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坪是何时引入广州的?

来源:金羊网 作者:孙海刚 发表时间:2018-10-22 18:00

  ▲1843年的广州十三行美国花园

   20世纪初沙面地图:①足球场 ②英租界公共花园 ③网球场 ④法租界公共花园 1 3 2 4

  ▲中央公园(今广州市人民公园,建于民国时期,为广州市第一座城市公园)为意大利庭园式布局的公园

   清末沙面租界的公共公园

  ▲中山纪念堂

   建于17世纪的巴黎子爵城堡

  ▲中山大学南校区开阔的大草坪(原岭南大学校园)

  ▲上世纪70年代海珠广场

  ▲18世纪布朗设计的布莱尼姆宫花园,为典型的英国自然风景式庭园

  一、 草坪是西方园林的造景元素

  中国古代园林讲究表现自然,在造园史上几乎没有出现以“草坪”为主要造景元素的园林,以观赏为目的的大面积草坪属于西方园林的产物。

  早在中世纪,在西方教堂的壁画中,就有关于人们在草坪上进行各种活动的描绘。当时草坪主要栽植在修道院、大学等一些封闭建筑的院落中,面积较小,属内向型休闲娱乐空间。

  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庭园样式开始形成:笔直的散步道有序布局于庭园,散步道两旁种植着高大乔木,散步道之间铺设草坪。人们经常在草坪上举行射箭、高尔夫球等贵族娱乐活动。

  17 世纪,草坪在法国庭园中得到大规模应用,成为西方园林景观的重要部分。法国庭园风格也称几何式、巴洛克式,它吸收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庭园散步道的设计手法,在一片空旷场地上放射出若干条笔直的树列道,作为组织庭园景观的轴线,主导着整体构图,而草坪铺设于树列道之间,形成几何状散布于庭园中。规整的几何形和放射状构图,成为法国式庭园主要特征。法国式庭园不再像意大利庭园那样封闭,布局开阔了许多,但草坪范围限制在庭园围墙以内。法国的凡尔赛宫和子爵城堡等即是典型代表。

  18世纪,受文学艺术等影响,田园野趣式风味的庭园逐渐受到欧洲人的追捧,以宽阔起伏的大面积草坪为主导元素的英国自然风景式庭园成为主流。这种自然风景式庭园设置蜿蜒的溪流和自由延伸的大片草坪以及连续的绿篱、自然形态的树木等,呈现出舒展绵延、层次丰富的景观,迥异于法国几何式庭园中固定不变感和强烈的透视感。

  1830年,英国人布丁发明了第一台滚筒式剪草机,随后开始量产,从此结束了以镰刀和绵羊放牧修剪草坪的时代。

  随着剪草机的日趋普及,草坪开始从私家贵族的宅邸庭园普及到城市公共环境中。到了19世纪30年代,伦敦市的住宅区中,已出现了十多处以树木和草坪构成的小型公共广场,并逐渐成为城市公园的主要造景元素,为市民提供了休憩和活动的场所。

  随着网球、高尔夫球、跑马运动的兴起,草坪也参与其中,成为改变西方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方式的重要元素。

  二、 广州大草坪最早出现在清末的沙面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全球殖民扩张,以草坪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作为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的象征,被西方殖民者带到了世界各地。栽植有大面积草坪的公园所构成的新景观,似乎是城市现代性的一种体现。

  广州最早的西式庭园出现在19世纪20年代后的广州十三行。

  1822年广州西郊发生了一场大面积火灾,大火蔓延到了十三行,许多地方被烧成废墟。大火后不久,英国商行就开始重建,在清政府不批准的情况下,英国商人把被大火烧成广场的一片不大的空地辟为“英国花园”,供英国商人休憩用。一位英国人于1836年来到广州,他对英国花园作了这样的描述:“英国花园的面积不到50平方码(41平方米)或者60平方码(50平方米),两侧用围墙围起,从英国商行一直延伸到珠江。围墙边栽种的高大树林上花朵累累,花园里铺着碎石小路,椭圆形的花坛点缀其中。”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的华政治和经济地位有了重大改变,西方商人被允许在十三行长期居留和工作,而不再仅仅限于贸易季节;于是,商贸交易中心和装运场陆续迁移到了珠江南岸原货仓所在地或更远的黄埔港,十三行作为第一交易场所的功能被大大弱化,社区功能逐渐增强。

  美国商馆最初也建有一个小小的“美国花园”,在1842年前后,美国商人艾萨克·布尔在美国商馆前的江边平地上,重新规划设计了规模更大的美国花园,它的面积是英国花园的6倍,供美国商人使用。

