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风雨故人来——记曾德良同志和他的《如歌岁月》专著
文/李时平
唐代有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在这个“秋日胜春朝”的时节,三十六年前相识的故友曾德良同志,带着一沓厚厚的书稿,来到羊城创意园找我,希望在羊城晚报出版社正式编印,并请我为其书稿作序。肆虐国内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之后,“最难风雨故人来”,故友之情谊,加上现在集团分工由我分管出版社并兼董事长,推托不得,只得勉力而为之。
德良同志退休前系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纪检组长,后任巡视员(正厅级)。他这五十万字左右的书名《如歌岁月》的煌煌专著,编成三个部分,即流年往事、勤拙之路、时光剪影。
第一部分内容是他忙了两个月撰写的个人回忆录;第二部分是他担任局领导以来的工作报告类的汇编;第三部分是他各个时期的生活、工作剪影。虽然时近岁末,人在江湖,诸事缠身,但我收到出版社送来德良同志的样书,还是认真通读一遍,获益良多,我与德良相识相交的往事也随着记忆之门打开,一幕幕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
湖湘子弟韶关初识
1985年8月,我大学毕业后,向往广东改革开放,风云激荡,大潮奔涌,遂翻越南岭,顺浈江(北江上游)而下,来到粤北重镇韶关市,被分配到中共韶关市委办公室工作。当时的韶关市地市合并仅二年,下辖15个县区,疆域面积很大,包括如今清远市下属的五个县(市),森林、矿产等资源丰富,还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和“三线”工业基地,中央省属单位众多。
记得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后,中共韶关市委专题会贯彻党的十三大精神,我是负责包括德良兄工作单位在内的中央和省属企业组的记录,就有20家左右参加,均是厅级负责人。
中共韶关市委在市区小岛熏风路9号办公,当时市委院内有几栋建筑精致的小楼,据说是新中国成立前资本家和学校所建设的,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作为地委机关办公地,1983年韶关地委和原韶关市委合并组建新的韶关市委,由袁炳焕同志担任市委书记,大院内中心位置两栋主楼分别作为市委办公房所用。
也就是这一年的一个秋日,我在一栋小楼的楼梯间,遇到满口湘音的德良同志,向我打听市委组织部的办公地,我一听应该是家乡人,攀谈后原来我与他同属湖南湘阴县城南区人,当时湖南的体制是县下属区作为县委、县政府的派出机构,管辖几个公社,德良兄他家乡属樟树公社。
樟树公社所在地樟树港人杰地灵,人文醇厚,湖湘名人、清末重臣左宗棠出山前所居地“柳庄”就在此,他的家靠近湘江江边,风景优美,历代文人都有诗文吟诵湘江之美,诗章如恒河沙数,如唐末五代人谭用之的《秋宿湘江遇雨》中的句子:“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薛荔村。”毛主席当年致信他的长沙同学、时任湖南省副省长周世钊亦用此句赞美湖南家乡美丽风光。可以说湖湘文化和家乡美丽山水哺育了德良。
亲不亲,故乡人。古人云:“他乡遇故知”,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我与德良兄因乡音而识,因乡情结缘。他时任核工业华南地勘局党委秘书,虽然时属核工业部直管,但也要常到市委组织部联系工作,我们一来二往,乡情友情愈深,也对他的了解更深一层。
德良同志1970年高中毕业回乡当农民,因勤劳踏实肯吃苦,政治上追求进步,仅一年就被吸收入党,还担任大队党支部委员和民兵营长,这是他政治生涯的起点,对于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农村社会中,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乡里乡亲的一个“头”,得到乡亲们的认可,是很不容易的,说明德良同志的政治才干和为人品德那时就出类拔萃。
命运之神又垂青他,他1972年顺利参军入伍,当时因“文革”高考停考,这是农村青年唯一跳出农门之路径,德良和其他新兵一道告别家乡,长途辗转到韶关。他服役的是一支特殊的部队,是专为我国原子弹寻找铀原料的。他们在粤北和华南几省区的崇山峻岭中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踏遍千山万水,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贡献了三分之二的铀原料。
属地管理羊城续缘
1988年初,广东省经国务院批准新建4个地级市,其中新建的清远市由韶关、广州两市派出干部筹建,时任韶关市市长蔡森林担任建市筹建组组长和首任市委书记,并从韶关市直和有关县区统调了包括我在内的首批250名干部参加新市建设。在此之际我和德良依依惜别,其间我们因山水阻隔,虽不常见面,却也时常牵挂在心。
