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采风创作成果展示①:竹乡粤味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张培忠 许 锋 发表时间:2022-07-01 11:02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张培忠 许 锋  2022-07-01
108位作家积极响应,创作完成文学作品120篇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开栏语】

“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是广东省委省政府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动实施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自2018年7月启动实施以来,以“技能培训”为抓手,以“促进就业”为目标,推进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取得显著成效,共培训768万人次,有力帮助群众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成为广受欢迎的民生品牌。

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和省人社厅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作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三项工程,主动策划重点主题文学创作,组织广大作家深入采访,生动记录普通劳动者如何利用一技之长改变个人命运、家庭命运甚至家族命运的真实经历,讲好广东故事、中国故事,塑造时代新人形象,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奋斗精神。108位作家积极响应,创作完成文学作品120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择优刊发了部分作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集中展示三项工程主题文学创作成果,羊城晚报特辟专栏,刊发系列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张培忠

广东饶平人,1965年10月出生。文学学士,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先后发表文学作品150多万字,出版长篇传记文学《文妖与先知:张竞生传》、长篇纪实文学《海权战略:郑芝龙郑成功海商集团纪事》《海权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等;百万字大型报告文学《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总撰稿,十卷本《张竞生集》主编(三联书店出版)。曾获第八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第九届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文妖与先知》入围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改编为30集电视连续剧《铁血兄弟》在央视首播。现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许锋

甘肃榆中人,1971年6月出生。武汉大学硕士。一级作家、新闻传播学副研究员。已出版作品近20部,有长篇小说《新闻记者》《敏感区》,散文集《小城与大城》《享海》,小小说集《预言家》《雁不归》,学术专著《李章达评传》《陈启沅评传》《诗经趣语精编》等。散文、报告文学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散文选刊》《中华散文》等。荣获第六届“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文散文大赛一等奖、人民日报社和中国作家协会“美丽中国”奖、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等。现为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教授,中国作协会员、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


文/张培忠  许 锋

“响螺脆不及蚝鲜,最好嘉鱼二月天。”竹枝词,说的粤菜。

粤菜于秦汉时已现端倪。唐宋以来,因广州城市繁荣,商贾云集,“广府菜”特色凸显。韩愈至岭南时亦曾有“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惊”的感慨。清朝时,中原及西方、南洋菜式涌入,为粤菜注入鲜活血液,粤菜大系渐成。

粤菜因历史悠久而文化底蕴深厚。

2018年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面向普通劳动者,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三项工程培训768万人次,有力帮助群众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旨在激发从业人员以一技之长带头致富、带领乡亲富裕,从而共同过上美好生活。

2021年5月7日,省作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召开座谈会,共商推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主题文学创作。

2021年5月7日,省作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召开座谈会,共商推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主题文学创作

广宁,于此“民生工程”与“德政工程”中汲取力量,成为“粤菜师傅”传承接力赛的生力军,并获得“厨师之乡”之美誉,在脱贫致富奔小康与乡村振兴中走出一条新路。

【壹】

从空中俯瞰,位于广东省中西部的广宁县城群山环抱,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距县城不远,有一处绥江竹海旅游风景区。名唤“竹海”,竹子便多。竹子是广宁的一大特色,广宁之竹,品种繁多,这里四季青翠,风景秀丽。

广宁人因地取材,广宁厨师的“招牌菜”中,多见“竹”,多用“竹”。

谭志军在风景区边开了一家酒家。且不论菜式,单说菜单就别出心裁,以“竹简”形式刻制,卷起来是一个竹筒,展开是一幅“书简”。“书简”上,“竹园”“竹林”“竹荪”“竹心”等字样频现。

谭志军做了10份竹简菜单,食客一见,爱不释手,有人问他讨要,想留作纪念。谭志军笑笑说:“既然喜欢,拿走就是,我可以再做。”

谭志军今年不到40岁,却已有20多年餐饮业从业经历。16岁那年,为了谋生,他跟着亲戚走上了厨师之路。

“贫困不可怕,只要肯奋斗,就一定能让日子好起来。”谭志军说。

学业之初,别人告诉他:“学厨师,要从‘打荷’开始。”

“哪个‘hé’?”

