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儿童电影为何这么少?创作者视野未打开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陈方 发表时间:2018-06-06 10:08

文化观察

电影院儿童电影怎么这么少

刚刚过去的这个“六一”儿童节,你有没有带孩子去影院看看电影?影院没有去,我倒是被朋友圈的一句话吓着了:微信主人发了一则儿童电影海报,配的文字是,“带娃去看?你一定不是亲妈吧!”

这部片名为《红衣男孩》的恐怖电影,6月1日上映,不知道这是不是专门为孩子们制作的恐怖片?即便算不上是儿童电影,这样一部影片选择在儿童节当日上映,颇具黑色幽默之感。

这一天上映的还有《魔镜奇缘2》《潜艇总动员:海底两万里》,如果只看电影海报不看导演以及制作单位的名字,你能注意到这是名副其实的国产儿童电影吗?满满的山寨气息扑面而来。迪士尼动画电影《冰雪奇缘》、皮克斯动画电影《海底总动员》火了之后,国产动画电影《魔镜奇缘》《潜艇总动员》紧随而来,有趣的是,后者被电影专业人士评价为“哪里是,仅仅像款游戏而已”。国外IP的热度蹭了那么多,不仅没有蹭到一丁点儿口碑,反而把国产儿童电影的囧境呈现得更为彻底。

国产儿童电影到底怎么了?就像季候性轮唱,几乎每年儿童节前后,这样的追问都要被重拾一番。有数据显示,近十年,去除动画电影,国产儿童电影的总票房有4.88亿元。这样的票房数据足够寒碜,而且这4.88亿元中的大部分还集中在票房最高的几部影片上,其他很多影片基本都是影院一日游,几千几万元的票房收入,甚至没有票房数据。谈及国产儿童电影颓势的原因,无外乎是“无投资、无发行、无专业团队”等,粗制滥造的画面、刻意堆砌的情节,似乎已经成了评价当下国产儿童电影的“标配词汇”。

国产儿童电影也并非没有“榜样”,且不说那些“老”得隔了几代人的儿童电影《小兵张嘎》《半夜鸡叫》《闪闪的红星》……近几年出现的《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几部儿童电影,也都赢得了不错的口碑。2016年上映的《大鱼海棠》,短短15天内票房也超过了5亿元。这个讲述爱与报恩的故事吸引了孩子,同样也把成年人吸进了影院,2017年还获得第15届布达佩斯国际动画电影节最佳动画长片奖、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提名,主题曲也被广为传唱。

由此可见,用心的电影,无论是针对孩子的,还是针对成年人的,一定会赢得市场。反观当下众多儿童电影,创作者们的创作视野和格局并没有打开。其实,就像其他领域的儿童创作一样,儿童电影同样来不得半点敷衍。我们总是说孩子的书桌上被“洋童书”包围、领孩子看个电影还不得不盯着迪士尼、皮克斯,要知道,孩子们也是有鉴别能力的,他们同样懂得用脚投票。你可以替孩子选择产品,但这样的产品未必能在他心里留下一丝痕迹,何况我们能选择的“国产”童书童剧本来少之又少。

儿童文学作家陆梅在《为孩子写作》中写道,“优秀的儿童文学应当具备哪些要素?比如关怀弱者、抚慰人生,比如写出众生平等、万物有灵,比如写出爱的光、爱的宽恕和一切自由美好的生命。能够写出这些作品的作者,显然具备了宽阔的历史视野和基本的世界观。”儿童文学作家如此,儿童电影创作者们何尝不需要具备这样的素质?如果电影制作者和创作者只盯着电影有没有人投资,只考虑资本层面的运作,而没有“觉醒和悲悯的能力”,没有“进而去唤醒”的责任,他们创作出的产品一定“看不见远方”的。

伊朗有一部儿童电影《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该片囊括了第7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在内的各类国际电影节11项大奖。故事情节很简单,一对兄妹与一双小鞋子,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去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很多人看到最后,都“暖暖”地落泪。要知道,这部世界级的儿童电影投资只有区区18万美元。打动观众的不是投资,而是诚意吧。

“无投资”永远不是制作不出优秀儿童电影的根本原因,发行渠道不透明、院线排片少是不是关键所在呢?如果是真正的好电影,院线又不傻不呆,有口碑的事情又怎么会不做?讨论“国产优秀儿童电影哪里去了”的问题,往往会陷入死循环,因为儿童电影市场不景气,所以培育不了相关人才;而没有相关专业人才的努力,又怎么可能打造出好的市场呢?