岁月匆匆,一晃又到新世纪初,时我已于4年前调入广州,又考进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工作,实现了从地市机关、国企干部向中央党报记者的转型。
此其时也,德良工作地也由韶关市迁入省会广州,隶属关系也从原属核工业部(后改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改为广东省政府直管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单位名称也由核工业华南地勘局更名为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为正厅级的直属单位,局机关参公管理,下属单位为事业单位正处级。
过去几十年他们一直属中央部委,军工单位又具保密性质,与广东地方联系甚少,对广州可说是“两眼一抹黑”。于是乎,他和局长一起来广州,既要到省委、省政府接上组织关系,又要到拜会省有关领导和部门,还要筹备新单位南迁广州花都区挂牌事宜,千头万绪,德良是工作筹备小组组长,他专程到广州找我,一是要我帮忙联系省领导和有关部门,二是需要中央党报的宣传报道,以提高其知名度。
风雨故人来,公私两相宜。德良兄和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的要求,无论是从相交十几年的乡友情谊出发,还是党和国家核工业地质事业的改革所需,我理应全力支持。
那年春天,我引领他和局长拜会了任仲夷、梁灵光、林若等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几任省的主要领导,以及省委办公厅等省里主要部门,还请求广东改革开放后接习仲勋同志班任省委第一书记的任仲夷同志,为该局新任领导班子题词:“执政为民”,以勉励其以民为本、心系民众、利为民谋。
德良兄和该局领导在广州联系工作期间,就将我广州家里的客厅作为其临时落脚点和午休地,他们笑称是该局“驻广州办事处”。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的领导也大力支持,不但应邀参加其挂牌仪式活动,还在版面上大力宣传广东省核工业地质事业以及中国原子弹成功爆炸所作出的贡献,先后报道花都新址挂牌活动,以及之后的核工业华南地质局前身(二机部华南209队)成立50周年庆典暨新办公楼落成等。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那一年秋天,德良兄参加了省委党校市厅级领导干部学习班。学习班在结束之前组织到西安、延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热情邀请我参加这个班的考察学习活动,我愉快地接受了邀请,此行考察了延安的革命纪念地,还看了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西岳华山、西安等地的历史文化名胜,使我不但了解中国革命历史,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领略与岭南地区迥异的黄土高原和西北地区壮美的风光,上述地方我都是第一次去,同时与德良兄十天左右的相处同行,我对德良兄质朴为人、以诚待人的品格,又有了更深的了解,此行一晃20年过去了我至今难忘。
故人之风山高水长
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曾有名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细读《如歌岁月》,我深感德良兄能从一个普通农村青年成长到一位正厅级的党员领导干部,其人生风范,令人推崇:
一是不怕吃苦,积极进取。湖湘精神“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是霸蛮与灵性的有机统一,是湖湘地区的人的独特精神,在德良身上有充分的体现。他在书中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家务农时的情景,他回忆道:“为了能挣更多工分,遇上计件的活,我也争着去干。比如说,插秧,打稻谷,我一个人包上一丘田或一个打谷桶。……一早上我打了两百斤稻谷,这个水平已经是一个熟练的强壮劳动力才能达到的。”
古诗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形象描绘了夏日干农活之艰辛。我是农村长大的,1977年下半年初中毕业时还回乡当过大半年正式农民,深知稼穑艰难、农民艰辛,因此我对德良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干劲深为佩服!
又如1986年他脱产三个月参加全国成人高考的复习,要通过考试才能上韶关市委党校党政干部大专班,当时他已离校整整15年了,他在书中第一部分“流年往事”中记载:“短短三个月,我几乎到了忘我的境地,全神贯注,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集中在课堂上,书本里,甚至连吃饭、睡觉都要家人反复催促”。由于他的刻苦努力,最终以五门功课总分名列韶关考区第一名被顺利录取。这足以体现德良兄积极进取、坚韧不拔之毅力!
