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马哈鱼档:一部影片和它开启的南粤电影新篇章

来源:金羊网 作者:何晶 发表时间:2018-09-19 18:17

《雅马哈鱼档》展现了一幅幅广州市井风情画

影片通过年轻人体现出时代风貌(图为珠珠、阿龙和海仔)

开机仪式

雅马哈摩托车是当年时尚的标志

“音乐茶座”是许多老广州的回忆


1984年第一部以“个体户”为主角,呈现新广州市井风情的电影《雅马哈鱼档》风靡全国。它被誉为“广东改革开放第一张亮丽的名片”“当代广州的清明上河图”。在那个人们对商品经济仍然抱有疑惑的时代,《雅马哈鱼档》破天荒地撕开了计划经济的一角,拍出了广州立于改革开放前沿的缤纷与鲜活,书写了中国电影史上“岭南都市电影”的新篇章。

时代背景

从“吃鱼难”到全国首个自由贸易河鲜货栈

叉烧、白切鸡、烧鹅、乳猪……电影《雅马哈鱼档》一开场,就展现了一幅幅市井风情画,短短几十秒,“食在广州”的韵味扑面而来。今天的年轻人或许很难想象,地处“鱼米之乡”的广州人,竟有多年面临“吃鱼难”的艰难生活。

根据广州市国家档案馆资料,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广州人买鱼需要鱼票,每人每月限发两角,市面上每斤鱼的价格为四五角左右。也就是说,每人每月只有半斤鱼的指标。想吃活鱼几乎是不可能的,主妇们天不亮就去市场排队,能拎上半条死鱼回家,已算运气好。运气差点的,鱼票还花不出去。当时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张良导演就有过这类遭遇,《雅马哈鱼档》的编剧章以武也回忆道:“当时我要想给孩子买鱼吃,得骑自行车到佛山一个镇里,来回一趟三个多小时,还不一定能买上。好不容易排到我,一看,鱼没了。”

1978年年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全国第一个可以自由贸易的国营河鲜货栈在广州芳村开业。1979年3月,广州开放塘鱼和冰鲜鱼市场,一尾活鱼撬动了计划经济的坚冰,也吹动了章以武的心。“心情舒畅啊,可以用幸福花开来形容,再也不用为买鱼而烦心了。”章以武是浙江人,在广州某高校任教,家住越秀区百灵路。市场开放后,整条小街成了热闹的市集。“鱼档、烧鹅档、水果档、粉面店、发型屋,牛仔裤、T恤、丝袜、遮阳伞……应有尽有,大有春风扑面之感。有一次,我去买鱼,鱼档的小青年口吐烟雾,笑眯眯地对我说,别小看我这湿淋淋的小木箱,里面全是卖鱼得来的钱,谁抢劫它就好比打劫银行。”小青年骄傲自豪的口气给章以武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想把正在变化的时代记录下来。

创作灵感

“我的月薪只有68.5元,学生卖鱼每月能赚300元”

有一天,章以武以前在中学任教时的一位学生邀请他去东方宾馆喝茶。作为当时接待外宾的场所,能出入此地者非富即贵。章以武摇头拒绝:“去不得。”但学生执意邀请。“这位学生开了鱼档,卖鱼卖得风生水起,说起每月能赚的钱,他伸出3个指头——300多块。我听了心里很不平衡,1983年我在大学教书的月薪只有68.5元。”章以武说。这位学生的故事,让他有了创作《雅马哈鱼档》的念头。

最初完成的短篇小说名为《鱼啊鱼》,章以武的老朋友——当时珠影厂的制片主任徐康,建议他把名字改成《雅马哈鱼档》:“《鱼啊鱼》这题目不生动。现在开放了,雅马哈摩托车满街飞,干脆叫《雅马哈鱼档》吧。用摩托车载鱼,新潮热辣,读者看到这题目也好奇。”章以武当即叫好,改名后将小说寄给了《羊城晚报》“花地”副刊部。《羊城晚报》的“花地”在全国赫赫有名,刊登的多是秦牧、欧阳山等文学名家的作品。花地的编辑肖荻给章以武回信,先是建议他将文章删减一半,方便刊登,而考虑到删减的内容太可惜,又建议他将其扩充为中篇小说,还具体给了五点意见。之后,章以武找到自己的学生——广州小伙黄锦鸿,邀请他一起扩写小说。

