消亡。实体书店的总量现在似乎在增加,但是盈利能力差的大背景,并没有改变,有点外热内冷的意味。实事求是地说,实体书店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且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我小时候曾经在公社广场上摆过小人书摊,深知阅读对于社会重构、精神重建不可或缺的正面价值。之所以在实体书店乍暖还寒的时候进入,一方面,源于人到中年的危机和坚持,说是危机其实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时间赛跑,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成了每天对自己的发问。另一方面,在于自己有点漠视或者忽略了对实体书店经营困境的深刻洞察,有点无知者无畏,时间愈久体味愈深。

大隐书局武康大楼店(由大隐书局供图)

记者:大隐书局武康大楼店成为“网红书店”,您怎么看待“网红”现象?

刘军:我们没有想到大隐书局会成为“网红书店”。其实,我不大喜欢“网红书店”的称谓,“网红”就好比是好看的皮囊,而内涵才是有趣的灵魂。美丽的容颜终会衰老,读者的审美也会疲劳。书店不该是绚烂的昙花,而应是长青的松柏。

我觉得,始终坚持审美视野、专业眼光、前瞻意识、独到慧眼的图书选品,对读者体验、业态融合、商业布局保有深刻的洞见、有力的行动、前卫的观念,这才是我们这些书店业者需要做的内涵创新。

大隐湖畔书局

记者:3年时间武康大楼店这家300平米的小书店从1家店发展到9家店,从一棵树延展为一片小森林,您之前是否想过大隐书局会以这样的规模迅速发展崛起?它深耕之道的精髓是什么?

刘军:小森林这个描述非常好。要成为森林,当然是树比较多了,就有更多的绿叶,更多的氧气。伙伴的努力,理性的判断,坚守的情怀,市场的选择等等,支撑、支持了大隐书局的发展。大隐书局“把文化做暖,把商业做软,把心灵做远”,用隐世的情怀做入世的事业。大隐书局已经从阅读空间转型到文化空间,涵纳图书分享、艺术导赏、文艺演出、文化体验多种形态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三年来,大隐书局攒了四个宝:一是出版机构的合作(图书优势);二是文化名人的加持(内容优势);三是社会各界的口碑(品牌优势);四是年青优秀的团队(管理优势)。这就是我们赖以发展的资粮。

另外,我们实行“千店千面,一店一策”的经营策略。比如,思源书廊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我们做好党建党史主题,精选红色文创产品。大隐湖畔书局在距离上海市中心的临港地区,常驻居民少,缺少公益性图书馆,我们首创了“共享图书”业务,让读者把图书借回家看。

大隐精舍(由大隐书局供图)

记者:精舍,曾是古人讲学的场所,现在成为都市人修身养性的地方。“大隐精舍”不仅仅是图书阅读空间,更像一个人文美学空间,被称为“是一个会呼吸的、会唱歌的、会跳舞的、会交流的书店”。你如何评论这家书店的特色?

刘军:大隐精舍,取意于“精致的屋宇、精深的思想、精美的服务”。它既是弘扬优秀文化的所在,也是提供美好服务的场所。用时下流行的说法,生活方式的提案者。800平方米的空间容纳了剧场、书院、茶家、学堂、艺廊的功能。

比如,以茶提神,以乐造境,一个茶韵满室、曲美怡人的演剧空间让你品味“禅意文心”。文以化人,文以载道,一个授业传道的读书空间,让你“拨开历史的迷雾”“走进文学的殿堂”。琴棋书画诗酒花,为你打造一个立足都市特点,优化市民生活,提升文化素养的学习空间。

杨浦人文书房(由大隐书局供图)

记者:从书店1.0时期到书店3.0时期,书店从传统的图书售卖空间发展到跨界、多元的文化空间,再到主题更加凸显、特色更加彰显的空间。但书店的灵魂在于书籍和阅读,如果书店不再以经营图书为主要功能,而是用新商业模式“养活”或“补贴”实体书店,是否会“偏离主业”、“本末倒置”?

