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文化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系列专访——陈彦:从戏院里蹦跶出的小说家

来源:金羊网 作者:孙磊 吕楠芳 发表时间:2019-08-31 23:00
分享到

陈彦生活照

“我始终都在与各种角儿打交道,是他们让我有讲述的欲望。”

文/羊城晚报记者 孙磊 吕楠芳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长篇小说的主要思想是描绘一个绝对美好的人物,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件事更难的了。”写《主角》中的秦腔名伶忆秦娥时,陈彦常常想到陀氏《白痴》里的年轻公爵梅诗金。

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陈彦长期关注着他所景仰的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那类人,他们和忆秦娥一样,任凭周遭给的破坏越多、挤压越强,却总能成长得更有生命密度与质量。

长年“浸泡”在戏剧行当中的陈彦,在文坛名气并不算大。8月16日,《主角》摘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一时间打破了他生活中的平静。他很直率地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没想到茅奖的关注度这么高!”

在访谈中,他谈陕西文学:这是一片现实主义的热土;谈传统戏剧:始终怀抱敬畏,自觉用笔传承;谈他笔下的“小人物”:百味人生尤其值得书写;谈他两点一线的生活:会一直认真工作着、学习着、写作着。

陈彦生活照

一、关于茅奖:向陕西文学的“三座大山”致敬

羊城晚报:您是继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之后,第四位获得茅奖的陕西作家,能不能谈谈您的获奖感受?意外吗?

陈彦:我当时正在西安老家休年假,8月16号中午跟我妈一块吃饭的时候,有朋友发来获奖的信息,的确很高兴,之前公示了10部提名作品,但我不敢有过多奢望。得奖后很忙,真的没想到茅盾文学奖的关注度这么高!

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是陕西文学的三座“大山”,我们严格来讲都是晚辈和学生,能够获得茅奖觉得很高兴,获得这个奖首先应该向这几位陕西的文学大家致敬。

羊城晚报:陕西的文学谱系对您的创作影响大吗?您平时跟陕西的其他名家们交往多不多? 

陈彦:影响是很大的,不管是早期的柳青,以及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人,还有好多作家,他们的作品都是逢出必读,他们所坚守的现实主义路子,对生活的热诚以及紧紧贴着大地的写作方式,不仅仅影响了我,还影响了更多的陕西作家。

羊城晚报:除了现实主义,在语言、创作手法上会受他们影响,跟他们贴近吗?

陈彦:这个倒不刻意,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面对同样的生活,作家要努力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由于你生活在这片土地,语言的表述风格、民间语言的运用等也会呈现出相同的地方。总之,我还是在努力表达自己的样貌。

羊城晚报:说到语言的运用,《主角》里面出现了很多具有陕西特色的民间语言,比如收拾打扮一番很“派派”,民间语言的运用是出于什么考虑?

陈彦:我最近在看重读四大名著,尤其是《水浒传》大量运用民间语言,有的地方很有意思,越揣摩越有味道。使用地方特色语言也不是刻意,有时候就觉得这种表述更准确,更有力量,更能描绘出当下环境和人物来。

写作中方言确实会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比如我之前看《繁花》,遇到读不懂的地方还得问问身边的南方人。但是写作中用方言写起来会很快意,又会觉得很畅美。文学有继承传播地方语言的责任,尤其是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会被广泛过滤和遮蔽掉,而文学需要肩负起保护它们的责任。

二、关于戏剧:写长篇小说是“开河”,写戏剧是“掘井”

羊城晚报:您的创作体裁从最开始的小说转到戏剧、舞台剧创作,后来又回到小说,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您是如何转换这两种不同体裁之间的写作的?戏剧创作和小说创作,哪个难度更大?

