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文创交锋史:决胜数字文创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瞭望 发表时间:2019-01-21 16:02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21日电 “当前的新一轮城市竞争,本质上是新经济、新产业的竞争。发展城市经济,需要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认为,“创意产业”即现代高新科技、数字化支撑下的新业态,数字文创是其核心组成部分。

  成都市与腾讯公司17日宣布进行合作,“数字文创城市共生计划”落户成都。双方将共同推动成都市新型数字文化建设,打造成都“中国数字文创名城”的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

  随着数字文化产业逐步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不仅成都,北京、杭州等亦明确将数字文化产业作为城市发展转型的主攻方向。

  回顾中国城市文化竞争,数字文创正在成为城市在竞争和转型中“弯道超车”的新战场。而在腾讯等企业跻身世界互联网第一梯队的情况下,如何借力“城企合作”实现数字文创的创新发展,是中国城市文化竞争的核心战场。

  文化产业成城市“标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国民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这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兴起的内在动因。

  “没有城市这个空间载体,文化产业就没有了根基。城市不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同时在提供着人才、资金、思想、社交网络等,也正是城市在上述方面的集聚功能才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可能。”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丁俊杰表示。

  因此,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率先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

  北京早在1996年召开的“首都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就明确提出,“重新认识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迅速壮大北京的文化产业,为首都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同年12月,北京出台了《关于加快北京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明确“要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大力发展北京文化产业,使其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之一,使北京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

  上海则在1993年提出,像广播电视这类大众传媒,“既是喉舌,又是产业”,要重视文化的产业属性,把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

  虽有先行者,但各城市对文化发展重视程度不一,总体投入相对较少。

  直到2002年中央文件首次明确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概念分开,全国迅速掀起文化产业建设热潮。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动力,文化产业也逐渐成为城市的“标配”产业。

  如今回顾,可看到一些超前者,比如成都,早在2002年底就率先提出了建设“数字娱乐产业基地”的战略构想。随后,成都以动漫游戏产业为主导,推进“中国数字娱乐第一城”建设。到《成都市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对数字游戏和数字动漫进行了重点专项布局。

  2017年出台的《成都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则明确提出“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传媒产业、会展产业、创意设计产业等优势文化产业”,包含网络游戏、动漫动画、电子竞技在内的信息产业被放在了首位。

  再如杭州市也较早确定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当时提出发展的重点是会展旅游、休闲度假业、艺术品产业等。到2005年,杭州确定了以旅游、数字娱乐和现代传媒三大产业为核心发展新型产业链。

  “不能只依靠最初的旅游业来发展城市,要有一个跨越式发展,有一个解放思想的过程。”金元浦表示,过去一谈文化产业,总是先想到做旅游。如今,文化产业需要通过数字化的升级换代过程,才能真正成为支柱性产业。

  在北京市社科院传媒研究所所长郭万超看来,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在于培育具有自生能力的文化企业,“优秀的文化企业彰显了一个城市的品牌,”郭万超总结到,“只有出现了这样一批文化企业,我国的文化产业才能算真正发展起来。”

  实际上,2002年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仍在起步阶段。这一年,腾讯的QQ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大关。2003年,腾讯推出的“QQ游戏”引领互联网娱乐体验。9月QQ用户注册数升到2亿。

  而以杭州为基地的网易虽然推出了自研的《梦幻西游Online》,但在2002年主要还是一家门户网站。另一家诞生于杭州的互联网巨头阿里在2003年刚刚推出淘宝网。距离它涉足文化产业,至少还要10年时间。

  此时,中国文化产业的主体还集中在传统出版和影视行业,甚至博纳影业等也刚刚成立。城市文化与文化产业深度隔离,产业是产业,公共文化是公共文化。

  文化竞争不是看文创园多少

  文化产业作为高附加值产业,本应该用最小的物质资源消耗创造最大的精神体验价值。但是,在2002年到2012年的大约10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许多城市仍然偏重物质投入,轻视内容创意。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2年到2012年,作为城市文化发展重要载体的文化产业园区从不到50家增长到近1500家,但大多数园区产出寥寥,依靠优惠、减免政策成为企业的“安乐窝”,导致“有园无业”。

