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惠英:粤剧是我一生的职业和事业

来源:金羊网 作者:何晶 发表时间:2018-01-05 15:35

倪惠英 

倪惠英整装登场

金羊网记者 何晶 通讯员 梁彦兰

1月8日至10日,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将偕徒弟在广州友谊剧院连演《花月影》《白蛇传》《睿王与庄妃》三台粤剧大戏。这三部作品选自倪惠英艺术生涯的不同时期:《白蛇传》传承自恩师红线女,《睿王与庄妃》是1997年斩获梅花奖的代表作,而《花月影》则是粤剧突围的创新之作,也是首部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粤剧。

近日,倪惠英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回顾了近半个世纪的粤剧生涯。年逾花甲的她虽然退休了,但并没有闲下来。她身体力行地推动粤剧进校园、进社区,亲编“粤韵操”,同时还担起了“粤剧百科全书”《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主编工作,这是一套集文、图、音频、视频于一体的规范粤剧教材,去年9月启动,将于1月16日在佛山开机。倪惠英说:“粤剧艺术孕育和成就了我,粤剧也是我一生的职业和事业。”

倪惠英

倪惠英舞台风采

师承红线女,“艺海无涯”终身受用

倪惠英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有“金嗓子”、“小曲王”美称。她文武双全,声色艺俱佳,从艺近50年,舞台演出超过5000场。她主演的80多个剧目,有近20个是原创剧目。

回忆起粤剧生涯,年逾花甲的倪惠英滔滔不绝。14岁那年她被招进广州粤剧团,次年就在《红灯记》中扮演女主角李铁梅,和当时赫赫有名的陈笑风搭档。在粤剧的黄金时代,《杨门女将》在中山纪念堂连演30场,场场爆满,观众要漏夜排队才能买到票。倪惠英在剧中饰演“穆桂英”,给家人买票也只能买到边缘西区的位置。

倪惠英笑说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不仅赶上了粤剧的好时代,也得到过很多名师的帮助,其中对她影响最深的是粤剧大师红线女。1981年,红线女到广州粤剧团工作,给倪惠英排的第一部戏是《柜中缘》。当时倪惠英已经拿过不少奖,在广东剧协评选的“粤剧百花奖”中,她与红线女、卢秋萍共同获得“最佳女演员”。倪惠英不解:为什么自己是正印花旦,还要排“小旦”戏。红线女说:“演员一定要广博,排不同行当的戏,对今后塑造角色一定有帮助。”后来倪惠英才明白恩师的良苦用心:“我的许多戏是跨行当演出,需要不同行当的表演技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千人千面’。”

在红线女的引领下,倪惠英的技艺进入飞跃的阶段。1月9日晚,倪惠英携徒弟吴非凡、林颖施演出的《白蛇传》,就是红线女担任导演的传统戏。当时红线女广邀各路名家进行指导,包括粤剧名家小木兰、京剧名家刘秀荣等,还借鉴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当时排戏精雕细琢,一段戏可以磨三到五天,一个动作有时要做30次甚至50次,直到她满意为止。”倪惠英回忆。

在倪惠英从艺20周年时,红线女给她写了一幅字——“艺海无涯”。她一直记着这句话:“粤剧博大精深,需要我不断地去学习和探索,追求一生。”

倪惠英

倪惠英舞台风采

寻求创新路,《花月影》时尚又好看

倪惠英经历和见证了粤剧发展的几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期,流行歌曲和电影占据市场,粤剧观众流失严重,“越发达的地方,观众流失得越快,尤其是年轻观众”。她也曾困惑、彷徨:“中国的传统戏曲那么美那么丰富,为什么粤剧却越来越边缘?粤剧发展之路在何方?”

2000年左右,倪惠英遭遇了艺术生涯最苦闷的时期。同一时期,越剧《西厢记》、徽戏《徽州女人》等新编戏先后涌现,她从中看到了希望:“人们的审美理念变了,同行都在努力突围,粤剧也应该与时俱进。”

2002年,独具浪漫色彩与现代气息的《花月影》在广东省艺术节开幕式上首演,惊艳四方。《花月影》在粤剧中加入了交响乐、流行乐,甚至还有现代舞和古典舞,引发观众群体和研究人员的热议。2011年,《花月影》亮相国家大剧院,这也是广东粤剧首次登陆国家大剧院舞台。

