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2《十三声》广州上演 展现一段生猛的街头语汇
云门2《十三声》广州上演
10月12日到13日,广州大剧院将连演两场云门2《十三声》。该剧从2016年首演以来好评不断,古老的恒春歌谣及民间唱咒,结合前卫实验的电子音乐以及舞者跃动的身影,呈现一段生猛的街头语汇。近日,该剧编舞郑宗龙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畅谈《十三声》的诞生。
郑宗龙称,该剧灵感来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他将记忆中的艋岬搬上了舞台。剧中虽有大量传统文化元素,但他强调《十三声》并非是传统文化的呈现,而是通过身体和声音将其转化,变成让年轻人欣赏和接受的舞剧。他还笑言,如果将其称为“艋岬的街舞”,也并无不可。
“十三声”一人分饰多角
艋舺“十三声”,是郑宗龙的母亲跟他说起的街头卖艺传奇人物。在上世纪60年代的艋舺街头,“十三声”时常让人拍案叫绝,他能一人分饰多角,忽男忽女,幼声老嗓,惟妙惟肖。举凡古今佚事、流行俚俗,都是他的拿手好戏。而郑宗龙出生于台北万华(旧称艋舺),从小也学会摆摊讨生活,街头的烟火气和市井间人生百态在他的记忆里烙下了深刻的烙印。多年后,这些记忆里的场景和片段都通过《十三声》被搬上了舞台。
无论是神秘的唱咒还是舞台上鲜艳瑰丽的色彩,无不令人深陷其中。采访中,郑宗龙说,记忆里的艋舺街头“什么奇怪的声音都有,因为那是讨生活的地方……我想从这里边去找到一种舞蹈的方式,然后让台上的舞者像这些角色一样,也如‘十三声’般,演绎这里的绚烂迷离”。
用创作分享外在的世界
舞台上,舞者除了展现各种失序、佝偻、诡谲、荒诞却吸睛的动作,还在剧场鬼才蔡柏璋的指导下,运用喉咙的肌肉,发出声音。对于这个设置,郑宗龙解释说,蔡柏璋希望舞者能把自己的角色设定为艋舺街头的各式人等,比如黑道大哥、鱼贩等:“把角色想说的话用声音毫无保留喊出来,所以舞台上会出现很多很嘈杂的声音,但那就是市井,呈现的是野、烟火气这样的东西。”
在创作上,郑宗龙坦承,不同于以往作品倾向于提炼人的共同感,如今他更愿意从社会环境或周边接受到的讯息着手,很直接地在作品中呈现:“打开毛细孔去看待外在的世界,用创作跟大家分享我看到的是怎样的一个小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