“荷花的荷。”

听这名字,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差事。

他哪里知道,“打荷”就是干杂工。杂工是后厨最脏、最累的岗位,厨师不想做的,杂工都得做。择菜、洗菜、扫地、拖地、给师傅打下手递东西,有时也要洗碗。有一次,谭志军干活时思想开小差,递错了东西,厨师把锅铲一扔,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

“真是被骂得眼冒金星。”说起那次挨训的经历,谭志军笑了笑说,“学徒都是这样,哪有不挨训的?”

这“打荷”,一干就是3年。

“之后是不是就可以当师傅了?”

“还早着呢!”谭志军说:“我干完杂工后,又当了‘荷王’——就是杂工头儿,然后当小师傅,最后才当大师傅。”

小师傅炒素菜,如酸辣土豆丝、淡水菜心等,遇到肯放手的大师傅,白灼虾也能做一做,但终归都是一些简单菜。至于大菜、招牌菜,小师傅根本没有机会沾手。

谭志军整天泡在后厨,反复练,悄悄学,手腕累得又红又肿。直到有一天,广州一家大酒店看上了他,聘他为行政总厨,薪水一下子飞升到每月两三万元。才能得到认可,荣誉也跟着来了,2020年3月,他被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广东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谭志军带着我们在竹海里散步。

“你们看我的肩膀有什么异常吗?”他向前走了几步,好让我们看得仔细。

留心一看,好像不平,一高一低。

“这是长期颠勺造成的,算是我们厨师的‘职业病’。”

近年来,广宁县获评广东烹饪协会“广东厨师之乡”、中国烹饪协会“中国厨师之乡”的消息,激发了谭志军的创业雄心。他想在“竹海”景区打造一个旅游美食地标与餐饮品牌,带动更多人在家门口走上富裕路。

敢想敢干,他真就辞掉了那个每月两三万元薪资的“行政总厨”,来到这片竹海中扎根。

如今,他的酒家已聘用近20名广宁厨师。家乡的丰富物产、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就是他创业的底气和依托,他要“探寻竹乡美,开创新粤味”。

晚餐时分,我们品尝到了谭志军的手艺——“酥香油渣角”,豆腐内夹着五香粉,味浓而不粝;“竹筒清心汤”,汤色清亮,回味隽永;“竹筒石烹鲜牛肉”,因竹之清气、石之厚重,牛肉香嫩且滑;“砂锅黑椒盐山溪鱼”,鱼骨虽被悉数剔除,但锅中之鱼形貌完好,尤其是味道鲜香可口……

广宁厨师谭志军

于粤菜,谭志军不断创新。去年8月,他推出好几道新菜。其中一道“白菜宴”,一个大白菜,做出14道菜。还有“山楂宴”“竹笋宴”“西瓜宴”……取广宁之物,拓创意之道。

闲暇时,谭志军常去古码头,在树影婆娑中散步,满脑子想的都是粤菜的未来——家乡有名厨,可惜还没名菜。谭志军觉得,这不是遗憾,而是机会。他说:“我这一辈子,就要弄几个名菜出来,把粤菜的文化名片擦得更亮!”

【贰】

一名优秀的粤菜大厨要掌握什么手艺?切、剁、炒、煎、炸、蒸、煮、雕、烘、烤……十八般武艺,样样都得精通。为了让广宁厨师学到真功夫,广宁县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应运而生。

基地位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楼上,面积1000平方米。内设中式烹调培训基地、中式面点培训基地、西式面点培训基地、省级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

走进中式烹调培训基地,如同进了大型酒店的后厨,亮堂整洁、通风良好、设施齐全。22套专业炉头、2台大型烤箱、4台大型冰箱,还有近20口铁锅,一字排开,阵势不小。

我们想掂掂这里的锅有多重,奇怪的是,锅无把手,唯有锅耳。

锅耳,实为一闭口小铁环。炒菜时,掌心向上,握紧锅耳,靠腕力和臂力让五六斤重的锅和锅里的菜肴“有序运动”。

“锅耳烫手怎么办?”