这部中篇小说寄到《花城》文学杂志发表后,获得了1984年“花城首届文学奖”。珠江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王进读到了这部小说,认为可以改编成电影。时任珠影厂厂长助理兼艺术中心主任的张良也连夜捧读,立即爱上了小说中的那群“个体户”。他于是邀请章以武和黄锦鸿来改编电影剧本,希望用影像创作出“广州当代的市井风情画”。

风格定调

不是正气歌也不是小夜曲,而是“广州市井风情画”

1984年,在广州工作生活了12年的东北人张良已经51岁,但他的观念不仅不陈旧,反而率先走在时代的前沿。从执导《雅马哈鱼档》开始,他成功开创了新时期的“南国都市电影”。很多人问他,你一个北方大汉,怎么就能把握住广东的脉搏?张良只回了一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电影《雅马哈鱼档》中充满广州浓郁的生活气息,有着南国的独特芳香。随着奔腾向前的时代脉搏,1980年代的几位待业青年,靠着自谋职业实现了自我价值,也创造了更美好的生活。一度失足从拘留所出来的待业青年阿龙,邀请好友海仔和女友珠珠,在龙珠街合伙开了一家“雅马哈鱼档”。开张时生意兴隆,但由于海仔喜欢缺斤短两,鱼档的生意一落千丈,三人分道扬镳。流落街头的海仔开始骗人钱财,而深爱阿龙的珠珠则被母亲逼着和一个澳门男人相亲。这时,原本被他们视为竞争对手的葵妹,邀请阿龙加入自己的鱼档。阿龙发挥一技之长,专门负责运送,开着雅马哈摩托车干得很出色,并重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他找到潦倒的海仔,又与珠珠重归于好。在葵妹的建议下,两家鱼档合并联营组成了规模更大的“雅马哈鱼档”。

当时,在广州从事各类小吃店、修理店、服装店的个体户有60多万人。导演张良给影片定下风格基调:“《雅马哈鱼档》不是《正气歌》,也不是《小夜曲》,而是一幅犹如《清明上河图》的广州市井风情画。”人流如潮的龙珠街市场,鲜活的芳村水上鱼栏,琳琅满目的西濠夜市,人声鼎沸的成珠茶楼,还有西关大屋、石板街、八爪鱼人行天桥……影片带领今天的观众穿越到40年前的广州,依然可以体会到改革春风下羊城的活力和温度。

影响全国

因观看《雅马哈鱼档》,对广东产生强烈的向往

《雅马哈鱼档》拍摄完成后,先去了北京试映。编剧章以武回忆说,电影刚落幕,观众起立,掌声四起。第二天的座谈会上,发言者争先恐后。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说:“好电影,太有生活气息了,我都闻到鱼腥味了。”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丁峤说:“作者很大胆,思想解放,很不简单!”在北京大学的放映从晚上七点一直放映到天明,北京学子观后高呼:“广州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片中的迪斯科舞厅、音乐茶座、摩托车在今天看来已经是“老古董”,但在当时却代表着最新潮前卫的生活。不少内地的年轻人,正是在观看了《雅马哈鱼档》后,对广东产生了强烈的向往。

生于1960年代的“老广”梁先生,至今还记得当年观看《雅马哈鱼档》时的电影院——位于中山五路的新华电影院。那曾是广州第一家、全国第二家宽银幕立体声电影院,后来在1995年元旦停业拆除,现址变成了五月花广场。“影片在广州取景,讲的是当时广州市民的生活状况,人物刻画也很到位,让人很有亲切感。阿龙开着摩托车进出当时高消费的‘音乐茶座’,女主角差点嫁去了澳门,就是当时广州的众生相。”梁先生说,当时处在改革开放初期,而《雅马哈鱼档》却拍得如此大胆,因此在全国引起轰动。