二是廉洁自律,待人以诚。德良为人正派清廉,身上有一种湖湘人的质朴和谦诚的气质。平时言谈举止,不疾不徐,温和敦厚,他从事纪检组工作长达22个春秋,既讲政策和原则,也讲政治和大局,搞好地质局的党廉建设。
自己也耐得住清贫,经得起诱惑,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在2010年6月10日写的“述职报告”中对如何廉洁自律坦露心迹:“第一,我受党的教育多年并担任局纪检组长,正人先正己,理应作出表率,所以这种事情自己不想做;第二,我是一个农民出身的孩子,能够走到今天,已经很不容易,做人要知足,这种事情自己不愿做;第三,我有一个温馨的家庭,衣食无忧,不想为这些事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背上污点,晚节不保,所以这些事自己不敢做。”诚哉斯言!从“不想做”,到“不愿做”“不敢做”,其言掷地有声,令人掩卷深思。
三是实事求是,勤勉实干。德良从1972年年底参军后从事核工业地质事业,到属地化管理,再至2011年秋退休,献身祖国的军工国防事业近40年,兢兢业业,从一而终,始终坚守在这一岗位,他的回忆文章和42篇文稿就详细记录了他的奋斗历程,体现了他的从政智慧、思考和工作成果,阅读后很受教育,颇受启发!
如他在2006年在局年度工作会议总结讲话提出要树立“四种精神”,培养“三种作风”,提高“四种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三种作风”中强调“实事求是作风”,倡导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陈云的坚持实事求是的“秘诀”,即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以及坚持实事求是的“交换、比较、反复”6字方针,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深以为是。
又比如书中记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该局业务从原来单一找铀矿,逐步转为“以铀为主、综合找矿、多种经营、搞活地质”,新形势和新任务给德良和局纪检部门带来新的考验,他深入思考,充分调研,本着既要严肃党风,又要为单位发展保驾护航,于是在1992年以局纪检组的名义出台《纪检、监察部门为发展经济服务的意见》,既得到广大干部职工的赞许,又被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纪检组转发全国系统内推广,韶关市纪委也向全市转发此文。此举到今天也是非常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
时光易逝,人生如白驹过隙,德良退出工作岗位又近十年,读到该书的“后记”,德良的退休生活也非常充实。我与他相识相交,从当年满头青丝到如今白发斑斑,从粤北山城到省会羊城,近36年过去仿佛在弹指之间,令我唏嘘感叹!人生不再,时光宝贵,现在我也到站好最后一班岗的阶段。
今秋到京城拜会老领导,他语重心长地对我嘱咐说,要规划人生60岁至70岁这一人生黄金年代的生活和学习。故友德良就给我树立了“夕阳红”生活的标杆和榜样。
我想,人世间的情是能“直教人生死相许”,除了最珍贵的亲情和爱情外,还有令人珍重的友情,于是我写下这篇拙作,以作对德良兄专著《如歌岁月》付梓的祝贺,也作为我们已有30多年兄弟般乡情和友情的见证和记载!
2020年12月26日于广州浔峰山下
回忆是宝——《如歌岁月》序
文/张宇航
人过六十,坐下来回忆往事的机会就多起来了。特别是从紧张、繁杂的领导工作岗位上退休后,总免不了细细回望昔日走过的路,想想以往的峥嵘岁月,看看人生经历有哪些辉煌与蹉跎,有什么精神财富可以记载与传承。于记忆逐渐消退前,赶紧留下文字或影像,既供自己悠闲时回味咀嚼,又可给亲友增加点欣赏或借鉴的依据。
曾德良兄抓住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居家的有利时机,提笔记下童年、少年、青年和成年时期印象最深的事情,整理40载从军、从政过程中亲手写就的文稿,配上有纪念意义的照片,两个月时间集成《如歌岁月》一书,圆满实现了自己退休后立下的“休闲、旅游,陪家人、带孙女,看看书、写点东西”的目标。对于一位几十年背井离乡走南闯北、为国家核工业事业顽强奋斗的老军人老干部来说,这是一件不容易做成的好事情。
我与德良兄未曾深交,但工作上有过交往。尤其是他任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副局长的头五年 (2000年至2005年)期间,我也在广东省纪委任职;核工业地质局划归广东省人民政府管理后,我们同属省直机关,省里开会时偶尔见面。
还有一层关系是,我们都与原人民日报华南分社粤北站站长、现任广东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副总经理李时平相熟,这次他正是通过时平兄“下达任务”,要我先拜读《如歌岁月》书稿、再写体会的。由于有共同的纪检监察和机关文字工作经历,读起书稿来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书中叙述的一些事情、配发照片里的一些人物我亦熟悉,能够勾起我的回忆。因此我也乐以为之。
