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十年打造广府文化“四库全书”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龚春辉 发表时间:2018-10-11 17:36

  黄伟宗。

  谭元亨。

  赵小琪。

  王明星。

  广府人,广州人,广人或粤人,因何得名,又何时得名?两广的“广”典出何处?粤语为何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有些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的古字,为何大量出现在珠三角的地名上?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广府文化在近现代为什么能够快速崛起?

  为更好地保存与传播广府文化,广东省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在广州启动编纂《广府文库》。文库涵盖十个方面内容,将以《四库全书》的编纂作为坐标参考,用时十年,构建起广府文化研究的新高地。记者对话岭南文化学者,针对文库和广府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专家

  黄伟宗 省政府特聘参事、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

  谭元亨 省政府原参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广府文库》编委会主任

  赵小琪 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教授

  王明星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授、岭南文化创意产业研发中心主任

  兼具广府味与时代感

  南方日报:《四库全书》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典籍集成。《广府文库》的编纂如何参照《四库全书》?与《世界客家文库》《广州大典》等相比较,《广府文库》有何特色?

  谭元亨:要填补空白,从源流、方言、民俗、建筑、谱牒、家训、华侨华人等入手,提取归纳出广府元素,进而把广府民系的边界清晰地划分出来。在编纂方式上,实行典籍和补缺相结合,一方面将流传于世的广府文库典籍系统性入库,另一方面针对空白处逐一组稿补正。

  岭南地区之前的文库工程多偏重历史、物质、地域的东西,而相对容易忽视精神层面的东西。《广府文库》的特色之一就是注重族群精神史的开拓,对广府人的文化艺术,特别是对广府人精神有显著影响的历史人物、学者、诗人、文学家、艺术家,给予特别关注。

  另外,为避免内容重复和流于一般,编委会践行开放式编纂的道路,在引入口述历史、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方式进行编纂、成果实现海内外交流等方面进行探索。目前,学术团队中不乏客家籍、潮汕籍学者,台山籍旅美作家刘荒田等海外华人也加入进来,以期能有更丰富的选题视角,呈现多元观点。

  事实上,酝酿、组织这样一套文库有三年多了,过程中提前草拟的第一辑近20卷的书目,近期有望率先转化为成果。文库全部编定预计用时10年。

  赵小琪:《四库全书》“不以人废言”“不以词害意”的编辑原则和标准,对编纂《广府文库》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这涉及到编选者的史识、史德。前者显示的是治史者、撰史者的史学思想深度,后者体现的是人品、道德修养。《广府文库》的编选者应当严格划定广府界限的文化典籍,既追求浓郁的广府味,又讲求鲜明的时代感,既避免被混淆串袭,又防止大而化之。

  夯实岭南族群“中原说”

  南方日报:除典籍性、学术性的价值外,对《广府文库》有哪些期待?

  谭元亨:我曾任凤凰卫视《纵横中国》之广东篇的主讲嘉宾。一次,我在节目中说到广东广西以何为界时,竟无人回答,最后只得自问自答。可见,这么一个看似寻常的岭南典故,要恢复历史记忆,也不容易。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广信得名、西江发源到以珠玑巷为祖地,大规模南下珠三角,广府人自始至终都视中原为自己的根。编纂《广府文库》目的之一,就是进一步夯实岭南各大族群的“中原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广府文化的亲和力,挫败、遏制当今以广府人为主体的香港特区出现的“港独”思潮。原则性与特色化,是《广府文库》区别于其他族群相类文库的重要特征。

  黄伟宗:这些年为弄清广府人因何得名、何时得名,颇用了一番心血。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们一行人到广东广西接壤的封开、梧州一带,对岭南古都广信进行考证,十余年间,往返不下数十次,终于让历史恢复记忆:两广以古广信为界,以东为广东,以西为广西。从西汉至东汉,直到三国,广信作为岭南府治所在地持续了近四百年。

  王明星:我曾在肇庆工作过11年,走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在古广信,也就是今日的肇庆市封开县,建有广信文化园,在山顶,立有广信塔,被誉为“两广第一塔”,延续着两千前的文脉。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后,管辖岭南各郡的交趾刺史部设在广信县。来自中原的移民大多聚落于此,形成了一个以说当时中原“雅言”为标志的族群。随后的近四个世纪里,广信是中原文化大规模的南下,也是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的一个最早、最重要的交汇点,这对于广府文化的汉化定型影响深远。而文化的汉化定型与广府民系作为汉民族一个支系的形成,当是同步的。据考证,粤语自广信始,后沿西江流域东进。

  南方日报:相较古广信,为什么大多数广府人对南雄珠玑巷更加熟悉?