珠影厂文学部编辑祁海根据资料回忆称,《雅马哈鱼档》在广州首轮放映就放了20天,共900场65万人次观看了影片,如果按今天35元一张电影票来算,单广州首轮放映的票房就有2275万元。考虑到不同地域的观众,影片还专门制作了普通话版和粤语版,这在当时也是相当新潮的做法。中国电影发行公司负责影片在全国的发行,先预付了70万元周转金给珠影厂订拷贝,再将拷贝发向各个省,最后根据拷贝发行数量和珠影厂结算。最终,中影赚了8000多万元,珠影赚了400多万元,而影片的成本只有42万元。

1985年年初,《雅马哈鱼档》走出国门,参加了第35届柏林电影节展映。同年,影片还被文化部授予优秀影片二等奖,获得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和最佳摄影提名、最佳剪辑提名。在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文艺家刘斯奋看来,《雅马哈鱼档》引领了广东的文艺创作,也让上世纪90年代的广东陆续出现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影视作品。

拍摄故事

偷拍跟拍,选用非职业演员

“当时的电影界已经出现了分野,有戏剧美学派、影像美学派、纪实美学派,而且互相排斥。但张良导演兼容并蓄,把三方之长都融合在《雅马哈鱼档》里。他是演员出身,精通戏剧性手法,同时又吸收了纪实电影的优点,运用了大量的偷拍、跟拍和实景拍摄,当时只有极少导演会用这样的镜头。这么拍下来,整部影片呈现出很强的生活流动感。”珠影厂文学部编辑祁海说。

“海仔”演员是个体户

“有人说,张艺谋用非职业演员是创举,其实我早就尝试过了。”张良导演回忆道。在《雅马哈鱼档》中饰演阿龙的张天喜,是在广州定居的哈尔滨人。葵妹的扮演者是汕头演员许瑞萍。由于当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广东籍演员,张良大胆选用了非职业演员来出演海仔和珠珠。海仔的演员是在高第街开皮鞋档的个体户黎志强,珠珠的饰演者杨丽仪则是从佛山兴华商场找到的售货员。四位操着不同方言的主演放在一起排戏,广州街边仔、街边女的形象就出来了。黎志强和杨丽仪的成功,让张良更大胆地选用了大批非职业群众演员,比如曾在东方宾馆唱歌的歌手“广州罗文”李华勇,就在片中客串了一把。

“假冒鱼贩”混入交易

在拍摄中,《雅马哈鱼档》还采用了偷拍的手法。每天清晨拂晓,白鹅潭的江面上聚集着上百条渔船在交易,广州鱼档购鱼者全部到此采购活鱼。张良决定对他们进行偷拍。经过多次实地演练后,他让演员混入渔船随机应变,将摄影机全部隐蔽起来跟踪拍摄。蒙蒙晨色,百条渔船,渔民的粗犷豪放,舱内的鲜活大鱼,一沓沓人民币,一筐筐鱼过秤……即使是广州本地人,每天吃着活鱼,也不知道活鱼是这么贩来的。

“龙珠街”能以假乱真

在距离白鹅潭不远的东南边,如今海珠区太古仓附近的洪德五巷,则是当年拍摄《雅马哈鱼档》的实景地。这条小巷里有一个相对宽敞的十字路口,张良让美工师在实景的基础上布置出雅马哈鱼档、葵妹鱼档、烧腊档、发型屋、鱼腩粉档、服装档等等,造出了一条以假乱真的“龙珠街”。当时几乎每天都有老太太到“雅马哈鱼档”来买活鱼,买不到还很生气,最后制片主任不得不几番上前解释。