“用湿布垫着。”工作人员说。

经历道道工序,终于把一道美味佳肴烧好了,可厨师的工作还没结束。他要腕部运力,将锅水平提起,再挪移位置并略微倾斜,以锅铲辅助,使菜肴“不离不散”地进入精致的盘中,再扭身打开水龙头,冲洗锅中残渣,并复置锅于火焰之上,开始下一道菜肴……如此循环往复。

粤菜有“大菜”,也有“小吃”,如云吞。一些人往往将馄饨与云吞等同,实则有区别:外皮形状不同,制作外皮的材料不同,内包的馅儿也不同。而且,云吞的皮更薄,不好擀。

走进“云吞皮”加工处。一根竹子,直径约5厘米,长约一米五。将一头搭于硕大的面案之上,以手摁住,另一头以单腿相骑,再用手握紧。一手操弄厚墩墩的面团,一手“快马加鞭”滚竹,手脚并用,腰身挺直,全神贯注。半小时后,面团终于变成一摞摞薄凉凉的皮子。

我们走上前“小试牛刀”,片刻工夫便已大汗淋漓。这门擀面皮的传统技法,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可于粤菜师傅,这都是“家常便饭”。在粤菜师傅的手下,云吞皮可以有多薄?差不多0.5毫米。这样的云吞皮包出的云吞,出锅时以清汤辅之,汤中加入适量白胡椒粉、青葱、麻油、生抽、芝麻、花生油,真是皮爽、馅鲜、汤底靓,吃起来味道鲜美至极。

学粤菜手艺,基地既提供场地,又聘请名厨指导。“领衔”刘万光现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高级厨房顾问,从事饮食策划工作,头衔、荣誉颇多,2015年中国烹饪协会“中国烹饪大师”、中国烹饪协会“2019年度金厨奖”、2019年“广东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搁在平时,学员见名厨并不容易,但名厨下乡送教,发挥传帮带作用,上“课堂”、当老师,学员就有了近距离学习的机会,他们聚精会神、目不窥园,学习收获有“大快朵颐”之感。2021年,刘万光在广宁已开展作了3场培训,教学相长,乐在其中。

【叁】

许镇诚也尝到了“粤菜师傅”工程的甜头。他1994年到广州打工,当学徒,做点心,至今已在餐饮行业打拼28年。曾做过酒店副总经理,还在北京的大酒店做过两年点心师傅。

“做面点,凌晨2点起床,3点半到酒店。”一个人,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风雨无阻,着实辛苦。

“小小的生肉包,以椰奶和面,用酵母发面,一个皮重八钱,一个包子22个褶,一点儿都不能马虎。”他认真地说。

2003年,许镇诚返回家乡广宁,“面点师傅”开始学做粤菜。

2021年,他准备在家乡开一家酒店,资金不够,通过广宁厨师协会与银行签署“厨师贷”,贷到30万元,解决了大问题。当年11月,酒店开张,设有包厢15间,名字均以广宁的街道、乡镇来命名——“南街”“潭布”“洲仔”……还吸纳广宁厨师、服务员等30多人就业。

我们问他:“生意好不好?”

“现在六七百个餐位,每个月60多万元的营业额,还算不错。”

他调出几张菜单给我们看,菜式很多,琳琅满目。从菜单可以看出,他刻意在用“广宁产”,让更多人品到“广宁味”。

许镇诚“野心勃勃”。他说,想把饭店开到佛山、广州去,让更多人知道广宁,喜欢上广宁味道。

广宁厨师协会现有会员5000多人,会长叫冯焕成。冯焕成的经历有些“传奇”,他原本在广州市白云区一家酒店给大厨打下手。后来,他利用业余时间报了劳动部门举办的厨师培训班,“边工边读”。培训班结业时,他凭借粤菜中的两道“保留曲目”——“起全鸭”与“炒牛奶”,拿到一张“厨师证”。

“起全鸭”是粤菜师傅必须掌握的手艺。粤菜中的“八宝窝全鸭”便是以香菇、莲子、虾米、鱿鱼、肉粒、咸蛋、糯米等各种原料作馅放进鸭皮内,以汤煮开,一时间,香气馥郁,软糯爽口。

几年之后,冯焕成做了那家酒店的行政总厨。酒店起初只有13名厨师,他帮助酒店不断发展,如今厨师数量过百人。

一般人从杂工到大厨,没有十年时间难以实现,冯焕成却为何如此快捷?