  美国商人纳撒尼尔·金斯曼在1843年的日记里这样描述美国花园:“这个广场或公园,十分了不起,它简直是一个‘纽约公园’。花园分布着8个椭圆形或者圆形的大花坛,另外有12个形状不一的小花坛,四周分布着细长的绿化带,树林和灌木丛精巧地点缀着花园。”

  美国花园与英国花园一样,都只有小草坪点缀,没有大片草坪。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十三行的商馆连同英国商馆和美国商馆前的英国花园和美国花园一道遭大火焚毁。其后各国未再在十三行进行重建工作。

  1858年,英、法两国将沙面划为租界。在沙面的规划与建设中,南部临江一侧地块作为公共用地,规划了沿堤岸的步行道、公园及运动场。1865年左右,供租界人员享用的英租界公园与法租界公园建成。这两处公园布局摒弃之前的英国花园和美国花园的花坛组合形式,栽植了大面积草坪,与珠江组成开阔景致。这种以草坪为主要造景元素的公园首次在广州出现后,很快就被推广到广州的公共空间。随后,上海等其他口岸城市也出现了以草坪为主要造景元素的公园。

  三、 岭南大学有连片的草坪

  草坪的引进和普及,给近代广州城市的景观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微妙的冲击。

  1918年,孙中山提议将前清平南王府和广东巡抚署的用地辟为综合性公园。不久,广州第一座西式城市公园——“中央公园”(今人民公园)诞生。该公园平面布局采用意大利庭园样式,呈方形对称形态,草坪与灌木、高大乔木等一起成为公园的有机元素。

  1888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广州珠江南岸康乐园创办了岭南大学,就是现在中山大学南校区所在地。当时,校区的布局以美国大学校园空间布局为参考模板,设置了连片的开阔草坪。直到现在,大草坪仍是中山大学最引人瞩目的景观之一。

  清代广东贡院位于现广州文明路,一直是两广乡试的考场。1905年废除科举后,人们在广东贡院的所在地建成了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这所学校建筑样式完全仿照西式风格,在学校西式钟楼大礼堂前,设有一片广袤的大草坪,周围绿树成荫,这也成为广州近代校园栽植草坪的另一个代表。

  中山纪念堂建成于1931年,为强化它的纪念性,在纪念堂前专设一大片宽阔草坪,以烘托纪念堂高大庄重之势,而草坪空间也兼备开放性,供市民在此举行集会、瞻仰等活动。

  民国初年,广州市政厅曾计划把第一届“广东省运动会”举办地——广州东较场(今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场址)规划成广州第二公园,规划中的第二公园设有大片草坪和一些体育运动设施,后计划落空。

  在民国年间,为了推广和普及草坪建设,广州的一些刊物还登载过西方国家草坪修建、管理以及电动灌溉等经验的文章。我国系统开展草坪栽植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但真正掀起了席卷全国城乡的草坪栽植热潮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四、在战争废墟铺设大草坪

  新中国成立后,在“绿化祖国”、“美化城市”的号召下,广州市政府成立绿化工作委员会,结合整治环境卫生,消灭战争痕迹、开展城市公共绿化工作的规划,开辟出多个城市绿化广场与城市公园,其中在广场和公园里栽植大面积草坪是当时城市绿化工作的组成部分。

  1951年,广州市人民政府修复海珠桥,并将桥北的东西两侧废墟辟为广场,其中东广场以草坪为主导景观,间种红棉、红花楹、刺桐、红花紫荆和棕榈等树木。

  改革开放之后,以草坪为主要景观的公共空间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出现在公园、街区、住宅区、商业区以及机关单位等等。

  1987年,在广州火车站东侧建成的草暖公园,就是一个以草坪为主的欧式公园,它布局小巧玲珑,融草坪、树木、喷泉、建筑于一体。

  1990年,位于珠江南岸滨江东路的海印公园落成,它同样以草坪为主要造园元素,园内绿化、天桥、亭台等设施多样,公园自然景色优美。

  1995建成的云台花园(因背依白云山的云台岭并遍植名贵花卉而得名),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西式园林花园。它整体布局以宽大台阶为轴,台阶两侧分布不同的公园功能。其中东侧在种植花卉的同时,还依据地势起伏培植了大面积的草坪,远远望去,犹如一条绿色瀑布,景色壮丽。2008年5月,云台花园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在广州传递的地点之一。

  □文/图 孙海刚

编辑:直谅
数字报

草坪是何时引入广州的?