刘军:书店成为社会各界都关注的话题,这是一件好事。我一直觉得做书店不是个好生意,但是个好事业。把图书做纯粹也好,多元跨界也好,都是实体书店应对网络书店、电子阅读提出的竞争策略,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把书店发展好。

综合、跨界、多元,诚品、茑屋做得很好,走得很远。除了把书店做大,是不是还可以把书店做深?比方说,在上海寸土寸金的商业地段,发展一些主题突出、对象精准、业态丰富的专业书店,例如,集音乐图书、乐器销售、数码影音、音乐演出、音乐培训、主题餐厅等功能于一体的音乐空间,集美术图书、美术用品、美术展览、美术教育等等功能于一体的美术空间,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方向。

大隐书局创智天地店(由大隐书局供图)

记者:2017年底,上海唯一的24小时书店大众书局福州路店正式关门歇业,十多天后,大隐书局创智天地店开业,成为上海唯一一家营业至凌晨2点的“深夜书房”。您如何看待大城市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文化?目前这家“深夜书房”经营情况如何?

刘军:开业不久我就收到朋友发来的照片《灯光中的大隐书局》,并附着一句:“刚路过,一眼,为行人留一盏灯。”后来,我在韩国最大的书店——教保文库看到:晚上9点多钟,几十人共坐在超长的木桌旁,沉醉于书的世界,那种静默和安详令人动容,一眼难忘。书店,就是要和所在的城市、居民形成真挚而深切的互动,成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它应该是有生命,能呼吸,有性格,知冷暖的。

大众书局24小时书店坚守多年,实为不易。我们在决定创办深夜书房时,曾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在创智天地街区,高等院校集中,加班白领集中,自主创业者集中,具备开办深夜书房的读者基础。开业第一阶段,书店的地面部分将营业至凌晨2点,未来还将根据读者的需求做空间的延伸和时间的延长。经过一年多的运营,“深夜书房”双休日满座率100%,一位难求,平日上座率也达到85%。

成都仁和新城店(由大隐书局供图)

记者:您当年创办第一家大隐书局时写过一篇文章《为守望者暖茶,为夜行人燃灯》,这么多年过去了,再回头看这句话,您有什么新的体悟呢?不管实体书店发展如何,您是否还愿意继续为这份情怀买单?

刘军:三年的时间,我都是用天来计算,大隐书局第几次点亮在街角的灯。做书店,其实就是要在商业回报和文化情怀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这样才能行稳致远。放弃理想、初心的商业,也是无本之木。缺少经济回报的情怀,也会昙花一现。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三年的努力,大隐书局可以用更香的茶,温暖守望的人;用更亮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记者手记:用文明之光,温暖一座城

多年前,随着网络书店和电子阅读的兴起,就曾有人说,实体书店终将走向衰亡。很多书店不是被行业打败,而是被时代打败。但是,依旧有那么一群人在坚守,怀揣梦想和情怀做书店,这些书店如同涅槃凤凰,重生之后愈加光彩照人。

如今,新型书店已经开启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和功能,告别简单的线上线下活动,营造更加优化读者体验的多方位互动氛围。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考验着每一位书店经营者。

实体书店的未来发展会怎样,书店人的观点莫衷一是。在一些人看来,书店就该有书店的样子,书店的使命就是销售于读者真正有益的好书。另一些人则认为,未来书店可以做的事情很丰富,书店可以打造成为城市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的文化空间。

殊途同归,经营理念有分歧,但目的非常一致,那就是发展好实体书店。这种共识源于与生俱来的书店人使命——用文明之光,点亮每个角落,温暖一座城。

编辑:智羊
数字报
大隐书局创始人刘军:为守望者暖茶,为夜行人燃灯
人民网-文化频道  作者:邹菁  2019-04-15

大隐书局、大隐精舍创始人刘军(由大隐书局供图)

在上海市繁华的淮海中路和武康路交界处,有一座百年历史建筑武康大楼。大隐书局第一家门店就选在它的底楼,恰好与宋庆龄故居隔街相望,极繁华地,极简静所。

大隐书局武康路店门口是公交车站台,路面狭窄,刘军把店面退后10平方,让候车的市民有遮风避雨的空间。随后他又放了一张长凳,让候车的市民休憩。很多市民进店看书、拍照、打卡,渐渐地这里就成了“网红书店”。

大隐书局、大隐精舍创始人刘军接受人民网专访,分享实体书店在网络售书大行其道的今天如何破局和定位?如何实现服务读者的功能?实体书店的出路和未来发展会怎样?

