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利 摩利 末丽 都是茉莉
岭南花事系列
“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日深巷卖杏花”,这是我们熟知的杏花春雨里的诗意江南。倘若把背景换成一千多年前的岭南,那就是“蛮声喧夜市,海色浸潮台”的江畔热闹街市,卖花姑娘三三两两,沿街售卖彩线串起来的茉莉花。一文一串的价格着实亲民,谁都可以买几串,簪在头上,或插在胸前的衣襟上,一路走,一路留下香气。大唐广州城里的夜市茉莉,是“岭南花事”中颇为美丽的一页,我们又岂可略过不提?
初到岭南
文人爱起中文名 “玉香”“雪瓣”都是她
我们在上一期的专栏里说过,从秦汉直至明清,在广州最受宠的就是两种芬芳馥郁的小白花——素馨与茉莉,古时城西一望无际的花田,向来只种这两种花,故而被誉为“素馨茉莉天香国”。如今,素馨已在泛黄的书卷上渐行渐远,我们很难再睹芳容;幸运的是,茉莉仍可时时被我们亲近,暑热未消的夏夜,若闻到茉莉的芬芳,我们不知不觉就能感觉到几丝凉意,对古代岭南诗家笔下“一卉能薰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的境界也多少有些体悟。
上一期我们也说过,茉莉与素馨都是沿着海上丝路,“搭船”漂洋过海而来。据史料记载,西汉年间,从斯里兰卡远航到广州,需要5个月的时间。稍微有点植物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茉莉只开花不结果,人们不可能携带花种远航。合理推测,他们只能把一盆盆茉莉带在身边,一起踏上未知的航程。是谁带来了第一株茉莉花呢?是前来朝贡的异国使臣?是试图靠这袅娜可爱的花朵大赚一笔的商贾?还是曾远航至印度洋的大汉水手?鉴于时代的久远,这样的事或许永远弄不清了。不过,在茫茫大海上,人们得多么细心地呵护,才能让它们不至于夭折,而这看似袅娜的芬芳小白花可以熬过漫漫航程,也足见其生命力的坚韧。
茉莉的得宠,从它的诸多芳名中可见一斑。据多数历史学家的研究,茉莉初到岭南时,曾被呼作“末利”“摩利”“末丽”……,凡此种种,其实都是梵文茉莉咖(malika)一词的同音词。不过,随着它的芬芳越来越得到古人喜爱,闲不住的文人墨客就跃跃欲试给它取中文名了。有人因其花瓣雪白,就给它起名叫“雪瓣”;有人看到岭南女子个个喜欢将它戴在鬓边,管它叫“鬓华”;有人觉得它香气馥郁,所以给它取名“玉香”。苏东坡苏大学士被贬岭南期间,看到这里的女孩子竞相头簪茉莉,个个口嚼槟榔,一时兴起,就想给茉莉起名“暗麝”,并写下了“暗麝著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的诗句。苏东坡绝对是个有品位的人,“暗麝”一名,形容尽了茉莉让人沁人心脾,却并不浓烈到俗气的暗香。
不过,文人墨客为茉莉起的诸多芳名,虽然十分新雅,但过于小众,不符合平民大众的口味;而芬芳馥郁的茉莉在广州偏偏很好养活,施点鸡粪,倒一点泔水,就能“开花不绝”。早在隋唐年间,广州城里城外,家家户户的竹篱下,几乎种满茉莉花,每年暮春到新秋,枝蔓繁盛,开花累累。老百姓没那么多讲究,再说“茉莉”两个字脆生生的,读起来又好听,又能让人联想起花的娇媚,何必非要改名呢?倒是素馨的本名“耶悉茗”,念起来总有些拗口,所以大家非要给它定一个中文名字不可。
花开满城
女仔夜市卖茉莉 一支叫价一文钱
我们以前说过,素馨是属于黎明的花朵,天还没亮,女孩子们就得提着篮子去摘花了,倘若下田晚了,太阳一出来,素馨花被照蔫了,就算运到城门口的花市,也卖不起价了。