本文参考书籍:《当代岭南文化名家·张良》张良、王静珠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

总指挥:刘海陵

总策划:林海利 孙璇 林如敏

统筹:吴慧玲 刘虹 邵梓恒

编辑:直谅
数字报
雅马哈鱼档:一部影片和它开启的南粤电影新篇章
金羊网  作者:何晶  2018-09-19

《雅马哈鱼档》展现了一幅幅广州市井风情画

影片通过年轻人体现出时代风貌(图为珠珠、阿龙和海仔)

开机仪式

雅马哈摩托车是当年时尚的标志

“音乐茶座”是许多老广州的回忆


1984年第一部以“个体户”为主角,呈现新广州市井风情的电影《雅马哈鱼档》风靡全国。它被誉为“广东改革开放第一张亮丽的名片”“当代广州的清明上河图”。在那个人们对商品经济仍然抱有疑惑的时代,《雅马哈鱼档》破天荒地撕开了计划经济的一角,拍出了广州立于改革开放前沿的缤纷与鲜活,书写了中国电影史上“岭南都市电影”的新篇章。

时代背景

从“吃鱼难”到全国首个自由贸易河鲜货栈

叉烧、白切鸡、烧鹅、乳猪……电影《雅马哈鱼档》一开场,就展现了一幅幅市井风情画,短短几十秒,“食在广州”的韵味扑面而来。今天的年轻人或许很难想象,地处“鱼米之乡”的广州人,竟有多年面临“吃鱼难”的艰难生活。

根据广州市国家档案馆资料,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广州人买鱼需要鱼票,每人每月限发两角,市面上每斤鱼的价格为四五角左右。也就是说,每人每月只有半斤鱼的指标。想吃活鱼几乎是不可能的,主妇们天不亮就去市场排队,能拎上半条死鱼回家,已算运气好。运气差点的,鱼票还花不出去。当时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张良导演就有过这类遭遇,《雅马哈鱼档》的编剧章以武也回忆道:“当时我要想给孩子买鱼吃,得骑自行车到佛山一个镇里,来回一趟三个多小时,还不一定能买上。好不容易排到我,一看,鱼没了。”

1978年年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全国第一个可以自由贸易的国营河鲜货栈在广州芳村开业。1979年3月,广州开放塘鱼和冰鲜鱼市场,一尾活鱼撬动了计划经济的坚冰,也吹动了章以武的心。“心情舒畅啊,可以用幸福花开来形容,再也不用为买鱼而烦心了。”章以武是浙江人,在广州某高校任教,家住越秀区百灵路。市场开放后,整条小街成了热闹的市集。“鱼档、烧鹅档、水果档、粉面店、发型屋,牛仔裤、T恤、丝袜、遮阳伞……应有尽有,大有春风扑面之感。有一次,我去买鱼,鱼档的小青年口吐烟雾,笑眯眯地对我说,别小看我这湿淋淋的小木箱,里面全是卖鱼得来的钱,谁抢劫它就好比打劫银行。”小青年骄傲自豪的口气给章以武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想把正在变化的时代记录下来。

创作灵感

“我的月薪只有68.5元,学生卖鱼每月能赚300元”

有一天,章以武以前在中学任教时的一位学生邀请他去东方宾馆喝茶。作为当时接待外宾的场所,能出入此地者非富即贵。章以武摇头拒绝:“去不得。”但学生执意邀请。“这位学生开了鱼档,卖鱼卖得风生水起,说起每月能赚的钱,他伸出3个指头——300多块。我听了心里很不平衡,1983年我在大学教书的月薪只有68.5元。”章以武说。这位学生的故事,让他有了创作《雅马哈鱼档》的念头。

最初完成的短篇小说名为《鱼啊鱼》,章以武的老朋友——当时珠影厂的制片主任徐康,建议他把名字改成《雅马哈鱼档》:“《鱼啊鱼》这题目不生动。现在开放了,雅马哈摩托车满街飞,干脆叫《雅马哈鱼档》吧。用摩托车载鱼,新潮热辣,读者看到这题目也好奇。”章以武当即叫好,改名后将小说寄给了《羊城晚报》“花地”副刊部。《羊城晚报》的“花地”在全国赫赫有名,刊登的多是秦牧、欧阳山等文学名家的作品。花地的编辑肖荻给章以武回信,先是建议他将文章删减一半,方便刊登,而考虑到删减的内容太可惜,又建议他将其扩充为中篇小说,还具体给了五点意见。之后,章以武找到自己的学生——广州小伙黄锦鸿,邀请他一起扩写小说。

