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灿富
又一次回到老屋,已是秋天时节。端出一张长板凳坐在晒场上,悠闲地与乡亲聊天。临近黄昏,晚霞满天,一轮夕阳慢慢地往山下滑去。抬头望去,门前经已收割的稻田上,堆着一个个草垛。
忽闻一阵熙熙攘攘之声,七、八个脸带童真的孩子,追逐着奔进田间,急急忙忙在犁开的田里挑拣泥团,再分成两个小组,各自躲在相隔不远的草垛后面。
望着那群拾泥团的孩子,我不无怀念地说:“孩子们这是又要进行‘泥仗乐’了?”“泥仗乐”是我儿时的记忆。前些时候,在海外看中文电视,一部纪录片的内容恰是讲述我们广东岭南的人和事,其中部分场景便是孩童“泥仗乐”,当时便勾起我对往昔岁月的许多念想。想不到今次返乡,能再次亲眼目睹孩子们“泥仗乐”。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乡村欠缺文化活动。每到水稻收割后,孩子们随时都会来一场最爱的“泥仗乐”。人数不限,分为两组,双方隔着一段距离。一方有人发号施令:“开始!”大家便弯腰拾起泥块,你来我往地扔掷。直至双方气喘吁吁,累得手臂酸痛才结束。游戏中从来不分胜负输赢,谁也不会有砸中对方之心,在乎的只有其间的嬉戏玩乐。
记得当年,我们有8个男孩子最爱一起玩这个游戏,每每玩到浑身疲惫、无心再掷出泥团,大家才拥在一起揽头挽颈地休息。后来,我们中间领头的祥哥参加中学生运动会“铅球”比赛时,曾一举获得冠军,名字还上了本地报纸,或许就与我们当初的“勤奋练习”有关吧。
我掏出手机,拍下孩子们在田间“泥仗乐”的画面,发给身在海外的家人朋友们分享。他们也怀念地说:“以后找机会回到老家,要能如孩子们一样再来一次‘泥仗乐’多好!”我快活地说:“我现在就好想参与孩子们的‘泥仗乐’,即使弄得浑身上下好像泥猴子也无妨。”
的确,无论过去抑或今日,“泥仗乐”于我们而言,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民间游戏,更是长在我们心坎深处的童真。我反复地看着用手机录下的孩子们玩“泥仗乐”的视频,不由感慨:儿时我们在老家学会玩耍的民间游戏多得很,只是如今很多游戏都被人遗忘了,不再有人玩了。这实在是一件憾事。
科技发展得令人惊叹,文化娱乐活动也丰富多彩,比如手机、互联网上的电子游戏就层出不穷。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电子游戏不少也是融合了民间游戏的精华与智慧的。所以,我期望老家的这些孩子们,除了学习先进科技知识外,每年秋天还是应该到泥田里继续玩一玩“泥仗乐”,这样才能够将乡村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啊。
本栏目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具有纪实性,以散文随笔为主,紧扣岭南文化。投稿请发至邮箱:hdjs@ycwb.com,并以“乡音征文”为邮件主题,个人信息请提供电话、身份证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