  谭元亨:珠三角的广府居民,其族谱、家谱大多声称远祖来自于珠玑巷。究其原因,迁居珠玑巷的中原人大规模南下珠三角,主要发生在外族入主中原的宋元时期。这激起中原移民强烈的汉民族自尊,也影响了周遭的广府人,以至一些并非经珠玑巷而来的中原移民后裔,也不自觉认下这个“开基地”。后人扩而论之,逐渐认为整个民系都发源于珠玑巷。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江苏南京、江西永新、广西苍梧、湖南长沙等地,都见到了珠玑巷。这是一个商业符号,代表中国历史上的商业通衢重镇。而这也塑造了广府民系的重商性与世俗化。

  王明星:对广东不少族姓而言,中原的祖地已记不清了,但谱牒中对珠玑巷有过记载。据统计,岭南地区从珠玑巷移民的姓氏有176个,家族达797个。海内外珠玑巷后裔估计有六千万至一亿人。同样的根、讲同样的语言,“一枝散五叶”“根系一脉,叶茂全球”。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不单是一个经济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弘扬广府文化,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推进大湾区建设,也需要弘扬广府民系融合、创新、传承的内在品格。打造《广府文库》旨在系统性、权威性地保存与传播广府文化,对推进和保障大湾区战略的实施将起到积极作用。

  见证文化勃兴与历史风云

  南方日报:对族群精神内核的把握,是文库编选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对此有何看法?

  赵小琪:广府人身处中国对外交往和海外贸易的“南风窗”,长期面临中外文化的碰撞、交流、对话,形成了开放、包容、冒险和创新等精神气质。在中国海上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史中,广府人创造过诸多“历史之最”。

  谭元亨:广府人中最流行的常用语,莫过于“顶硬上”这一口头禅,以及“马死落地行”这一民谚,展现出冒险进取、自强、变通的气质。此外,广府人务实、重商,市场上每每可见“平、靓、正”的排列,第一位讲究价格公道。

  粤语很多词汇来自海洋,彰显广府文化的开放性与世俗性。比如,不说冒失,而说“失魂鱼”;粗心大意,说成“大头虾”;干爹干妈,叫做“契爷契妈”。

  南方日报:随着历史的发展,广府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这在中国的地域文化中不多见。为何出现这种局面?

  赵小琪:近代以来广府文化勃兴,不仅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更得益于广府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多元性、兼容性的海洋文化气质,得益于广府文化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率先与世界先进文明进行接轨,继而给中华文明带来持续性的冲击与变革。这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显示出广府文化的先进性。

  在与世界文化互动的过程中,广府文化没有失去个性色彩与主体性,仍守护着中华文化的边界,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桥梁。

  王明星:岭南画派是《广府文库》的十大类内容之一。20世纪初,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等岭南画派创始人率先高扬政治革命和美术革命的旗帜,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在引进西法、注重写生的同时,保存传统国画的笔墨,引领中国美术进入从传统向现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这是广府文化影响力在近代跃升的缩影。

  现在,岭南画派影响力遍布海内外,在新加坡、德国、澳大利亚等国都设有纪念馆。接下来,我打算在海洋文化视野下,对岭南画派艺术革命进程史开展研究,相关成果纳入《广府文库》,助力文库成为广府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

  谭元亨:由于封建体制,这里在政治、文化上曾经被视为蛮夷之地,经济力量长期只是蛰伏着、积累着。明清开始,广府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跃升,在历史舞台上亮相的人物明显增多,涉及的领域不仅有经济、文化、宗教,也有政治、科技,地域特色与时代特色十分鲜明。

  历史是人的活动。通过展示政治、经济、思想、科技、宗教等方面领时代风骚者的人生轨迹,可以窥见广府文化地位跃升背后的历史变革。因此,名人传记被列为《广府文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祖上是十三行行商,但如今家里却没有一个经商的。作为广府人在经济界的代表,十三行开启了中国以贸易连接全球的历史。但十三行的后人中,如今鲜有继承祖业经商者。有些人认为有个“十三行遗嘱”,这其实是历史际遇所致。

  

编辑:直谅
数字报

用十年打造广府文化“四库全书”

南方日报  作者:龚春辉  2018-10-11

  黄伟宗。

  谭元亨。

  赵小琪。

  王明星。

  广府人,广州人,广人或粤人,因何得名,又何时得名?两广的“广”典出何处?粤语为何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有些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的古字,为何大量出现在珠三角的地名上?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广府文化在近现代为什么能够快速崛起?