这部中篇小说寄到《花城》文学杂志发表后,获得了1984年“花城首届文学奖”。珠江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王进读到了这部小说,认为可以改编成电影。时任珠影厂厂长助理兼艺术中心主任的张良也连夜捧读,立即爱上了小说中的那群“个体户”。他于是邀请章以武和黄锦鸿来改编电影剧本,希望用影像创作出“广州当代的市井风情画”。

风格定调

不是正气歌也不是小夜曲,而是“广州市井风情画”

1984年,在广州工作生活了12年的东北人张良已经51岁,但他的观念不仅不陈旧,反而率先走在时代的前沿。从执导《雅马哈鱼档》开始,他成功开创了新时期的“南国都市电影”。很多人问他,你一个北方大汉,怎么就能把握住广东的脉搏?张良只回了一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电影《雅马哈鱼档》中充满广州浓郁的生活气息,有着南国的独特芳香。随着奔腾向前的时代脉搏,1980年代的几位待业青年,靠着自谋职业实现了自我价值,也创造了更美好的生活。一度失足从拘留所出来的待业青年阿龙,邀请好友海仔和女友珠珠,在龙珠街合伙开了一家“雅马哈鱼档”。开张时生意兴隆,但由于海仔喜欢缺斤短两,鱼档的生意一落千丈,三人分道扬镳。流落街头的海仔开始骗人钱财,而深爱阿龙的珠珠则被母亲逼着和一个澳门男人相亲。这时,原本被他们视为竞争对手的葵妹,邀请阿龙加入自己的鱼档。阿龙发挥一技之长,专门负责运送,开着雅马哈摩托车干得很出色,并重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他找到潦倒的海仔,又与珠珠重归于好。在葵妹的建议下,两家鱼档合并联营组成了规模更大的“雅马哈鱼档”。

当时,在广州从事各类小吃店、修理店、服装店的个体户有60多万人。导演张良给影片定下风格基调:“《雅马哈鱼档》不是《正气歌》,也不是《小夜曲》,而是一幅犹如《清明上河图》的广州市井风情画。”人流如潮的龙珠街市场,鲜活的芳村水上鱼栏,琳琅满目的西濠夜市,人声鼎沸的成珠茶楼,还有西关大屋、石板街、八爪鱼人行天桥……影片带领今天的观众穿越到40年前的广州,依然可以体会到改革春风下羊城的活力和温度。

影响全国

因观看《雅马哈鱼档》,对广东产生强烈的向往

《雅马哈鱼档》拍摄完成后,先去了北京试映。编剧章以武回忆说,电影刚落幕,观众起立,掌声四起。第二天的座谈会上,发言者争先恐后。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说:“好电影,太有生活气息了,我都闻到鱼腥味了。”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丁峤说:“作者很大胆,思想解放,很不简单!”在北京大学的放映从晚上七点一直放映到天明,北京学子观后高呼:“广州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片中的迪斯科舞厅、音乐茶座、摩托车在今天看来已经是“老古董”,但在当时却代表着最新潮前卫的生活。不少内地的年轻人,正是在观看了《雅马哈鱼档》后,对广东产生了强烈的向往。

生于1960年代的“老广”梁先生,至今还记得当年观看《雅马哈鱼档》时的电影院——位于中山五路的新华电影院。那曾是广州第一家、全国第二家宽银幕立体声电影院,后来在1995年元旦停业拆除,现址变成了五月花广场。“影片在广州取景,讲的是当时广州市民的生活状况,人物刻画也很到位,让人很有亲切感。阿龙开着摩托车进出当时高消费的‘音乐茶座’,女主角差点嫁去了澳门,就是当时广州的众生相。”梁先生说,当时处在改革开放初期,而《雅马哈鱼档》却拍得如此大胆,因此在全国引起轰动。