大隐书局武康大楼店(由大隐书局供图)

记者:过去几年,随着移动终端、电子阅读的兴起,实体书店日益式微。2016年大隐书局选择在繁华的淮海中路开设首家门店,您当初为什么选择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毅然加入其中?

刘军:实体书店的式微,不代表实体书店没有发展空间,更不预示实体书店会走向消亡。实体书店的总量现在似乎在增加,但是盈利能力差的大背景,并没有改变,有点外热内冷的意味。实事求是地说,实体书店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且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我小时候曾经在公社广场上摆过小人书摊,深知阅读对于社会重构、精神重建不可或缺的正面价值。之所以在实体书店乍暖还寒的时候进入,一方面,源于人到中年的危机和坚持,说是危机其实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时间赛跑,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成了每天对自己的发问。另一方面,在于自己有点漠视或者忽略了对实体书店经营困境的深刻洞察,有点无知者无畏,时间愈久体味愈深。

大隐书局武康大楼店(由大隐书局供图)

记者:大隐书局武康大楼店成为“网红书店”,您怎么看待“网红”现象?

刘军:我们没有想到大隐书局会成为“网红书店”。其实,我不大喜欢“网红书店”的称谓,“网红”就好比是好看的皮囊,而内涵才是有趣的灵魂。美丽的容颜终会衰老,读者的审美也会疲劳。书店不该是绚烂的昙花,而应是长青的松柏。

我觉得,始终坚持审美视野、专业眼光、前瞻意识、独到慧眼的图书选品,对读者体验、业态融合、商业布局保有深刻的洞见、有力的行动、前卫的观念,这才是我们这些书店业者需要做的内涵创新。

大隐湖畔书局

记者:3年时间武康大楼店这家300平米的小书店从1家店发展到9家店,从一棵树延展为一片小森林,您之前是否想过大隐书局会以这样的规模迅速发展崛起?它深耕之道的精髓是什么?

刘军:小森林这个描述非常好。要成为森林,当然是树比较多了,就有更多的绿叶,更多的氧气。伙伴的努力,理性的判断,坚守的情怀,市场的选择等等,支撑、支持了大隐书局的发展。大隐书局“把文化做暖,把商业做软,把心灵做远”,用隐世的情怀做入世的事业。大隐书局已经从阅读空间转型到文化空间,涵纳图书分享、艺术导赏、文艺演出、文化体验多种形态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三年来,大隐书局攒了四个宝:一是出版机构的合作(图书优势);二是文化名人的加持(内容优势);三是社会各界的口碑(品牌优势);四是年青优秀的团队(管理优势)。这就是我们赖以发展的资粮。

另外,我们实行“千店千面,一店一策”的经营策略。比如,思源书廊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我们做好党建党史主题,精选红色文创产品。大隐湖畔书局在距离上海市中心的临港地区,常驻居民少,缺少公益性图书馆,我们首创了“共享图书”业务,让读者把图书借回家看。

大隐精舍(由大隐书局供图)

记者:精舍,曾是古人讲学的场所,现在成为都市人修身养性的地方。“大隐精舍”不仅仅是图书阅读空间,更像一个人文美学空间,被称为“是一个会呼吸的、会唱歌的、会跳舞的、会交流的书店”。你如何评论这家书店的特色?

刘军:大隐精舍,取意于“精致的屋宇、精深的思想、精美的服务”。它既是弘扬优秀文化的所在,也是提供美好服务的场所。用时下流行的说法,生活方式的提案者。800平方米的空间容纳了剧场、书院、茶家、学堂、艺廊的功能。

比如,以茶提神,以乐造境,一个茶韵满室、曲美怡人的演剧空间让你品味“禅意文心”。文以化人,文以载道,一个授业传道的读书空间,让你“拨开历史的迷雾”“走进文学的殿堂”。琴棋书画诗酒花,为你打造一个立足都市特点,优化市民生活,提升文化素养的学习空间。

杨浦人文书房(由大隐书局供图)

记者:从书店1.0时期到书店3.0时期,书店从传统的图书售卖空间发展到跨界、多元的文化空间,再到主题更加凸显、特色更加彰显的空间。但书店的灵魂在于书籍和阅读,如果书店不再以经营图书为主要功能,而是用新商业模式“养活”或“补贴”实体书店,是否会“偏离主业”、“本末倒置”?

