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油画) □罗少珍
□尹广
画家罗少珍是一名超级写实主义画派的追捧者和实践者,她的丈夫曾嵘是中国山水画实力派画家,但她却另辟新径,向西方油画学习,宗奉超级写实主义画派。她的作品始于花卉,后来以鹰、马等动物为主要题材。按照中国画的分类,这算是花鸟画,但却是属于油画创作中的花鸟画。她对鹰情有独钟,赋予这种动物以人性化。罗少珍的创作体现出了中西美术的虚实传统,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二者在现代美术实践中的相互借鉴融合。
中西美术传统中的虚与实
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动物题材画,在各自艺术发展中不断积累、沉淀,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就创作目的而言,无论是中国传统的花鸟画,还是西方的动物题材画,都不是对描绘对象的“绘形”之作,而是通过对客观物体的描绘,表现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审美趣味,从而体现画家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借用文学“比兴”手法,托物言志,赋予表现对象以某种特定的人格寓意,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特点,在花鸟画中表现得最为突出。郑思肖在宋亡后,画兰皆不著土。有人问其故?他曰:“土为蕃人所夺,汝尚不知耶?”以寄其故国之思。元代的倪瓒画树如画人,不论是“六君子”(六棵树),还是“五大夫”(五棵树),皆是其高蹈绝俗的心灵迹化和出世情怀的典型象征。还有人们熟知的徐渭笔下的葡萄、八大山人笔下的鱼鸟、郑板桥笔下的兰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等,无一不是画家的精神符号,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花鸟画托物言志的悠久历史和演化轨迹。
而西方绘画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就确立了描摹自然、追求真实与理性的写实主义道路。无论是中世纪时期追求庄严、肃穆、神圣,还是文艺复兴时期追求个性解放、人性张扬,无论是浪漫主义对人的精神面貌的表现,还是现实主义对自然、劳动的歌颂,甚至是印象主义的朦胧,都没有跳出具象美的范畴。一直以来,追求物象的真实是西方传统绘画的理想。尽管现代西方画家崇尚一种没有逻辑、非理性的情感表达,去写实主义成为一种时髦,甚至为主流,但写实主义的绘画流派依然具有生命力,并且衍生出了超级写主义。这些画家追求完美的写实绘画,将对象描摹得非常逼真。这种“真实性”的极致追求,使得画面中呈现给观众的艺术形象极度真实,又非常陌生。
中体西用画老鹰
中西方现代绘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西方绘画比中国绘画更加注重色彩和团块的应用,色彩在西方绘画中所占的地位比线条更加重要;中国画虽然有使用色彩和团块来表现画面,但不是主流。第二,中国绘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西方绘画则是在否定的基础上创新。也就是说,中国画倾向于继承,西方画更热衷于颠覆。第三,西方绘画则流派众多,界限分明,如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众多绘画流派均有着各自的艺术群体和创作主张,而中国画家即使有不同的艺术追求和艺术主张,但艺术主张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也就是将中国绘画作为主体,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即使辅之以西方技巧理念。
罗少珍的老鹰题材油画首先是抓住鹰的神态,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尤其体现在鹰眼的刻画上。观者从她笔下的鹰眼里,可以读到人性化的慈悲、正义、愤怒、担当。通过对鹰的骨骼结构、肌理张驰的羽毛扇动等内外形体及生理特征的描绘,展现在人们面前的鹰神形兼备,栩栩如生。西方传统绘画中的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轮廓线,与明暗、色彩结合为一体,起到勾勒轮廓的作用。而在她的绘画中,线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准确表现出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还能负载画家的思想情感。
与中国花鸟画不同,罗少珍动物题材油画很少甚至没有外在的景物衬托,比如,中国花鸟画中枝叶之于鸟、山石之于鹰,草地之于马,水塘之于牛,等等,都有一个虚实相间的背景,而罗少珍画的鹰是完全独立的,大到几乎占满整个画面,只有淡淡的一角,显示出蓝天,似乎是十分西式的写实,但又载入某种情感,让人不得不集中关注,从而产生精神上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