金羊网  作者:孙海刚  2018-10-22

  ▲1843年的广州十三行美国花园

   20世纪初沙面地图:①足球场 ②英租界公共花园 ③网球场 ④法租界公共花园 1 3 2 4

  ▲中央公园(今广州市人民公园,建于民国时期,为广州市第一座城市公园)为意大利庭园式布局的公园

   清末沙面租界的公共公园

  ▲中山纪念堂

   建于17世纪的巴黎子爵城堡

  ▲中山大学南校区开阔的大草坪(原岭南大学校园)

  ▲上世纪70年代海珠广场

  ▲18世纪布朗设计的布莱尼姆宫花园,为典型的英国自然风景式庭园

  一、 草坪是西方园林的造景元素

  中国古代园林讲究表现自然,在造园史上几乎没有出现以“草坪”为主要造景元素的园林,以观赏为目的的大面积草坪属于西方园林的产物。

  早在中世纪,在西方教堂的壁画中,就有关于人们在草坪上进行各种活动的描绘。当时草坪主要栽植在修道院、大学等一些封闭建筑的院落中,面积较小,属内向型休闲娱乐空间。

  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庭园样式开始形成:笔直的散步道有序布局于庭园,散步道两旁种植着高大乔木,散步道之间铺设草坪。人们经常在草坪上举行射箭、高尔夫球等贵族娱乐活动。

  17 世纪,草坪在法国庭园中得到大规模应用,成为西方园林景观的重要部分。法国庭园风格也称几何式、巴洛克式,它吸收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庭园散步道的设计手法,在一片空旷场地上放射出若干条笔直的树列道,作为组织庭园景观的轴线,主导着整体构图,而草坪铺设于树列道之间,形成几何状散布于庭园中。规整的几何形和放射状构图,成为法国式庭园主要特征。法国式庭园不再像意大利庭园那样封闭,布局开阔了许多,但草坪范围限制在庭园围墙以内。法国的凡尔赛宫和子爵城堡等即是典型代表。

  18世纪,受文学艺术等影响,田园野趣式风味的庭园逐渐受到欧洲人的追捧,以宽阔起伏的大面积草坪为主导元素的英国自然风景式庭园成为主流。这种自然风景式庭园设置蜿蜒的溪流和自由延伸的大片草坪以及连续的绿篱、自然形态的树木等,呈现出舒展绵延、层次丰富的景观,迥异于法国几何式庭园中固定不变感和强烈的透视感。

  1830年,英国人布丁发明了第一台滚筒式剪草机,随后开始量产,从此结束了以镰刀和绵羊放牧修剪草坪的时代。

  随着剪草机的日趋普及,草坪开始从私家贵族的宅邸庭园普及到城市公共环境中。到了19世纪30年代,伦敦市的住宅区中,已出现了十多处以树木和草坪构成的小型公共广场,并逐渐成为城市公园的主要造景元素,为市民提供了休憩和活动的场所。

  随着网球、高尔夫球、跑马运动的兴起,草坪也参与其中,成为改变西方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方式的重要元素。

  二、 广州大草坪最早出现在清末的沙面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全球殖民扩张,以草坪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作为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的象征,被西方殖民者带到了世界各地。栽植有大面积草坪的公园所构成的新景观,似乎是城市现代性的一种体现。

  广州最早的西式庭园出现在19世纪20年代后的广州十三行。

  1822年广州西郊发生了一场大面积火灾,大火蔓延到了十三行,许多地方被烧成废墟。大火后不久,英国商行就开始重建,在清政府不批准的情况下,英国商人把被大火烧成广场的一片不大的空地辟为“英国花园”,供英国商人休憩用。一位英国人于1836年来到广州,他对英国花园作了这样的描述:“英国花园的面积不到50平方码(41平方米)或者60平方码(50平方米),两侧用围墙围起,从英国商行一直延伸到珠江。围墙边栽种的高大树林上花朵累累,花园里铺着碎石小路,椭圆形的花坛点缀其中。”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的华政治和经济地位有了重大改变,西方商人被允许在十三行长期居留和工作,而不再仅仅限于贸易季节;于是,商贸交易中心和装运场陆续迁移到了珠江南岸原货仓所在地或更远的黄埔港,十三行作为第一交易场所的功能被大大弱化,社区功能逐渐增强。

  美国商馆最初也建有一个小小的“美国花园”,在1842年前后,美国商人艾萨克·布尔在美国商馆前的江边平地上,重新规划设计了规模更大的美国花园,它的面积是英国花园的6倍,供美国商人使用。

