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图/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沉没尘土,簪花的大地/一出无谓的悲剧就此完成了/完成了,星子在西天辉煌地合唱/雨水飘打过我的墓志铭/春天悄悄地逝去”。
据杨牧作品出品方“理想国”消息,台湾诗人杨牧于3月13日下午在台北市国泰医院去世,享年80岁。
正如诗歌《星问》中所写,在这个春天,他随着星光、雨水,沉没尘土,悄然离开人世。
对不少大陆读者来说,杨牧这名字,可能比较陌生。2013年左右,杨牧才将诗授权给《中国新诗百年大典》出版,这也是他第一次把诗歌授权给大陆正式出版。
1940年生于台湾花莲的他,本名王靖献,是台湾著名诗人、作家。杨牧16岁就开始写作,在超过半世纪的创作生涯里,累积创作诸多诗歌经典,作品译为英、韩、德、法、日、瑞典、荷兰等文,曾获纽曼华语文学奖等多项重要文学奖。
有研究者曾评价他为台湾诗人里最有机会进入诺贝尔文学奖之一的作家,“杨牧孜孜不倦致力一个诗学的创造,进可推动社会,退可发抒情感;两者合而观之,一位重要诗人的绮丽美好与果敢气度,俨然俯临这海岛。”
早期的杨牧,笔名为叶珊,深受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经过留美生活的洗礼,开始对社会进行关注。32岁之后更改笔名为杨牧,可以看作是纯粹的浪漫情怀与兼含人文关怀的分水岭。
在改变笔名之后,其作品风格亦为之一变,由忧郁沉静舒一己之怀,转而介入现实问题。杨牧曾说:“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变即是死亡,变是一种痛苦的经验,但痛苦也是生命的真实。”这是杨牧开始关注社会人世的关键。1984年之《交流道》即随笔式地记录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及批判。
其代表作《奇来前书》为发轫之作,集纳了早期三自传《山风海雨》、《方向归零》、《昔我往矣》,探索大自然与记忆之于诗,合为一部《奇来前书》。
二十年后杨牧又推出收官之作《奇来后书》,《后书》接续《前书》之结构,同样隐含文学自传的况味,却是从杨牧十八岁之后写起,告别青少年岁月、故乡花莲的山林与海洋,以成年后的学院时光为追探主题──东海、爱荷华、柏克莱、华盛顿、东华等大学……
杨牧将自己置身多样的人情和知识环境之间,感受学术、伦理等及身的信仰和怀疑。在笔法翻复、文类跨界之际,他依然紧扣“诗”主题,对诗的执著始终不变,于风雨声势中追求爱与美之恒久,正如学者杜维明所说,杨牧是一位把诗歌当做生命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