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文化>本土>风物

她唱了50年粤剧,最得意的事却是编了一部粤剧“百科全书”

来源:金羊网 作者:吕楠芳 汤铭明 徐振天 发表时间:2019-11-20 12:15
分享到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首卷即将举行首发仪式,粤剧名伶倪惠英讲述“兼职”当主编的故事:如果100年后有人想学粤剧,我希望这套书就是范本

文/金羊网记者 吕楠芳

视频拍摄/金羊网记者 汤铭明

视频剪辑/金羊网记者 徐振天

放眼整个中国戏曲界,恐怕再难找出一套像《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以下简称《大全》)这样的地方戏曲“百科全书”。

文本是延续传统文化记忆的基础保障,而能集结海内外粤剧界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力量,以图、文、音、像合一的多媒体形式,编纂出一本教科书级别的粤剧典籍,可以说前所未有。

这背后,离不开粤剧名伶倪惠英长达六年的奔走呼号。

15岁登台,20岁就已名扬粤港澳,倪惠英人称“金嗓子”“小曲王”。她经历了粤剧鼎盛的年代:乡下,周围十里八村的老百姓都打着火把来听戏;城里,广州市民守在中山纪念堂门口通宵排队抢票。上世纪八十年代,她更是飞遍全世界,哪里有华侨华人,哪里就有水泄不通的粤剧舞台。

时至今日,胜景难再。

粤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有十载,但却扭转不了它日渐边缘化的趋势。倪惠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而让她最为揪心的是,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和观众双双垂老,后人还知道如何演、如何赏粤剧吗?

《大全》,正是背负着抢救和传承的使命而来。11月23日,《大全》首卷“做打卷”将在广州举行隆重的首发仪式。肩负主编重任的倪惠英说,“100年后,300年后,500年后,如果有人想学粤剧,我希望这套书就是范本。”

打五件之挞烂台 指导:曾日强、梁钧强 图片由《大全》编辑部提供

罗品超、少昆仑南拳对打三段锦 指导:曾日祥 示范:彭庆华、王燕飞  图片由《大全》编辑部提供

南拳传统手桥一款 示范:戴成焜、曾日祥 图片由《大全》编辑部提供

高台莲花座 示范:彭庆华 图片由《大全》编辑部提供

桃花女架 指导:朱平洲、何光婉 示范:朱红星 图片由《大全》编辑部提供

铁线拳十一式 示范:叶兆柏 图片由《大全》编辑部提供

红船木人桩一百零八式 示范:彭庆华 图片由《大全》编辑部提供

锣边花 示范:小神鹰 图片由《大全》编辑部提供

日月架 指导:何光婉 示范:彭庆华、朱红星 图片由《大全》编辑部提供

长水袖出手 指导:梁钧强 示范:曾小敏 图片由《大全》编辑部提供

金羊网:能不能谈谈您所亲历的粤剧的兴与衰?

倪惠英:我登上粤剧舞台已有50年了,演了5000多场、上百个剧目,经历过粤剧的黄金年代。文革样板戏的时候,观众很多,经常一天演两三场,那时候演出票一票难求,能有两张粤剧票送人就是厚礼。到了1976年以后,粤剧团开始排演传统戏《杨门女将》,我演穆桂英,中山纪念堂3000多人的座位,连续演一个月依然场场爆满,戏迷太疯狂了,通宵排队买票。

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老百姓娱乐选择越来越丰富,粤剧的观众数量出现断崖式的下跌,曾经的戏迷都去歌厅、舞厅玩了,到了有电视机、电脑以后,粤剧受到的市场冲击更不必说。那时戏剧界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台上振兴、台下冷清,这就是九十年代乃至21世纪我们所处的一个真实境况,观众少、演出少、演员收入低,行内很多人转行、下海,于是演出更少、观众更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整个粤剧界的士气都大大受挫,特别是在大城市,粤剧越来越边缘化,这对整个艺术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金羊网: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编纂《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想法?

