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原创者汪鸾翔:学贯中西一大儒

来源:金羊网 作者:赖晨 发表时间:2018-01-28 09:40

  1949年的汪鸾翔

皇家私塾里的理化老师

汪鸾翔还是溥仪家的老师。为了谋生,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担任过溥仪家的理化老师,历时约7年。

1928年,57岁的汪鸾翔从清华大学退休了,当时退休是没有退休工资的,为了谋生,他继续在各个学校舌耕。1934年9月,他经以前的老友陈曾寿介绍,去了东北新京(今长春市)伪满洲国皇宫,给溥仪家族的子弟们授课,溥仪也经常向他请教。

陈曾寿曾是张之洞的幕僚,也担任过末代皇后婉容的老师,当时任伪满洲国管理内廷事务的“内廷局”局长。

当时汪鸾翔主要在溥仪皇宫内所办的皇家私塾(留日预备学校)任教。该校学习的内容有:一,“掌故”,即《东华录》《圣武记》《开国方略》;二,数学;三,理化;四,日语。后添英语课,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宫内流行“打倒英美”的口号,英语便停课了。

汪鸾翔在该校教授物理、化学课。学生毓嵣认为汪鸾翔很博学,“汪老师是个十全的人才,什么画画、写字、作诗,不但中国的老玩意儿都会,新的东西也会。”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曾这样写道:“补习数理化的老师叫汪鸾翔,是位博学多才的人。书、画都拿得起来,水彩、油彩不怵,新学样样通。不过给我补课的课本,不管是数理化还是别的科,都是木刻、线装的课本,是汪老师在光绪年间教书时自己编的教材。”

1938年,汪鸾翔的妻子纪清蘩不幸病逝。1941年12月,70岁的他也因年迈体衰,回到北京家里。

撰写清华校歌歌词

1923年前后,清华大学公开征集校歌,最终于1924年采用了清华学校高等科国文教员汪鸾翔用文言文写成的歌词,并由学校英文文案处主任何林一的夫人张慧真谱曲。

清华校友、哲学家贺麟认为该校歌“实儒家学说之结晶,可以表示中国文化的精神。而同时又能符合校训,达成清华教育宗旨。且校歌措词,也颇得体”,他还提到中文校歌被清华同学们所欣赏。

清华大学教授陈新宇认为,该歌词具有三大特征:其一,格局宏大,眼光独到。该新校歌以学术救国为清华己任,并结合清华特点与世界潮流,提出“融合东西文化”的目标定位,对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持一种兼容并蓄、平等视之的立场。其二,用典雅致,寄望殷殷。“大同”出自《礼记》,寄寓极乐世界理想;“自强”、“行健”出自《周易》,契合校训;“春风化雨”出自《孟子》,以孔孟教学期许师生之间情感融洽。其三,理念先进,意义隽永。以“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揽括科学、文学和哲学各类学科,寓意并行不悖,任人选择,体现自由教育之风;以“器识为先,文艺其从”教诲学生注重内在德性修养,切勿只恃外在技艺和小聪明,造成本末倒置。以上种种理念,对于今天努力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主政者,苦恼于精致利己主义盛行的教育者,或许不无启发意义。

汪鸾翔还撰写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一文,发表在1925年10月的《清华周刊》上。他说其之所以写下“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孰绍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那是因为:“地有东西之分,文有竖横之别,然而好美、恶丑、好善、恶恶,人之心理,大略相同。由此可见众生之本性同一,所不同者,风俗习惯上之差别耳。本性既同一,则彼此之文化,皆易交换灌输。而况乎文与行交修,德与言并重,东圣西圣,固有若合符节者哉?吾人一旦观其会通,且身负介绍之任,其有无穷之乐也。”

