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门世界最先进的海岸大炮 晚清珠江上的那些世界名炮

来源:金羊网 作者:黄利平 发表时间:2018-10-13 21:37

  ▲这是沙角炮台的克虏伯炮,24厘米口径,珠江上最大的名炮 ▲1900年,珠江口虎门世界名炮布防图,共有大炮59门 ▲广西北海阿姆斯特朗炮  二战时沙角捕鱼炮台中的阿姆斯特朗炮 ▲1900年,珠江中段长洲世界名炮布防图,共有大炮38门(不包括镇南车歪炮台1门)。“克”是克虏伯炮,“阿”是阿姆斯特朗炮,“瓦”是瓦瓦司炮,“猛”是猛的力炮

  □文/图 黄利平

  A 购买西洋大炮提升国防力量成大清朝野的共识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由于阿姆斯特朗炮是当时英国工业技术的最先进产品,所以南北两军争相向英国购买,在战场上发挥出的惊人威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1870年的普法战争,同样是当时最先进、威力最强大的武器——克虏伯大炮,在俾斯麦先后战胜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中功不可没。例如,在关键的色当战役中,手持夏斯波式步枪的法国士兵,在普鲁士克虏伯大炮的轰击下狼狈溃退,显示出大炮对小型武器的绝对优势。

  这两场闻名世界的战争,让克虏伯大炮和阿姆斯特朗大炮扬名立万,成为世界闻名的大炮。之后,“大炮是战争之神”,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成为流行的军事观点。它也深深影响了19世纪60年代以后,秉持“师夷长技以制夷”理念主持大清国政的“洋务派”官员,购买西洋大炮改善国防已成大清朝野的共识。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为了抵御法军入侵广州,清廷在虎门口以及珠江两岸的炮台里,布防了大量世界名炮,对震慑法军起到重要作用。

  实际上,在珠江建设炮台用于广州的防卫开始于清初。广州是沿海城市,但它不是直接建在大海边上,而是通过一段狭长的珠江与大海相连,出海口是虎门。千百年以来,广州人都是由此进出大洋与世界交往的。到了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改四口通商为一口通商,广州成为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

  随着来往商船迅速增多,增加炮台数量来保证航道安全成为理所当然的要求。1800年(嘉庆五年)后,仅在虎门口就相继增建了沙角台、靖远台等11座炮台,而此前这里只有南山等3座炮台而已。

  第一次鸦片战争至第二次鸦片战争(1840-1856)的16年间,广州共建造和存在过45座炮台,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炮台城市。然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两广总督叶名琛的“不战、不和、不走”决策,让原有的庞大炮台群被轻易侵入广东的英军破坏殆尽。

  B 淮军名将主持引进世界名炮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从虎门口到白鹅潭,偌大的珠江上仅于1861年(咸丰十一年),修复了大黄滘一处炮台(即在今天的车歪炮台位置)。珠江上这种几乎没有炮台防守的状况维持了十几年。1874年,清廷才开始修复旧式的威远、下横档、中流砥柱和大黄滘炮台,但这次修建工程进展缓慢,直到1880年才基本结束,而且质量极差。1881年两广总督在奏折中说这批炮台“已有陷裂及不合法之处”、“尤有颓废之虞”。在这个时期的炮台上,安装的大多数还是鸦片战争时就已使用的佛山制造的前膛铁炮。这种炮是由炮口填入火药和实心铁弹,主要靠炮弹本身及铁渣撞击来伤敌,杀伤力很小,发射速度缓慢,加上制作工艺比较粗疏,射程也不远。

  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这是一场由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战争。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广州是沿海大城市中离越南最近的一个,加上法军不断叫嚣着要进攻广州,让朝廷紧张不已。于是,刚处理完朝鲜危机的淮军名将、前任两广总督张树声被朝廷紧急调派广东。张树声带着五营淮军(由于裁员实际只有两千人)匆匆赶到广州,第二次出任两广总督。作为深通洋务的淮系要员,他早已清楚,使用传统国产土炮是不可能抵御法军入侵的。于是,他在来广州的路上,就计划好实施他第一次督粤时就想实施的引进世界名炮计划,以切实提升广州海防江防能力。