倪惠英:粤剧十年前申遗成功后,我就不断地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地传承粤剧,保持粤剧独有的特色。六年前,我开始做大量的调研,包括走访粤剧学校,我发现粤剧学校连一本完整的教科书也找不到,以前留下的东西很少。因为粤剧表演一直以来都是靠口传身授,但戏剧是一项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综合艺术,如果没有表演标准,就会导致不规范,很多古老的技艺甚至慢慢地就消失了,后学者再想学的时候找不到范本。

加上现在的地方戏曲很多时候互相吸收,如果不能很好地固化我们自己剧种的特点,在交流中很容易被异化、被同化,这个现象在今天是比较突出的。有人说,现在看戏,如果不出声,都不知道是京剧还是粤剧,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我们被同化得厉害的表现。长此以往,粤剧很多传统的、南派技艺的风格可能慢慢就会没有了。我找了很多粤剧界的前辈谈我的想法,能不能通过一部典籍把我们传统的东西整理、固化下来,让后学者有范本,大家听了之后都觉得非常好,支持我做这件事。

金羊网:如此浩大的工程,凭您一己之力肯定是无法完成的。

倪惠英:没错,这是一项社会工程,一定要有政府主导。这些年来我以各种身份包括全国人大代表,在各种场合,都在不断地呼吁,我们的传统文化要传承好,一定要做好基础的建设,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任何艺术都是走不远的。

非常幸运的是,2017年我在全国人大开会,又提出这样的建议,当时就获得了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建华的高度重视,他说,“我和你一起完成你的梦想。”我非常感恩,我们遇到了这么好的时代,国家对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政府对这个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我就挑起了这份重担。一开始我们编辑部是一无所有的,但《大全》的编纂很快得到了整个粤剧界的高度重视,可以说是“地不分粤港澳,人不分海内外”,大家听说这个项目出来,特别是在香港,很多老艺术家都说功德无量,所以这个项目是一呼百应,到目前为止参与进来的至少有上千人,凝聚了海内外粤剧界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心血。

金羊网:《大全》的编纂过程中,有哪些事让您印象深刻?

倪惠英:为了记录表演程式,我们配合《大全》拍摄了长达5600多分钟的片子。拍摄过程中,很多老艺术家,包括90多岁的前辈,不分名角大腕,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这份工作,而且不计较得失。粤剧界有一句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在香港,你要请粤剧师傅,给钱都不一定请得到,而且教的过程别人不能看,但这次所有名家都无私地把自己表演的技艺、窍门传授给下一代,我们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我很感动。他们对粤剧的热爱使他们觉得应该为后人留下这份宝藏,他们的演出风采依旧,是十分宝贵的资料。

青年一代的表现也令我欣慰。他们非常努力,整个拍摄过程中,每一个动作都找到行内做的最好的演员去示范。有很多高难度动作,以前只听说过,这次由年轻人活化在舞台上,比如说“挞烂台”,演员从很高的地方跳下来直接砸烂桌子。还有“高台照镜”,演员向着椅子飞过去的同时转身,两个膝盖盘腿跪在椅子上,动作很危险,为了把它拍好,演员彭庆华反复拍了几十次,回去后他给我发了一张照片,膝盖全青了,而且还破了皮,我都不敢想象,他是怎么把这个高难度的动作坚持演绎下来的。

每一个人都以敬畏之心在做这件事,不分名角大腕,大家都很谦卑,不行?再来!我想正因为有他们对艺术的执着和敬业,才能比较圆满地把很多高难度的,包括有些连70多岁的老前辈都说从未见过的技艺,重新挖掘出来,这大大夯实了粤剧艺术的基础建设。我想100年以后,300以后,500年以后的人要学粤剧,这就是范本,有文字、有解说、有图片、有视频,任何人都可以去学习,去模仿。

金羊网:《大全》在全国戏曲同行中反响如何?

倪惠英:每个地方剧种都有很多的记载和论述,但如此系统地编纂一部大全,还是全国首次。中国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说这是一次“传承活态艺术遗产的文化壮举”,将会成为中国戏曲传承的一个很好的示范。《大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全国戏曲界的高度关注,川剧的沈铁梅,梨园戏的曾静萍,以及京剧的一些名家,都觉得我们太棒了,想过来看看我们怎么做。我觉得这件事也体现了广东人敢为人先的精神,我们遇到了这样一个好的时代,让我的梦想成真,我感到特别欣慰。