《岁月如歌》第一部分“流年往事”,写的是德良兄从呱呱坠地到退休的60年人生,把重要节点和事件用纪实散文记录下来。篇幅不长,却思路清晰、文笔流畅,让同年代的读者看了容易联想起自己的往日时光。
一个山里的孩子,童年既“过着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幸福生活”,也有点“懵懵懂懂,不知深浅,不懂危险”;既经历过“牛角尖从我的鼻梁挑到眉心”和在水塘里“拼命扑腾,寻找着救命稻草”的两次灾难,也步履踉跄地迈进学生时代那“艰难的初小”、“路远艰辛的高小”、“风雨无阻的初中”、“步入正轨的高中”。
回乡务农两年,就“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进入生产大队领导班子,任大队党支部委员兼民兵营长”,从此开启了“人生政治生涯”……这只是铺垫,德良兄的人生精彩之笔还在应征入伍以后:穿上绿军装、坐上闷罐火车,告别湖南老家来到粤北,离开大山又进大山,基建工程兵和为国防勘查铀矿的军旅生涯锻造了他的坚毅性格;而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制造提供原材料的使命,培育了他浓烈的报国情怀。
德良兄由农家孩子,一步步成长为令家人亲友倍感自豪的解放军军官。进入新世纪,因所在部队集体转业并组建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他担任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副局长职务,迎来了从政新的转折点,直到光荣退休。这段并不平庸的履历,与许多同龄厅局级领导干部颇为相似:生长在贫苦动荡的环境,奋斗在激情燃烧的岁月,奉献在改革开放的事业,引退在意犹未尽的时刻。
虽然到龄“下岗”,从“庙堂”回归“江湖”,心却依旧是火热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想继续发挥余热,多为社会做点好事。渐渐老去而保持心态之树常青,不用担心在位时曾经造了什么孽要被“秋后算账”。放下前半辈子的事,拿起后半辈子的活,也能潇洒走一回。
德良兄“每年都会安排出时间,约上亲朋好友外出旅游,亲近自然”;“多数时间还是待在家里,陪伴家人,弥补常年奔波、不干家务给这个家带来的损失,带带孙女,享受天伦之乐”。尽管平凡,却令人称羡。
《如歌岁月》第二部分“勤拙之路”,实际上是德良兄走上领导岗位后勤奋工作的写照。这部分收进的,是他多年来亲自动手起草的讲话、报告和经验总结稿。他一直坚持自己起草文稿,而不委托机关的“秀才”代劳。因此文稿中倾注了自己调研和思考的心血,使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文字。内容多是思想作风建设要求,也有下基层单位调研指导的情况实录。
虽然文学色彩不够浓,但也文笔流畅、思路开阔、功底深厚,反映了广东核工业地质事业发展历程,以及德良兄统筹指导工作的能力和撰写机关文稿的水平。就像他走在路上的个个脚印,清晰可辨。连同第三部分的照片,形成系统珍贵的回忆,作为“留给家人的一份精神财产”,“供好友们消遣的一份资料。”
有道是“岁月留痕”。领导干部也是人,人生在世走一趟,留下点什么好?一些人半世辉煌,却栽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深坑里不能自拔,让同行们、同事们很是扼腕叹息。何必呢?古人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领导干部在位时收入并不低,不是不可以给家人后代留点财富,只要够用于子孙健康成长就行了,千万不能以金钱填子孙养成骄奢淫逸坏习惯的洞,或者为其非法敛财提供方便。“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即使子孙不一定能像自己那样当上中高级领导干部,也不要太在心。“儿孙自有儿孙福”,没准他们过得比我们还幸福。回忆人生的经验教训,留给后来者借鉴,才是好的精神财富。
……正写着呢,德良兄给我发来一段抖音:一位餐厅歌手用 《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的曲谱演绎顾客自己写的歌词,内容是劝说两个曾经一起漂泊的兄弟不要分离。歌词中有“曾经志在四方的少年不轻言放弃,人生很短暂下辈子不一定遇见你”,“在人上看得起人在人下要看得起自己,你走的路我永远支持着你 ……”。有点伤感,也挺励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我揣摩,德良兄出这本书和发给我这段抖音的本意,也是如此吧。
是为序。
2020年12月
(张宇航曾任中共广东省纪委常委、秘书长,羊城晚报社总编辑,广东省人大常委、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现任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史馆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