  美国商人纳撒尼尔·金斯曼在1843年的日记里这样描述美国花园:“这个广场或公园,十分了不起,它简直是一个‘纽约公园’。花园分布着8个椭圆形或者圆形的大花坛,另外有12个形状不一的小花坛,四周分布着细长的绿化带,树林和灌木丛精巧地点缀着花园。”

  美国花园与英国花园一样,都只有小草坪点缀,没有大片草坪。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十三行的商馆连同英国商馆和美国商馆前的英国花园和美国花园一道遭大火焚毁。其后各国未再在十三行进行重建工作。

  1858年,英、法两国将沙面划为租界。在沙面的规划与建设中,南部临江一侧地块作为公共用地,规划了沿堤岸的步行道、公园及运动场。1865年左右,供租界人员享用的英租界公园与法租界公园建成。这两处公园布局摒弃之前的英国花园和美国花园的花坛组合形式,栽植了大面积草坪,与珠江组成开阔景致。这种以草坪为主要造景元素的公园首次在广州出现后,很快就被推广到广州的公共空间。随后,上海等其他口岸城市也出现了以草坪为主要造景元素的公园。

  三、 岭南大学有连片的草坪

  草坪的引进和普及,给近代广州城市的景观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微妙的冲击。

  1918年,孙中山提议将前清平南王府和广东巡抚署的用地辟为综合性公园。不久,广州第一座西式城市公园——“中央公园”(今人民公园)诞生。该公园平面布局采用意大利庭园样式,呈方形对称形态,草坪与灌木、高大乔木等一起成为公园的有机元素。

  1888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广州珠江南岸康乐园创办了岭南大学,就是现在中山大学南校区所在地。当时,校区的布局以美国大学校园空间布局为参考模板,设置了连片的开阔草坪。直到现在,大草坪仍是中山大学最引人瞩目的景观之一。

  清代广东贡院位于现广州文明路,一直是两广乡试的考场。1905年废除科举后,人们在广东贡院的所在地建成了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这所学校建筑样式完全仿照西式风格,在学校西式钟楼大礼堂前,设有一片广袤的大草坪,周围绿树成荫,这也成为广州近代校园栽植草坪的另一个代表。

  中山纪念堂建成于1931年,为强化它的纪念性,在纪念堂前专设一大片宽阔草坪,以烘托纪念堂高大庄重之势,而草坪空间也兼备开放性,供市民在此举行集会、瞻仰等活动。

  民国初年,广州市政厅曾计划把第一届“广东省运动会”举办地——广州东较场(今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场址)规划成广州第二公园,规划中的第二公园设有大片草坪和一些体育运动设施,后计划落空。

  在民国年间,为了推广和普及草坪建设,广州的一些刊物还登载过西方国家草坪修建、管理以及电动灌溉等经验的文章。我国系统开展草坪栽植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但真正掀起了席卷全国城乡的草坪栽植热潮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四、在战争废墟铺设大草坪

  新中国成立后,在“绿化祖国”、“美化城市”的号召下,广州市政府成立绿化工作委员会,结合整治环境卫生,消灭战争痕迹、开展城市公共绿化工作的规划,开辟出多个城市绿化广场与城市公园,其中在广场和公园里栽植大面积草坪是当时城市绿化工作的组成部分。

  1951年,广州市人民政府修复海珠桥,并将桥北的东西两侧废墟辟为广场,其中东广场以草坪为主导景观,间种红棉、红花楹、刺桐、红花紫荆和棕榈等树木。

  改革开放之后,以草坪为主要景观的公共空间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出现在公园、街区、住宅区、商业区以及机关单位等等。

  1987年,在广州火车站东侧建成的草暖公园,就是一个以草坪为主的欧式公园,它布局小巧玲珑,融草坪、树木、喷泉、建筑于一体。

  1990年,位于珠江南岸滨江东路的海印公园落成,它同样以草坪为主要造园元素,园内绿化、天桥、亭台等设施多样,公园自然景色优美。

  1995建成的云台花园(因背依白云山的云台岭并遍植名贵花卉而得名),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西式园林花园。它整体布局以宽大台阶为轴,台阶两侧分布不同的公园功能。其中东侧在种植花卉的同时,还依据地势起伏培植了大面积的草坪,远远望去,犹如一条绿色瀑布,景色壮丽。2008年5月,云台花园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在广州传递的地点之一。

  □文/图 孙海刚

编辑:直谅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