他们眼里的《大全》

十年前,粤剧成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我看来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粤剧进入世界文化大殿堂,得到世人认可。忧的是“遗产”这二字有许多种解释,是不是属于过去了的历史,或者只是化石而已。从基本观众的群体结构和数量来看,振兴粤剧、筑牢观众和社会基础时不我待!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又逢粤剧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0周年,一共五卷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将陆续出版,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戏曲艺术又一丰硕成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陈建华(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委会主任)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问世,既是粤剧界专业人士期待已久的事情,也是民间粤剧粤曲社团盼望已久的事情。许多民间的粤剧粤曲社团,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私伙局”,其中大多数发烧友没系统学过粤剧表演艺术,别说他们不懂南派武术、跳大架、翻筋斗这样的技艺,就连“拉山”和走台步这样简单的表演程式也未必做得规范。他们十分盼望能有一套完整的教材,可以从中学习舞台表演的基本程式和动作。现在他们的梦想实现了,这套集图、文、音、像为一体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完全可以成为他们活跃于粤剧舞台的好老师。——黎子流(原广州市市长、《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委会名誉主任)

从左至右依次为陈建华、黎子流、倪惠英 叶健强 摄

粤剧武打演员展示南派武艺 叶健强 摄

中国戏曲表演艺术长期以来突出心口相传的传承法则,一直被看作是“行内之学”,局限于专业传承的范围。在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和21世纪以来几个阶段的艺术整理工作中,表演艺术的纪录保存显得非常不足。在建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过程中所进行的文字、图片、声像等多元的记录工作,远未能全面涵盖剧种、剧团和传承个体,庞大的戏曲艺术体量面临着越传越少的艺术困境。特别是面对日新月异的舞台创新,戏曲表演艺术传统的断层、毁弃、消亡显得更为突出。《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编纂出版,无疑对粤剧的艺术传承和生态修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中国戏曲表演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建构,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王馗(中国戏曲研究所所长)

编辑:束孟卿
  • 旅游
  • 汽车
  • 科技
  • 文化
  • 美食

寻秋记节庆篇奔赴一场秋天的节庆

  • 广州新增4条直航航线 2019-11-18
  • 被英国人忽视的吴哥窟 2019-11-18
  • 广州融创水世界 暖冬玩水狂欢盛宴 2019-11-14
  • “新旅游”瞄准“新中产”及年轻人 2019-11-14
  • “双十一”预热哪些旅游产品值得抢? 2019-11-13
  • 打开冬游新模式门票哪里优惠去哪里 2019-11-13
  • 坐广梅汕高铁贴秋膘 2019-11-13
  • 又到秋冬时,温泉靓汤别错过 2019-11-11

​第二代传祺GS4上市 售价8.98万-15.18万

  • 广汽丰田iA5现车到店 综合续航里程达510km 2019-11-18
  • 全新一代傲跑配置公布 推出4款车型 2019-11-18
  • 广州车展新车前瞻:11月22日斯柯达柯米克GT即将上市 2019-11-18
  • 小鹏P7将于广州车展正式揭秘其智能音乐座舱 公布预售价 2019-11-18
  • 首款大型豪华商务MPV Viloran领衔 上汽大众大众品牌参展2019广州车展 2019-11-18
  • 全球首发在即 EXEED星途VX Concept Car设计草图曝光 2019-11-15
  • “2019羊城车坛风云榜”暨第三届“蓝引擎”新能源车评选活动正在火热进行 2019-11-14
  • 插电混动SUV名爵eHS将在广州车展上市 2019-11-13

任正非:华为不是什么都行,仅仅是5G比美国强

  • 市场监管总局:联想涉嫌垄断案调查中止 2019-11-18
  • 社会责任发展排名:中国三星连续七年获外企榜第一 2019-11-18
  • 阿里巴巴今日招股,入场费不超1.9万港元,今年最大型IPO 2019-11-15
  • 苹果首席财务官的慈善午餐开拍!一小时会餐,搞懂苹果财务? 2019-11-15
  • 董明珠“造芯”再出手!20亿元拟入股中国最大LED芯片制造厂商 2019-11-14
  • 奥迪花202元为英菲尼迪打广告?腾讯致歉:广告素材错播 2019-11-13
  • 多地抽检:吸油烟机、电磁灶等多批次家用电器不合格 2019-11-13
  • 融入“美的系”的小天鹅再被列为被执行人 6月份已终止上市 2019-11-13

《中国有故事》系列微纪录片的幕后故事

  • 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故宫“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 2019-11-20
  • 萧晴:寄身学海为知音 2019-11-20
  • 以现实主义精神创造中国新史诗 2019-11-20
  • 传记文学作品《洪学智》:真实性文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2019-11-20
  • 成都将建园林式张大千艺术博物馆 2019-11-19
  • “为汉字安一个家”——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十周年侧记 2019-11-19
  • 童书作家谈“系好人生第一颗纽扣” 2019-11-19
  • 悄然勃兴的“国潮” 为什么年轻人情有独钟 2019-11-19