说来也奇怪,在孩子的问题上,几乎所有领域都说“孩子的钱好挣”,从玩具到游戏再到课外辅导,太多的领域都在争夺孩子这个市场,可唯独孩子的“精神产品”消费领域,“国内制作”却力有不逮。最根本的原因,是不是我们缺乏真正“为孩子服务”的意识?他们或者习惯从成年人的角度俯视孩子,用一些“弱智”的故事对付孩子;或者是蹭一些其他IP的热度,靠模仿靠山寨来挣一笔“快钱”。没有一种平等的姿态来看待孩子,又如何能制作出打动孩子的电影呢?在包括儿童电影在内的孩子精神产品消费领域,我们主动将儿童与成人切割,很少去考虑儿童与成人的内在关系。人们为什么总对自己的童年念念不忘,不是为了简单的怀旧和追忆,而是为了唤醒自己的童年,从而去启迪别人的童年。明白了这个道理,再提到儿童电影的时候,我们还会不会把儿童与成年人切割得泾渭分明,再用一些“小儿科”的内容去应付孩子呢?

在剖析“国产儿童电影”的问题时,一些专业人士提到了国外“合家欢影片”的概念,《大圣归来》制片人、华博朗润文化CEO胡明在采访中坦言,“好莱坞没有儿童电影的概念,他们就叫‘合家欢影片’。国内一些创作者在这一点上没有吃透。”说得简单一点,“合家欢影片”的理念本质无非也是遵循了“唤醒自己的童年,启迪别人的童年”的内在逻辑。那些被人记得住的儿童影片,既是儿童的,也是成人的。

以电影的形式“唤醒自己的童年,启迪别人的童年”,当然需要资金的支持需要市场的运作,但最需要的,一定是那颗“为孩子服务”的初心。

陈方

编辑:邱邱
数字报

电影院儿童电影为何这么少?创作者视野未打开

中国青年报  作者:陈方  2018-06-06

文化观察

电影院儿童电影怎么这么少

刚刚过去的这个“六一”儿童节,你有没有带孩子去影院看看电影?影院没有去,我倒是被朋友圈的一句话吓着了:微信主人发了一则儿童电影海报,配的文字是,“带娃去看?你一定不是亲妈吧!”

这部片名为《红衣男孩》的恐怖电影,6月1日上映,不知道这是不是专门为孩子们制作的恐怖片?即便算不上是儿童电影,这样一部影片选择在儿童节当日上映,颇具黑色幽默之感。

这一天上映的还有《魔镜奇缘2》《潜艇总动员:海底两万里》,如果只看电影海报不看导演以及制作单位的名字,你能注意到这是名副其实的国产儿童电影吗?满满的山寨气息扑面而来。迪士尼动画电影《冰雪奇缘》、皮克斯动画电影《海底总动员》火了之后,国产动画电影《魔镜奇缘》《潜艇总动员》紧随而来,有趣的是,后者被电影专业人士评价为“哪里是,仅仅像款游戏而已”。国外IP的热度蹭了那么多,不仅没有蹭到一丁点儿口碑,反而把国产儿童电影的囧境呈现得更为彻底。

国产儿童电影到底怎么了?就像季候性轮唱,几乎每年儿童节前后,这样的追问都要被重拾一番。有数据显示,近十年,去除动画电影,国产儿童电影的总票房有4.88亿元。这样的票房数据足够寒碜,而且这4.88亿元中的大部分还集中在票房最高的几部影片上,其他很多影片基本都是影院一日游,几千几万元的票房收入,甚至没有票房数据。谈及国产儿童电影颓势的原因,无外乎是“无投资、无发行、无专业团队”等,粗制滥造的画面、刻意堆砌的情节,似乎已经成了评价当下国产儿童电影的“标配词汇”。

