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爱吃荔枝 她所吃的荔枝到底来自哪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朱美禄 发表时间:2018-10-08 17:19

  杨贵妃所食荔枝来源考

      李肇《唐国史补》中说:“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这句话含有杨贵妃(原名杨玉环)自小就爱吃荔枝的意思。杨玉环天宝三年入宫,因得宠于唐玄宗,于天宝四年八月被册封为贵妃。成为贵妃后的杨玉环无疑就更具有吃荔枝的条件了,据《新唐书》记载,杨贵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所谓“置骑传送”,便意味着开动国家机器传送。

  之所以要开动国家机器传送,是因为荔枝不容易保鲜。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说:“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而开动国家机器传送,常人不得而知,所以杜牧说“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那么,杨贵妃所食荔枝到底来自哪里呢?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种观点认为来自岭南。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说,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说,杨贵妃“欲得生荔枝,岁命岭南驰驿致之,比至长安,色味不变”。李肇和司马光都肯定荔枝来自岭南,所不同的是,前者认为荔枝运到长安时已坏,后者认为没坏而已。正是因为有杨贵妃所食荔枝来自岭南的说法,所以广东便有良品荔枝名曰“妃子笑”。

  需要说明的是,岭南荔枝入京古已有之。《后汉书·和帝纪》记载:“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腾阻险,死者继路。”不过因为临武长唐羌“上书陈状,帝下诏曰:‘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由是遂省焉。”随着历史的发展,盛唐时期的交通状况不会逊色于东汉时期,所以杨贵妃所食荔枝来自于岭南是有可能的。

  一种观点认为来自巴蜀。苏轼在《荔枝叹》一诗中说:“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并自注道:“唐天宝中,盖取涪州荔支,自子午谷进入。”子午谷是连接汉中和关中的一条谷道,经此谷道涪州荔枝可以在几天之内抵达长安。正因为杨贵妃所食荔枝来自涪州,所以涪州特供地点名曰“妃子园”。范成大有《妃子园》诗道:“露叶风枝驿骑传,华清天上一嫣然。当时若识陈家紫,何处蛮村更有园。”“陈家紫”是福建荔枝名品,在范成大看来,恰因为朝廷没有认识到福建荔枝的妙处所以才成就了涪州荔枝。至于“妃子园”的具体位置,范成大在诗前小序中说:“涪陵荔子,天宝所贡,去州数里所有此园。”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说:“近见《涪州图经》,及询土人,云:‘涪州有妃子园荔枝。盖妃嗜生荔枝,以驿骑传递,自涪至长安有便路,不七日可到。’”以上资料,则可证明杨贵妃所食荔枝来自巴蜀。

  需要指出的是,自唐迄今的一千多年中,气候变迁显著,对农业生产影响至巨,现在巴蜀大地只有合江仍产荔枝(其良品也叫“妃子笑”),但并不意味着古代也是如此。其实古代的巴蜀大地许多地方都产荔枝,左思在《蜀都赋》中说:“旁挺龙目,侧生荔枝。布绿叶之萋萋,结朱实之离离”;唐代诗人张籍在《成都曲》中说:“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北宋时期福建人蔡襄著有《荔枝谱》一书,在书中蔡襄声援苏轼的观点道:“洛阳取于岭南,长安来于巴蜀”,“唐天宝中,妃子尤爱嗜,涪州岁命驿致。”蔡襄虽然肯定杨贵妃所食荔枝来自涪州,但是并不否认福州荔枝“水浮陆转,以入京师”的事实。当然,这里提到福州荔枝入京师,不一定是进献,更有可能是贸易。而在蔡襄之前,唐代韩偓在《荔枝》三首序中说:“丙寅年秋,到福州,自此后并福州作。”其一道:“遐方不许贡珍奇,密诏唯教进荔枝。汉武碧桃争比得,枉令方朔号偷儿。”在韩偓看来,杨贵妃所食荔枝就是来自遐方福州,而且荔枝的品质非常好。

  其实,杨贵妃所食荔枝的来源可能并不单一。杜甫在《病橘》一诗中说:“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支。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由此看来,杜甫认为杨贵妃所食荔枝来自于岭南。但是他又在《解闷》组诗第十首中说:“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第十二首中说:“侧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宫满玉壶。云壑布衣骀背死,劳生重马翠眉须。”这样看来,杜甫又认为杨贵妃所食荔枝来自于巴蜀。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根据杜甫诗歌考察,杨贵妃所食荔枝来源应该是多元的。

  在人们的观念中,往往把杨贵妃嗜食荔枝和“安史之乱”联系在一起。苏轼在《荔枝叹》诗中说:“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意在批判唐玄宗为了满足杨贵妃的嗜好而罔顾百姓疾苦。李清照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中说:“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指出“安史之乱”爆发后平叛之所以屡屡失利,是因为战马多累死于传送荔枝的路上。可见荔枝虽小,“置骑传送”却足以危害江山社稷。“安史之乱”爆发后,杨贵妃也香消玉殒,于唐玄宗而言,荔枝便成了一种创伤性记忆。晚唐诗人钱珝在《蜀国偶题》诗中说:“忽忆明皇西幸时,暗伤潜恨竟谁知。佩兰应语宫臣道,莫向金盘进荔枝。”

  需要补充的是,杨贵妃嗜食荔枝,也产生了文化上的副产品。据《新唐书·礼乐志十二》记载:“帝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曰《荔枝香》。”因缘巧会诞生的《荔枝香》曲子,或许可以算杨贵妃嗜食荔枝唯一具有正面价值的亮点吧。

  (作者:朱美禄,系贵州财经大学教授)

编辑:直谅
数字报

杨贵妃爱吃荔枝 她所吃的荔枝到底来自哪里?