  稍后赶到广州的湘军名将、钦差大臣彭玉麟(带8营湘军赴粤)也大力支持张树声的计划,引进世界名炮方案立刻开始实施。

  当时,中国对外军购主要控制在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手中,张树声又是淮系名将,申请拨款报告很快获得批准;而清同治以来,中国已多次向德国、英国等购买过大批军火,已经形成完善的购买渠道和操作程序,购炮计划得以顺利完成。

  一年后,在珠江上的虎门口五处(沙角、大角、威远、上、下横档)和珠江上的长洲三处(长洲岛、沙路、鱼珠),初步建成由世界名炮构成的西式炮台群。这些名炮主要有德制的克虏伯海岸大炮(后膛炮),英制的阿姆斯特朗海岸大炮(有前、后膛两种),以及阿姆斯特朗炮系中的乌里治炮(前膛炮)、瓦瓦司炮(前膛炮)、猛的力炮(后膛炮),还有少量的法国前膛炮。

  稍后,继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继续发力,引入了更多的世界名炮。而且,张之洞还于1887年(光绪十三年)在长洲区域建成了牛山炮台。牛山炮台是珠江上最晚建成的炮台,填补了长洲要塞北岸防御的漏洞。该炮台设有大炮7门,其中克虏伯大炮3门,阿姆斯特朗大炮4门,炮台建筑水平和火炮质量都较以前有所提升。

  C 法军刻意避开广州转而北上福建

  1884年,当法军侵入中国东南沿海时,就刻意避开广州城转而北上福建,这与广州海防线和江防线里密布着世界名炮不无关系。

  1889年(光绪十五年),接任两广总督的李瀚章再接再厉,根据新的海防理念,重点对虎门口的海防炮台进行了改造升级,并以新型的克虏伯炮替换部分英、法旧炮。

  到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虎门口及珠江两岸炮台里的世界名炮已达到98门,其中德国克虏伯炮68门,英国阿姆斯特朗以及瓦瓦斯等炮30门。难怪北洋水师统领叶祖珪都羡慕地说:“惟(珠江)各台所配之炮为各省所最多。”

  克虏伯炮以及阿姆斯特朗炮系,分别由世界知名企业德国的克虏伯公司和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

  克虏伯公司始创于19世纪初,是德国人弗雷德里希·克虏伯创办的一个家族企业。在19世纪中叶,雷德里希·克虏伯利用自己掌握的“罐钢”技术制造出了优质的铸钢,随后生产出性能极好的克虏伯后膛钢炮。

  阿姆斯特朗公司是英国著名火炮专家阿姆斯特朗Sir William Armstrong于19世纪建立的,该公司开发了一系列闻名世界的大中口径火炮,以技术先进、性能优良著称,特别在速射炮的研发上,更是长时间走在世界前列。阿姆斯特朗公司还曾研制出上百吨的巨型大炮。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阿姆斯特朗火炮为英军迅速攻破天津大沽炮台起了重要作用。20世纪初,阿姆斯特朗公司破产,后转型重组为一家船舶制造的民用公司。

  D 射程远、威力大、射速快的世界名炮

  我们来说说当年清廷引进的这些世界名炮都有什么特点——

  射程远:这些大炮射程都极远,最远的能打上万米,最近的也能打3000米以上(中国当时产的铁炮,最远只能打1000米)。由于打得远,发射时的后坐力也极大,“一炮响起,地动山摇”的说法并不为过。

  威力大:现存炮台中,最大的炮弹龛(存放1枚炮弹)竟达1.2米高、0.5米宽,当年炮弹之巨可想而知,而且炮弹均是开花弹,爆炸威力极为惊人。而当时国产铁炮用的多是实心弹,仅靠弹体撞击伤敌。

  射速快:这些德制和英制大炮,由于采用了机械来装填沉重的炮弹,大大提升了射击速度,平均每5分钟能打出一发炮弹。而相比较佛山造中国前膛铁炮的射击速度,林则徐曾有过生动的对比:“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如此推测,国产铁炮大约是半个多小时才能打出一发。

  款式新:这些世界名炮都是德、英等西方工业强国新推出数年的产品,一些还是最新产品,先进性无可置疑。这在全国各海防中都是少见的。对此,精熟世界火炮的北洋水师统领叶祖珪都羡慕的说“惟(珠江)各台所配炮之新式亦为各省之冠。”