他笑了笑,吐了一个字:“料”!

做厨师得有“料”——是不是好学,会不会思考,了不了解文化与历史,这些都很重要。

言外之意,“厨师”与“炒菜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境界。厨师是技师、工匠,匠心独具,自会有成长空间。

如今,作为广宁厨师的“领头羊”,冯焕成思考的是广宁厨艺的薪火相传。广宁厨师以70后、80后居多。他希望借助“粤菜师傅”工程的支持和厨师协会的努力,吸引更多90后、00后尤其是大学生参与进来,让广宁厨师成为行业标杆,把粤菜发扬光大。

【肆】

广宁厨师中亦有更为出类拔萃者,很多人不但在所谓江湖上有了自己的传说,还带动广宁人一起深耕与收获。

袁火洪今年42岁,已拥有一个年销售17亿元人民币、税收6300多万元的企业。

他的产品叫“幸福西饼”,很多人吃过。我们认识他之前,也多次买过“幸福西饼”。

起初,他的创业之路并不顺利。

16岁那年,他离开广宁到深圳一家面包店当学徒、学烘焙,3年后回家乡开了一家50平方米的面包店,但半年后便倒闭了。之后,他又在佛山顺德、深圳蛇口开过两家面包店,也均告失败。

创业受挫的他却“无师自通”,弄懂一个“道理”——学会做蛋糕只是拿到“毕业证”,学会卖蛋糕才能成为企业家。

2008年,28岁的他决心在深圳东山再起,但他只有2万元,不够,便向亲戚朋友借了10万多元。“牌子”刚立起来,叫“富贵蛋糕”,但“名称”很快被工商局“驳回”,便改叫“幸福西饼”。他说:“6年时间,我在深圳开了40多家门店,一年营业额六七千万。”

2014年,他敏锐地察觉到:“实体店跑不赢房租和人力成本的增长速度。脱离实体店,跑到线上去,等于高铁换乘飞机。” 他开始关门店,下手又狠又快,只留15家,设在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300多个销售点也被他“一刀切”。

做“互联网蛋糕”讲速度,“幸福西饼”预订不以天算,以小时计,在深圳地区,2014年为3小时,2015年为2小时,2016年至今,客户提前1小时预订也尽量送达,且以客户要求送达时间为前提,迟到1分钟赔1块钱,迟到半小时白送。

袁火洪这招“出奇制胜”,赢得市场先机。

我们想验证一下。2022年2月21日早8点,星期一。用手机打开“幸福西饼”微信公众号,点击“开始制作”,选择“去下单”,往广州市天河区或从化区范围内送货,一款“2磅巧克力味8寸”蛋糕“送达时间”为当日“10:00-11:00”。速度不可谓不快。如今,他的线上业务已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

袁火洪说,他的目标是做成全国的“幸福西饼”,“在90%的城乡不出门也能买到‘幸福西饼’”。

他的事业获得成功,并非单打独斗,合作伙伴中广宁人有二三十人,大家或负责生产或负责配送,一年少的挣几十万元,多的挣二三百万元。企业也形成直营+加盟人员总计六七千人的规模。

广宁籍厨师中,1985年出生的阮昌荣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幼年失怙,与母亲相依为命。初中毕业上社会培训学校学了两年厨艺,进入餐饮业后当学徒、炒锅师傅,于油盐酱醋、烟熏火燎中艰难地谋生活、练本事。

阮昌荣接受采访

一番摸爬滚打之后,苦尽甘来。

我们坐在他企业总部明亮的办公室,听他讲自己的故事:“2007年,一群无知的年轻人,在一片荒草地上,建起了一家种满椰子树的海鲜作坊,因旁边有一湾溪堤,便取名叫‘椰林海鲜码头’。”

如今,海鲜作坊已演变为多个“海鲜码头”,有逾7000平方米的经营面积,是中国饭店协会、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中国粤菜名店”、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

