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潮汕方言电影 为何走红?

来源:金羊网 作者:祁 海 发表时间:2018-10-15 19:58

  

  A

  潮汕电影人才辈出

  广东潮汕地区与中国电影文化颇有渊源:中国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著名电影家郑正秋(《孤儿救祖记》编剧、《姊妹花》导演)、蔡楚生(编导《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南海潮》)、伊琳(执导《大浪淘沙》);陈波儿(主演《桃李劫》)、周达明(《上甘岭》《舞台姐妹》摄影)均是潮汕籍人士,勇于创新是潮汕电影人的光荣传统。

  江山代有才人出。最近,中国影坛又冲出一群年轻的潮汕电影人,创造了一个新的票房奇迹:他们推出一部无名小片《爸,我一定行的》,该片仅投资700万元(含宣传发行),没有请大明星名导演加盟,没有在报纸电视狂轰滥炸,没有在各大城市搞大排场路演,没有给影院阵地提供豪华宣传品,在全国多数城市的排片量不到1%。但该片上映两周,分账票房收入已顺利超过4000万元,这个票房成绩在今天并非大数目,但由于该片制片、宣发成本极低,该片投资方获得的利润反而高于许多大片,羡煞多少投资人和艺术家!

  B

  《爸,我一定行的》卖座法宝

  《爸,我一定行的》卖座的第一法宝,在于它是一部方言电影。《爸,我一定行的》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广东潮汕方言长故事片,由潮汕籍编导、演员演绎潮汕故事,在潮汕地区取景。该片在全国多数城市的票房收入不高,但该片在广东潮汕四市以及潮汕人较多的广州、深圳,票房很火爆,观看该片的观众绝大部分是潮汕人。假如这部电影不讲潮汕方言,即使讲潮汕故事,由潮汕人拍摄,也不可能吸引那么多潮汕籍观众。也就是说,《爸,我一定行的》不需争取全国广大观众,仅是吸引了潮汕籍观众,即是靠局部地区的观众,便热销获利。

  这部小成本方言电影能打响,是一个罕见的文化现象。《爸,我一定行的》的拍摄条件很不理想,资金短缺,编剧兼主演郑润奇、导演蓝鸿春等都是第一次拍大电影的新人,艺术功力尚不够精深。因此,该片无法靠硬件“强攻”。但潮汕人敢闯,爱唱“爱拼才会赢”,这个“拼”并非只含“勇”,也含灵活善谋,这是潮汕人的独特个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李嘉诚、马化腾等潮汕籍工商界成功人士,哪个不是智勇双全,善于以小博大?新一代潮汕电影人也在智谋软件上下工夫,将他们熟悉的潮汕文化巧妙地转化为进军现代文化市场的独到优势,大目标瞄准潮汕观众。

  C

  利用潮汕乡音的“稀有性”

  方言是语言艺术,但方言电影并非都是一拍就灵的救命仙丹。近年来,有几部讲粤语的电影故事片,质量并不差,却无法进入影院市场。这是因为讲粤语的电影、电视剧已屡见不鲜,粤语方言并不具有电影票房号召力。而潮汕方言电影故事片极为罕见,《爸,我一定行的》的潮汕乡音就具有“稀有性”,使潮汕人产生特别强烈的新鲜感和亲切感。潮汕人口众多,在广东有2000多万潮汕人,这可是一个庞大的观众群。许多潮汕青年敢于出外打拼,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潮汕人特别重乡情,很抱团,凝聚力强。

  《爸,我一定行的》的卖点设计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该片描写年轻的儿子狗哥去深圳打工,老父龙伯留守家乡,父子最初有矛盾,后来互相理解。今天的电影观众主体是年轻人,这部方言电影描写儿子的成长,有利于争取潮汕籍年轻观众,上座率必然高于年轻人少关注的方言戏曲片。该片也写了父爱,于是可勾起两代潮汕人的浓浓乡情和亲情,可兼顾坚守家园和离乡开拓的潮汕人,有利于争取各种不同类型的潮汕观众。影片的主要演员还请了李树浩、陈锦标、苏细珍等潮汕观众喜爱的潮汕籍资深艺人,并展现了独特的潮汕风情习俗,如朴实的潮乡下三虎老屋、英歌舞、拜月娘,潮汕人爱吃的牛肉丸、肠粉、白粥配咸杂,让潮汕观众感到很真实亲切。