干杯!十月里多个德国啤酒节开锣

  • 金秋吃蟹 这样吃才健康 2019-09-24
  • 炎炎夏日来份凉菜才是正经事 2019-07-10
  • 一年一度鲱鱼节来袭 就问你敢不敢吃? 2019-07-01
  • 最佳赏味期 抢鲜当造夏滋味 2019-05-31
  • 初夏五月 白芦笋相伴 2019-05-16
  • 又到海鲜季 不这么吃就白瞎了! 2019-05-06
  • 春日食游 鲜味先行 2019-04-12
  • 草头、香椿、螺蛳“抱团”上市 春天在南京菜中萌发 2019-04-10
金羊图库
  • 航拍苏州花桥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冬日画卷
  • 首届“泉城风尚”国际时装周开幕
  • 奥地利一村庄遭遇泥石流 救援人员紧急疏通道路
  • 大英博物馆归还从阿富汗走私的一批佛头文物
  • 济西湿地醉夕阳
  • 水文部门宣布松花江封江 比去年早6天
  • 意大利威尼斯水位居高不下 卫星照片显示城市成“水城”
  • 澳大利亚新州林火持续 悉尼城市上空烟雾笼罩
新闻排行榜
羊晚24小时
5G时代如何玩转政务新媒体?南粤新媒体群英在韶关交流经验
2019-11-19 08:50:51
香港各界: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必将失败
2019-11-19 08:52:54
科创让广州"越活越年轻" 全市有68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2019-11-19 07:27:08
【中国梦·践行者】她将志愿服务精神植根于大学生心中
2019-11-19 07:43:37
广东工贸职院:建立“一台账两清单”破解办学难题
2019-11-19 06:55:10
返回顶部
数字报
精彩推荐 滚动 新闻 广州 广东 中国 娱乐 健康 体育 IT 财富 汽车 房产 美食 图集 生活 食安 科技 教育 军事
她唱了50年粤剧,最得意的事却是编了一部粤剧“百科全书”
金羊网  作者:吕楠芳 汤铭明 徐振天  2019-11-20
放眼整个中国戏曲界,恐怕再难找出一套像《粤剧表演艺术大全》这样的地方戏曲“百科全书”。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首卷即将举行首发仪式,粤剧名伶倪惠英讲述“兼职”当主编的故事:如果100年后有人想学粤剧,我希望这套书就是范本

文/金羊网记者 吕楠芳

视频拍摄/金羊网记者 汤铭明

视频剪辑/金羊网记者 徐振天

放眼整个中国戏曲界,恐怕再难找出一套像《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以下简称《大全》)这样的地方戏曲“百科全书”。

文本是延续传统文化记忆的基础保障,而能集结海内外粤剧界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力量,以图、文、音、像合一的多媒体形式,编纂出一本教科书级别的粤剧典籍,可以说前所未有。

这背后,离不开粤剧名伶倪惠英长达六年的奔走呼号。

15岁登台,20岁就已名扬粤港澳,倪惠英人称“金嗓子”“小曲王”。她经历了粤剧鼎盛的年代:乡下,周围十里八村的老百姓都打着火把来听戏;城里,广州市民守在中山纪念堂门口通宵排队抢票。上世纪八十年代,她更是飞遍全世界,哪里有华侨华人,哪里就有水泄不通的粤剧舞台。

时至今日,胜景难再。

粤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有十载,但却扭转不了它日渐边缘化的趋势。倪惠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而让她最为揪心的是,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和观众双双垂老,后人还知道如何演、如何赏粤剧吗?

《大全》,正是背负着抢救和传承的使命而来。11月23日,《大全》首卷“做打卷”将在广州举行隆重的首发仪式。肩负主编重任的倪惠英说,“100年后,300年后,500年后,如果有人想学粤剧,我希望这套书就是范本。”

打五件之挞烂台 指导:曾日强、梁钧强 图片由《大全》编辑部提供

罗品超、少昆仑南拳对打三段锦 指导:曾日祥 示范:彭庆华、王燕飞  图片由《大全》编辑部提供

南拳传统手桥一款 示范:戴成焜、曾日祥 图片由《大全》编辑部提供

高台莲花座 示范:彭庆华 图片由《大全》编辑部提供

桃花女架 指导:朱平洲、何光婉 示范:朱红星 图片由《大全》编辑部提供

铁线拳十一式 示范:叶兆柏 图片由《大全》编辑部提供

红船木人桩一百零八式 示范:彭庆华 图片由《大全》编辑部提供

锣边花 示范:小神鹰 图片由《大全》编辑部提供

日月架 指导:何光婉 示范:彭庆华、朱红星 图片由《大全》编辑部提供

长水袖出手 指导:梁钧强 示范:曾小敏 图片由《大全》编辑部提供

金羊网:能不能谈谈您所亲历的粤剧的兴与衰?