  为更好地保存与传播广府文化,广东省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在广州启动编纂《广府文库》。文库涵盖十个方面内容,将以《四库全书》的编纂作为坐标参考,用时十年,构建起广府文化研究的新高地。记者对话岭南文化学者,针对文库和广府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专家

  黄伟宗 省政府特聘参事、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

  谭元亨 省政府原参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广府文库》编委会主任

  赵小琪 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教授

  王明星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授、岭南文化创意产业研发中心主任

  兼具广府味与时代感

  南方日报:《四库全书》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典籍集成。《广府文库》的编纂如何参照《四库全书》?与《世界客家文库》《广州大典》等相比较,《广府文库》有何特色?

  谭元亨:要填补空白,从源流、方言、民俗、建筑、谱牒、家训、华侨华人等入手,提取归纳出广府元素,进而把广府民系的边界清晰地划分出来。在编纂方式上,实行典籍和补缺相结合,一方面将流传于世的广府文库典籍系统性入库,另一方面针对空白处逐一组稿补正。

  岭南地区之前的文库工程多偏重历史、物质、地域的东西,而相对容易忽视精神层面的东西。《广府文库》的特色之一就是注重族群精神史的开拓,对广府人的文化艺术,特别是对广府人精神有显著影响的历史人物、学者、诗人、文学家、艺术家,给予特别关注。

  另外,为避免内容重复和流于一般,编委会践行开放式编纂的道路,在引入口述历史、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方式进行编纂、成果实现海内外交流等方面进行探索。目前,学术团队中不乏客家籍、潮汕籍学者,台山籍旅美作家刘荒田等海外华人也加入进来,以期能有更丰富的选题视角,呈现多元观点。

  事实上,酝酿、组织这样一套文库有三年多了,过程中提前草拟的第一辑近20卷的书目,近期有望率先转化为成果。文库全部编定预计用时10年。

  赵小琪:《四库全书》“不以人废言”“不以词害意”的编辑原则和标准,对编纂《广府文库》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这涉及到编选者的史识、史德。前者显示的是治史者、撰史者的史学思想深度,后者体现的是人品、道德修养。《广府文库》的编选者应当严格划定广府界限的文化典籍,既追求浓郁的广府味,又讲求鲜明的时代感,既避免被混淆串袭,又防止大而化之。

  夯实岭南族群“中原说”

  南方日报:除典籍性、学术性的价值外,对《广府文库》有哪些期待?

  谭元亨:我曾任凤凰卫视《纵横中国》之广东篇的主讲嘉宾。一次,我在节目中说到广东广西以何为界时,竟无人回答,最后只得自问自答。可见,这么一个看似寻常的岭南典故,要恢复历史记忆,也不容易。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广信得名、西江发源到以珠玑巷为祖地,大规模南下珠三角,广府人自始至终都视中原为自己的根。编纂《广府文库》目的之一,就是进一步夯实岭南各大族群的“中原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广府文化的亲和力,挫败、遏制当今以广府人为主体的香港特区出现的“港独”思潮。原则性与特色化,是《广府文库》区别于其他族群相类文库的重要特征。

  黄伟宗:这些年为弄清广府人因何得名、何时得名,颇用了一番心血。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们一行人到广东广西接壤的封开、梧州一带,对岭南古都广信进行考证,十余年间,往返不下数十次,终于让历史恢复记忆:两广以古广信为界,以东为广东,以西为广西。从西汉至东汉,直到三国,广信作为岭南府治所在地持续了近四百年。

  王明星:我曾在肇庆工作过11年,走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在古广信,也就是今日的肇庆市封开县,建有广信文化园,在山顶,立有广信塔,被誉为“两广第一塔”,延续着两千前的文脉。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后,管辖岭南各郡的交趾刺史部设在广信县。来自中原的移民大多聚落于此,形成了一个以说当时中原“雅言”为标志的族群。随后的近四个世纪里,广信是中原文化大规模的南下,也是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的一个最早、最重要的交汇点,这对于广府文化的汉化定型影响深远。而文化的汉化定型与广府民系作为汉民族一个支系的形成,当是同步的。据考证,粤语自广信始,后沿西江流域东进。

  南方日报:相较古广信,为什么大多数广府人对南雄珠玑巷更加熟悉?

