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艺术合作论坛”:交流让心越靠越近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作者:李 雪 发表时间:2018-06-26 10:03

  交流让心越靠越近

  ——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艺术合作论坛”侧记

  出发去成都前,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董事长潘大庆特意带了10只手偶,他觉得搞儿童剧的都有一颗童心,遇到兴趣相投的同行可以送一只当礼物。

  再到中国,来自塞尔维亚的巴尔干王国乐团带了风笛、短笛、吉他、冬不拉……除了想了解中国的音乐,他们更想和成都百姓一起“嗨一场”。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史博则在微信“朋友圈”一一问候了中东欧国家的同行、旧友,期盼与他们再相聚、合作。

  6月11日至1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艺术合作论坛”在四川成都举办。来自中国和中东欧16国的艺术家、艺术机构负责人、部分国家文化主管部门代表及驻华使节齐聚一堂共绘合作蓝图。其间,各国艺术家既有深入的思想碰撞,又有轻松愉快的精彩瞬间,令人回味。

  唇枪舌剑的辩论,这感觉很棒

  面对新技术艺术如何作为、水墨画怎样体现中国的笔墨精神、如何保护逐渐消失的民间舞蹈……围绕“当代艺术的实践与探寻——传统的当代价值”这一主题,来自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儿童剧5个领域的从业者展开了热烈讨论。

  “我们进行了唇枪舌剑的辩论,休息时也乐此不疲,这种感觉很棒。”拉脱维亚文化学院现代舞系主任奥尔加·济特卢希娜兴奋地说。奥尔加·济特卢希娜参加了2016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中国—中东欧国家艺术合作论坛”,随后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舞蹈文化艺术联盟”,其间,联盟成员联合创演的作品《摇篮》还走进拉脱维亚演出。此次论坛,围绕现代舞的思想情感表达,奥尔加和不同国家的舞者碰撞出很多新观点,语言不能表达时,她干脆走到会场中间,直接以肢体语言描述,令她感觉非常过瘾。

  “我很好奇中国的艺术家是如何将传统戏曲与当今观众的审美结合起来的。两年前,我在匈牙利第一次看到中国的川剧,觉得非常震惊,如此古老的艺术呈现得却非常时髦。”匈牙利戏剧委员会主席察巴·瓦斯瓦里说。

  察巴·瓦斯瓦里提及的川剧是重庆市川剧院创排的《李亚仙》,为了让当地观众看得懂,重庆市川剧院大胆采用剧情提示而不是逐字翻译字幕的方式来辅助演出,同时举办服装道具展、讲座等活动,给当地观众普及川剧知识,没想到他们不仅看懂了,还特别喜欢。察巴·瓦斯瓦里认为,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戏曲形式多样,他急切地想了解这些艺术形式的发展现状,并希望能够把更多优秀剧目引进匈牙利,促进文化交流。

  天府文化俘获人心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6月12日晚,借助论坛举办的契机,巴尔干王国乐团降临成都东郊记忆创意公园,主唱斯洛博丹·特尔库里亚一张口便惊艳全场,观众纷纷奉上热烈的掌声。上海、广东、浙江,这位“巴尔干最美男声”已将他的歌声带到了中国不少地方,可到成都还是第一次。

  这场音乐会上,巴尔干王国乐团将爵士、管弦以及巴尔干半岛本土音乐风格融合,再现了塞尔维亚的传统音乐。更有趣的是,斯洛博丹·特尔库里亚与成都艺术剧院的演员合作演唱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并在个别曲目的呈现上加入中国的二胡、古筝等乐器,让人看到了不同民族音乐文化交织碰撞的魅力。

  “起初,他们跟我们合作是有顾虑的,担心会破坏塞尔维亚音乐的风貌。”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唐静说,“在历经反复的沟通以及聆听了中国艺术家的现场演唱后,才下定决心同台合作。可见,虽然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各异,但只要抱着一颗交流了解的心,就能越靠越近。”

  在成都,中外嘉宾还走进成都博物馆、武侯祠参观,感受天府文化的魅力。就像成都市市长罗强在论坛开幕致辞中所表示的,此次盛会必将拉开成都与中东欧国家文化艺术合作的序幕,希望更多的海内外艺术家、专业机构扎根成都,用丰富多彩的文艺精品描绘天府文化的美丽画卷,诠释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和人文风貌,书写“一带一路”建设的隽永篇章。

  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今年8月,国际儿童青少年戏剧协会艺术大会将在中国召开,在此,热情欢迎中东欧国家的同行到时再来中国。”论坛上,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尹晓东向业内同行发出邀请。

  “今年10月,我们将邀请中东欧的艺术家参与‘中国—中东欧舞蹈专场演出’,并开办舞蹈大师工作坊,涉及16个国家的多位舞蹈大师和近10个城市的巡演。”史博代表舞蹈组公布了下一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交流计划。

  可以说,两届“中国—中东欧国家艺术合作论坛”的举办,各项倡议正逐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和项目,惠及每个国家。

  “现在大家就可以打开微信,面对面建一个群,作为今后的交流平台。”6月13日上午,各小组举办了最后一次分组讨论,在儿童剧组,一位参会者的提议得到了在场成员的响应,几分钟不到,一个“16+1论坛儿童组”的微信群就成立了。如今,在儿童组的群里,已经有近60名成员,且人数还在增加,每天都有艺术家在此发布消息、图片和视频,分享彼此的作品和观点。

  “我们的合作才刚开始。”潘大庆说,“希望在院团和艺术家交流的基础上,各地文化部门也能够持续关注论坛上各合作项目的进展,为院团走出去和优秀剧目走进来提供便利,让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合作走得更远、成果更丰硕。”