刘军:书店成为社会各界都关注的话题,这是一件好事。我一直觉得做书店不是个好生意,但是个好事业。把图书做纯粹也好,多元跨界也好,都是实体书店应对网络书店、电子阅读提出的竞争策略,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把书店发展好。

综合、跨界、多元,诚品、茑屋做得很好,走得很远。除了把书店做大,是不是还可以把书店做深?比方说,在上海寸土寸金的商业地段,发展一些主题突出、对象精准、业态丰富的专业书店,例如,集音乐图书、乐器销售、数码影音、音乐演出、音乐培训、主题餐厅等功能于一体的音乐空间,集美术图书、美术用品、美术展览、美术教育等等功能于一体的美术空间,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方向。

大隐书局创智天地店(由大隐书局供图)

记者:2017年底,上海唯一的24小时书店大众书局福州路店正式关门歇业,十多天后,大隐书局创智天地店开业,成为上海唯一一家营业至凌晨2点的“深夜书房”。您如何看待大城市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文化?目前这家“深夜书房”经营情况如何?

刘军:开业不久我就收到朋友发来的照片《灯光中的大隐书局》,并附着一句:“刚路过,一眼,为行人留一盏灯。”后来,我在韩国最大的书店——教保文库看到:晚上9点多钟,几十人共坐在超长的木桌旁,沉醉于书的世界,那种静默和安详令人动容,一眼难忘。书店,就是要和所在的城市、居民形成真挚而深切的互动,成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它应该是有生命,能呼吸,有性格,知冷暖的。

大众书局24小时书店坚守多年,实为不易。我们在决定创办深夜书房时,曾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在创智天地街区,高等院校集中,加班白领集中,自主创业者集中,具备开办深夜书房的读者基础。开业第一阶段,书店的地面部分将营业至凌晨2点,未来还将根据读者的需求做空间的延伸和时间的延长。经过一年多的运营,“深夜书房”双休日满座率100%,一位难求,平日上座率也达到85%。

成都仁和新城店(由大隐书局供图)

记者:您当年创办第一家大隐书局时写过一篇文章《为守望者暖茶,为夜行人燃灯》,这么多年过去了,再回头看这句话,您有什么新的体悟呢?不管实体书店发展如何,您是否还愿意继续为这份情怀买单?

刘军:三年的时间,我都是用天来计算,大隐书局第几次点亮在街角的灯。做书店,其实就是要在商业回报和文化情怀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这样才能行稳致远。放弃理想、初心的商业,也是无本之木。缺少经济回报的情怀,也会昙花一现。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三年的努力,大隐书局可以用更香的茶,温暖守望的人;用更亮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记者手记:用文明之光,温暖一座城

多年前,随着网络书店和电子阅读的兴起,就曾有人说,实体书店终将走向衰亡。很多书店不是被行业打败,而是被时代打败。但是,依旧有那么一群人在坚守,怀揣梦想和情怀做书店,这些书店如同涅槃凤凰,重生之后愈加光彩照人。

如今,新型书店已经开启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和功能,告别简单的线上线下活动,营造更加优化读者体验的多方位互动氛围。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考验着每一位书店经营者。

实体书店的未来发展会怎样,书店人的观点莫衷一是。在一些人看来,书店就该有书店的样子,书店的使命就是销售于读者真正有益的好书。另一些人则认为,未来书店可以做的事情很丰富,书店可以打造成为城市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的文化空间。

殊途同归,经营理念有分歧,但目的非常一致,那就是发展好实体书店。这种共识源于与生俱来的书店人使命——用文明之光,点亮每个角落,温暖一座城。

编辑:智羊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