陈彦:我的家乡在陕西商洛市镇安县,我十几岁的时候这里是个文学县城,当时县里写小说写散文的人很多,今天听说谁在外边发了一篇小说,明天听说谁在外边发了一篇散文,有些发在很大的杂志上,自己无形中被这种热潮卷成一个文学青年,自己也写散文、小说,并且也发表了。

对戏剧非常熟悉,所以一直就做的这个。我始终认为这两者之间矛盾并不大,你看外国小说家的简历,基本都写过戏剧,我们国家这类作家也不少,郭沫若、老舍、莫言等,这两个是互补的关系,没有本质冲突。长篇小说更像是开了一条大河,里面有深潭、有九曲十八弯;舞台剧更像是掘井。但是两者都要在思想艺术上开挖到自己理想的境界。小说可能表现得更加丰富,自由度更大;舞台剧由于时间空间限制很多,创作会受到一定局限。但是限制越多,可能爆发力越强,短短两个半小时的戏剧像压缩饼干一样,很多精华浓缩在里面;两者看似不同但有本质的高度统一和融合。

两个体裁写起来都难,可能在写戏的时候觉得写戏难,写小说的时候觉得写小说难。都不容易,小说讲大结构,戏剧的构成更是微中见微,剪裁十分考验作者的功力。

羊城晚报:秦腔和诸多传统民族艺术一样,已是沧桑老人。您为何对这些传统文化独有情钟?您围绕传统文化开展的创作是否带有传承的使命? 

陈彦: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我的小说里面对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是有辩证思考的,并不是一味地去维护传统,好的传统肯定要维护,维护传统就是维护和尊重文明的来路与走向。但是不好的传统得有批判地剔除,在维护传统的时候,更要考虑到如何跟现代进行结合融合的问题,没有现代性的介入,再好的传统也会难以为继。而现代要想有规律地朝前运行,也必须要融入传统,两者之间不可也不能割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所喜欢的东西,这个很自然,很符合演进规律。使命感我是有的,我的写作里面,对民族根性的东西始终抱着一种敬畏的态度,读历史就会发现,你把传统割裂了怎么办?一个民族不能割裂,一个国家不能割裂,一个人也不能割裂,没有人的生命是纯现代而不具有传统根性的。有爸有妈,你得认他们叫他们,那就是基本传统。

三、关于“小人物”:书写或有趣或心酸的百味人生

羊城晚报:无论是戏剧还是小说,您的诸多作品都致力于为普通人立传,为什么会选择“小人物”这个群体,他们身上有哪些特别的闪光点吸引了您?

陈彦:熟悉,咱们整天在这一群人中生活,对他们很熟悉。不管是戏剧还是小说,写作得写熟悉的生活,一旦不熟悉我就没办法写,你让我编我实在没法编。写《主角》这部小说,我在这种生活里浸泡了几十年,底下还有很多精彩的东西没有进来。柳青为什么要去黄埔村待13年,柳青也是想熟悉这些人的语言、姿态、生存方式,必须到了闭上眼睛这些人物就栩栩如生地站在他面前时才能动笔。

我们讲文学艺术的人民性,其实就是普通大众的生活,普通人的生命演进状态,更接近社会历史现实的本真。写《装台》那段时间,我早上起来跑步,看见那些晚上装台到凌晨五六点的农民工,疲惫不堪地在院子里的台阶、凳子、石头上胡乱睡着,那种状态给我心灵冲击很大,真的有表达他们的欲望。《装台》里的主人公刁顺子,生活中也有这个人,他还经常到我的办公室讲讲他的故事,有时是来要装台劳务费,告某些剧组用他们装台却不好好给钱。我当时做院长,办公室离舞台后台门口很近,经常能听到他们吵架,聊生活,聊儿女,也聊社会,挺有趣,也挺心酸。

这些就是百味人生吧,我觉得特别值得写,文学艺术既要写重大的历史事件,重大的人物,但这些小人物也应该成为我们文学艺术的主要描写对象。

羊城晚报:《主角》看似是在写一个秦腔演员的成长史,其实写的是改革开放40年宏阔的社会发展变迁。您写这部小说花了多长时间?它在您的小说版图中占据了什么样的地位?它的完成,对您个人又有什么样的意义?

陈彦:全部花了两年时间,但是这部小说我之前也开了一个头,叫《花旦》,写了一些最后停下来,当时剪裁不好,觉得要写的东西太多。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调出来后,慢慢越看越清晰就写出来了。

《主角》在我小说中的地位只能由读者来评价,就我个人而言,是把三十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呈现出来了,是酣畅淋漓的一次展示,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社会的整个变迁基本都能融到小说里面,对我来说是生活信息和生命能量比较大的一次释放。

羊城晚报:影视界非常关注《主角》这部作品,到目前为止有影视公司跟您洽谈过小说的版权吗?如果未来拍成电影或电视剧,您参与改编吗?