  汪鸾翔画作《罂子桐图》

学贯中西,期望世界大同

汪鸾翔不但国学功底深厚,而且学识渊博,涉猎面甚广,对中西学均有研究。

他喜作古文诗词。从1943年至1961年,一直参加北京的稊园诗社活动。稊园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存续期最长、阵容最庞大、出版社课诗词集最多的文学社团。著有《秋实轩诗集》《秋实轩文集》《秋实词钞》《诗门法律》及《古诗句法研究》等。

他爱画,国画尤所专长。初学中法,继学西法,历数十年。晚年更融会中西画理画法,删改古画法十三科,加入图案、标本、写实等科,期归实用。他的山水画风格清幽澹远,工致细微而又气势恢宏,很有特色。在84岁时,他用黄子久画法,写杜甫诗意“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山水册页,表现出很高的画艺成就。此画现藏于中央文史研究馆。

他对现代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研究较深,于生物、数学也颇爱好。

据其长孙汪端伟介绍,祖父汪鸾翔活到老,学到老,毕生都在学习,且紧跟时代潮流,渴求新知识。他留下日记72本、诗集25本,在耄耋之年依然从头钻研《新民主主义论》《唯物辩证法》等大部头书籍,整页整页地摘抄、批注,几天就能读完一本。他很有好奇心,喜欢钻研新事物,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家里有许多矿物和动植物标本,并且早在武汉时就接触了摄影。

1952年6月,新中国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发现80多岁的老师汪鸾翔生活清贫,便推荐他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工资待遇比较优厚,让其得以安度晚年。

1962年7月23日,汪鸾翔病故,终年91岁。

汪鸾翔学贯中西,终生投身于教育事业,其学生不少成为国家栋梁,而他写下的清华大学校歌所表达的“无问西东”的思想,不但显示了融合中西文明、构建世界大同的胸襟与眼光,更显示了强烈的文化自信。所以在今天,它仍能引起强烈共鸣。

链接

清华大学校歌

第一段: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第二段: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

海能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第三段: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孰绍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钟,水木清华众秀钟。

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穷。

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

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

1  2  


编辑:邱邱
数字报

“无问西东”原创者汪鸾翔:学贯中西一大儒

金羊网  作者:赖晨  2018-01-28

  1949年的汪鸾翔

皇家私塾里的理化老师

汪鸾翔还是溥仪家的老师。为了谋生,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担任过溥仪家的理化老师,历时约7年。

1928年,57岁的汪鸾翔从清华大学退休了,当时退休是没有退休工资的,为了谋生,他继续在各个学校舌耕。1934年9月,他经以前的老友陈曾寿介绍,去了东北新京(今长春市)伪满洲国皇宫,给溥仪家族的子弟们授课,溥仪也经常向他请教。

陈曾寿曾是张之洞的幕僚,也担任过末代皇后婉容的老师,当时任伪满洲国管理内廷事务的“内廷局”局长。

当时汪鸾翔主要在溥仪皇宫内所办的皇家私塾(留日预备学校)任教。该校学习的内容有:一,“掌故”,即《东华录》《圣武记》《开国方略》;二,数学;三,理化;四,日语。后添英语课,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宫内流行“打倒英美”的口号,英语便停课了。

汪鸾翔在该校教授物理、化学课。学生毓嵣认为汪鸾翔很博学,“汪老师是个十全的人才,什么画画、写字、作诗,不但中国的老玩意儿都会,新的东西也会。”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曾这样写道:“补习数理化的老师叫汪鸾翔,是位博学多才的人。书、画都拿得起来,水彩、油彩不怵,新学样样通。不过给我补课的课本,不管是数理化还是别的科,都是木刻、线装的课本,是汪老师在光绪年间教书时自己编的教材。”