“《花月影》遭到了不少质疑,有争议不是坏事,只要引发大家重新关注粤剧,那就是成功。记得当时我收到暨南大学学生的反馈,感叹粤剧原来还能这么演、这么美、这么时尚!”倪惠英说,“如今也还有人对这部戏持怀疑态度,但即便是反对派,也承认这是一部精美的作品。它让一大批从来不看粤剧的年轻人走进剧场,让他们重新认识粤剧艺术,就是最大的意义。”

倪惠英

继续挑大梁,主编“粤剧百科全书”

今年61岁的倪惠英虽说已经“退休”,仍然忙碌在粤剧一线。除了推动粤剧进校园、进社区,将粤剧身段融入健身亲编“粤韵操”,最近她又担起了一项沉甸甸的工程——担任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广新局、广东粤剧促进会、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主办的粤剧百科全书《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主编。

倪惠英说,粤剧有着丰富的表演程式、表演风格、岭南特色,但一直以“口传身教”进行传承,没有一套标准的理论体系,“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百年、千年之后的粤剧会是怎样?随着老一代粤剧艺术家陆续离世,现在的粤剧已经到了‘抢救阶段’。”凭着对粤剧的热爱和责任感、使命感,倪惠英决定把这项浩大的工程扛下来。

堪称“粤剧艺术百科全书”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旨在为粤剧表演者、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夯实粤剧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为后辈留下宝贵的艺术财富。倪惠英说:“《大全》将对粤剧表演艺术进行追根溯源的梳理,寻找和辨析最具代表性的粤剧表演规范,力求完整勾勒粤剧的表演程式。同时,还将把传统经典代表作固化下来,为粤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倪惠英介绍,整个编纂工作团队包括由40多位老艺术家组成的顾问团,由13位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的编辑部,由37位活跃在粤剧舞台上的中青年艺术家组成的艺术委员会。团队成员不仅有来自粤、港、澳的粤剧艺术家,还有来自广西和海外的粤剧艺术家。“作为项目的主编,我心里是战战兢兢的,深感责任重大;但我也是有信心的,这份信心来自粤剧界的全体艺术家,我们有信心尽最大的能力,共同来完成这份工作。”倪惠英说。

编辑:邱邱
数字报

倪惠英:粤剧是我一生的职业和事业

金羊网  作者:何晶  2018-01-05

倪惠英 

倪惠英整装登场

金羊网记者 何晶 通讯员 梁彦兰

1月8日至10日,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将偕徒弟在广州友谊剧院连演《花月影》《白蛇传》《睿王与庄妃》三台粤剧大戏。这三部作品选自倪惠英艺术生涯的不同时期:《白蛇传》传承自恩师红线女,《睿王与庄妃》是1997年斩获梅花奖的代表作,而《花月影》则是粤剧突围的创新之作,也是首部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粤剧。

近日,倪惠英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回顾了近半个世纪的粤剧生涯。年逾花甲的她虽然退休了,但并没有闲下来。她身体力行地推动粤剧进校园、进社区,亲编“粤韵操”,同时还担起了“粤剧百科全书”《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主编工作,这是一套集文、图、音频、视频于一体的规范粤剧教材,去年9月启动,将于1月16日在佛山开机。倪惠英说:“粤剧艺术孕育和成就了我,粤剧也是我一生的职业和事业。”

倪惠英

倪惠英舞台风采

师承红线女,“艺海无涯”终身受用

倪惠英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有“金嗓子”、“小曲王”美称。她文武双全,声色艺俱佳,从艺近50年,舞台演出超过5000场。她主演的80多个剧目,有近20个是原创剧目。

回忆起粤剧生涯,年逾花甲的倪惠英滔滔不绝。14岁那年她被招进广州粤剧团,次年就在《红灯记》中扮演女主角李铁梅,和当时赫赫有名的陈笑风搭档。在粤剧的黄金时代,《杨门女将》在中山纪念堂连演30场,场场爆满,观众要漏夜排队才能买到票。倪惠英在剧中饰演“穆桂英”,给家人买票也只能买到边缘西区的位置。