编辑:Qiudong
数字报

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艺术合作论坛”:交流让心越靠越近

中国文化传媒网  作者:李 雪  2018-06-26

  交流让心越靠越近

  ——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艺术合作论坛”侧记

  出发去成都前,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董事长潘大庆特意带了10只手偶,他觉得搞儿童剧的都有一颗童心,遇到兴趣相投的同行可以送一只当礼物。

  再到中国,来自塞尔维亚的巴尔干王国乐团带了风笛、短笛、吉他、冬不拉……除了想了解中国的音乐,他们更想和成都百姓一起“嗨一场”。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史博则在微信“朋友圈”一一问候了中东欧国家的同行、旧友,期盼与他们再相聚、合作。

  6月11日至1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艺术合作论坛”在四川成都举办。来自中国和中东欧16国的艺术家、艺术机构负责人、部分国家文化主管部门代表及驻华使节齐聚一堂共绘合作蓝图。其间,各国艺术家既有深入的思想碰撞,又有轻松愉快的精彩瞬间,令人回味。

  唇枪舌剑的辩论,这感觉很棒

  面对新技术艺术如何作为、水墨画怎样体现中国的笔墨精神、如何保护逐渐消失的民间舞蹈……围绕“当代艺术的实践与探寻——传统的当代价值”这一主题,来自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儿童剧5个领域的从业者展开了热烈讨论。

  “我们进行了唇枪舌剑的辩论,休息时也乐此不疲,这种感觉很棒。”拉脱维亚文化学院现代舞系主任奥尔加·济特卢希娜兴奋地说。奥尔加·济特卢希娜参加了2016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中国—中东欧国家艺术合作论坛”,随后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舞蹈文化艺术联盟”,其间,联盟成员联合创演的作品《摇篮》还走进拉脱维亚演出。此次论坛,围绕现代舞的思想情感表达,奥尔加和不同国家的舞者碰撞出很多新观点,语言不能表达时,她干脆走到会场中间,直接以肢体语言描述,令她感觉非常过瘾。

  “我很好奇中国的艺术家是如何将传统戏曲与当今观众的审美结合起来的。两年前,我在匈牙利第一次看到中国的川剧,觉得非常震惊,如此古老的艺术呈现得却非常时髦。”匈牙利戏剧委员会主席察巴·瓦斯瓦里说。

  察巴·瓦斯瓦里提及的川剧是重庆市川剧院创排的《李亚仙》,为了让当地观众看得懂,重庆市川剧院大胆采用剧情提示而不是逐字翻译字幕的方式来辅助演出,同时举办服装道具展、讲座等活动,给当地观众普及川剧知识,没想到他们不仅看懂了,还特别喜欢。察巴·瓦斯瓦里认为,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戏曲形式多样,他急切地想了解这些艺术形式的发展现状,并希望能够把更多优秀剧目引进匈牙利,促进文化交流。

  天府文化俘获人心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6月12日晚,借助论坛举办的契机,巴尔干王国乐团降临成都东郊记忆创意公园,主唱斯洛博丹·特尔库里亚一张口便惊艳全场,观众纷纷奉上热烈的掌声。上海、广东、浙江,这位“巴尔干最美男声”已将他的歌声带到了中国不少地方,可到成都还是第一次。

  这场音乐会上,巴尔干王国乐团将爵士、管弦以及巴尔干半岛本土音乐风格融合,再现了塞尔维亚的传统音乐。更有趣的是,斯洛博丹·特尔库里亚与成都艺术剧院的演员合作演唱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并在个别曲目的呈现上加入中国的二胡、古筝等乐器,让人看到了不同民族音乐文化交织碰撞的魅力。

  “起初,他们跟我们合作是有顾虑的,担心会破坏塞尔维亚音乐的风貌。”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唐静说,“在历经反复的沟通以及聆听了中国艺术家的现场演唱后,才下定决心同台合作。可见,虽然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各异,但只要抱着一颗交流了解的心,就能越靠越近。”

  在成都,中外嘉宾还走进成都博物馆、武侯祠参观,感受天府文化的魅力。就像成都市市长罗强在论坛开幕致辞中所表示的,此次盛会必将拉开成都与中东欧国家文化艺术合作的序幕,希望更多的海内外艺术家、专业机构扎根成都,用丰富多彩的文艺精品描绘天府文化的美丽画卷,诠释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和人文风貌,书写“一带一路”建设的隽永篇章。

  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今年8月,国际儿童青少年戏剧协会艺术大会将在中国召开,在此,热情欢迎中东欧国家的同行到时再来中国。”论坛上,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尹晓东向业内同行发出邀请。

  “今年10月,我们将邀请中东欧的艺术家参与‘中国—中东欧舞蹈专场演出’,并开办舞蹈大师工作坊,涉及16个国家的多位舞蹈大师和近10个城市的巡演。”史博代表舞蹈组公布了下一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交流计划。

  可以说,两届“中国—中东欧国家艺术合作论坛”的举办,各项倡议正逐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和项目,惠及每个国家。

  “现在大家就可以打开微信,面对面建一个群,作为今后的交流平台。”6月13日上午,各小组举办了最后一次分组讨论,在儿童剧组,一位参会者的提议得到了在场成员的响应,几分钟不到,一个“16+1论坛儿童组”的微信群就成立了。如今,在儿童组的群里,已经有近60名成员,且人数还在增加,每天都有艺术家在此发布消息、图片和视频,分享彼此的作品和观点。

  “我们的合作才刚开始。”潘大庆说,“希望在院团和艺术家交流的基础上,各地文化部门也能够持续关注论坛上各合作项目的进展,为院团走出去和优秀剧目走进来提供便利,让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合作走得更远、成果更丰硕。”

编辑:Qiudong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