  特别是国外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被借鉴到我国后,许多城市通过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机械性地让文化企业在城市特定地域形成空间集中,只是造成“产业集聚”的假象。

  “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绝不仅仅是建几个文化产业园区、出台几个政府补贴的文件、宣布文化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签约这么简单。”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祁述裕强调,一座城市的产业结构、经营成本、营商环境、消费市场、文化传统等,对一座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更深刻的影响。而城市决策者往往对这些因素重视不够。

  “城市与文化产业是共生的,不是割裂的。文化产业要符合城市的整体定位与形象规划,好的文化产业项目,要能够匹配这个城市的‘基因’。”丁俊杰说。

  在腾讯西南区总经理蔡光忠眼中,成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又注重娱乐休闲的城市。同时,成都发展数字文创又有相应的产业基础,“从最早的IT产业,到软件产业,到互联网产业,是一脉相承的。”

  据他回忆,腾讯最早是因西南地区的人力成本优势而在成都设置了呼叫中心,到2007年设立分公司,目前腾讯六个事业群都在成都设有分支。

  谈及腾讯与成都的此次合作,蔡光忠说,一方面“希望我们起到发动机的作用,就是不只我们一家,而是带动产业往前发展。”蔡光忠表示,因为腾讯是一个生态,周围还有大量合作伙伴,“比如电竞、直播、动漫、二次元,腾讯不能都完成,而目前我们的合作伙伴又散落在全国各地。”

  目前,腾讯公司也在与成都市规划,将其合作伙伴集中在一个空间,“物理距离更近,交流更加方便。对于合作伙伴来讲,他们也找到了一个集中的物理空间,有比较低成本的环境,政府还有一系列政策配套。”蔡光忠认为,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产业聚集,更是从规模到质量的发展转变。

  “弯道超车”契机

  在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看来,衡量一个城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需要综合考察城市实力、文创实力和社会影响。其中,城市实力是竞争的基础。一线城市天然具有优势,其他城市若要异军突起,则需要在布局文化产业时借助自身优势,寻求差异化发展。

  而在数字赋能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机遇,“文化+科技”的融合效应凸显,为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拓展了新思路,也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成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对数字文创的重视与支持,在不久前公布的中国城市新文创活力排行上,成都因其在产业活力、人才活力、政策活力、传播活力等指标上的优秀表现,在100个城市样本中脱颖而出,排名首位。

  《银河帝国》、《琅琊榜》、《王者荣耀》等一系列知名数字文创产品在成都诞生,一首火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成都》更是让这座城市尝到了“网红”的滋味。

  对于成都来说,已经提出的“世界文化名城”是在新时代参与城市文化竞争的终极目标。

  同时,腾讯作为目前全球范围内文化领域布局最为广泛的互联网公司,已经成功构建、整合了一个涵盖游戏、动漫、文学、影视、视频、音乐、电竞的“数字文化生态”。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推动数字文化的发展,也是其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8年初,腾讯公司提出全新的“新文创”战略:通过包括商业、非商业在内的更广泛的主体连接,推动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互相赋能,从而实现更高效的数字文化生产与IP构建。

  例如在游戏的英雄设定、游戏皮肤开发上分别与长城、敦煌研究院等文保单位合作,尝试融入昆曲、京剧、敦煌飞天等元素,赢得了年轻用户的喜爱。

  因此,成都与腾讯的这次合作,显得“水到渠成”。

  “腾讯逐渐确立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战略。而成都打造‘三城三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文创是重要的部分,这与腾讯的战略相关。”蔡光忠说,正是战略上相互呼应,使成都和腾讯公司的合作日趋深入。

  根据计划,腾讯公司会用更多数字化的手段,助力盘活成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同时,在活化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腾讯公司助力引入更多优秀的流行文化IP,用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成都丰富的文化内涵。

  最重要的是,面向未来,双方将充分利用腾讯公司的技术和平台力量,助力提升成都文化创新能力,推动成都数字文创生态的健康发展。

  成都不仅是“数字文创城市共生计划”首个落地城市,成都高新区也与腾讯公司签约共建“数字文创名城样板区”。

  无论“数字文创名城”,还是“数字文创城市共生计划”,对于成都市、腾讯公司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而其他雄心勃勃、希望打造新文化形象的城市,也在关注着这次实践。