国产儿童电影也并非没有“榜样”,且不说那些“老”得隔了几代人的儿童电影《小兵张嘎》《半夜鸡叫》《闪闪的红星》……近几年出现的《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几部儿童电影,也都赢得了不错的口碑。2016年上映的《大鱼海棠》,短短15天内票房也超过了5亿元。这个讲述爱与报恩的故事吸引了孩子,同样也把成年人吸进了影院,2017年还获得第15届布达佩斯国际动画电影节最佳动画长片奖、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提名,主题曲也被广为传唱。

由此可见,用心的电影,无论是针对孩子的,还是针对成年人的,一定会赢得市场。反观当下众多儿童电影,创作者们的创作视野和格局并没有打开。其实,就像其他领域的儿童创作一样,儿童电影同样来不得半点敷衍。我们总是说孩子的书桌上被“洋童书”包围、领孩子看个电影还不得不盯着迪士尼、皮克斯,要知道,孩子们也是有鉴别能力的,他们同样懂得用脚投票。你可以替孩子选择产品,但这样的产品未必能在他心里留下一丝痕迹,何况我们能选择的“国产”童书童剧本来少之又少。

儿童文学作家陆梅在《为孩子写作》中写道,“优秀的儿童文学应当具备哪些要素?比如关怀弱者、抚慰人生,比如写出众生平等、万物有灵,比如写出爱的光、爱的宽恕和一切自由美好的生命。能够写出这些作品的作者,显然具备了宽阔的历史视野和基本的世界观。”儿童文学作家如此,儿童电影创作者们何尝不需要具备这样的素质?如果电影制作者和创作者只盯着电影有没有人投资,只考虑资本层面的运作,而没有“觉醒和悲悯的能力”,没有“进而去唤醒”的责任,他们创作出的产品一定“看不见远方”的。

伊朗有一部儿童电影《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该片囊括了第7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在内的各类国际电影节11项大奖。故事情节很简单,一对兄妹与一双小鞋子,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去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很多人看到最后,都“暖暖”地落泪。要知道,这部世界级的儿童电影投资只有区区18万美元。打动观众的不是投资,而是诚意吧。

“无投资”永远不是制作不出优秀儿童电影的根本原因,发行渠道不透明、院线排片少是不是关键所在呢?如果是真正的好电影,院线又不傻不呆,有口碑的事情又怎么会不做?讨论“国产优秀儿童电影哪里去了”的问题,往往会陷入死循环,因为儿童电影市场不景气,所以培育不了相关人才;而没有相关专业人才的努力,又怎么可能打造出好的市场呢?

说来也奇怪,在孩子的问题上,几乎所有领域都说“孩子的钱好挣”,从玩具到游戏再到课外辅导,太多的领域都在争夺孩子这个市场,可唯独孩子的“精神产品”消费领域,“国内制作”却力有不逮。最根本的原因,是不是我们缺乏真正“为孩子服务”的意识?他们或者习惯从成年人的角度俯视孩子,用一些“弱智”的故事对付孩子;或者是蹭一些其他IP的热度,靠模仿靠山寨来挣一笔“快钱”。没有一种平等的姿态来看待孩子,又如何能制作出打动孩子的电影呢?在包括儿童电影在内的孩子精神产品消费领域,我们主动将儿童与成人切割,很少去考虑儿童与成人的内在关系。人们为什么总对自己的童年念念不忘,不是为了简单的怀旧和追忆,而是为了唤醒自己的童年,从而去启迪别人的童年。明白了这个道理,再提到儿童电影的时候,我们还会不会把儿童与成年人切割得泾渭分明,再用一些“小儿科”的内容去应付孩子呢?

在剖析“国产儿童电影”的问题时,一些专业人士提到了国外“合家欢影片”的概念,《大圣归来》制片人、华博朗润文化CEO胡明在采访中坦言,“好莱坞没有儿童电影的概念,他们就叫‘合家欢影片’。国内一些创作者在这一点上没有吃透。”说得简单一点,“合家欢影片”的理念本质无非也是遵循了“唤醒自己的童年,启迪别人的童年”的内在逻辑。那些被人记得住的儿童影片,既是儿童的,也是成人的。

以电影的形式“唤醒自己的童年,启迪别人的童年”,当然需要资金的支持需要市场的运作,但最需要的,一定是那颗“为孩子服务”的初心。

陈方

编辑:邱邱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