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鲸落,万物生”,大自然比我们想象中更神奇

来源: 作者:克莉斯汀 发表时间:2020-04-19 22:42
  作者:克莉斯汀  2020-04-19
​因为这种自然现象,“鲸落”也成为一个相当文艺的名词

文/克莉斯汀

近日,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完成2020年度第一个科考航次(TS16航次),返回三亚救助局码头,同时带回来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随船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一个约3米长的“鲸落”——鲸死亡后,尸体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

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体现了我国在深海探测技术方面的快速发展,对于我们认识海洋生态系统如何维持深海生命的机制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促进我国深海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同样意义重大。 

南海首次发现的“鲸落”,猜测死亡时间不长 (视频截图)

深海生命的“绿洲”

“鲸落”是指鲸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它与热液、冷泉一同促进了深海生命的繁荣,被称为是深海生命的“绿洲”。有研究者发现,在北太平洋深海中,一个“鲸落”可能就维持了至少有43个种类1.249万个生物体的生存。这里形成的生物群落,甚至可以延续上百年。

TS16航次共同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谢伟副教授介绍说,此次“探索一号”发现的鲸落,附近有数十只白色铠甲虾、红虾以及数只鼬鳚鱼,尾部甚至可以观察到有鼬鳚鱼在撕扯肌肉,表明它尚处在第一个阶段,推测很有可能是一只死亡不久的鲸,具有长期观测的价值。

下沉中的鲸尸还可能重新浮上水面 (资料图片)

据专家介绍,“鲸落”的形成通常会经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一样的生物群落:

首先是食腐动物,如盲鳗、睡鲨,还有少量的石蟹、鼠尾鱼和数百万只两足动物等。它们会消耗掉刚刚沉入海底的鲸尸上大量的肉和脂肪;

当它们离开后,“鲸落”生态便会被多毛纲、涟虫目和一些蜗牛为首的软体动物包围,甚至会培养出一些在别的环境中从未被发现过的新物种——食骨蠕虫就是“鲸落”中诞生的特有物种——至今科学家已发现了至少16种这样的新物种。它们会吃掉剩下的一些组织碎片以及之前生物所留下的残渣,比如鲸骨中的沉淀物;

下一个阶段是“硫化”阶段,主角是数量庞大的厌氧细菌,它们会进入鲸骨中去分解骨骼中的脂质,并排出硫化氢。所以这个阶段会产生一些有毒物质,不过并不影响这里的生命活动——海底的贻贝、蛤蜊、帽贝和海螺等生物会以这些厌氧细菌为食,因此它们会在骨架周围攀附生长;

最后,当鲸的所有养分都被利用完,骸骨中含有的矿物质便会慢慢变成礁岩或沙粒。也就是说,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聚集着无数生命的海底礁石,在数百年前其实就是一具海洋生物的遗骸。

现代自然“鲸落”一共不到50个

有趣的是,海洋专家表示,目前国际上发现的现代自然“鲸落”一共也不足50个。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发现一个“鲸落”并不容易,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死掉的鲸都会成为“鲸落”。

因为鲸脂相对于海水的密度较低,所以很多鲸死后都会漂浮在水面上,有一些会随波逐流搁浅在海滩上。比如抹香鲸头的上部有巨大的脑油器,露脊鲸有着厚实的鲸脂层,它们死后都会漂浮在水面。

死掉的鲸如果漂浮在水面或搁浅,其实相当危险,不宜靠近。因为腐化作用,鲸的尸体内部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瓦斯般的气体,包含甲烷、硫化氢以及氨等,可能出现鲸尸“爆炸”的情况。(详见《羊城晚报·博闻周刊》2019年6月1日A9版《海边又见搁浅的鲸鱼》

2016年在西澳大利亚海上发现的鲸尸 (资料图片)

就算是一些因密度大而能缓慢下沉的鲸尸,因为体内脏器与之前的食物腐化的缘故而产生大量气体,也可能会重新浮出水面。比如座头鲸和蓝鲸等。

只有少数下沉的鲸尸因为各种因素才会完美“鲸落”,成为海底的一片“生命绿洲”。

科学家为研究而制造人工“鲸落”

为了研究“鲸落”,科学家也制造了不少人工“鲸落”。比如2003年至2005年间,日本海洋地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生物圈研究中心就将海边搁浅的鲸尸运送到日本南部219-254米深的海底,并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还有人甚至将鳄鱼等生物遗体沉入海底进行相关研究,营造出新的生态系统,效果似乎也相差不大。

人们对这种奇妙的自然生物现象产生了许多美妙的想象,有人将“鲸落”称为“最孤独的深海故事”,认为“鲸落是鲸留给大海最后的温柔”,因为“一鲸落,万物生”。“鲸落”也因此成为一个相当文艺的名词,诞生了诸如“生当似鹏起,终当如鲸落”等句,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鲸落”的黄色部分可能已进入“硫化”阶段 (资料图片)

来源 | 金羊网
责编 | 那拉

编辑: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