编辑:空明
数字报
中国城市文创交锋史:决胜数字文创
中国青年网  作者:瞭望  2019-01-21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21日电 “当前的新一轮城市竞争,本质上是新经济、新产业的竞争。发展城市经济,需要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认为,“创意产业”即现代高新科技、数字化支撑下的新业态,数字文创是其核心组成部分。

  成都市与腾讯公司17日宣布进行合作,“数字文创城市共生计划”落户成都。双方将共同推动成都市新型数字文化建设,打造成都“中国数字文创名城”的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

  随着数字文化产业逐步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不仅成都,北京、杭州等亦明确将数字文化产业作为城市发展转型的主攻方向。

  回顾中国城市文化竞争,数字文创正在成为城市在竞争和转型中“弯道超车”的新战场。而在腾讯等企业跻身世界互联网第一梯队的情况下,如何借力“城企合作”实现数字文创的创新发展,是中国城市文化竞争的核心战场。

  文化产业成城市“标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国民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这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兴起的内在动因。

  “没有城市这个空间载体,文化产业就没有了根基。城市不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同时在提供着人才、资金、思想、社交网络等,也正是城市在上述方面的集聚功能才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可能。”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丁俊杰表示。

  因此,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率先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

  北京早在1996年召开的“首都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就明确提出,“重新认识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迅速壮大北京的文化产业,为首都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同年12月,北京出台了《关于加快北京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明确“要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大力发展北京文化产业,使其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之一,使北京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

  上海则在1993年提出,像广播电视这类大众传媒,“既是喉舌,又是产业”,要重视文化的产业属性,把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

  虽有先行者,但各城市对文化发展重视程度不一,总体投入相对较少。

  直到2002年中央文件首次明确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概念分开,全国迅速掀起文化产业建设热潮。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动力,文化产业也逐渐成为城市的“标配”产业。

  如今回顾,可看到一些超前者,比如成都,早在2002年底就率先提出了建设“数字娱乐产业基地”的战略构想。随后,成都以动漫游戏产业为主导,推进“中国数字娱乐第一城”建设。到《成都市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对数字游戏和数字动漫进行了重点专项布局。

  2017年出台的《成都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则明确提出“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传媒产业、会展产业、创意设计产业等优势文化产业”,包含网络游戏、动漫动画、电子竞技在内的信息产业被放在了首位。

  再如杭州市也较早确定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当时提出发展的重点是会展旅游、休闲度假业、艺术品产业等。到2005年,杭州确定了以旅游、数字娱乐和现代传媒三大产业为核心发展新型产业链。

  “不能只依靠最初的旅游业来发展城市,要有一个跨越式发展,有一个解放思想的过程。”金元浦表示,过去一谈文化产业,总是先想到做旅游。如今,文化产业需要通过数字化的升级换代过程,才能真正成为支柱性产业。

  在北京市社科院传媒研究所所长郭万超看来,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在于培育具有自生能力的文化企业,“优秀的文化企业彰显了一个城市的品牌,”郭万超总结到,“只有出现了这样一批文化企业,我国的文化产业才能算真正发展起来。”

  实际上,2002年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仍在起步阶段。这一年,腾讯的QQ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大关。2003年,腾讯推出的“QQ游戏”引领互联网娱乐体验。9月QQ用户注册数升到2亿。

  而以杭州为基地的网易虽然推出了自研的《梦幻西游Online》,但在2002年主要还是一家门户网站。另一家诞生于杭州的互联网巨头阿里在2003年刚刚推出淘宝网。距离它涉足文化产业,至少还要10年时间。

  此时,中国文化产业的主体还集中在传统出版和影视行业,甚至博纳影业等也刚刚成立。城市文化与文化产业深度隔离,产业是产业,公共文化是公共文化。

  文化竞争不是看文创园多少

  文化产业作为高附加值产业,本应该用最小的物质资源消耗创造最大的精神体验价值。但是,在2002年到2012年的大约10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许多城市仍然偏重物质投入,轻视内容创意。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2年到2012年,作为城市文化发展重要载体的文化产业园区从不到50家增长到近1500家,但大多数园区产出寥寥,依靠优惠、减免政策成为企业的“安乐窝”,导致“有园无业”。

