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
广州的朋友们,大家好,可能我站在这个地方大家会有一点意外,作为“新锐”,站在这个地方本来应该是一个小鲜肉,而我的确不是小鲜肉了。
当然,我知道咱们花地文学榜的评委肯定不是按年龄来选取的。“新锐”应该建立在文学理解上,一个年轻作家如果他一上来就暮气沉沉,写的都是按规矩来,都是陈规陋习,我觉得肯定也不会获得“新锐文学奖”;同样,一个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作家,如果他写得既新且锐,有想法、有光芒我觉得是可以。比如在座的张柠老师,花地文学榜的终评委,这两年突然开始写小说,我就把他称为“新锐作家”。所以,非常高兴能够在“新锐文学”获奖。第一,说明我还算年轻。第二,说明我的文学还有那么一点新东西。
我想跟大家说,我首先要感谢一条河——就是京杭大运河。咱们广州的朋友可能对珠江更熟悉,但是对北京的朋友,从北京到天津到河北到山东到江苏到浙江,这四个省两个直辖市的朋友,可能对京杭大运河更熟悉。古代社会一直到晚清,到1901年那一年,光绪帝下令废除漕运,这么多年来运河一直是中国的高速公路。这么一条运河就像人的大动脉一样,把全身连接起来,所以中国成了一个整体,成了一个有机体,这也是中国这么长时期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不仅如此,运河对中国人的思维,对中国的内陆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觉得运河很重要。当然,更重要是因为我很多年一直生活在运河边上。我其实已经零星地写运河写了二十多年,这一次用了一本书,30万字,把这一条河从古代一直写到今天,尤其是1900年到2004年这一段历史。如果说文学和现实、文学和时代之间有什么关系,我想可能就是一个作家用文学的方式建立他跟这个时代之间的关系。他需要用什么材料?可能像潘向黎老师一样,用她对古诗的理解,也有可能像晓明老师,用他对当代文学的理解,建立他们跟这个时代之间的关系,而我用的是这样一条河。我以我对这条河的理解,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对生活在河边那一群人的理解,来写出我跟这个时代的关系。
再次谢谢主办方,谢谢评委老师,谢谢所有愿意跟随这本书一起“北上”的读者朋友。
(整理/金羊网记者 谢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