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文化

当代艺术怎样结合古代文脉?小小菖蒲传递北宋文人传统的当代演绎

来源:金羊网 作者:何晶 发表时间:2019-12-11 20:51
分享到

文/图 金羊网记者 何晶

说起当代艺术,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看不懂。如果将传统文脉和当代艺术放在一起呢?是会让人更摸不着头脑,还是能找到新的进入切口?

日前,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主办“传统文脉当代演绎系列展”,首展“有美一人”在上海视觉艺术中心开幕。一群艺术家以菖蒲着手,将宋代文人的古老雅趣进行当代解读,试图探讨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实质。

种菖蒲之风始于宋代,而在此之前,人们喜好兰花、梅花、牡丹等。宋代文人反其道而行之,独爱菖蒲清幽雅致的况味,将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路边“贱草”,视作知识分子高尚的情操寄托和审美象征,代表着文人的高格品味。

“宋代文人的这种‘叛逆’行为,其实就是那时的‘当代艺术’。”策展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林明杰告诉记者,“西方当代艺术有其自身的反叛和解构对象,而如今不少所谓中国的当代艺术,跟风模仿西方,批判的是人家的老祖宗,这多荒唐?我们是时候翻看自己的历史,探一探自己的根脉。实际上,很多传统艺术可以变革和演绎。”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当代水墨研究院执行院长石墨也补充说:长期以来,我们习惯将当代艺术等同于西方艺术的思路,但任何一种新锐艺术的出现,都各有其源自的文脉。

“宋代文人的菖蒲审美从中国传统文脉中旁逸斜出、隽永高洁、独美一方。探索从中国传统文脉中萌生的中国当代艺术,并对它们进行当代新解读,传统文脉当代演绎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大课题。”石墨说,这次展览希望借古代的菖蒲文化,探索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前行方向。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布置得小而精。比如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张雷平的作品《误种》,她告诉记者,她曾到西南地区采风,那儿的梯田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她用泥巴做了很小的梯田陶塑,又在小小的“田”里种下很小的菖蒲,取名“误种——误将菖蒲当粮种”。

而在另一件名叫《听草》的作品中,张雷平将菖蒲重在了各种形状的海螺里。她说,海螺是海洋文化的象征,菖蒲是山野文化的象征,两者融为一体意味着两种文化的对话:“听惯了大海的涛声,再来感受一下涧边小草的呼吸吧。”

展览现场不乏类似生动有趣又能引人思考的作品,一定程度上能打破人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固有偏见。金羊网记者独家专访策展人林明杰,请他详述今天该如何理解当代艺术。

记者:本次展览是“传统文脉当代演绎”系列首展,策展这个系列的缘起是什么?

林明杰:回顾人类的美术史,不难发现,每一种新的艺术潮流的诞生,往往都被视某种离经叛道,但不管怎么叛逆,它都是在自己的文脉系统中诞生的,并和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关系。因为艺术归根结底,是解决人的问题。

和科学一样,艺术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重要的推进力量。如果不这样理解,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只停留在形式和皮毛,而看不到最根本的发展规律和本质。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当代艺术对中国的艺术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从积极方面说,推动了中国艺术的多元化,有助艺术家的思想解放,看到世界的丰富和多样性。

但同时,所谓“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问题,是对西方当代艺术语言、形式,乃至话题的模仿和跟随。缺乏真正诞生于我们的环境,延续中国传统文脉,具有反思精神的艺术。

继承和发展,是两个不可或缺的话题。如果没有继承,我们无从理解和正确把握艺术前辈曾达到的高度,如果我们不知道传统的高度在哪里,也就无法确立现在的高度。所以我们想到了传统文脉的当代演绎这个系列的展览,希望能做出一些思考。

记者:今天我们说当代艺术,很多普通观众其实很难进入的。从中国传统文脉切入,是否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当代艺术的可能?

林明杰:中国观众对当代艺术难以理解和接受,这话得分两头说。

首先,即便是西方当代艺术,也并不是被普遍接受和理解的。新艺术的出现都是对习惯性思维的突破。只有不断突破人类的思维习惯,我们才能开拓思想的新疆域,人类文明才能得到不断推进。

对新的艺术思维,一定会有理解和接受的过程。尤其是当代艺术,就像科学实验一样,有大量失败的作品。整个当代艺术发展的过程,也是淘汰的过程。艺术家有怎样的突破,如何得到公众理解,最后被大家接受和认可,这非常考验艺术家的功力。

中国当代艺术难以被接受,有部分自身原因。因为很多作品是模仿西方的。西方当代艺术针对的他们自己的文脉和时代背景,可以说是有争论对象的。而我们如果只是孤立地去模仿他们的争论,甚至模仿那种话语和腔调,就变得非常奇怪的。就好比你看见别人对着空气指手划脚,可能会觉得他疯了。

遗憾的是,中国做当代艺术做得好的艺术家太少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曾经举办过已故艺术家大同大张的展览,他有很多艺术方案,但最后没钱做出来。其中一个方案我听了特有感触。他说想做一个长方形水槽,蓄满水,拿一个电熨斗去熨水波,试图把水波纹熨平。

你说这是不是特可笑?拿电熨斗试图把水波纹熨平,只会适得其反,滚烫的电熨斗和水波接触肯定会浪花四溅。这非常有哲理,会让人想到很多。比如很多问题的解决方式,就像在拿电熨斗去烫水波纹。

这难理解吗?并不难理解,而且非常生动,也蛮嘲讽。好的当代艺术作品,会让人们有启发。

记者:在这次展览中,您个人最欣赏的作品有哪些?