陈彦:这个已经确定了,但是具体的内容还不能透露。我不会参与影视的改编,可能沟通起来不会太顺畅,影视有影视的当下要求。加上影视剧创作需要很长相对集中的时间,我只能做一些比较松散的创作。另一方面自己的作品你往往也不一定能改好,可能有时候别人二次创作还有不同的东西产生。

四、关于生活:几乎不参加任何社会应酬

羊城晚报:您目前在中国剧协的工作忙吗?通常是在什么时候写作?

陈彦:我一年到头基本就是家里单位、单位家里,两点一线,几乎不参与任何社会应酬,我不喝酒,也不太喜欢花几个小时吃一顿饭,我坐不住。工作之余几乎都在读书写作,我基本上就是生活着、工作着、学习着、写作着这么一个状态,有时候实在没办法推掉的应酬会坐一会儿,回头找借口就溜了,否则一坐就是四五个钟头,腰肌也受不了。

羊城晚报:您平时主要阅读哪些类型的书籍?有哪些中外作家或作品对您产生过影响?

陈彦:平常我的阅读比较宽泛,会根据当时的阅读兴趣进行选择,某个时期会读国外的作品多一点,而有的时候读国内的又会多一点。读着这一本时会把另一本牵出来,有的时候是评论牵出来的,有的时候是某个大作家他的创作经验或者阅读经验涉及到某一本书,我就会找来读。我爱读人物传记,这些传记又会牵出一些重要的书,我都会买回来读。每次搬家都是几十箱子书在那儿挪来挪去。

因为工作原因,政治经济历史各方面的书都要阅读,包括哲学宗教类的,搞艺术创作,小说也会读。对我影响很大的作家也有几个,国内的比如说曹雪芹,国外的整体来说,比较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前苏联的文学有几个作家是比较喜欢的。还有比较先锋的卡夫卡,当代每个搞文学的人都要了解的马尔克斯,还有几个日本的小说家,这些都是经常要涉猎的。去年连续读了纳博科夫的几部作品。

羊城晚报:从西安调到北京工作,生活还习惯吗?今后的创作会以戏剧还是小说为主?

陈彦:会根据生活素材来调整,适合戏剧的就写戏剧,适合小说的就写小说,我现在调到北京才八个月,还没想创作的问题,目前也就写过一两个小文章,都是非写不可的。北京不像西安生活那么方便,朋友也没有西安多,不过过得也挺单纯。饮食上也还好,我吃百家饭,除了不吃野生动物,不吃《水浒传》里的人肉包子外,基本都行。


陈彦写给羊城晚报读者的话

“从内心讲,我并没想到要去冲刺某个奖,只是写了自己浸泡过几十年的生活,那个‘浸泡池’就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这是一个有着80年历史的剧院,4个演出团,还有一个创作研究中心。我干过专业编剧,也干过团长、院长,始终都在与各种角儿打交道。是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命运起伏,搅动着我的心灵,让我有一种讲述的欲望。”——陈彦创作谈

名家简介:

陈彦,1963年出生,陕西镇安人,一级编剧,文化部优秀专家。创作有《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等戏剧作品数十部,三次获“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编剧奖”。出版长篇小说《西京故事》《装台》《主角》。其中《装台》获“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主角》获“第三届施耐庵长篇小说奖”。2019年8月16日,《主角》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主角》陈彦 著 作家出版社 2018年1月

《主角》小说记述了忆秦娥从一个放羊娃,到一个县秦腔剧团的烧火丫头,再到配角直至主角奋斗过程的沉浮史。全书近七十万字的篇幅,时间跨度四十余年,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期间一位秦腔名伶的成长史和奋斗史。

编辑:束孟卿
  • 旅游
  • 汽车
  • 科技
  • 文化
  • 美食

印度电子观光签证费大幅下降

  • 广西来穗推介6条自驾线路 2019-08-29
  • 2019广东旅博会本周五开锣,卖场优惠多 2019-08-29
  • 携程抓准广东旅游“私域流量”风口 用门店开拓旅游新零售市场 2019-08-26
  • 老味道 新风格 广州岭南五号酒店邀你体验“四岁狂欢” 2019-08-26
  • 马六甲传统舞蹈团助阵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马来西亚文化美食节 2019-08-26
  • 特色民族文化串起最美西宁 2019-08-26
  • 预约一场秋香之旅 2019-08-22
  • 彩云之南,古城里安静的夏天 2019-08-22