其中的一处“码头”,我们以前去过。与别的海鲜店不同,店员洋溢着自信、青春、活力;见到客人,有一个标志性动作——抬右手至肩头,掌心向外,体现“椰林人”的热情与好客。

阮昌荣为每一位新入职的员工准备了几套工作服,颜色各异,样式不同,店员可根据自己的肤色、喜好选择最合适的一款。所有店员每半年有一次升职机会;工作两年的店员可入股;店员离职,根据服务年限,可继续“分红”。人走茶不凉。

“我们用文化与爱经营餐饮。”

他为企业写歌,作词、作曲:“我们椰林人,闯码头,满怀期待出海”,“每个椰林人守候着,让你更温暖”,“不是传说,就是笑柄,我们手握着手互相鼓励”。

他定下规矩——不卖“湿”海鲜;卖海鲜,谁掉包、骗秤就开除谁。

更让人惊讶的是,他的所有门店不设冰箱,以杜绝“过期”“隔夜”“变质”。于每一处门店设“食品快检实验室”,请政府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驻,为食客严把“入口关”。

“文化”“标准”“制度”让企业发展走上良性轨道,疫情期间,企业逆势飞扬,连开几家店。

晚餐时分。外面风萧萧,雨纷纷,冻得人瑟瑟发抖;花都“码头”内,“渔火”通明。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我们“扫码”进入后,在门厅处正巧看到有人在选龙虾,店员“拿”起龙虾,甩了甩,水珠淅沥而落,阮昌荣说,一会儿上秤时还要甩,我们卖“干海鲜”,不卖“湿海鲜”。

一路看过去,海中生物五颜六色,或挣扎蠕动,或一张一翕,或“剑拔弩张”;开放式大厨房通透敞亮,厨师们着厨师服、戴厨师帽、戴口罩,紧张地忙活,一道道精致的菜品散着袅袅香气于廊间游移。

如今,公司旗下两个品牌总计有员工3000余人,其中粤菜师傅750余人,80余人是阮昌荣的广宁老乡,他们有的当厨师,有的当店长,店长年薪上百万。

他说自己命运的改变是因为“敢干、傻干、实干”。当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母亲却仍如他小时候那样,教诲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曾经的苦日子。母亲已在广州生活,但每年都在广宁乡下种一亩水稻,收获时节,带着孩子一家去田间地头劳动、收割,培养子孙吃苦耐劳的品质。“总裁割稻”也成为田间一景。

【伍】

“日里只闻山雀叫,夜间只听水弹琴”,广宁古老的民歌生动地反映了这片土地的自然之美。

好环境,多美馔,出名庖。截至目前,广宁籍厨师有将近6万人,占全县劳动力22.7%,占户籍人口9.5%,厨师行业带动着全县近10万人就业创业。

一日午饭时分,我们在广宁县城随机找了一家餐馆。门面不大不小,门厅内挂着几块匾,有“粤菜师傅·肇庆名厨”“粤菜师傅·竹乡名厨”等字样。

食客不算多,前台站着一位男子,一问之下,正是这家餐馆的主人,姓陈,土生土长的广宁人。

老陈带我们上二楼,进包间。包间朝南。连日阴雨,上午却出了太阳,阳光洒在桌上。一棵秋枫长得高,蹿上窗口,绿油油的叶子亮晶晶的,平添几分生机。

老陈推荐了几道菜:焖笋仔、蒸菌菇、蒸蕨菜。他解释说:“广宁生竹,竹生笋,笋仔是刚长出不久的,极嫩;蕨菜也是广宁土产,野生,应季;菌为松菌,其味半日失鲜,得当日吃。”

这个饭馆怎么样,从一个地方能看出“端倪”。借洗手的工夫,“审视”包间的卫生间,无味、无渍,地上无水,东西摆放得井井有条,心里顿时感到放心。

焖笋仔上桌了。一时香气四溢。老陈介绍,这道菜是由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或白或绿的笋仔,辅以陈皮、豆豉,以文火慢煮而成。量实,用了一斤笋仔。我夹了一根绿玉指一般的笋仔一尝,脆生生,一股子清新劲儿。

