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社副社长李宜航是我的老领导。我素服其人,素仰其文。2018年,他在中央党校学习,其间笔耕不辍,不断有体会文章问世,后来更是集结成《中央党校学习笔记》。因为我们都在一个小群,书中的很多文章,我有幸更早拜读到。
中央党校,这个名字,于普通人而言,更多是出现在新闻和官员的简历里。绝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难入其门,更难闻其声。中央党校于中国于党建的价值,我是从读《中央党校学习笔记》体察到的。
工作多年以后,经过很多事,遇到很多困惑,再能到一个有好教员、有好伙伴的地方,和你一起思考中国的命运,这是何其的幸运。他在中央党校,学习理论,实地考察,沉思领悟,最终用一支笔一本书一颗心,记录下了思考的结果。
他重读《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费尔巴哈论》,并且是十几二十几遍地读。通过反复诵读经典,他终于找到了规律的源头。老实说,这些经典理论文献,我只知其名,从未读过。一方面觉得深奥难懂,另一方面也隐隐觉得不合时宜。19世纪的人真的能指导21世纪的事吗?但他通过鞭辟入里的解读,让我内心深处对某些东西再次坚信起来。人类社会发展终究是有规律可循的,“规律大过鲜衣怒马以及一切鼓舌掀簧。对资产阶级来说,风光的背后,就是深埋的火山、托起的炸药包”。
我深信,深奥经典的理论,融会贯通后,会让人坚定方向,如虎添翼。但理论的门槛,毕竟太高。作为人大新闻系的高材生,多年劳心于省级大报,他善于讲故事,善于用故事来讲道理。他讲红船的故事,讲刘启耀背米袋,讲陈树湘断肠,讲耿飚之问,讲焦裕禄的“十不准”……中国的革命为什么能胜利,中国要走什么样的路,为什么我们要不忘初心,答案就在这一个个故事里呈现。
读经典,学历史,最终是要关照当下。他以媒体人特有的敏感,对改革开放、扶贫、文化自信、网络强国乃至少有人关注的城市审美等,都有独到和深入的思考。他认为文化认同是情愁、是乡思、是等待、是归来、是万马奔腾,也是一默如雷。他批评有些地方把城市雕塑变成“毁容”行为,暴露出精神的矮化和格调的变异:“一根飘带加一个圆球”就代表“和地球一起飞”,“一个壮汉持四个钢圈儿”就表示“问苍茫大地”,“三个肥佬一起跳”就寓意“明天更美好”。
这本《中央党校学习笔记》虽说是笔记,但更是一个共产党人和理想的对话,对信仰的砥砺,与初心的重逢。推荐一读,你会收获很多。
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