广汽新能源Aion LX开启预售25万起 综合续航里程650km

  • 前7个月广东二手车交易近130万 大搜车家选店覆盖12城 2019-08-29
  • 北汽新能源EU5 R600将于成都车展上市 工况续航达到501km 2019-08-27
  • ​新一代梅赛德斯-奔驰长轴距GLC上市 售39.28万起 2019-08-27
  • 全新2020款瑞虎3 百万全球版上市 售价5.99万-6.99万 2019-08-27
  • 上汽大众电商平台推出途昂X雷霆定制 提供两款车型 2019-08-27
  • 2019款夏朗380 TSI 舒享型与尊享型7座版正式上市 2019-08-20
  • 全系标配十二项 荣威RX5 MAX预售价14.98万起 2019-08-19
  • 迈凯伦推出终极跑车系列全新车型 全球限量399台 2019-08-19

马云希望下辈子做个好女人:男人离开女人“啥都不是"

  • 5G和Wi-Fi将合二为一!高通多款Wi-Fi 6芯片发布 2019-08-28
  • 微信车载版来了!全语音交互,不看屏幕也能发消息 2019-08-28
  • 马云:5G时代,BAT容易被淘汰 2019-08-27
  • 拼多多协助广东警方打击网络黑灰产 15名嫌疑人于近日落网 2019-08-19
  • 网易财报数据:总营收187.69亿,60%来自游戏业务 2019-08-08
  • 三星Note10系列发布:没有耳机孔+5G+四摄,值多少钱? 2019-08-08
  • 5G手机澳大利亚网速实测:OPPO Reno超1GBps 2019-08-07
  • 全国5省市上线电子结婚证 今年七夕可刷脸领证 2019-08-06

梁晓声:有一个人物的名字叫时代

  •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系列专访——陈彦:从戏院里蹦跶出的小说家 2019-08-31
  • 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梁晓声,为何主张读闲书? 2019-08-31
  • 纪念老舍诞辰120周年 北京曲剧经典剧目京津冀展演 2019-08-29
  • 全国首个网络文学专藏库在上海设立 2019-08-28
  • “大湾区民乐新势力”系列音乐会9月启动 2019-08-28
  • 鲍十《岛叙事》:从东北平原到南国海岛 2019-08-27
  • 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30日在广州开幕 2019-08-27
  • 涨姿势!“广东音乐”导赏会带市民共赏岭南艺术瑰宝 2019-08-27

吃吃吃!酥脆酱香的肉夹馍 引吃货们PK

  • 一年一度鲱鱼节来袭 就问你敢不敢吃? 2019-07-01
  • 初夏五月 白芦笋相伴 2019-05-16
  • 又到海鲜季 不这么吃就白瞎了! 2019-05-06
  • 春日食游 鲜味先行 2019-04-12
  • 草头、香椿、螺蛳“抱团”上市 春天在南京菜中萌发 2019-04-10
  • 又到一年刀鱼季! 2019-03-15
  • 节后消脂润肠 试试黑木耳粟米清脂汤 2019-02-19
  • 美食打探:顺德鱼揸,吃出一个鲜字 2019-02-12
金羊图库
  • “中国天眼”:已发现93颗新脉冲星
  • 新台风“杨柳”又来,广州大热
  • 莫斯科航展开幕 俄隐身战机苏-57亮相
  • “联盟MS-13”号飞船与空间站重新对接 为MS-14“腾地儿”
  • 江西泰和:中稻丰收喜开镰
  • 北京正阳门、前门箭楼开始修缮维护
  • 2020年《故宫日历》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发布
  • 大兴机场开展第二阶段验证试飞
新闻排行榜
羊晚24小时
向军旗告别!广东武警退役老兵泪别战友
2019-08-31 15:31:18
中山大学附属(南沙)口腔医院启动建筑方案设计竞赛
2019-08-31 15:23:26
“大元帅训令”、海洋科考船模型……快来中大校史陈列馆“寻宝”
2019-08-31 15:23:02
广州从化特色旅游产品“亮相”2019年广东旅博会
2019-08-31 15:20:43
企业注意了!广东再次降低工伤保险平均费率
2019-08-30 22:37:35
返回顶部
数字报
精彩推荐 滚动 新闻 广州 广东 中国 娱乐 健康 体育 IT 财富 汽车 房产 美食 图集 生活 食安 科技 教育 军事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系列专访——陈彦:从戏院里蹦跶出的小说家
金羊网  作者:孙磊 吕楠芳  2019-08-31
8月16日,《主角》摘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一时间打破了他生活中的平静。