  D

  推广与时俱进

  这部方言电影的推广也与时俱进,求新求变,不靠报纸电视、影院阵地以及“路演”等传统的宣传包装形式,主要是通过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的微信、网络快速传播,在潮汕人的朋友圈口口相传。无论是对家乡方言电影的好奇心,还是对家乡电影的支持,都激发了潮汕观众愿意去为这份情怀埋单,许多潮汕观众是全家出动,或携非潮汕籍的恋人一起去观看这部潮汕方言电影。

  这部方言电影的策划人员敢于将潮汕观众作为票房主力,还因为他们视野开阔,早已留意到一个重要信息:广州、深圳是中国两大电影票仓,在广深两市,不仅潮汕籍观众多,有不少影院经理就是潮汕人,会特别积极排映该片。广深两市非潮汕籍的影院经理平日也了解潮汕人的性格,预料到潮汕人一定爱看该片。于是,广深两市的多数影院都会在黄金时间多排《爸,我一定行的》的场次。以上预测十分精准,该片在广州、深圳的排片率可近17%,该片在这两大电影票仓城市的票房合计比潮汕地区四市还要高出60%以上。

  E

  对“非方言电影”大有启发

  这部方言电影打响,对“非方言电影”也大有启发:

  1、国产小片的观众可进一步细分。一部国产小片,如不是特别高精尖,胃口未必要太大,不一定都要面向全国观众。这是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多数低成本国产小片的推销能量较弱,若想吸引全国十几亿人的关注,操作难度极大。但以中国人口众多的基数,某些局部群体人数并不会少,一些低成本国产小片只要受到这部分群众欢迎,就可以收回成本甚至有盈利。这个局部群体,可以是地域,也可以是行业,也可以是某一类人群。例如全国老知青有数千万,都有知青情结。若是拍摄低成本的知青题材电影,只要想办法吸引众多老知青相约观看甚至携子孙观看,就可以收回成本。

  2、电影的宣传包装可以出新。《爸,我一定行的》在极短时间之内就能迅速煽起广东全省潮汕籍观众的观影热,充分显示出新媒体辐射广度和传播速度的强大威力,国产电影的宣传发行人员今后应多花点工夫大力开发各种新媒体的潜力。

 

编辑:直谅
数字报

这部潮汕方言电影 为何走红?

金羊网  作者:祁 海  2018-10-15

  

  A

  潮汕电影人才辈出

  广东潮汕地区与中国电影文化颇有渊源:中国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著名电影家郑正秋(《孤儿救祖记》编剧、《姊妹花》导演)、蔡楚生(编导《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南海潮》)、伊琳(执导《大浪淘沙》);陈波儿(主演《桃李劫》)、周达明(《上甘岭》《舞台姐妹》摄影)均是潮汕籍人士,勇于创新是潮汕电影人的光荣传统。

  江山代有才人出。最近,中国影坛又冲出一群年轻的潮汕电影人,创造了一个新的票房奇迹:他们推出一部无名小片《爸,我一定行的》,该片仅投资700万元(含宣传发行),没有请大明星名导演加盟,没有在报纸电视狂轰滥炸,没有在各大城市搞大排场路演,没有给影院阵地提供豪华宣传品,在全国多数城市的排片量不到1%。但该片上映两周,分账票房收入已顺利超过4000万元,这个票房成绩在今天并非大数目,但由于该片制片、宣发成本极低,该片投资方获得的利润反而高于许多大片,羡煞多少投资人和艺术家!

  B

  《爸,我一定行的》卖座法宝

  《爸,我一定行的》卖座的第一法宝,在于它是一部方言电影。《爸,我一定行的》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广东潮汕方言长故事片,由潮汕籍编导、演员演绎潮汕故事,在潮汕地区取景。该片在全国多数城市的票房收入不高,但该片在广东潮汕四市以及潮汕人较多的广州、深圳,票房很火爆,观看该片的观众绝大部分是潮汕人。假如这部电影不讲潮汕方言,即使讲潮汕故事,由潮汕人拍摄,也不可能吸引那么多潮汕籍观众。也就是说,《爸,我一定行的》不需争取全国广大观众,仅是吸引了潮汕籍观众,即是靠局部地区的观众,便热销获利。