  价格贵: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高品质的武器价格自然昂贵。布防在珠江上的这批名炮中,数量最多的是21厘米口径的克虏伯大炮,这种型号的大炮按张之洞1887年(光绪十三年)的奏折称,每门价格为3万两白银,同时还要加上给它建造一座单独炮台的花费——4000两白银。据《光绪实录》中记载,光绪四年,北京米价每石(约80公斤)值2两白银,3万两白银可买1200吨大米;而当年东三省驻军,全部军饷是每年70万两白银。

  寿命长:1900年,广州海防线和江防线共拥有98门大炮,到了抗日战争前夕,还完好保存了72门。这些大炮成为1937虎门抗日海战中最重要的武器装备。来粤德国军事专家达尔马在考查过虎门、长洲要塞大炮后说:“各炮之保存状态,俱臻良好。炮之配件均完全无缺,炮管色泽甚佳。”据1936年虎门要塞司令部的机密文件显示,当时仅炮弹储备就达1.3万枚以上。

  1936年,虎门要塞司令陈策曾骄傲地夸奖这些世界名炮:“纵勿敢夸为金汤之固,亦足以控制敌舰,固我门户而有余矣。” 开战后,证实了此言非虚。今天展示在广州博物馆广场上的克虏伯大炮和东莞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院子中的阿姆斯特朗炮,还锃光瓦亮,质量之好令人赞叹不已。

  E 珠江上的这批名炮的最终命运

  中法战争(1883-1885)后的清朝期间,广东再没有发生重大的外敌入侵事件,珠江上的这批世界名炮没有得到展示的机会。

  在1937年-1938年虎门海战中,这批古老的海岸大炮终于展示出自己强大威力,成为支撑抗战初期的广州海防最重要武器。民国档案《粤海军作战史实》中就明确记载,1937年9月14日海战中,“我要塞炮亦加入攻击。” 正是靠着这批古老大炮强大火力压制,才将远超过中国海军实力的日本舰队击溃。最终,日军放弃通过突破珠江防线进攻广州的企图。

  日军占领广州后,这批大炮遭到彻底破坏。战后仅存的几门大炮也多已配件不全。从那时开始,随着沧海桑田、时代演变,当年珠江上有多少世界名炮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至今从未有人做过清楚的考核。直到今天,这个谜底才终于被解开了。

  本版统筹梁力 本版制图范英兰

编辑:Qiudong
数字报

98门世界最先进的海岸大炮 晚清珠江上的那些世界名炮

金羊网  作者:黄利平  2018-10-13

  ▲这是沙角炮台的克虏伯炮,24厘米口径,珠江上最大的名炮 ▲1900年,珠江口虎门世界名炮布防图,共有大炮59门 ▲广西北海阿姆斯特朗炮  二战时沙角捕鱼炮台中的阿姆斯特朗炮 ▲1900年,珠江中段长洲世界名炮布防图,共有大炮38门(不包括镇南车歪炮台1门)。“克”是克虏伯炮,“阿”是阿姆斯特朗炮,“瓦”是瓦瓦司炮,“猛”是猛的力炮

  □文/图 黄利平

  A 购买西洋大炮提升国防力量成大清朝野的共识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由于阿姆斯特朗炮是当时英国工业技术的最先进产品,所以南北两军争相向英国购买,在战场上发挥出的惊人威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1870年的普法战争,同样是当时最先进、威力最强大的武器——克虏伯大炮,在俾斯麦先后战胜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中功不可没。例如,在关键的色当战役中,手持夏斯波式步枪的法国士兵,在普鲁士克虏伯大炮的轰击下狼狈溃退,显示出大炮对小型武器的绝对优势。

  这两场闻名世界的战争,让克虏伯大炮和阿姆斯特朗大炮扬名立万,成为世界闻名的大炮。之后,“大炮是战争之神”,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成为流行的军事观点。它也深深影响了19世纪60年代以后,秉持“师夷长技以制夷”理念主持大清国政的“洋务派”官员,购买西洋大炮改善国防已成大清朝野的共识。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为了抵御法军入侵广州,清廷在虎门口以及珠江两岸的炮台里,布防了大量世界名炮,对震慑法军起到重要作用。

  实际上,在珠江建设炮台用于广州的防卫开始于清初。广州是沿海城市,但它不是直接建在大海边上,而是通过一段狭长的珠江与大海相连,出海口是虎门。千百年以来,广州人都是由此进出大洋与世界交往的。到了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改四口通商为一口通商,广州成为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

