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岭南文脉|书香为媒,广传非遗魅力;非遗为引,丰富书展内涵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孙磊 发表时间:2023-03-22 07:44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孙磊  2023-03-22
琳琅满目的广东非遗项目纷纷亮相2022年南国书香节,大放异彩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黄宙辉 蚁璐雅 甘卓然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受访者提供
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甘卓然 实习生 梁善茵

丰富多彩的非遗主题文化活动,是近年来广东省高度重视非遗的活态传承、传播及产业化发展的成果体现。8月25日,广东省8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精彩亮相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充分展现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还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部署开展非遗工坊建设工作。

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清远凤城萧派面塑;样式丰富、美观实用的珠海三灶编织;雕工精湛、宛若天成的揭阳阳美翡翠玉雕……琳琅满目的广东非遗项目纷纷亮相2022年南国书香节,其中不少还是来自民间较为冷门的项目,却在此次书香节分会场大放异彩。

8月28日,2022年南国书香节正式落下帷幕。而非遗这张在南国书香节频频亮相的文化名片,正在不断释放其文化魅力和经济动能,也让书香节这一大型书展从静态的书籍展示迈向动态的文化活动,其边界不断拓展,衍生出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南国书香节汕头分会场“学非遗 传技艺 诵经典”活动现场

【文脉现状】

搭建平台,展示非遗艺术魅力

走进南国书香节珠海分会场的金湾展区,一幅长约4米、高约2.2米的巨幅剪纸画格外吸睛。剪纸中白鹤、龙舟、水乡等极具金湾特色的元素,生动展示了金湾航空新城的全貌。

据悉,该巨幅剪纸画是金湾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灶剪纸作品,是三灶剪纸非遗传承人陈洁荣为南国书香节特意创作的新作品,耗时约30天,也是他目前制作的最大的一幅三灶剪纸作品。

“航空新城这张图不是对称的,全部都是单刀剪。”陈洁荣笑言,因为作品幅度太大,还特意腾空了房间作为工作间,“开展前几天我都是通宵干,终于在开展前顺利完成”。

除了三灶剪纸,非遗展示区内还展示了金湾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项目——三灶鹤舞,省级项目——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市级项目——定家湾茶果和三灶海上龙舟赛。

珠海金湾展区展出的大型三灶剪纸作品

金湾展区并非个例,此次南国书香节,不少分会场都开设了非遗文化展区,还邀请非遗传承人来到活动现场,为到场观众介绍非遗文化产品,讲解非遗文化故事,带领观众亲手体验非遗产品创作,这也成为今年书香节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揭阳也将非遗文化展搬上书香节的“舞台”,不仅展出了揭阳本土的古老民间技艺剪纸和面塑,还将阳美翡翠玉雕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融入到书香节中,举办“玉都大讲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邀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洪荣辉和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李克生做客现场,为广大从事玉雕行业的读者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还邀请非遗传承人、微雕大师郑少山到现场演示玉雕工艺,吸引了大量爱好者来观看学习。

揭阳阳美翡翠玉雕作品

读者们纷纷表示,一年一度的书香节将这些本土文化和非遗技艺展现在广大读者眼前,很有意义。对于小朋友们来说,这种主题活动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让他们厚植乡土情怀。

更为重要的是,书香节为非遗传承搭建了优质展示平台,让深藏于街巷的非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

揭阳分会场玉器微雕工艺演示现场

政策扶植,助推非遗创新发展

今年广东非遗项目之所以能在书香节舞台上大放光彩,离不开多年来广东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这份努力是看得见的。8月25日,广东省8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精彩亮相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匠心独运的潮绣、端砚、广彩瓷、潮州木雕、枫溪手拉朱泥壶,大俗大雅的潮州工夫茶艺,素有“南国红豆”之称的粤剧……充分展现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今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次公布项目共计115项。截至目前,广东省共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16项。

这些非遗项目,很多生长在乡村、活跃在乡村。保护根植于乡村的非遗,将非遗融入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广东非遗近年来“活”起来的关键,也是今年南国书香节重点展示的部分。

清远分会场肖占行老师教同学们制作“寿桃”面塑

此次清远分会场也举办了非遗系列活动,展出了系列大众较为陌生的非遗项目:沙河鸟笼工艺、背带绣、龙塘陶缸烧制技艺、龙狮田客家舞鸡公狮、笔架茶制作技艺、袁氏根雕……其中不少项目大众不仅不知其名,更不知其魅力所在。

为了充分展现这些“冷门”非遗项目的艺术魅力,清远在非遗互动体验区,邀请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互动性、体验性的龙塘陶缸烧制技艺等非遗或文创项目的传承人现场教学,观众可坐下来跟传承人学习,亲手体验制作过程,触摸手工制品的情感温度。

为了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力,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尊重传承人群主体地位和权利,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8月23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部署开展非遗工坊建设工作。