陈彦生活照

“我始终都在与各种角儿打交道,是他们让我有讲述的欲望。”

文/羊城晚报记者 孙磊 吕楠芳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长篇小说的主要思想是描绘一个绝对美好的人物,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件事更难的了。”写《主角》中的秦腔名伶忆秦娥时,陈彦常常想到陀氏《白痴》里的年轻公爵梅诗金。

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陈彦长期关注着他所景仰的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那类人,他们和忆秦娥一样,任凭周遭给的破坏越多、挤压越强,却总能成长得更有生命密度与质量。

长年“浸泡”在戏剧行当中的陈彦,在文坛名气并不算大。8月16日,《主角》摘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一时间打破了他生活中的平静。他很直率地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没想到茅奖的关注度这么高!”

在访谈中,他谈陕西文学:这是一片现实主义的热土;谈传统戏剧:始终怀抱敬畏,自觉用笔传承;谈他笔下的“小人物”:百味人生尤其值得书写;谈他两点一线的生活:会一直认真工作着、学习着、写作着。

陈彦生活照

一、关于茅奖:向陕西文学的“三座大山”致敬

羊城晚报:您是继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之后,第四位获得茅奖的陕西作家,能不能谈谈您的获奖感受?意外吗?

陈彦:我当时正在西安老家休年假,8月16号中午跟我妈一块吃饭的时候,有朋友发来获奖的信息,的确很高兴,之前公示了10部提名作品,但我不敢有过多奢望。得奖后很忙,真的没想到茅盾文学奖的关注度这么高!

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是陕西文学的三座“大山”,我们严格来讲都是晚辈和学生,能够获得茅奖觉得很高兴,获得这个奖首先应该向这几位陕西的文学大家致敬。

羊城晚报:陕西的文学谱系对您的创作影响大吗?您平时跟陕西的其他名家们交往多不多? 

陈彦:影响是很大的,不管是早期的柳青,以及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人,还有好多作家,他们的作品都是逢出必读,他们所坚守的现实主义路子,对生活的热诚以及紧紧贴着大地的写作方式,不仅仅影响了我,还影响了更多的陕西作家。

羊城晚报:除了现实主义,在语言、创作手法上会受他们影响,跟他们贴近吗?

陈彦:这个倒不刻意,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面对同样的生活,作家要努力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由于你生活在这片土地,语言的表述风格、民间语言的运用等也会呈现出相同的地方。总之,我还是在努力表达自己的样貌。

羊城晚报:说到语言的运用,《主角》里面出现了很多具有陕西特色的民间语言,比如收拾打扮一番很“派派”,民间语言的运用是出于什么考虑?

陈彦:我最近在看重读四大名著,尤其是《水浒传》大量运用民间语言,有的地方很有意思,越揣摩越有味道。使用地方特色语言也不是刻意,有时候就觉得这种表述更准确,更有力量,更能描绘出当下环境和人物来。

写作中方言确实会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比如我之前看《繁花》,遇到读不懂的地方还得问问身边的南方人。但是写作中用方言写起来会很快意,又会觉得很畅美。文学有继承传播地方语言的责任,尤其是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会被广泛过滤和遮蔽掉,而文学需要肩负起保护它们的责任。

二、关于戏剧:写长篇小说是“开河”,写戏剧是“掘井”

羊城晚报:您的创作体裁从最开始的小说转到戏剧、舞台剧创作,后来又回到小说,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您是如何转换这两种不同体裁之间的写作的?戏剧创作和小说创作,哪个难度更大?

