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原创者汪鸾翔:学贯中西一大儒

来源:金羊网 作者:赖晨 发表时间:2018-01-28 09:40

□赖 晨

“无问西东”一词出自清华大学校歌。当前,随着电影《无问西东》的热播,该歌词作者、清华大学教授汪鸾翔也成为热点人物。近日,笔者梳理相关史料并采访了汪鸾翔先生的长孙汪端伟,听他讲述祖父与清华校歌以及那个年代的故事。

  汪鸾翔长孙汪端伟

父子均为清华人

汪鸾翔及其三个儿子——汪健君(又名汪振武,1903-1999)、汪振儒(1908-2008)、汪复强(又名汪振慧,1914-2013),均为清华人。

汪鸾翔1918年至1928年,执教于当时的清华学校。

长子汪健君,曲家。1925年起任职清华注册部。1935年春与俞平伯等共组清华谷音社。1938年曾受清华保管委员会委托,将珍贵档案文献百余箱转移天津租界并负责保护。抗战胜利后重回清华工作。

次子汪振儒,林业教育家,我国树木生理学奠基者。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曾在该系任职。1935年考取广西省林学公费留学生,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林业系,获理科硕士学位。后在杜克大学林学院从事森林生态学研究,并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北京林学院(1985年改称北京林业大学)等校教授兼林业系主任。

幼子汪复强,1934年考入清华化学系,后曾从事通信工作。1948年迁居台湾。

好学深思的举人

汪鸾翔(1871-1962),祖籍浙江绍兴。乾隆年间,其曾祖父汪汝琅带着妻妾和子女来到广西临桂(今桂林市)做幕僚,并在此安家。其祖父、父亲均为普通书生,也靠做幕僚为生。

1871年3月,汪鸾翔出生于临桂县城,祖母李氏和母亲徐氏均擅诗词,遗有诗集。他5岁时就由祖母和母亲教授毛诗和唐诗三百首。

汪家虽为书香门第,但家境不算富裕。1885年,14岁的汪鸾翔考中秀才,但其父却不鼓励他学做八股文章走仕途之路,而是带他赴广东游学。

1889年12月,汪鸾翔以广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张之洞创办的广州广雅书院(今广雅中学)。他在此学习的两年多时间里,阅读广泛,思想敏锐,不论读中国经典还是读西学书籍,都能观察入微,提出深刻而有启发性的问题,而且在每个问题中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不到20岁的他,在当时的学术界,已算得上是一位难得的青年才俊。

为此,他深得书院前后山长(院长)梁鼎芬、朱一新的赏识。同时,他和广州万木草堂山长康有为也有来往。

1891年,汪鸾翔以广西第四名的成绩考中举人。1892年进京参加会试未中,留在国子监南学学习,他在此学习了6年,攻习国学、西学等科。

1897年后,汪鸾翔在武昌常参与张之洞、梁鼎芬等人的雅集,有诗、书、画的往来。1904年,33岁的汪鸾翔在武昌文普通学堂、湖北方言学堂等各学堂教授物理、化学、博物等课程。是时梁鼎芬为张之洞的重要幕僚,主管湖北学政。梁鼎芬写过一首诗送给他,即《一篑亭春望·广雅书院》:清明集我躬,晓坐露未晞。静观万物性,厥生皆有机。新条送秀绿,初萼抽浅绯。春气所盎覆,一院为芳菲。和风岂不悦,倘有冰雪时。根本苟未实,繁茂徒尔为。昂昂千尺松,挺挺百世姿。培之有其朔,不伐终修奇。得寸我当宝,枉尺孟所非。此亭可以眺,凛然中心危。

1911年后,汪鸾翔在北京与梁鼎芬来往也很密切,对梁鼎芬,他一直以师礼事之。

  1904年梁鼎芬送给汪鸾翔的诗扇,上题《一篑亭春望·广雅书院》

自学西学,投身维新运动

张之洞在武昌,大举兴办实业和新学堂,1897年秋,他欲编写《劝学篇》,遂电召汪鸾翔到武昌为其收集资料,帮助编纂该书。

汪鸾翔当时年仅26岁,张之洞召他来辅助编写《劝学篇》,是因为他在广雅书院和国子监南学学习时就自学了各科西学,对西学有一定的了解,这种了解对编写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主题思想的《劝学篇》很有裨益。

汪鸾翔等采集资料的准备工作用了3个月,在1898年春,由张之洞闭门7天,完成了全书的编订。《劝学篇》充分反映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汪鸾翔深受其影响,这些思想后来在清华校歌中均有所体现。

早年汪鸾翔在广州就聆听过康有为的维新宣传,1898年春,他又在北京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召开的宣传维新的会议,并参加了鼓吹维新变法的组织——保国会(强国会),积极参与维新活动。