  谭元亨:珠三角的广府居民,其族谱、家谱大多声称远祖来自于珠玑巷。究其原因,迁居珠玑巷的中原人大规模南下珠三角,主要发生在外族入主中原的宋元时期。这激起中原移民强烈的汉民族自尊,也影响了周遭的广府人,以至一些并非经珠玑巷而来的中原移民后裔,也不自觉认下这个“开基地”。后人扩而论之,逐渐认为整个民系都发源于珠玑巷。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江苏南京、江西永新、广西苍梧、湖南长沙等地,都见到了珠玑巷。这是一个商业符号,代表中国历史上的商业通衢重镇。而这也塑造了广府民系的重商性与世俗化。

  王明星:对广东不少族姓而言,中原的祖地已记不清了,但谱牒中对珠玑巷有过记载。据统计,岭南地区从珠玑巷移民的姓氏有176个,家族达797个。海内外珠玑巷后裔估计有六千万至一亿人。同样的根、讲同样的语言,“一枝散五叶”“根系一脉,叶茂全球”。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不单是一个经济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弘扬广府文化,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推进大湾区建设,也需要弘扬广府民系融合、创新、传承的内在品格。打造《广府文库》旨在系统性、权威性地保存与传播广府文化,对推进和保障大湾区战略的实施将起到积极作用。

  见证文化勃兴与历史风云

  南方日报:对族群精神内核的把握,是文库编选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对此有何看法?

  赵小琪:广府人身处中国对外交往和海外贸易的“南风窗”,长期面临中外文化的碰撞、交流、对话,形成了开放、包容、冒险和创新等精神气质。在中国海上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史中,广府人创造过诸多“历史之最”。

  谭元亨:广府人中最流行的常用语,莫过于“顶硬上”这一口头禅,以及“马死落地行”这一民谚,展现出冒险进取、自强、变通的气质。此外,广府人务实、重商,市场上每每可见“平、靓、正”的排列,第一位讲究价格公道。

  粤语很多词汇来自海洋,彰显广府文化的开放性与世俗性。比如,不说冒失,而说“失魂鱼”;粗心大意,说成“大头虾”;干爹干妈,叫做“契爷契妈”。

  南方日报:随着历史的发展,广府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这在中国的地域文化中不多见。为何出现这种局面?

  赵小琪:近代以来广府文化勃兴,不仅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更得益于广府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多元性、兼容性的海洋文化气质,得益于广府文化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率先与世界先进文明进行接轨,继而给中华文明带来持续性的冲击与变革。这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显示出广府文化的先进性。

  在与世界文化互动的过程中,广府文化没有失去个性色彩与主体性,仍守护着中华文化的边界,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桥梁。

  王明星:岭南画派是《广府文库》的十大类内容之一。20世纪初,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等岭南画派创始人率先高扬政治革命和美术革命的旗帜,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在引进西法、注重写生的同时,保存传统国画的笔墨,引领中国美术进入从传统向现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这是广府文化影响力在近代跃升的缩影。

  现在,岭南画派影响力遍布海内外,在新加坡、德国、澳大利亚等国都设有纪念馆。接下来,我打算在海洋文化视野下,对岭南画派艺术革命进程史开展研究,相关成果纳入《广府文库》,助力文库成为广府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

  谭元亨:由于封建体制,这里在政治、文化上曾经被视为蛮夷之地,经济力量长期只是蛰伏着、积累着。明清开始,广府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跃升,在历史舞台上亮相的人物明显增多,涉及的领域不仅有经济、文化、宗教,也有政治、科技,地域特色与时代特色十分鲜明。

  历史是人的活动。通过展示政治、经济、思想、科技、宗教等方面领时代风骚者的人生轨迹,可以窥见广府文化地位跃升背后的历史变革。因此,名人传记被列为《广府文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祖上是十三行行商,但如今家里却没有一个经商的。作为广府人在经济界的代表,十三行开启了中国以贸易连接全球的历史。但十三行的后人中,如今鲜有继承祖业经商者。有些人认为有个“十三行遗嘱”,这其实是历史际遇所致。

  

编辑:直谅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