倪惠英笑说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不仅赶上了粤剧的好时代,也得到过很多名师的帮助,其中对她影响最深的是粤剧大师红线女。1981年,红线女到广州粤剧团工作,给倪惠英排的第一部戏是《柜中缘》。当时倪惠英已经拿过不少奖,在广东剧协评选的“粤剧百花奖”中,她与红线女、卢秋萍共同获得“最佳女演员”。倪惠英不解:为什么自己是正印花旦,还要排“小旦”戏。红线女说:“演员一定要广博,排不同行当的戏,对今后塑造角色一定有帮助。”后来倪惠英才明白恩师的良苦用心:“我的许多戏是跨行当演出,需要不同行当的表演技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千人千面’。”

在红线女的引领下,倪惠英的技艺进入飞跃的阶段。1月9日晚,倪惠英携徒弟吴非凡、林颖施演出的《白蛇传》,就是红线女担任导演的传统戏。当时红线女广邀各路名家进行指导,包括粤剧名家小木兰、京剧名家刘秀荣等,还借鉴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当时排戏精雕细琢,一段戏可以磨三到五天,一个动作有时要做30次甚至50次,直到她满意为止。”倪惠英回忆。

在倪惠英从艺20周年时,红线女给她写了一幅字——“艺海无涯”。她一直记着这句话:“粤剧博大精深,需要我不断地去学习和探索,追求一生。”

倪惠英

倪惠英舞台风采

寻求创新路,《花月影》时尚又好看

倪惠英经历和见证了粤剧发展的几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期,流行歌曲和电影占据市场,粤剧观众流失严重,“越发达的地方,观众流失得越快,尤其是年轻观众”。她也曾困惑、彷徨:“中国的传统戏曲那么美那么丰富,为什么粤剧却越来越边缘?粤剧发展之路在何方?”

2000年左右,倪惠英遭遇了艺术生涯最苦闷的时期。同一时期,越剧《西厢记》、徽戏《徽州女人》等新编戏先后涌现,她从中看到了希望:“人们的审美理念变了,同行都在努力突围,粤剧也应该与时俱进。”

2002年,独具浪漫色彩与现代气息的《花月影》在广东省艺术节开幕式上首演,惊艳四方。《花月影》在粤剧中加入了交响乐、流行乐,甚至还有现代舞和古典舞,引发观众群体和研究人员的热议。2011年,《花月影》亮相国家大剧院,这也是广东粤剧首次登陆国家大剧院舞台。

“《花月影》遭到了不少质疑,有争议不是坏事,只要引发大家重新关注粤剧,那就是成功。记得当时我收到暨南大学学生的反馈,感叹粤剧原来还能这么演、这么美、这么时尚!”倪惠英说,“如今也还有人对这部戏持怀疑态度,但即便是反对派,也承认这是一部精美的作品。它让一大批从来不看粤剧的年轻人走进剧场,让他们重新认识粤剧艺术,就是最大的意义。”

倪惠英

继续挑大梁,主编“粤剧百科全书”

今年61岁的倪惠英虽说已经“退休”,仍然忙碌在粤剧一线。除了推动粤剧进校园、进社区,将粤剧身段融入健身亲编“粤韵操”,最近她又担起了一项沉甸甸的工程——担任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广新局、广东粤剧促进会、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主办的粤剧百科全书《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主编。

倪惠英说,粤剧有着丰富的表演程式、表演风格、岭南特色,但一直以“口传身教”进行传承,没有一套标准的理论体系,“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百年、千年之后的粤剧会是怎样?随着老一代粤剧艺术家陆续离世,现在的粤剧已经到了‘抢救阶段’。”凭着对粤剧的热爱和责任感、使命感,倪惠英决定把这项浩大的工程扛下来。

堪称“粤剧艺术百科全书”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旨在为粤剧表演者、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夯实粤剧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为后辈留下宝贵的艺术财富。倪惠英说:“《大全》将对粤剧表演艺术进行追根溯源的梳理,寻找和辨析最具代表性的粤剧表演规范,力求完整勾勒粤剧的表演程式。同时,还将把传统经典代表作固化下来,为粤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倪惠英介绍,整个编纂工作团队包括由40多位老艺术家组成的顾问团,由13位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的编辑部,由37位活跃在粤剧舞台上的中青年艺术家组成的艺术委员会。团队成员不仅有来自粤、港、澳的粤剧艺术家,还有来自广西和海外的粤剧艺术家。“作为项目的主编,我心里是战战兢兢的,深感责任重大;但我也是有信心的,这份信心来自粤剧界的全体艺术家,我们有信心尽最大的能力,共同来完成这份工作。”倪惠英说。

编辑:邱邱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