  随着来往商船迅速增多,增加炮台数量来保证航道安全成为理所当然的要求。1800年(嘉庆五年)后,仅在虎门口就相继增建了沙角台、靖远台等11座炮台,而此前这里只有南山等3座炮台而已。

  第一次鸦片战争至第二次鸦片战争(1840-1856)的16年间,广州共建造和存在过45座炮台,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炮台城市。然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两广总督叶名琛的“不战、不和、不走”决策,让原有的庞大炮台群被轻易侵入广东的英军破坏殆尽。

  B 淮军名将主持引进世界名炮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从虎门口到白鹅潭,偌大的珠江上仅于1861年(咸丰十一年),修复了大黄滘一处炮台(即在今天的车歪炮台位置)。珠江上这种几乎没有炮台防守的状况维持了十几年。1874年,清廷才开始修复旧式的威远、下横档、中流砥柱和大黄滘炮台,但这次修建工程进展缓慢,直到1880年才基本结束,而且质量极差。1881年两广总督在奏折中说这批炮台“已有陷裂及不合法之处”、“尤有颓废之虞”。在这个时期的炮台上,安装的大多数还是鸦片战争时就已使用的佛山制造的前膛铁炮。这种炮是由炮口填入火药和实心铁弹,主要靠炮弹本身及铁渣撞击来伤敌,杀伤力很小,发射速度缓慢,加上制作工艺比较粗疏,射程也不远。

  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这是一场由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战争。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广州是沿海大城市中离越南最近的一个,加上法军不断叫嚣着要进攻广州,让朝廷紧张不已。于是,刚处理完朝鲜危机的淮军名将、前任两广总督张树声被朝廷紧急调派广东。张树声带着五营淮军(由于裁员实际只有两千人)匆匆赶到广州,第二次出任两广总督。作为深通洋务的淮系要员,他早已清楚,使用传统国产土炮是不可能抵御法军入侵的。于是,他在来广州的路上,就计划好实施他第一次督粤时就想实施的引进世界名炮计划,以切实提升广州海防江防能力。

  稍后赶到广州的湘军名将、钦差大臣彭玉麟(带8营湘军赴粤)也大力支持张树声的计划,引进世界名炮方案立刻开始实施。

  当时,中国对外军购主要控制在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手中,张树声又是淮系名将,申请拨款报告很快获得批准;而清同治以来,中国已多次向德国、英国等购买过大批军火,已经形成完善的购买渠道和操作程序,购炮计划得以顺利完成。

  一年后,在珠江上的虎门口五处(沙角、大角、威远、上、下横档)和珠江上的长洲三处(长洲岛、沙路、鱼珠),初步建成由世界名炮构成的西式炮台群。这些名炮主要有德制的克虏伯海岸大炮(后膛炮),英制的阿姆斯特朗海岸大炮(有前、后膛两种),以及阿姆斯特朗炮系中的乌里治炮(前膛炮)、瓦瓦司炮(前膛炮)、猛的力炮(后膛炮),还有少量的法国前膛炮。

  稍后,继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继续发力,引入了更多的世界名炮。而且,张之洞还于1887年(光绪十三年)在长洲区域建成了牛山炮台。牛山炮台是珠江上最晚建成的炮台,填补了长洲要塞北岸防御的漏洞。该炮台设有大炮7门,其中克虏伯大炮3门,阿姆斯特朗大炮4门,炮台建筑水平和火炮质量都较以前有所提升。

  C 法军刻意避开广州转而北上福建

  1884年,当法军侵入中国东南沿海时,就刻意避开广州城转而北上福建,这与广州海防线和江防线里密布着世界名炮不无关系。

  1889年(光绪十五年),接任两广总督的李瀚章再接再厉,根据新的海防理念,重点对虎门口的海防炮台进行了改造升级,并以新型的克虏伯炮替换部分英、法旧炮。

  到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虎门口及珠江两岸炮台里的世界名炮已达到98门,其中德国克虏伯炮68门,英国阿姆斯特朗以及瓦瓦斯等炮30门。难怪北洋水师统领叶祖珪都羡慕地说:“惟(珠江)各台所配之炮为各省所最多。”

  克虏伯炮以及阿姆斯特朗炮系,分别由世界知名企业德国的克虏伯公司和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

  克虏伯公司始创于19世纪初,是德国人弗雷德里希·克虏伯创办的一个家族企业。在19世纪中叶,雷德里希·克虏伯利用自己掌握的“罐钢”技术制造出了优质的铸钢,随后生产出性能极好的克虏伯后膛钢炮。