1938年,汪鸾翔的妻子纪清蘩不幸病逝。1941年12月,70岁的他也因年迈体衰,回到北京家里。

撰写清华校歌歌词

1923年前后,清华大学公开征集校歌,最终于1924年采用了清华学校高等科国文教员汪鸾翔用文言文写成的歌词,并由学校英文文案处主任何林一的夫人张慧真谱曲。

清华校友、哲学家贺麟认为该校歌“实儒家学说之结晶,可以表示中国文化的精神。而同时又能符合校训,达成清华教育宗旨。且校歌措词,也颇得体”,他还提到中文校歌被清华同学们所欣赏。

清华大学教授陈新宇认为,该歌词具有三大特征:其一,格局宏大,眼光独到。该新校歌以学术救国为清华己任,并结合清华特点与世界潮流,提出“融合东西文化”的目标定位,对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持一种兼容并蓄、平等视之的立场。其二,用典雅致,寄望殷殷。“大同”出自《礼记》,寄寓极乐世界理想;“自强”、“行健”出自《周易》,契合校训;“春风化雨”出自《孟子》,以孔孟教学期许师生之间情感融洽。其三,理念先进,意义隽永。以“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揽括科学、文学和哲学各类学科,寓意并行不悖,任人选择,体现自由教育之风;以“器识为先,文艺其从”教诲学生注重内在德性修养,切勿只恃外在技艺和小聪明,造成本末倒置。以上种种理念,对于今天努力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主政者,苦恼于精致利己主义盛行的教育者,或许不无启发意义。

汪鸾翔还撰写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一文,发表在1925年10月的《清华周刊》上。他说其之所以写下“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孰绍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那是因为:“地有东西之分,文有竖横之别,然而好美、恶丑、好善、恶恶,人之心理,大略相同。由此可见众生之本性同一,所不同者,风俗习惯上之差别耳。本性既同一,则彼此之文化,皆易交换灌输。而况乎文与行交修,德与言并重,东圣西圣,固有若合符节者哉?吾人一旦观其会通,且身负介绍之任,其有无穷之乐也。”

  汪鸾翔画作《罂子桐图》

学贯中西,期望世界大同

汪鸾翔不但国学功底深厚,而且学识渊博,涉猎面甚广,对中西学均有研究。

他喜作古文诗词。从1943年至1961年,一直参加北京的稊园诗社活动。稊园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存续期最长、阵容最庞大、出版社课诗词集最多的文学社团。著有《秋实轩诗集》《秋实轩文集》《秋实词钞》《诗门法律》及《古诗句法研究》等。

他爱画,国画尤所专长。初学中法,继学西法,历数十年。晚年更融会中西画理画法,删改古画法十三科,加入图案、标本、写实等科,期归实用。他的山水画风格清幽澹远,工致细微而又气势恢宏,很有特色。在84岁时,他用黄子久画法,写杜甫诗意“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山水册页,表现出很高的画艺成就。此画现藏于中央文史研究馆。

他对现代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研究较深,于生物、数学也颇爱好。

据其长孙汪端伟介绍,祖父汪鸾翔活到老,学到老,毕生都在学习,且紧跟时代潮流,渴求新知识。他留下日记72本、诗集25本,在耄耋之年依然从头钻研《新民主主义论》《唯物辩证法》等大部头书籍,整页整页地摘抄、批注,几天就能读完一本。他很有好奇心,喜欢钻研新事物,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家里有许多矿物和动植物标本,并且早在武汉时就接触了摄影。

1952年6月,新中国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发现80多岁的老师汪鸾翔生活清贫,便推荐他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工资待遇比较优厚,让其得以安度晚年。

1962年7月23日,汪鸾翔病故,终年91岁。

汪鸾翔学贯中西,终生投身于教育事业,其学生不少成为国家栋梁,而他写下的清华大学校歌所表达的“无问西东”的思想,不但显示了融合中西文明、构建世界大同的胸襟与眼光,更显示了强烈的文化自信。所以在今天,它仍能引起强烈共鸣。

链接

清华大学校歌

第一段: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第二段: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

海能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第三段: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孰绍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钟,水木清华众秀钟。

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穷。

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

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

1  2  


编辑:邱邱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