通知指出,将以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广东省内各县(市、区)设立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工坊,帮助本地区人群学习传统技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提高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清远分会场瑶族刺绣非遗传承人房伟艳教同学们刺绣

社会动员,探索非遗保护经验

2022年南国书香节共开设373个分会场,其中广州62个,大量分会场开进广东各地级市,深圳、珠海、汕头、佛山、东莞、江门……大部分分会场都举办了与非遗相关的主题文化活动,非遗之美,遍地开花。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蓝海红指出,非遗来源于民间,传承主体是普通公众或社会团体,“民间事民间办”是其发展与创新的逻辑起点。

“当代的非遗保护工作千头万绪,既需要深入而专业的理论研究,也需要广泛而持续的社会传播。政府主导的非遗保护工作,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唤起民众自觉,使全民共享非遗保护的成效。”蓝海红说。

广东省非遗保护擅长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广泛吸纳、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取得了卓越成效。如针对省内众多工艺美术类项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广东省广轻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联合建立了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为下一步的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创造了平台。

在学术研究层面,广东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与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等单位形成了长效合作机制,合作编撰了《文化遗产》,并完成了“广东传统工艺发展路径研究”“民俗活动传承发展与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等课题。

今年书香节举办文化活动多达1263场次,而且不少活动都是线上线下平台同步展演,充分吸引了社会关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搭建起“万众瞩目”的展示平台和突破地缘的互动空间。

这种充分的展示,让非遗在保护上“见人、见物、见生活”,也让大众体验到非遗就在自己身边,而不是遥远地停留在他们的祖父辈年代。

清远分会场瑶族刺绣非遗传承人房伟艳教同学们刺绣

【文脉案例】

汕头:非遗“牵手”青年人

光亮丝滑的红绸缎底上,纤纤素手、轻挑慢捻、飞针引线,一只灵动的金凤凰便栩栩如生、展翅欲飞……潮绣的展示摊位,吸引了一群认真学艺的青年代表们。2022年南国书香节期间,在汕头分会场廻澜书院中,一场别开生面的“学非遗传技艺诵经典”活动热闹举行。

年轻力量,加入非遗

潮绣是广东潮汕地区特有的刺绣品种,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包含于粤绣之内)。高级工艺美术师、潮绣非遗传承人洪裕静本次就带着多个经典作品来到活动现场分享。在她看来,书香节是一个面向社会各界传播文化的绝佳平台,今年融入了特色非遗主题,更有助于让年轻一代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之所在。

“今天现场氛围非常踊跃,看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来学习、体验传统文化,在互动中去感受潮绣、珠绣中的工匠精神,让我们这群传承人倍感欣慰。”洪裕静感慨道,相比起前几年传统文化慢慢“销声匿迹”、只剩下老一辈传承人在坚持的现象,如今,反而是靠着年轻人在慢慢地推广传播、发扬光大。

参加“学非遗传技艺诵经典”活动的香港青年代表陈斯纳表示,切实感受到了潮汕文化的古韵风华和源远流长:“我觉得这是作为新一代的青年需要去深入学习的,也希望我们能秉承这份精神,不断将潮汕文化发扬光大。”

乡村振兴,非遗同行

羊城晚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本届书香节,汕头分会场开展了诸多传承潮汕特色非遗文化的主题活动,潮式旗袍美学讲座、潮汕文化讲座、潮汕童谣汇演等在汕头各处相继落地,其中不乏潮式旗袍制作技艺等今年“新晋”市级非遗也惊艳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汕头不少非遗项目还与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加大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力度。今年,汕头市有12个项目列入第八批省级非遗名录,58个项目列入第七批市级非遗名录。其中,河浦旱龙舟舞、海门古建筑彩绘沥粉技艺、鮀浦米酒酿造技艺等多种乡村传统技艺上榜,将乡村振兴与非遗文化相融相成、共同发展,成为一大亮点。

乡村振兴、非遗同行。汕头市文化馆副馆长陈少冰表示,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汕头大力挖掘区县传统技艺,就是想通过乡村文化带动乡村产业振兴,让老百姓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先进性、优秀性,从而更好地运用和传承传统文化。

河源:非遗工坊助力扶贫

在河源市和平县楼镇村,由非遗彩扎技艺而衍生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走出了独特的扶贫之路。2019年,该工坊实现销售收入1100多万元;2020年和2021年,受疫情影响,该工坊实现国内市场销售收入533万元。目前,“楼镇彩扎”的产品销往东南亚、北美等华人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楼镇彩扎”文化。

楼镇彩扎

彩扎技艺被开发成产业

彩扎技艺是随中原汉族南迁传承到岭南地区。“楼镇彩扎”结合了和平县当地的传统美术、竹编、装置等工艺,为当地传统民俗活动制作各种生动形象逼真的鲤鱼、凤凰、龙、狮等彩扎工艺品。

