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宇航 西篱 宋晓琪
离病毒最近的人
2020年1月14日,一个被我们反复提及的日子。
这天,广东在全国率先建立疫情防控应急指挥机制,启动联防联控工作,召开全省防控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具体部署,并派工作组赴全省督导。一套完整的预警动作之后,全省提前进入战时状态。
康敏的调查结果出来后,广东省疾控中心的内部应急响应机制立刻升级为全中心应急响应,所有工作人员24小时待命。
经过市、省、和国家疾控机构的复核,最终确诊,深圳福田发病最早的张姓武汉籍老人,是广东首例报告的输入型病例。省疾控中心向省政府提出将确诊病例隔离治疗、将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隔离并进行医学观察的建议。
这也是广东最早在全国率先提出对确诊病例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医学观察。随着疑似病例被确诊、密切接触者陆续发病,证明了该措施的科学性和必要性。COVID-19来势汹汹,传播猛烈,广东的科学家们携手迎战。从病原体研究、基因组测序,到药物试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方面面的科研工作都在加速推进。
广东是国内最早受到武汉疫情扩散影响的省份之一,广东首例病毒感染样本备受关注。1月14日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微生物检验所所长武婕,带领她的团队与时间赛跑,夜以继日解读病毒密码。同时,他们第一时间组织向国家卫生健康委申请在三级生物实验室开展COVID-19实验活动资质,获得资质后立即开展病毒分离和鉴定。
武婕说:“只有分离出病毒株才能为后续的疫苗和药物的筛选提供可能。我们要24小时加班。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值得。”她是主任技师,博士学位,具有丰富的病毒检测实战经验。她承担过广东省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病毒检测和制定防控文件等重要任务,迎战过历年来在广东出现的各种病毒。作为省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所的负责人,她在每一次重大传染病疫情面前都冲在前,以最快速度对传染病疫情病原做出正确诊断,为及时遏制传染病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武婕,郑焕英、邹丽容、梁丽君……他们是离病毒最近的人,始终奋战在解读病毒密码的前线,病毒在他们面前无处遁形。
静寂的实验室,不灭的灯光,偶尔只有防护服摩擦发出的极其细微的声音……这,似乎才是病毒的世界,肉眼难见的寂静无声的世界。光学电子显微镜下,武婕们专注得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她和她的团队,捕捉过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病毒、不断变异的流感病毒、陌生的基孔肯雅热(CHIKV)病毒,等等。病毒标本进了实验室,方方面面都等待着他们的消息,等待他们对病毒的检测和“一锤定音”。
梁丽君是广东省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检验所的检验员,是她,确诊了广东首例病例样本。
1月14日晚,梁丽君接到病毒样本时,已是晚上9点过了。她什么也顾不上,立刻开始一系列实验,直到次日凌晨1点过才确诊。完成了工作,梁丽君和同事宋颖超一起,等丈夫开车来接。回到家,已经是深夜。
确诊之后,她还要负责病原样本的复核鉴定。从那天起,直到春节以后,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她从没歇过一天。1月25日大年初一,她忙了一整天,水也顾不上喝一口,到晚上8点过才告一段落。回到家还没顾得上吃点东西,就又接到紧急任务,必须马上复核一个病例病原样本。她当即离开家,赶回中心实验室。这一工作,就一直到凌晨4点多……喝点水吃点零食充饥,伏案稍稍休息片刻,已经是早晨,紧接着又坚持正常上班了。周末自然也是没有了。
梁丽君的孩子才刚两岁,正是特别黏妈妈的时候。由于衣服上有被病原体污染风险,梁丽君回家时怕孩子太开心了扑上来,家人都要先把他骗到爷爷奶奶的房间,自己再悄悄进门,换好衣服、洗过澡,才敢抱抱孩子。以往每到周末,她都会带孩子出去玩。进入2020年以来,她和孩子团聚的时间特别少,深夜下班回家,孩子已经熟睡;早晨孩子有时醒得早,发现妈妈还没出门,就会抱住她说“妈妈不许走”。梁丽君的眼里立刻涌出泪花。
不只是对孩子有愧疚,对丈夫也是。整个春节假期,为了保障她的安全,丈夫每天坚持接送她上下班,她加班,丈夫就等,有时候在单位等她整整一夜。而在家里,他一人干几人的活,把家里的老人孩子照顾得妥妥当当。梁丽君说,正是家人的支持,才让她得以安心、专注工作。