陈彦:我的家乡在陕西商洛市镇安县,我十几岁的时候这里是个文学县城,当时县里写小说写散文的人很多,今天听说谁在外边发了一篇小说,明天听说谁在外边发了一篇散文,有些发在很大的杂志上,自己无形中被这种热潮卷成一个文学青年,自己也写散文、小说,并且也发表了。

对戏剧非常熟悉,所以一直就做的这个。我始终认为这两者之间矛盾并不大,你看外国小说家的简历,基本都写过戏剧,我们国家这类作家也不少,郭沫若、老舍、莫言等,这两个是互补的关系,没有本质冲突。长篇小说更像是开了一条大河,里面有深潭、有九曲十八弯;舞台剧更像是掘井。但是两者都要在思想艺术上开挖到自己理想的境界。小说可能表现得更加丰富,自由度更大;舞台剧由于时间空间限制很多,创作会受到一定局限。但是限制越多,可能爆发力越强,短短两个半小时的戏剧像压缩饼干一样,很多精华浓缩在里面;两者看似不同但有本质的高度统一和融合。

两个体裁写起来都难,可能在写戏的时候觉得写戏难,写小说的时候觉得写小说难。都不容易,小说讲大结构,戏剧的构成更是微中见微,剪裁十分考验作者的功力。

羊城晚报:秦腔和诸多传统民族艺术一样,已是沧桑老人。您为何对这些传统文化独有情钟?您围绕传统文化开展的创作是否带有传承的使命? 

陈彦: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我的小说里面对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是有辩证思考的,并不是一味地去维护传统,好的传统肯定要维护,维护传统就是维护和尊重文明的来路与走向。但是不好的传统得有批判地剔除,在维护传统的时候,更要考虑到如何跟现代进行结合融合的问题,没有现代性的介入,再好的传统也会难以为继。而现代要想有规律地朝前运行,也必须要融入传统,两者之间不可也不能割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所喜欢的东西,这个很自然,很符合演进规律。使命感我是有的,我的写作里面,对民族根性的东西始终抱着一种敬畏的态度,读历史就会发现,你把传统割裂了怎么办?一个民族不能割裂,一个国家不能割裂,一个人也不能割裂,没有人的生命是纯现代而不具有传统根性的。有爸有妈,你得认他们叫他们,那就是基本传统。

三、关于“小人物”:书写或有趣或心酸的百味人生

羊城晚报:无论是戏剧还是小说,您的诸多作品都致力于为普通人立传,为什么会选择“小人物”这个群体,他们身上有哪些特别的闪光点吸引了您?

陈彦:熟悉,咱们整天在这一群人中生活,对他们很熟悉。不管是戏剧还是小说,写作得写熟悉的生活,一旦不熟悉我就没办法写,你让我编我实在没法编。写《主角》这部小说,我在这种生活里浸泡了几十年,底下还有很多精彩的东西没有进来。柳青为什么要去黄埔村待13年,柳青也是想熟悉这些人的语言、姿态、生存方式,必须到了闭上眼睛这些人物就栩栩如生地站在他面前时才能动笔。

我们讲文学艺术的人民性,其实就是普通大众的生活,普通人的生命演进状态,更接近社会历史现实的本真。写《装台》那段时间,我早上起来跑步,看见那些晚上装台到凌晨五六点的农民工,疲惫不堪地在院子里的台阶、凳子、石头上胡乱睡着,那种状态给我心灵冲击很大,真的有表达他们的欲望。《装台》里的主人公刁顺子,生活中也有这个人,他还经常到我的办公室讲讲他的故事,有时是来要装台劳务费,告某些剧组用他们装台却不好好给钱。我当时做院长,办公室离舞台后台门口很近,经常能听到他们吵架,聊生活,聊儿女,也聊社会,挺有趣,也挺心酸。

这些就是百味人生吧,我觉得特别值得写,文学艺术既要写重大的历史事件,重大的人物,但这些小人物也应该成为我们文学艺术的主要描写对象。

羊城晚报:《主角》看似是在写一个秦腔演员的成长史,其实写的是改革开放40年宏阔的社会发展变迁。您写这部小说花了多长时间?它在您的小说版图中占据了什么样的地位?它的完成,对您个人又有什么样的意义?

陈彦:全部花了两年时间,但是这部小说我之前也开了一个头,叫《花旦》,写了一些最后停下来,当时剪裁不好,觉得要写的东西太多。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调出来后,慢慢越看越清晰就写出来了。

《主角》在我小说中的地位只能由读者来评价,就我个人而言,是把三十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呈现出来了,是酣畅淋漓的一次展示,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社会的整个变迁基本都能融到小说里面,对我来说是生活信息和生命能量比较大的一次释放。

羊城晚报:影视界非常关注《主角》这部作品,到目前为止有影视公司跟您洽谈过小说的版权吗?如果未来拍成电影或电视剧,您参与改编吗?