  特别是国外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被借鉴到我国后,许多城市通过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机械性地让文化企业在城市特定地域形成空间集中,只是造成“产业集聚”的假象。

  “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绝不仅仅是建几个文化产业园区、出台几个政府补贴的文件、宣布文化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签约这么简单。”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祁述裕强调,一座城市的产业结构、经营成本、营商环境、消费市场、文化传统等,对一座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更深刻的影响。而城市决策者往往对这些因素重视不够。

  “城市与文化产业是共生的,不是割裂的。文化产业要符合城市的整体定位与形象规划,好的文化产业项目,要能够匹配这个城市的‘基因’。”丁俊杰说。

  在腾讯西南区总经理蔡光忠眼中,成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又注重娱乐休闲的城市。同时,成都发展数字文创又有相应的产业基础,“从最早的IT产业,到软件产业,到互联网产业,是一脉相承的。”

  据他回忆,腾讯最早是因西南地区的人力成本优势而在成都设置了呼叫中心,到2007年设立分公司,目前腾讯六个事业群都在成都设有分支。

  谈及腾讯与成都的此次合作,蔡光忠说,一方面“希望我们起到发动机的作用,就是不只我们一家,而是带动产业往前发展。”蔡光忠表示,因为腾讯是一个生态,周围还有大量合作伙伴,“比如电竞、直播、动漫、二次元,腾讯不能都完成,而目前我们的合作伙伴又散落在全国各地。”

  目前,腾讯公司也在与成都市规划,将其合作伙伴集中在一个空间,“物理距离更近,交流更加方便。对于合作伙伴来讲,他们也找到了一个集中的物理空间,有比较低成本的环境,政府还有一系列政策配套。”蔡光忠认为,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产业聚集,更是从规模到质量的发展转变。

  “弯道超车”契机

  在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看来,衡量一个城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需要综合考察城市实力、文创实力和社会影响。其中,城市实力是竞争的基础。一线城市天然具有优势,其他城市若要异军突起,则需要在布局文化产业时借助自身优势,寻求差异化发展。

  而在数字赋能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机遇,“文化+科技”的融合效应凸显,为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拓展了新思路,也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成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对数字文创的重视与支持,在不久前公布的中国城市新文创活力排行上,成都因其在产业活力、人才活力、政策活力、传播活力等指标上的优秀表现,在100个城市样本中脱颖而出,排名首位。

  《银河帝国》、《琅琊榜》、《王者荣耀》等一系列知名数字文创产品在成都诞生,一首火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成都》更是让这座城市尝到了“网红”的滋味。

  对于成都来说,已经提出的“世界文化名城”是在新时代参与城市文化竞争的终极目标。

  同时,腾讯作为目前全球范围内文化领域布局最为广泛的互联网公司,已经成功构建、整合了一个涵盖游戏、动漫、文学、影视、视频、音乐、电竞的“数字文化生态”。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推动数字文化的发展,也是其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8年初,腾讯公司提出全新的“新文创”战略:通过包括商业、非商业在内的更广泛的主体连接,推动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互相赋能,从而实现更高效的数字文化生产与IP构建。

  例如在游戏的英雄设定、游戏皮肤开发上分别与长城、敦煌研究院等文保单位合作,尝试融入昆曲、京剧、敦煌飞天等元素,赢得了年轻用户的喜爱。

  因此,成都与腾讯的这次合作,显得“水到渠成”。

  “腾讯逐渐确立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战略。而成都打造‘三城三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文创是重要的部分,这与腾讯的战略相关。”蔡光忠说,正是战略上相互呼应,使成都和腾讯公司的合作日趋深入。

  根据计划,腾讯公司会用更多数字化的手段,助力盘活成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同时,在活化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腾讯公司助力引入更多优秀的流行文化IP,用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成都丰富的文化内涵。

  最重要的是,面向未来,双方将充分利用腾讯公司的技术和平台力量,助力提升成都文化创新能力,推动成都数字文创生态的健康发展。

  成都不仅是“数字文创城市共生计划”首个落地城市,成都高新区也与腾讯公司签约共建“数字文创名城样板区”。

  无论“数字文创名城”,还是“数字文创城市共生计划”,对于成都市、腾讯公司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而其他雄心勃勃、希望打造新文化形象的城市,也在关注着这次实践。

编辑:空明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