与素馨相反,茉莉最适宜在晴朗的下午和傍晚采摘。在广州,茉莉从初夏一直开到晚秋,家里有花田的女孩子们几乎要忙上半年。每天日头偏西的时候,村里的女孩子就提着竹篓,三三两两下田摘花了。茉莉花一摘下来,必须及时送到码头运走,迟了也会不值钱。
收购茉莉花的,除了来自各地的花贩,还有茶商。据史料记载,早在宋朝,人们就开始用茉莉花焙茶了。当时人们焙茶,喜欢用半开半放的茉莉花,因为此时香气最足。故而若是把花卖给茶商,采摘时就更要细心了。
宋代的瓷器最为讲究,广州的西村窑就以生产精美的外销瓷而闻名。焙茶的时候,古人会找来精美的瓷罐,里边一层茶,一层茉莉花,密密匝匝放满,封住口,然后把瓷罐放在水中,文火煮沸,取出放凉后,再在火上烘烤。茉莉花的香气弥漫在茶叶内,研磨成粉,就是上好的茉莉抹茶。
这样的抹茶,不仅广州城里的人爱喝,全国各地的粉丝也数不胜数。不过,由于茉莉不耐寒,在广州,它们可以在篱笆下、田野里开花累累,到了北方,就只能屈身于花盆之中,无法大面积栽种,故而在广州,平民百姓都可享用的“茉莉香片茶”,到了北方,就只能由有钱人享用了。
在岭南,茉莉确是名副其实的平民花,在平民味最浓的夜市上,也少不了它的身影。我可要提醒你注意了,这里说的夜市,不是今天的大排档,而是千年前的热闹市井图。
晚唐年间,一位名叫刘恂的文人南下担任广州司马。他在为官之余,写下了《岭表录异》一书,细说见闻。在刘恂的笔下,设在大市场内的夜市灯笼高悬,酒肆饭店一字排开,且许多酒肆门口都有“女士两两招呼”,在中原文人刘恂的眼里,这样的景象闻所未闻,可的确又很吸引人,难怪曾到广州一游的另一位晚唐才子——张籍对此夜恋恋不舍,还写下了“蛮声喧夜市,海色浸潮台”的诗句,以作留念。
在广州一千多年前的夜市上,引人注目的并不只是女招待,卖花姑娘也是一道风景。这些女孩子们别出心裁,用彩线穿起茉莉花瓣,成串成串卖。据另一部唐代岭南笔记《北户录》记载,一串茉莉花的价格,不过一文钱,再穷的人也买得起。所以说,岭南女子头上簪花的习俗,一直从秦汉延续到明清,一方面是出于爱美的天性,另一方面,也实在是因为身处花城,鲜花价格够平,个个支付得起。(注:本文参考了《茉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等资料)
相关链接
岭南茉莉花 千里进汴梁
据史学界的公认,茉莉的确是由岭南一路向北传播的。历代论及茉莉的植物学文献,都无不提到粤中茉莉的美丽风姿。五代十国年间,定都广州的南汉王朝宫苑内,曾广种茉莉,末代君主刘鋹曾得意洋洋将其称之为“小南强”,寓意南方茉莉艳压群芳。
北宋末年,耽于诗酒书画的宋徽宗热衷在宫殿内引种广南花卉,一船一船的茉莉花,下北江、过大庾岭、入长江、进汴河,最后进入皇宫,这一路不知要耗费多少辛苦。对了,如果你读过《水浒传》,一定知道“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所谓“纲”,其实就是指替皇家运送各种奇珍异宝的运输船队。运送花木与奇石的叫作“花木纲”,而茉莉花则是“花石纲”的重要角色之一。可见,在广州人人都能亲近的平民花,到了皇家宫苑里,真比金玉还要珍贵了。
后来,轰轰烈烈的“花石纲”搞得民怨沸腾,成为宋徽宗亡国的一大因素。当然,这是人的错,怪不到花头上,若是茉莉能解语,它肯定会觉得,与其在皇家宫苑里成为玩物,还不如在岭南的茅檐下、竹篱旁,装点平民百姓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