蒸菌菇上桌了。用松菌约一斤,辅以少许鲜肉、酸菜蒸熟,是一道嫩滑细腻的山珍野味。

蒸蕨菜也上桌了。既黏且滑,有点像烹熟的鳝鱼。

老陈说:“你们说对了,赤蕨美其名曰‘山鳝’。”

尝了尝,味道的确鲜美。

“不要看这蕨菜便宜,它可是大自然对咱山野人家的恩赐。以前,在青黄不接的3月,吃上一顿新鲜的豆豉果皮清蒸赤蕨,那是很幸福的事。”

老陈每天都要采购鸡鸭鱼肉,天天采购,日日用完,这样才能保证“最新鲜”。

用好餐,老陈带我们下楼,给我们看原材料——一袋袋竹笋,掐一根,溅水;闻一闻,隐隐还有泥土香。

走出饭馆,放眼望去,这条街上餐饮店还真不少,或名“酒家”,或唤“食府”,或叫“一家人”,显得简单淳朴。空气中不时飘来阵阵食材的香味,让人闻了,垂涎欲滴。这些香味里,藏着广宁厨师用心烹制的一道道美味佳肴,也藏着他们用勤劳与智慧打造品牌、振兴家乡的决心与志气。

【陆】

广宁为古城。史料记载,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从四会县析太平、永义、橄榄、大圃四都立广宁县,县名取“广泛安宁”之意,属肇庆府。

广宁又为红色之城,“螺岗起义”战役和“袭击北楼岗”的故事向我们讲述广宁人民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不屈不挠的斗争历史。

青山掩映,碧水微澜,红彤彤的夕阳一个顶在山巅,一个滑入江中,粼粼波光弥散,江水动静相宜,一切生灵,仿佛都在静静地聆听和感受这片土地曾经的热血涌动和广宁人今天的脉搏心跳。

广宁县深入贯彻落实全省“粤菜师傅”工程,2018年以来举办了4场大规模“粤菜师傅”创业培训大课堂,培训1015人。2020年举办15期粤菜厨师培训班,培训学员1003人;依托“大师工作室”开展3期粤菜师傅培训班,培训学员123人。2021年举办76期粤菜师傅培训班,培训学员3707人;依托“大师工作室”开展9期粤菜师傅培训班,培训学员254人。2021年7月,县委组织部还印发《2020年“西江人才计划”特色产业人才项目“粤菜师傅·竹乡名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资金480万元,培养3000名厨师职业技能人才、100名粤菜厨师,并支持广宁厨师外出交流学习、研发新菜式。

同时,广宁县启动“竹乡美景美食名厨精品旅游线路”沿途饭店特色菜(名点)评选,一时报名者踊跃。当来自各家饭店、农庄的精美菜肴——“竹虫煎焗土鸡蛋”“竹海至尊壹品汤”“特色竹筒饭”“秘制竹炭黑叉烧”“笋饺争艳”“百花酿竹荪”“盐烧竹乡山药”……呈现于评委面前时,见过“大世面”的评委也禁不住叹为观止,这些广宁地方特色菜和创新菜式真是各有各的嫩滑、各有各的软爽、各有各的糯烂、各有各的酥脆,让人垂涎欲滴、齿颊流香。

竹乡厨师,已成为一道跃动的风景。

【采访手记】

世上有许多路,有许多职业。有一个职业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联,那就是厨师。

我们在享受美食的时候,偶尔也会想到厨师,但我们体会不到他们所经历的艰辛,那是一条生存之路、奋斗之路、摸索之路、创新之路,看似有尽头,实则无休无止,除非,你的味蕾永远停滞于过去的岁月。

竹乡广宁粤菜厨师,积极投身“粤菜师傅”工程,创业成功、致富成功、带富成功,通过艰辛劳动、不懈奋斗,过上了幸福生活。

作为新时代的作家,我们有责任记录并关注他们、乃至更多为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而在“烟熏火燎”中“挥汗如雨”的人们,不要嫌弃他们身上的油烟气,不要讥笑他们“倾斜”的肩膀。党委、政府搭建了平台,厨师一技在身,精益求精,也许就能够藉此改变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甚至是民族的命运…… 

原文发表于2022年7月1日《羊城晚报》A11版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小攀
校对 | 李红雨

编辑:吴小攀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