维新变法失败后,他目睹了谭嗣同等六君子的慷慨就义,也目睹了刑场上观众的麻木不仁。他痛心地感到救国要从教育国民、开启民智开始。

  汪鸾翔为正在北大演讲的泰戈尔画的像

教授科学课程的先驱,董必武的老师

戊戌变法失败后,为了对民众进行启蒙,开通民智,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汪鸾翔再赴武昌,先后在文普通学堂、方言学堂、师范学堂、农业学堂、工艺学堂任博物理化教员。当时能教授科学课程的国人还很少,汪鸾翔是先驱之一。从现在留存的资料看,他当时还编写过《动物学讲义》,及物理和化学课本。

1905年,19岁的湖北黄安县秀才董必武来到省城武昌,考入省立文普通学堂(今武汉三十一中),当时汪鸾翔正在该校任教,并成为董必武的老师,这为两人建国后的来往埋下了伏笔。

任教清华十年

1907年,汪鸾翔再次入京,先后任北京第一师范学堂物理化学教员、保定市顺天高等学堂教务长。1910年前后,则在清政府学部任审定科行走。

民国成立后,汪鸾翔鉴于归国留学人员渐多,科学教学人才济济,而国学反倒受到忽视,于是又改为教授国文。他历任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河北优级师范学堂地理学教员,清华大学、河北大学、民国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北京国立美术学院等校中国画及中国美术史教授。

其中,1917年,他在北京高等师范学堂(今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18年9月,他到清华学校任教,直至1928年离校,前后在清华10年之久。

汪鸾翔还是散文家、清华大学校友梁实秋的老师。据梁实秋回忆,其国文老师当中,举人进士不乏其人,他们满腹诗书自不待言,不过传授多少给学生则是另一个问题。清华不重国文,把它当成选修课,课都排在下午,毕业时成绩不计。汪鸾翔有些口吃,曾以广西的口音结结巴巴地说:“有人说,国……国文没……没趣味,国……国文怎能没……没有趣味,趣味就在其中啦!”当时梁实秋听了当做笑话,后来他才慢慢体会到国文的趣味当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如老师汪鸾翔所说是“在其中”。

梁实秋在清华曾经和同学成立了一个专门练习书法的戏墨社。他们每天大清早起床,吃完早点点名之前,做半小时的写字练习。梁实秋专门学习汉朝的隶书,临摹张迁的作品。

梁实秋和戏墨社的同学,请长髯飘拂的汪鸾翔做指导老师,几次送作业给其过目,汪鸾翔对他们多有嘉勉。

1  2  


编辑:邱邱
数字报

“无问西东”原创者汪鸾翔:学贯中西一大儒

金羊网  作者:赖晨  2018-01-28

□赖 晨

“无问西东”一词出自清华大学校歌。当前,随着电影《无问西东》的热播,该歌词作者、清华大学教授汪鸾翔也成为热点人物。近日,笔者梳理相关史料并采访了汪鸾翔先生的长孙汪端伟,听他讲述祖父与清华校歌以及那个年代的故事。

  汪鸾翔长孙汪端伟

父子均为清华人

汪鸾翔及其三个儿子——汪健君(又名汪振武,1903-1999)、汪振儒(1908-2008)、汪复强(又名汪振慧,1914-2013),均为清华人。

汪鸾翔1918年至1928年,执教于当时的清华学校。

长子汪健君,曲家。1925年起任职清华注册部。1935年春与俞平伯等共组清华谷音社。1938年曾受清华保管委员会委托,将珍贵档案文献百余箱转移天津租界并负责保护。抗战胜利后重回清华工作。

次子汪振儒,林业教育家,我国树木生理学奠基者。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曾在该系任职。1935年考取广西省林学公费留学生,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林业系,获理科硕士学位。后在杜克大学林学院从事森林生态学研究,并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北京林学院(1985年改称北京林业大学)等校教授兼林业系主任。

幼子汪复强,1934年考入清华化学系,后曾从事通信工作。1948年迁居台湾。

好学深思的举人

汪鸾翔(1871-1962),祖籍浙江绍兴。乾隆年间,其曾祖父汪汝琅带着妻妾和子女来到广西临桂(今桂林市)做幕僚,并在此安家。其祖父、父亲均为普通书生,也靠做幕僚为生。

1871年3月,汪鸾翔出生于临桂县城,祖母李氏和母亲徐氏均擅诗词,遗有诗集。他5岁时就由祖母和母亲教授毛诗和唐诗三百首。

汪家虽为书香门第,但家境不算富裕。1885年,14岁的汪鸾翔考中秀才,但其父却不鼓励他学做八股文章走仕途之路,而是带他赴广东游学。

1889年12月,汪鸾翔以广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张之洞创办的广州广雅书院(今广雅中学)。他在此学习的两年多时间里,阅读广泛,思想敏锐,不论读中国经典还是读西学书籍,都能观察入微,提出深刻而有启发性的问题,而且在每个问题中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不到20岁的他,在当时的学术界,已算得上是一位难得的青年才俊。