陈彦:这个已经确定了,但是具体的内容还不能透露。我不会参与影视的改编,可能沟通起来不会太顺畅,影视有影视的当下要求。加上影视剧创作需要很长相对集中的时间,我只能做一些比较松散的创作。另一方面自己的作品你往往也不一定能改好,可能有时候别人二次创作还有不同的东西产生。

四、关于生活:几乎不参加任何社会应酬

羊城晚报:您目前在中国剧协的工作忙吗?通常是在什么时候写作?

陈彦:我一年到头基本就是家里单位、单位家里,两点一线,几乎不参与任何社会应酬,我不喝酒,也不太喜欢花几个小时吃一顿饭,我坐不住。工作之余几乎都在读书写作,我基本上就是生活着、工作着、学习着、写作着这么一个状态,有时候实在没办法推掉的应酬会坐一会儿,回头找借口就溜了,否则一坐就是四五个钟头,腰肌也受不了。

羊城晚报:您平时主要阅读哪些类型的书籍?有哪些中外作家或作品对您产生过影响?

陈彦:平常我的阅读比较宽泛,会根据当时的阅读兴趣进行选择,某个时期会读国外的作品多一点,而有的时候读国内的又会多一点。读着这一本时会把另一本牵出来,有的时候是评论牵出来的,有的时候是某个大作家他的创作经验或者阅读经验涉及到某一本书,我就会找来读。我爱读人物传记,这些传记又会牵出一些重要的书,我都会买回来读。每次搬家都是几十箱子书在那儿挪来挪去。

因为工作原因,政治经济历史各方面的书都要阅读,包括哲学宗教类的,搞艺术创作,小说也会读。对我影响很大的作家也有几个,国内的比如说曹雪芹,国外的整体来说,比较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前苏联的文学有几个作家是比较喜欢的。还有比较先锋的卡夫卡,当代每个搞文学的人都要了解的马尔克斯,还有几个日本的小说家,这些都是经常要涉猎的。去年连续读了纳博科夫的几部作品。

羊城晚报:从西安调到北京工作,生活还习惯吗?今后的创作会以戏剧还是小说为主?

陈彦:会根据生活素材来调整,适合戏剧的就写戏剧,适合小说的就写小说,我现在调到北京才八个月,还没想创作的问题,目前也就写过一两个小文章,都是非写不可的。北京不像西安生活那么方便,朋友也没有西安多,不过过得也挺单纯。饮食上也还好,我吃百家饭,除了不吃野生动物,不吃《水浒传》里的人肉包子外,基本都行。


陈彦写给羊城晚报读者的话

“从内心讲,我并没想到要去冲刺某个奖,只是写了自己浸泡过几十年的生活,那个‘浸泡池’就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这是一个有着80年历史的剧院,4个演出团,还有一个创作研究中心。我干过专业编剧,也干过团长、院长,始终都在与各种角儿打交道。是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命运起伏,搅动着我的心灵,让我有一种讲述的欲望。”——陈彦创作谈

名家简介:

陈彦,1963年出生,陕西镇安人,一级编剧,文化部优秀专家。创作有《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等戏剧作品数十部,三次获“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编剧奖”。出版长篇小说《西京故事》《装台》《主角》。其中《装台》获“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主角》获“第三届施耐庵长篇小说奖”。2019年8月16日,《主角》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主角》陈彦 著 作家出版社 2018年1月

《主角》小说记述了忆秦娥从一个放羊娃,到一个县秦腔剧团的烧火丫头,再到配角直至主角奋斗过程的沉浮史。全书近七十万字的篇幅,时间跨度四十余年,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期间一位秦腔名伶的成长史和奋斗史。

编辑:束孟卿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
联播+丨六张海报 看习近平如何开展“体育外交”
21:05
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16:24
时代潮流不可阻挡!习近平给出中国方案
20:13
香港警察:希望不再有暴力事件 对守护香港无怨无悔
08:39
广东再送社保费减负大红包 降低工伤保险平均费率
08:39
两条新线年内开通广州地铁多区间降价 最多便宜9元
09:49
广东电动自行车牌证申领微信小程序上线 可办注册登记
09:49
明起一批新规施行 本式港澳通行证9月13日全部失效
09:49
安检升级!9月1日起到白云机场乘机需提前两小时
09:49
广州地铁95座厕所改造工程陆续完工 调整男女厕位比例
09:49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