其中,楼镇狮头扎作尤为突出,以轻便(由原来的10多斤重减至不到4斤重)、结实耐用、色彩斑斓、纹饰靓丽的特点深受舞狮人的欢迎,形成了今天的“楼镇彩扎”产业。

陈金明是彩扎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从事彩扎工作32年,对这项非遗特别热爱。“以前我们一直是以家庭作坊的形式来发展彩扎技艺。”陈金明思考如何让这项技艺帮助到更多人。

“2018年12月,在深圳对口帮扶单位和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我们联合村集体、全体村民共同出资1500万元成立公司,建立扶贫就业工坊,发动楼镇村的村民,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村民成为公司股东,并且参与享受公司盈利分红。这样的模式,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做到农业生产、第二产业就业和家庭照料三不误。”

“楼镇彩扎”非遗就业工坊现场

吸引近200名村民就业

“村委投入600万元占比40%成最大股东,但不直接参与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并约定分红获利优先用于补贴村民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教育补助。”

“楼镇彩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负责人陈金明介绍,为打消村民怕投资失败的顾虑,公司设定一户一股,自愿购买为原则。村民可以现金,或是选择以土地入股方式,把土地按市场价租给公司,由公司统一流转;贫困户家庭由公司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入股,然后在每年的分红里分期偿还。公司还为犹豫不决的村民设定为期一年的观望期,让他们看到公司产业发展起来后再决定是否入股。

针对农村留守人员年纪偏大的情况,公司还把原本复杂的制作工艺拆分,细化成若干个小工序。针对每道工序不同的形状要求,公司研发专用模具,村民依照模具制作成零部件,最后经流水线组装完成。该方法可以让一个完全不懂技术的村民7-10天就能熟练掌握技术,制作出合格的产品。

“楼镇彩扎”扶贫就业工坊取得成效后,该公司又在和平县内12个贫困村增设了扶贫车间,提供生产原料和上门技术培训。截至目前,该公司共吸纳近200名村民就业,在和平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传统手工产业。

“楼镇彩扎”非遗就业工坊现场

【专家点评】

张春雷(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

书香与非遗本是同根生

此次南国书香节对非遗的展示值得关注。清远、珠海、潮汕等分会场纷纷引进了当地非遗项目,在现场展演非遗技艺、展示非遗实物、推销非遗产品、开展体验互动,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内涵与精美,使书香节书香味更浓,传统文化更深入人心。

非遗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是根植于祖国大地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底的乡愁、育人的甘露。书香与非遗本是同根生,因此在书香节上看非遗、学非遗、领略非遗魅力,就必然会使人顿悟开窍、产生共鸣。书香节与非遗同场展示与融合,可谓是交相辉映、完美结合。

这是广东传承和保护非遗成果的一大体现。除了书香节这个流动的展示平台,近年来,广东还在大力打造非遗常态化的展示空间。正在推进的广东省非遗馆与广东美术馆、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工程,2023年竣工后将会成为彰显广东特色、具有国际水平和影响力的重点标志性文化设施,成为广东和大湾区非遗展示、传承、传播、保护、创新、科研、学术等方面活动的重要场所。

除了展示,广东还新推出不少扶持政策。比如最近发布的《关于开展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当代价值和意义非常重大,不仅会厚植和培育传统文化的土壤更加肥沃,而且将会催生传统文化,在全省乡村百花齐放、争芳斗艳、焕发新生,形成巨大的文化产业源流,推动乡村文化、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得到极大提升。

清远凤城萧派面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宝藏,而且是越用越有活力、越用潜力越大。在新时代,非遗工作该如何与时俱进?我认为应该紧跟国家战略步伐,寻找更大发展空间,在发挥其特色上加强研究、提质增效。其着力点有:

一是在人文湾区建设方面发挥独特作用。粤港澳三地非遗同根同源,是大湾区文化、思想、理念融合的优质资源,完全可以作为文化先行的主要元素。

二是在文旅融合方面发挥独特作用。文旅融合强调的“民族性、地域性、神秘性、艺术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非遗项目均具备。可见,非遗是文旅融合的最佳选择。广东作为旅游大省,应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三是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将给予非遗以广阔的用武之地。每个市、县,都有数以百计的非遗项目,且门类众多、各具特色、精彩纷呈。但关键是要就地选项、就地取材、深植培养,切记不可舍近求远、盲目远地引进,选择没有当地根脉、没有人文基础的项目。

四是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建设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广东现有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众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街、传统村落、文保单位等,这些地方人文内涵丰富,均是非遗项目的集聚区。因此,在名城、名镇建设中,不能只重视看得见的物质层面的修缮保护,也要把非遗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原文刊登于《羊城晚报》  2022年8月28日  A03版 

总策划/李斌 杜传贵 林海利 
编委会主任/赵红 孙爱群 孙璇 胡泉 
本期统筹/陈桥生 邓琼
主办单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羊城晚报社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胡军
编辑 | 李力
校对 | 林霄

编辑:李力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