邹丽容是省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检验所副主任医师,她同样负责样本的复核工作。邹丽容的丈夫是医生,夫妇两人共同奋战在防疫一线。他们原本是回老家过春节的,接到中心的任务通知,她和丈夫轮着开了12小时的车回到广州,到达时已是凌晨5点,什么也顾不上,直奔工作岗位。样本量最多的时候,实验室一天要做6轮、完成300多份样本检测,从早上8点半干到凌晨。即使后来加大了排班人数,工作组每天依然要奋战到晚上10点以后。
那些日子,夜以继日,实验室的灯几乎没有熄过。
来自全省各地的病例样本都有可能是病毒含量极高的污染源,为确保安全,必须在特定的实验室,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进行化验、观察、等待结果,整个检测过程都要穿上防护服、戴上N95口罩、配上护目装备,在P2实验室里进行。由于实验室工作的特殊性,每份标本需要连续工作5至6个小时,期间一刻也不能放松。一旦进了实验室,严密厚重的防护服一穿就是十多个小时,不吃不喝,她们的脸都被N95口罩勒肿了。
连续工作变成家常便饭,这对大家的身体和意志力都是很大的考验。抗疫战斗中,同事们默契地守望相助,相互温暖。“有的同事看我住得远,晚了没有车回家了,就主动跟我换班,替我完成最后一轮的样本检验工作。”邹丽容说。
吃饭问题,只能靠同事间相互照应。“饭堂为我们这些一线人员准备了饭菜,实验室外的同事会主动提前帮我们把菜热好。这样的饭菜,吃进肚子里觉得特别温暖。”邹丽容的声音中略带疲惫,脸上却绽放着笑容。
样本检测、复核完成,接下来是病毒毒株的分离。
省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检验所主任技师郑焕英,是细胞培养与病毒分离组组长。COVID-19是新的高致病性的病原体,在向国家卫生健康委申请P3实验室实验活动资质的过程中,郑焕英带领团队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他们在细胞库里挑选了几种细胞,又紧急向上海采购了一种“人支气管沿带上皮细胞”进行复苏和培养。但是,COVID-19是人类从未认识过的,谁也不清楚它的敏感细胞是什么。工作只能摸索着来开展,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多找几种细胞来进行实验。为此他们准备了3种不同的传代细胞系,在实验室中分离和培养病毒株。
1月27日是大年初三,这天,郑焕英根据自己在2003年进行SARS病毒分离的经验,看到细胞发生的病变,马上判断出病毒分离成功了!“对病毒的研究不是一株就能够完成的,假如病毒发生变异,后面的每一株都很重要,要尽可能多分离。”郑焕英说。
同时,他的团队还要对已经分离出来的病毒进行扩增,丰富种质资源库,以配合未来的药物筛选或者试剂研发。每天“泡”在实验室与病毒打交道,除了病毒分离,还要分离其他的病例标本,工作充满危险性,郑焕英回到家半夜里咳嗽一声,爱人都提心吊胆。
病毒毒株成功分离,为分析病毒的流行规律和致病机制提供了病原学支撑,为研究开发预防用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种质资源,并为后续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支持。
1月30日大年初六这天,是武婕的生日。实验室里一碗简单的泡面,就是她忙得脚不沾地的新年里的“生日餐”。家人从遥远的北方打来的电话,她也顾不上接。武婕和她的团队,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在原始标本中进行测序,并获得新型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交给专家比对、评估,顺利完成广东省首例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样本的复核鉴定以及确认,又完成病毒毒株的成功分离!
危难时刻显身手。
武婕曾荣获“南粤建工立业女能手”和“南粤巾帼医师”。她所在的微检所,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巾帼文明岗”“广东省三八红旗集体” “广东省巾帼文明示范岗”等称号。
邓惠鸿是广东省疾控中心主任,她面庞清秀、身材娇小,却一直被人们称为铁娘子。
邓惠鸿铁在哪里?
她投身防控艾滋病工作十多年,令广东减少19万艾滋病感染者,减少经济损失550亿元;她投身防控脊灰野病毒引起的麻痹病例20多年,令广东连续20多年无该病例;她率领广东疾控人,出色完成抗击MERS等重大传染病的战“疫”……
工作上,她雷厉风行,奋不顾身;家庭里,她上有病弱父母,下有稚子垂髫,丈夫不幸身患癌症……努力工作的同时,她还得照顾老弱的父母、生病的丈夫和年幼的女儿。
她没有怨天尤人,在困境中奋起,很快理清了思路。当她决定并实践用对付工作难题的韧劲来解决生活难题的时候,她发现,生活同样给了她奇迹,她的丈夫康复了!工作的重任,生活的磨砺,使她锤炼了钢铁一般的意志,活生生将一个小女人变成“铁娘子”。
是的,生活从来就没有压垮她,反而让她越来越从容,越来越敢于担当,她做事有条不紊,脸上常露温婉笑容。
她外柔內刚。还是那句话:“一切为了公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