倪惠英:我登上粤剧舞台已有50年了,演了5000多场、上百个剧目,经历过粤剧的黄金年代。文革样板戏的时候,观众很多,经常一天演两三场,那时候演出票一票难求,能有两张粤剧票送人就是厚礼。到了1976年以后,粤剧团开始排演传统戏《杨门女将》,我演穆桂英,中山纪念堂3000多人的座位,连续演一个月依然场场爆满,戏迷太疯狂了,通宵排队买票。

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老百姓娱乐选择越来越丰富,粤剧的观众数量出现断崖式的下跌,曾经的戏迷都去歌厅、舞厅玩了,到了有电视机、电脑以后,粤剧受到的市场冲击更不必说。那时戏剧界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台上振兴、台下冷清,这就是九十年代乃至21世纪我们所处的一个真实境况,观众少、演出少、演员收入低,行内很多人转行、下海,于是演出更少、观众更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整个粤剧界的士气都大大受挫,特别是在大城市,粤剧越来越边缘化,这对整个艺术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金羊网: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编纂《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想法?

倪惠英:粤剧十年前申遗成功后,我就不断地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地传承粤剧,保持粤剧独有的特色。六年前,我开始做大量的调研,包括走访粤剧学校,我发现粤剧学校连一本完整的教科书也找不到,以前留下的东西很少。因为粤剧表演一直以来都是靠口传身授,但戏剧是一项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综合艺术,如果没有表演标准,就会导致不规范,很多古老的技艺甚至慢慢地就消失了,后学者再想学的时候找不到范本。

加上现在的地方戏曲很多时候互相吸收,如果不能很好地固化我们自己剧种的特点,在交流中很容易被异化、被同化,这个现象在今天是比较突出的。有人说,现在看戏,如果不出声,都不知道是京剧还是粤剧,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我们被同化得厉害的表现。长此以往,粤剧很多传统的、南派技艺的风格可能慢慢就会没有了。我找了很多粤剧界的前辈谈我的想法,能不能通过一部典籍把我们传统的东西整理、固化下来,让后学者有范本,大家听了之后都觉得非常好,支持我做这件事。

金羊网:如此浩大的工程,凭您一己之力肯定是无法完成的。

倪惠英:没错,这是一项社会工程,一定要有政府主导。这些年来我以各种身份包括全国人大代表,在各种场合,都在不断地呼吁,我们的传统文化要传承好,一定要做好基础的建设,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任何艺术都是走不远的。

非常幸运的是,2017年我在全国人大开会,又提出这样的建议,当时就获得了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建华的高度重视,他说,“我和你一起完成你的梦想。”我非常感恩,我们遇到了这么好的时代,国家对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政府对这个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我就挑起了这份重担。一开始我们编辑部是一无所有的,但《大全》的编纂很快得到了整个粤剧界的高度重视,可以说是“地不分粤港澳,人不分海内外”,大家听说这个项目出来,特别是在香港,很多老艺术家都说功德无量,所以这个项目是一呼百应,到目前为止参与进来的至少有上千人,凝聚了海内外粤剧界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心血。

金羊网:《大全》的编纂过程中,有哪些事让您印象深刻?