为此,他深得书院前后山长(院长)梁鼎芬、朱一新的赏识。同时,他和广州万木草堂山长康有为也有来往。

1891年,汪鸾翔以广西第四名的成绩考中举人。1892年进京参加会试未中,留在国子监南学学习,他在此学习了6年,攻习国学、西学等科。

1897年后,汪鸾翔在武昌常参与张之洞、梁鼎芬等人的雅集,有诗、书、画的往来。1904年,33岁的汪鸾翔在武昌文普通学堂、湖北方言学堂等各学堂教授物理、化学、博物等课程。是时梁鼎芬为张之洞的重要幕僚,主管湖北学政。梁鼎芬写过一首诗送给他,即《一篑亭春望·广雅书院》:清明集我躬,晓坐露未晞。静观万物性,厥生皆有机。新条送秀绿,初萼抽浅绯。春气所盎覆,一院为芳菲。和风岂不悦,倘有冰雪时。根本苟未实,繁茂徒尔为。昂昂千尺松,挺挺百世姿。培之有其朔,不伐终修奇。得寸我当宝,枉尺孟所非。此亭可以眺,凛然中心危。

1911年后,汪鸾翔在北京与梁鼎芬来往也很密切,对梁鼎芬,他一直以师礼事之。

  1904年梁鼎芬送给汪鸾翔的诗扇,上题《一篑亭春望·广雅书院》

自学西学,投身维新运动

张之洞在武昌,大举兴办实业和新学堂,1897年秋,他欲编写《劝学篇》,遂电召汪鸾翔到武昌为其收集资料,帮助编纂该书。

汪鸾翔当时年仅26岁,张之洞召他来辅助编写《劝学篇》,是因为他在广雅书院和国子监南学学习时就自学了各科西学,对西学有一定的了解,这种了解对编写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主题思想的《劝学篇》很有裨益。

汪鸾翔等采集资料的准备工作用了3个月,在1898年春,由张之洞闭门7天,完成了全书的编订。《劝学篇》充分反映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汪鸾翔深受其影响,这些思想后来在清华校歌中均有所体现。

早年汪鸾翔在广州就聆听过康有为的维新宣传,1898年春,他又在北京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召开的宣传维新的会议,并参加了鼓吹维新变法的组织——保国会(强国会),积极参与维新活动。

维新变法失败后,他目睹了谭嗣同等六君子的慷慨就义,也目睹了刑场上观众的麻木不仁。他痛心地感到救国要从教育国民、开启民智开始。

  汪鸾翔为正在北大演讲的泰戈尔画的像

教授科学课程的先驱,董必武的老师

戊戌变法失败后,为了对民众进行启蒙,开通民智,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汪鸾翔再赴武昌,先后在文普通学堂、方言学堂、师范学堂、农业学堂、工艺学堂任博物理化教员。当时能教授科学课程的国人还很少,汪鸾翔是先驱之一。从现在留存的资料看,他当时还编写过《动物学讲义》,及物理和化学课本。

1905年,19岁的湖北黄安县秀才董必武来到省城武昌,考入省立文普通学堂(今武汉三十一中),当时汪鸾翔正在该校任教,并成为董必武的老师,这为两人建国后的来往埋下了伏笔。

任教清华十年

1907年,汪鸾翔再次入京,先后任北京第一师范学堂物理化学教员、保定市顺天高等学堂教务长。1910年前后,则在清政府学部任审定科行走。

民国成立后,汪鸾翔鉴于归国留学人员渐多,科学教学人才济济,而国学反倒受到忽视,于是又改为教授国文。他历任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河北优级师范学堂地理学教员,清华大学、河北大学、民国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北京国立美术学院等校中国画及中国美术史教授。

其中,1917年,他在北京高等师范学堂(今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18年9月,他到清华学校任教,直至1928年离校,前后在清华10年之久。

汪鸾翔还是散文家、清华大学校友梁实秋的老师。据梁实秋回忆,其国文老师当中,举人进士不乏其人,他们满腹诗书自不待言,不过传授多少给学生则是另一个问题。清华不重国文,把它当成选修课,课都排在下午,毕业时成绩不计。汪鸾翔有些口吃,曾以广西的口音结结巴巴地说:“有人说,国……国文没……没趣味,国……国文怎能没……没有趣味,趣味就在其中啦!”当时梁实秋听了当做笑话,后来他才慢慢体会到国文的趣味当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如老师汪鸾翔所说是“在其中”。

梁实秋在清华曾经和同学成立了一个专门练习书法的戏墨社。他们每天大清早起床,吃完早点点名之前,做半小时的写字练习。梁实秋专门学习汉朝的隶书,临摹张迁的作品。

梁实秋和戏墨社的同学,请长髯飘拂的汪鸾翔做指导老师,几次送作业给其过目,汪鸾翔对他们多有嘉勉。

1  2  


编辑:邱邱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