  这部小成本方言电影能打响,是一个罕见的文化现象。《爸,我一定行的》的拍摄条件很不理想,资金短缺,编剧兼主演郑润奇、导演蓝鸿春等都是第一次拍大电影的新人,艺术功力尚不够精深。因此,该片无法靠硬件“强攻”。但潮汕人敢闯,爱唱“爱拼才会赢”,这个“拼”并非只含“勇”,也含灵活善谋,这是潮汕人的独特个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李嘉诚、马化腾等潮汕籍工商界成功人士,哪个不是智勇双全,善于以小博大?新一代潮汕电影人也在智谋软件上下工夫,将他们熟悉的潮汕文化巧妙地转化为进军现代文化市场的独到优势,大目标瞄准潮汕观众。

  C

  利用潮汕乡音的“稀有性”

  方言是语言艺术,但方言电影并非都是一拍就灵的救命仙丹。近年来,有几部讲粤语的电影故事片,质量并不差,却无法进入影院市场。这是因为讲粤语的电影、电视剧已屡见不鲜,粤语方言并不具有电影票房号召力。而潮汕方言电影故事片极为罕见,《爸,我一定行的》的潮汕乡音就具有“稀有性”,使潮汕人产生特别强烈的新鲜感和亲切感。潮汕人口众多,在广东有2000多万潮汕人,这可是一个庞大的观众群。许多潮汕青年敢于出外打拼,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潮汕人特别重乡情,很抱团,凝聚力强。

  《爸,我一定行的》的卖点设计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该片描写年轻的儿子狗哥去深圳打工,老父龙伯留守家乡,父子最初有矛盾,后来互相理解。今天的电影观众主体是年轻人,这部方言电影描写儿子的成长,有利于争取潮汕籍年轻观众,上座率必然高于年轻人少关注的方言戏曲片。该片也写了父爱,于是可勾起两代潮汕人的浓浓乡情和亲情,可兼顾坚守家园和离乡开拓的潮汕人,有利于争取各种不同类型的潮汕观众。影片的主要演员还请了李树浩、陈锦标、苏细珍等潮汕观众喜爱的潮汕籍资深艺人,并展现了独特的潮汕风情习俗,如朴实的潮乡下三虎老屋、英歌舞、拜月娘,潮汕人爱吃的牛肉丸、肠粉、白粥配咸杂,让潮汕观众感到很真实亲切。

  D

  推广与时俱进

  这部方言电影的推广也与时俱进,求新求变,不靠报纸电视、影院阵地以及“路演”等传统的宣传包装形式,主要是通过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的微信、网络快速传播,在潮汕人的朋友圈口口相传。无论是对家乡方言电影的好奇心,还是对家乡电影的支持,都激发了潮汕观众愿意去为这份情怀埋单,许多潮汕观众是全家出动,或携非潮汕籍的恋人一起去观看这部潮汕方言电影。

  这部方言电影的策划人员敢于将潮汕观众作为票房主力,还因为他们视野开阔,早已留意到一个重要信息:广州、深圳是中国两大电影票仓,在广深两市,不仅潮汕籍观众多,有不少影院经理就是潮汕人,会特别积极排映该片。广深两市非潮汕籍的影院经理平日也了解潮汕人的性格,预料到潮汕人一定爱看该片。于是,广深两市的多数影院都会在黄金时间多排《爸,我一定行的》的场次。以上预测十分精准,该片在广州、深圳的排片率可近17%,该片在这两大电影票仓城市的票房合计比潮汕地区四市还要高出60%以上。

  E

  对“非方言电影”大有启发

  这部方言电影打响,对“非方言电影”也大有启发:

  1、国产小片的观众可进一步细分。一部国产小片,如不是特别高精尖,胃口未必要太大,不一定都要面向全国观众。这是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多数低成本国产小片的推销能量较弱,若想吸引全国十几亿人的关注,操作难度极大。但以中国人口众多的基数,某些局部群体人数并不会少,一些低成本国产小片只要受到这部分群众欢迎,就可以收回成本甚至有盈利。这个局部群体,可以是地域,也可以是行业,也可以是某一类人群。例如全国老知青有数千万,都有知青情结。若是拍摄低成本的知青题材电影,只要想办法吸引众多老知青相约观看甚至携子孙观看,就可以收回成本。

  2、电影的宣传包装可以出新。《爸,我一定行的》在极短时间之内就能迅速煽起广东全省潮汕籍观众的观影热,充分显示出新媒体辐射广度和传播速度的强大威力,国产电影的宣传发行人员今后应多花点工夫大力开发各种新媒体的潜力。

 

编辑:直谅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