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桂琴
作为一个资深影迷,从不认为一部电影会从头到脚一无是处,再不济也会有一两个亮点。剧情乏善可陈,如果有好的摄影、好的特效、好的美工,或者好的语言艺术、好的时尚品位,哪怕有盛世美颜撑着,也算一部电影的“诚意”,只要有看点,倒也不觉得一部口碑很差的影片能烂到哪儿去。
看电影,初衷原是消遣。如果消遣还捎带地动了心、动了情,还受到启发,开拓了思路,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审美,甚至于触动万千感慨,在90多分钟时间的观影里,随便起到哪一样效果,都是赚来的。赚得多了,就越来越爱上了电影。
但自认不是一个热衷技术流的影迷,具有震撼效果的特效,确实吸引眼球也澎湃人心,但是观影之后的记忆却比较虚幻,对于商业大片精湛视觉效果的追捧,并不曾因兴奋而迷恋,生逢其时,欣赏科技创造的绚烂,享受每一次观影的体验就可以了。
如果有时间“啖片”,更愿意沉浸在一些艺术影片里,当然是一个人的时候,因为一个人观影更容易进入冥想状态,更容易投入和专注。艺术电影通常题材纯粹,无论是胜在音乐引人入胜的,胜在画面春风沉醉的,还是胜在服饰独树一帜的,胜在民族特色鲜明的,无论哪一款,都能在不知不觉间影响人的审美品位和艺术修养。优秀的艺术影片,就像散文或者诗词,观之品之既有平仄起伏之感,也可见山河壮丽之意,要么如沐春风、赏心悦目,要么曲折婉转、如泣如诉,总能在浸润其中时若有所悟。
这几年渐渐习惯了一个人看电影,越来越发现一个人看文艺片的乐趣。在观众寥寥的影厅里,一个人看一场小众的饶有趣味的电影,大约最容易百感交集,能随着剧情的发展让思绪飘出很远,如果有幸投入在一部上好的影片里,有时候被鼓舞和涤荡,有时候被锥心和刺痛,有时候也会憋着一口气提不上来,是的,难过的滋味也并非只有潸然泪下,而是会发散令人窒息般地钝痛。那个时刻,尤其懂得:生于世间,没有一个个体不是千锤百炼的。
说到底,剧情派影迷才是观影的主流。毕竟剧情才是一部电影的主核,要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用剧情撬动观众的心灵,用剧情传递更有质感的价值观,令人全神贯注置身尘外,被影片中鲜活的人物捕捉,藉此呈现出丰沛的情感,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故而唯经典才不可多得。
虽然一部影片之中少不得情怀和人生道理的探讨,但是一部颇爱讲道理的电影却并不招人喜欢,就好像那些告诉你成功秘籍的心灵鸡汤一样,是浮夸的深沉,也是虚张的声势,像强送的赠品一般几乎没什么大用。有时候搞不懂,那些酷爱讲道理的导演,难道真的不知道,平凡并不代表平淡,简约并不说明简单?芸芸众生从不缺乏丰富的人生故事,走过的也并不都是平铺直叙的道路。所以大可不必低估观众的智商。
那些恨不得把本尊的人生经验和阅历积累一锅烩出来,然后絮絮叨叨地解构在一部影片里,想要通过在一部影片告诉观众人生本该如何如何的导演,真的是吃力不讨好。电影创作负责铺排好“真”这一字,只要经得起推敲,如何解读交给影迷就好了。毕竟“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真”才是电影最好的本色。只有够真,才能实现导演娜丁·拉巴基的理想之言:“我相信电影能够改变世界,即使不能马上改变现状,至少可以引发话题和争议,让人们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