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蜗凝聚人间大爱
是什么创造了哑巴说话的奇迹?人工耳蜗是怎样呼唤和寻找着那些听不见的人们?聋人家庭和帮助他们的爱心人士之间有哪些跌宕感人的故事?三位作家历时数年的采访创作,从大量真实材料中提取出了生动的人物和故事——《耳蜗》便是这样一部真实的文字记录,质朴而诗意盎然地讲述了成千上万聋儿回归有声世界的真实感人故事。
我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失去听力,同病相怜,因此我读《耳蜗》读得百感交集,精神受到震动。与许多包含了世俗、悲情、暗影、残忍之作品相比,《耳蜗》更以人间大爱,亲情温暖、美感灵光映亮世道人心。
亲情博爱
《耳蜗》中最震憾人心的是亲情。
为了让亲人能摆脱聋痴的折磨,听到世间动听的声音,他们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与执著,谱写了人性中最优美的赞歌。陆荣与陆锋的姐弟情谊,关佩霞、万选蓉们伟大的母爱,王建英、周喜花们对丈夫的一片深情。她们共同撑起了一片生命的晴空,她们经历过人生最残酷的黑暗,那些折磨与考验,那些痛苦和眼泪,最终化作爱的彩虹。
耳蜗和助听器技术改变了世界的色彩,改变了聋人的命运,拯救了无数深陷苦难的家庭。伟大的亲情是陪伴我们走过人生长途最温暖的力量。我的妻子就是一个像王建英一样的女人,为了给我配助听器,不惜变卖结婚时我送给她的金项链金戒子,还向她的娘家借贷。我的助听器凝聚了妻子对我无尽的爱。当小巧玲珑的助听器一戴起来,街上的车水马龙轰然于耳,窗外的鸟歌是那么动听,电话里妻子的声音是那么悦耳,顿时觉得天地也宽广起来。作家以真实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细节生动、情感饱满、真切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次次掩卷无言,泪如雨下。
最值得赞美的是超出血缘、爱情之外的普通人的博爱。
每个失聪的人都曾经在无声世界里无望地挣扎。那些如克拉克和韩德民一样热诚的医学工作者,那些如崔玮兰和米思一样无私的康复教师,那些支持聋人康复事业的各界人士,慷慨捐助,达济天下。他们的大爱如灿烂阳光照亮世间冷漠黯淡的角落。香港的王永庆先生生活十分简朴,却将15000套人工耳蜗无偿捐赠给大陆,给了无数聋儿生命的希望和尊严。就像德兰修女所言:施比受更有福,啊怕是一句良言,一个微笑,一次善意的倾听。这仁爱者内心的开放与舒展,是超越了世俗之后的精神升华。国为他们的善举,我们懂得爱、信赖爱;爱的建构,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暖和美好!
《耳蜗》里藏着天空和海洋。该书详细记录了社会各界的爱与奉献。这其中有无数普通人的捐助,志愿者无私的奉献,以及中国政府和残联、红十字会等机构发起和推动的各种大型慈善活动——“中国贫困聋儿人工耳蜗/助听器抢救性康复项目”“倾听行动”“七彩梦行动计划”“天使回声”“花儿绽放”“黎明复聪工程”等,有力地推动了聋儿救治康复,这一曲大爱的协奏曲和交响乐,回荡在新时代,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真情故事
《耳蜗》是由汪文勤、丁冬、江红历时数年,深入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穿越海峡两岸采写而成,是一部纪实文学佳作。该作品全景式地描写了人工耳蜗在我国十几年的发展历史,全面展现了两岸共同为祖国所做的一项社会福利事业,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和实践。
书中的人和事都来自现实生活,真实可信,真情可感,一个个人物的命运动人心弦。该书在其书写形式上由心灵花开入手,让耳朵、头脑、耳蜗生动起来,字里行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人文情怀,其文字诗意盎然,乐观明朗,使整部作品有热量有光辉,亦有独特的美学意境。
如开篇的诗引就像圣乐的领唱,将人带到一个诗性与知性相融合的境界。又如书的结尾“美丽的银河系,遥挂在天幕深处,多么像一个硕大的耳蜗呀,月光的咏叹,潮汐的歌吟,季节的悸动,以及来自苍茫大地上的春草萌发、秋虫呢哝的所有声音,都将被听见,被回应……”这诗句,形象、智慧,如梦如幻,抒发了人间温情与天地情怀的相溶相谐的意境之美,引人遐想和向往。读之,感到心灵被阳光照耀,灵魂接受一次爱的洗礼。
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在序《让我帮你唱支歌》中写道:“我喜欢《耳蜗》这本书,她有真情故事,让你感动和流泪,通过人工耳蜗发展的历史,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中国残联副主席汤小泉则认为《耳蜗》的畅销,是因为读者在这里能读出“宏大的爱的交响。”是的,《耳蜗》把一种信念传达给我们——有一种光,与痛苦、迷茫、贫困和悲伤同在,这种光就是人间的大爱。因为爱,我们可以战胜一切,因为爱,生命才有价值。给予比接受更幸福,爱比财富更宝贵。《耳蜗》唤醒了无数人内心深藏的爱,荡涤了世俗生活的尘埃,让我们看到更多清澈的眼神,听到更多清亮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