倪惠英:为了记录表演程式,我们配合《大全》拍摄了长达5600多分钟的片子。拍摄过程中,很多老艺术家,包括90多岁的前辈,不分名角大腕,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这份工作,而且不计较得失。粤剧界有一句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在香港,你要请粤剧师傅,给钱都不一定请得到,而且教的过程别人不能看,但这次所有名家都无私地把自己表演的技艺、窍门传授给下一代,我们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我很感动。他们对粤剧的热爱使他们觉得应该为后人留下这份宝藏,他们的演出风采依旧,是十分宝贵的资料。

青年一代的表现也令我欣慰。他们非常努力,整个拍摄过程中,每一个动作都找到行内做的最好的演员去示范。有很多高难度动作,以前只听说过,这次由年轻人活化在舞台上,比如说“挞烂台”,演员从很高的地方跳下来直接砸烂桌子。还有“高台照镜”,演员向着椅子飞过去的同时转身,两个膝盖盘腿跪在椅子上,动作很危险,为了把它拍好,演员彭庆华反复拍了几十次,回去后他给我发了一张照片,膝盖全青了,而且还破了皮,我都不敢想象,他是怎么把这个高难度的动作坚持演绎下来的。

每一个人都以敬畏之心在做这件事,不分名角大腕,大家都很谦卑,不行?再来!我想正因为有他们对艺术的执着和敬业,才能比较圆满地把很多高难度的,包括有些连70多岁的老前辈都说从未见过的技艺,重新挖掘出来,这大大夯实了粤剧艺术的基础建设。我想100年以后,300以后,500年以后的人要学粤剧,这就是范本,有文字、有解说、有图片、有视频,任何人都可以去学习,去模仿。

金羊网:《大全》在全国戏曲同行中反响如何?

倪惠英:每个地方剧种都有很多的记载和论述,但如此系统地编纂一部大全,还是全国首次。中国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说这是一次“传承活态艺术遗产的文化壮举”,将会成为中国戏曲传承的一个很好的示范。《大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全国戏曲界的高度关注,川剧的沈铁梅,梨园戏的曾静萍,以及京剧的一些名家,都觉得我们太棒了,想过来看看我们怎么做。我觉得这件事也体现了广东人敢为人先的精神,我们遇到了这样一个好的时代,让我的梦想成真,我感到特别欣慰。

他们眼里的《大全》

十年前,粤剧成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我看来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粤剧进入世界文化大殿堂,得到世人认可。忧的是“遗产”这二字有许多种解释,是不是属于过去了的历史,或者只是化石而已。从基本观众的群体结构和数量来看,振兴粤剧、筑牢观众和社会基础时不我待!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又逢粤剧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0周年,一共五卷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将陆续出版,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戏曲艺术又一丰硕成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陈建华(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委会主任)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问世,既是粤剧界专业人士期待已久的事情,也是民间粤剧粤曲社团盼望已久的事情。许多民间的粤剧粤曲社团,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私伙局”,其中大多数发烧友没系统学过粤剧表演艺术,别说他们不懂南派武术、跳大架、翻筋斗这样的技艺,就连“拉山”和走台步这样简单的表演程式也未必做得规范。他们十分盼望能有一套完整的教材,可以从中学习舞台表演的基本程式和动作。现在他们的梦想实现了,这套集图、文、音、像为一体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完全可以成为他们活跃于粤剧舞台的好老师。——黎子流(原广州市市长、《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委会名誉主任)

从左至右依次为陈建华、黎子流、倪惠英 叶健强 摄

粤剧武打演员展示南派武艺 叶健强 摄

中国戏曲表演艺术长期以来突出心口相传的传承法则,一直被看作是“行内之学”,局限于专业传承的范围。在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和21世纪以来几个阶段的艺术整理工作中,表演艺术的纪录保存显得非常不足。在建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过程中所进行的文字、图片、声像等多元的记录工作,远未能全面涵盖剧种、剧团和传承个体,庞大的戏曲艺术体量面临着越传越少的艺术困境。特别是面对日新月异的舞台创新,戏曲表演艺术传统的断层、毁弃、消亡显得更为突出。《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编纂出版,无疑对粤剧的艺术传承和生态修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中国戏曲表演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建构,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王馗(中国戏曲研究所所长)

编辑:束孟卿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
学习故事丨习总书记为全党上这门必修课
09:27
顺潮流、担道义、应变局,习近平这些话深入人心
09:28
总书记这9大金句你需要了解!
19:09
如何破解物业管理难题 广州政府部门正牵头行动​
08:52
黑油点藏身大路旁24小时营业 箱式货车变移动油库
08:52
科创驱动深圳打造“创新之都” 高校创新载体助推基础研究
08:52
扶贫干部离世前最后留言 仍是惦记着他的扶贫事业
08:53
CBA榜首战广东1分险胜新疆队 终结对手六连胜
08:53
2035年深圳到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核心区实现半小时直达
09:01
湛江拆解拍卖“三无”船只 破解整治非法采砂问题
09:03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