中国新闻网  作者:朱美禄  2018-10-08

  杨贵妃所食荔枝来源考

      李肇《唐国史补》中说:“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这句话含有杨贵妃(原名杨玉环)自小就爱吃荔枝的意思。杨玉环天宝三年入宫,因得宠于唐玄宗,于天宝四年八月被册封为贵妃。成为贵妃后的杨玉环无疑就更具有吃荔枝的条件了,据《新唐书》记载,杨贵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所谓“置骑传送”,便意味着开动国家机器传送。

  之所以要开动国家机器传送,是因为荔枝不容易保鲜。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说:“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而开动国家机器传送,常人不得而知,所以杜牧说“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那么,杨贵妃所食荔枝到底来自哪里呢?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种观点认为来自岭南。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说,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说,杨贵妃“欲得生荔枝,岁命岭南驰驿致之,比至长安,色味不变”。李肇和司马光都肯定荔枝来自岭南,所不同的是,前者认为荔枝运到长安时已坏,后者认为没坏而已。正是因为有杨贵妃所食荔枝来自岭南的说法,所以广东便有良品荔枝名曰“妃子笑”。

  需要说明的是,岭南荔枝入京古已有之。《后汉书·和帝纪》记载:“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腾阻险,死者继路。”不过因为临武长唐羌“上书陈状,帝下诏曰:‘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由是遂省焉。”随着历史的发展,盛唐时期的交通状况不会逊色于东汉时期,所以杨贵妃所食荔枝来自于岭南是有可能的。

  一种观点认为来自巴蜀。苏轼在《荔枝叹》一诗中说:“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并自注道:“唐天宝中,盖取涪州荔支,自子午谷进入。”子午谷是连接汉中和关中的一条谷道,经此谷道涪州荔枝可以在几天之内抵达长安。正因为杨贵妃所食荔枝来自涪州,所以涪州特供地点名曰“妃子园”。范成大有《妃子园》诗道:“露叶风枝驿骑传,华清天上一嫣然。当时若识陈家紫,何处蛮村更有园。”“陈家紫”是福建荔枝名品,在范成大看来,恰因为朝廷没有认识到福建荔枝的妙处所以才成就了涪州荔枝。至于“妃子园”的具体位置,范成大在诗前小序中说:“涪陵荔子,天宝所贡,去州数里所有此园。”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说:“近见《涪州图经》,及询土人,云:‘涪州有妃子园荔枝。盖妃嗜生荔枝,以驿骑传递,自涪至长安有便路,不七日可到。’”以上资料,则可证明杨贵妃所食荔枝来自巴蜀。

  需要指出的是,自唐迄今的一千多年中,气候变迁显著,对农业生产影响至巨,现在巴蜀大地只有合江仍产荔枝(其良品也叫“妃子笑”),但并不意味着古代也是如此。其实古代的巴蜀大地许多地方都产荔枝,左思在《蜀都赋》中说:“旁挺龙目,侧生荔枝。布绿叶之萋萋,结朱实之离离”;唐代诗人张籍在《成都曲》中说:“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北宋时期福建人蔡襄著有《荔枝谱》一书,在书中蔡襄声援苏轼的观点道:“洛阳取于岭南,长安来于巴蜀”,“唐天宝中,妃子尤爱嗜,涪州岁命驿致。”蔡襄虽然肯定杨贵妃所食荔枝来自涪州,但是并不否认福州荔枝“水浮陆转,以入京师”的事实。当然,这里提到福州荔枝入京师,不一定是进献,更有可能是贸易。而在蔡襄之前,唐代韩偓在《荔枝》三首序中说:“丙寅年秋,到福州,自此后并福州作。”其一道:“遐方不许贡珍奇,密诏唯教进荔枝。汉武碧桃争比得,枉令方朔号偷儿。”在韩偓看来,杨贵妃所食荔枝就是来自遐方福州,而且荔枝的品质非常好。

  其实,杨贵妃所食荔枝的来源可能并不单一。杜甫在《病橘》一诗中说:“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支。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由此看来,杜甫认为杨贵妃所食荔枝来自于岭南。但是他又在《解闷》组诗第十首中说:“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第十二首中说:“侧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宫满玉壶。云壑布衣骀背死,劳生重马翠眉须。”这样看来,杜甫又认为杨贵妃所食荔枝来自于巴蜀。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根据杜甫诗歌考察,杨贵妃所食荔枝来源应该是多元的。

  在人们的观念中,往往把杨贵妃嗜食荔枝和“安史之乱”联系在一起。苏轼在《荔枝叹》诗中说:“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意在批判唐玄宗为了满足杨贵妃的嗜好而罔顾百姓疾苦。李清照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中说:“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指出“安史之乱”爆发后平叛之所以屡屡失利,是因为战马多累死于传送荔枝的路上。可见荔枝虽小,“置骑传送”却足以危害江山社稷。“安史之乱”爆发后,杨贵妃也香消玉殒,于唐玄宗而言,荔枝便成了一种创伤性记忆。晚唐诗人钱珝在《蜀国偶题》诗中说:“忽忆明皇西幸时,暗伤潜恨竟谁知。佩兰应语宫臣道,莫向金盘进荔枝。”

  需要补充的是,杨贵妃嗜食荔枝,也产生了文化上的副产品。据《新唐书·礼乐志十二》记载:“帝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曰《荔枝香》。”因缘巧会诞生的《荔枝香》曲子,或许可以算杨贵妃嗜食荔枝唯一具有正面价值的亮点吧。

  (作者:朱美禄,系贵州财经大学教授)

编辑:直谅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