珠影厂文学部编辑祁海根据资料回忆称,《雅马哈鱼档》在广州首轮放映就放了20天,共900场65万人次观看了影片,如果按今天35元一张电影票来算,单广州首轮放映的票房就有2275万元。考虑到不同地域的观众,影片还专门制作了普通话版和粤语版,这在当时也是相当新潮的做法。中国电影发行公司负责影片在全国的发行,先预付了70万元周转金给珠影厂订拷贝,再将拷贝发向各个省,最后根据拷贝发行数量和珠影厂结算。最终,中影赚了8000多万元,珠影赚了400多万元,而影片的成本只有42万元。

1985年年初,《雅马哈鱼档》走出国门,参加了第35届柏林电影节展映。同年,影片还被文化部授予优秀影片二等奖,获得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和最佳摄影提名、最佳剪辑提名。在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文艺家刘斯奋看来,《雅马哈鱼档》引领了广东的文艺创作,也让上世纪90年代的广东陆续出现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影视作品。

拍摄故事

偷拍跟拍,选用非职业演员

“当时的电影界已经出现了分野,有戏剧美学派、影像美学派、纪实美学派,而且互相排斥。但张良导演兼容并蓄,把三方之长都融合在《雅马哈鱼档》里。他是演员出身,精通戏剧性手法,同时又吸收了纪实电影的优点,运用了大量的偷拍、跟拍和实景拍摄,当时只有极少导演会用这样的镜头。这么拍下来,整部影片呈现出很强的生活流动感。”珠影厂文学部编辑祁海说。

“海仔”演员是个体户

“有人说,张艺谋用非职业演员是创举,其实我早就尝试过了。”张良导演回忆道。在《雅马哈鱼档》中饰演阿龙的张天喜,是在广州定居的哈尔滨人。葵妹的扮演者是汕头演员许瑞萍。由于当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广东籍演员,张良大胆选用了非职业演员来出演海仔和珠珠。海仔的演员是在高第街开皮鞋档的个体户黎志强,珠珠的饰演者杨丽仪则是从佛山兴华商场找到的售货员。四位操着不同方言的主演放在一起排戏,广州街边仔、街边女的形象就出来了。黎志强和杨丽仪的成功,让张良更大胆地选用了大批非职业群众演员,比如曾在东方宾馆唱歌的歌手“广州罗文”李华勇,就在片中客串了一把。

“假冒鱼贩”混入交易

在拍摄中,《雅马哈鱼档》还采用了偷拍的手法。每天清晨拂晓,白鹅潭的江面上聚集着上百条渔船在交易,广州鱼档购鱼者全部到此采购活鱼。张良决定对他们进行偷拍。经过多次实地演练后,他让演员混入渔船随机应变,将摄影机全部隐蔽起来跟踪拍摄。蒙蒙晨色,百条渔船,渔民的粗犷豪放,舱内的鲜活大鱼,一沓沓人民币,一筐筐鱼过秤……即使是广州本地人,每天吃着活鱼,也不知道活鱼是这么贩来的。

“龙珠街”能以假乱真

在距离白鹅潭不远的东南边,如今海珠区太古仓附近的洪德五巷,则是当年拍摄《雅马哈鱼档》的实景地。这条小巷里有一个相对宽敞的十字路口,张良让美工师在实景的基础上布置出雅马哈鱼档、葵妹鱼档、烧腊档、发型屋、鱼腩粉档、服装档等等,造出了一条以假乱真的“龙珠街”。当时几乎每天都有老太太到“雅马哈鱼档”来买活鱼,买不到还很生气,最后制片主任不得不几番上前解释。

本文参考书籍:《当代岭南文化名家·张良》张良、王静珠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

总指挥:刘海陵

总策划:林海利 孙璇 林如敏

统筹:吴慧玲 刘虹 邵梓恒

编辑:直谅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