  阿姆斯特朗公司是英国著名火炮专家阿姆斯特朗Sir William Armstrong于19世纪建立的,该公司开发了一系列闻名世界的大中口径火炮,以技术先进、性能优良著称,特别在速射炮的研发上,更是长时间走在世界前列。阿姆斯特朗公司还曾研制出上百吨的巨型大炮。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阿姆斯特朗火炮为英军迅速攻破天津大沽炮台起了重要作用。20世纪初,阿姆斯特朗公司破产,后转型重组为一家船舶制造的民用公司。

  D 射程远、威力大、射速快的世界名炮

  我们来说说当年清廷引进的这些世界名炮都有什么特点——

  射程远:这些大炮射程都极远,最远的能打上万米,最近的也能打3000米以上(中国当时产的铁炮,最远只能打1000米)。由于打得远,发射时的后坐力也极大,“一炮响起,地动山摇”的说法并不为过。

  威力大:现存炮台中,最大的炮弹龛(存放1枚炮弹)竟达1.2米高、0.5米宽,当年炮弹之巨可想而知,而且炮弹均是开花弹,爆炸威力极为惊人。而当时国产铁炮用的多是实心弹,仅靠弹体撞击伤敌。

  射速快:这些德制和英制大炮,由于采用了机械来装填沉重的炮弹,大大提升了射击速度,平均每5分钟能打出一发炮弹。而相比较佛山造中国前膛铁炮的射击速度,林则徐曾有过生动的对比:“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如此推测,国产铁炮大约是半个多小时才能打出一发。

  款式新:这些世界名炮都是德、英等西方工业强国新推出数年的产品,一些还是最新产品,先进性无可置疑。这在全国各海防中都是少见的。对此,精熟世界火炮的北洋水师统领叶祖珪都羡慕的说“惟(珠江)各台所配炮之新式亦为各省之冠。”

  价格贵: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高品质的武器价格自然昂贵。布防在珠江上的这批名炮中,数量最多的是21厘米口径的克虏伯大炮,这种型号的大炮按张之洞1887年(光绪十三年)的奏折称,每门价格为3万两白银,同时还要加上给它建造一座单独炮台的花费——4000两白银。据《光绪实录》中记载,光绪四年,北京米价每石(约80公斤)值2两白银,3万两白银可买1200吨大米;而当年东三省驻军,全部军饷是每年70万两白银。

  寿命长:1900年,广州海防线和江防线共拥有98门大炮,到了抗日战争前夕,还完好保存了72门。这些大炮成为1937虎门抗日海战中最重要的武器装备。来粤德国军事专家达尔马在考查过虎门、长洲要塞大炮后说:“各炮之保存状态,俱臻良好。炮之配件均完全无缺,炮管色泽甚佳。”据1936年虎门要塞司令部的机密文件显示,当时仅炮弹储备就达1.3万枚以上。

  1936年,虎门要塞司令陈策曾骄傲地夸奖这些世界名炮:“纵勿敢夸为金汤之固,亦足以控制敌舰,固我门户而有余矣。” 开战后,证实了此言非虚。今天展示在广州博物馆广场上的克虏伯大炮和东莞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院子中的阿姆斯特朗炮,还锃光瓦亮,质量之好令人赞叹不已。

  E 珠江上的这批名炮的最终命运

  中法战争(1883-1885)后的清朝期间,广东再没有发生重大的外敌入侵事件,珠江上的这批世界名炮没有得到展示的机会。

  在1937年-1938年虎门海战中,这批古老的海岸大炮终于展示出自己强大威力,成为支撑抗战初期的广州海防最重要武器。民国档案《粤海军作战史实》中就明确记载,1937年9月14日海战中,“我要塞炮亦加入攻击。” 正是靠着这批古老大炮强大火力压制,才将远超过中国海军实力的日本舰队击溃。最终,日军放弃通过突破珠江防线进攻广州的企图。

  日军占领广州后,这批大炮遭到彻底破坏。战后仅存的几门大炮也多已配件不全。从那时开始,随着沧海桑田、时代演变,当年珠江上有多少世界名炮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至今从未有人做过清楚的考核。直到今天,这个谜底才终于被解开了。

  本版统筹梁力 本版制图范英兰

编辑:Qiudong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