林明杰:何曦的作品是一盆菖蒲,他用玻璃罩把它罩起来,不浇水,不晒太阳,他试图用影像把这盆菖蒲从生到底的过程记录下来。没想到,从今年9月14日直到展览开幕,这盆菖蒲依然活得郁郁葱葱。这盆菖蒲不死的生命力,和等待它死的愿望,就这么僵持住了,所以何曦给这个作品起名《僵持》。从这个角度,你说当代艺术难理解吗?其实并不难。

在《僵持》对面是秦岭的作品《草色》,他把菖蒲融入高温的玻璃液中,期待能做出特别效果的琉璃作品,但高温把菖蒲全烧飞了,连灰烬都看不见。当时他觉得很沮丧,认为这件作品废掉了。但我觉得很好,策展人的功能之一是发现作品的价值,我认为这个作品和何曦的《僵持》形成绝妙的反证。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就和我们说的人生无常一样。

古人所说的人生无常,和今天我们说的无常,真不可同日而语。当代社会瞬息万变,每天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出现各种预料不到的状况。当代艺术面对的就是极其无常的世界,从这个角度出发,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当代艺术会是这样的?是因为生活更无常了,艺术也在适应无常的社会,只是这种变化太迅速,我们还没来得及调整自己的思维,所以才会觉得,为什么这些作品这么怪?

其实奇怪的不是艺术,只是我们身在此山中。就好比今天科技带来的很多改变,全是古人无法想象的。

记者:为什么要选择菖蒲作为系列首展的切入点?有特殊的意义吗?

林明杰:这两年我零星养了几盆菖蒲,对菖蒲有一些了解,然后我慢慢回想,宋代苏东坡他们那些文人为什么要种菖蒲?他们还赏石,米芾提出“瘦、漏、皱、透”,苏东坡提出“丑”,今天玩石头的人都把他们的赏石标准视作“圣经”一般。但在北宋,这几个字,没一个好意思,全都不吉祥。古时,人们要吃饱都是大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讲求“瘦”是怎么回事?唐朝画家画的贵族都是胖胖的。但北宋文人很牛,他们跟习惯思维对着干,玩石头玩出了境界,现在看来非常有当代艺术的精神。

菖蒲也是同理。过去人们养花,大多爱养“富贵花”,牡丹、芍药、海棠之类,陶渊明“采菊东篱”下,那也是漂漂亮亮的小花。谁没事养野草啊?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草多低贱啊。北宋文人把这种当时看起来最“低贱”的植物,做了最高贵的处理。随着时代变迁,菖蒲从不起眼的小草,变成了文人雅物之一。他们将菖蒲换个载体和环境,放在窗明几净的环境中,最后菖蒲和焚香一样成了文人书房的标配。

这种创造精神非常值得今天的艺术家学习,不是学习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在的精神。今天我们的艺术界充满了陈词滥调、惰性思维和各种模仿。甚至连最讨厌模仿的当代艺术,我们也模仿。模仿当代,其实就失去了当代的意义。

真正的艺术应该是自然诞生的,是有助于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有助于增强创造力的,能真正抚慰人心,反映内心世界的,包括表达我们的痛苦彷徨和困惑,当然也包括表达人类的智慧。

记者:最近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展,意大利艺术家毛里齐奥•卡特兰的作品是

一根香蕉,拍出了12万美金,还被另一位自称是行为艺术家的大卫·达图纳吃掉了。而第三版香蕉的最新报价是15万美金。您怎么看这起艺术事件?普通观众可以从哪些角度去理解?

林明杰:一般来说,像这样的艺术品,更重要的是表达一个概念。对于艺术品,过去我们习惯是一幅画或是雕塑,而新锐艺术更多是一种思维。思维怎么卖呢?思维不值钱吗?这其中就很有趣。比如艺术家杜尚的小便池,他其实是对当时的艺术环境和迂腐的艺术观点进行嘲讽。而这只香蕉,或许也是艺术家对某些艺术现象的嘲讽或试探。

卡特兰这位作者曾经还做过一个黄金马桶,这是把荒诞做到了极致。现在则是一只低廉的香蕉,被胶布黏在了画廊的墙壁,放在巴塞尔艺博会上,就变成了艺术品。这其中蕴含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思考空间。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或者这个艺术家也在等一个知音来和他对话。现在还有人把这根香蕉吃了,你说这互动多妙?

当然,我不知道这两个艺术家是不是商量好的,西方一些画廊的炒作能力非常强。这个炒作不是贬义,高级的炒作是有智慧的,能引发讨论和思考的炒作就很妙。但国内艺术市场的炒作,比如跟拍卖行说好炒一个价钱,拼命网上炒到上亿,其实也没用,没有任何智慧含量。

包括此前班克斯的画,拍卖完后立刻自毁,被锯成一条条的。就算是故意的炒作,那炒作多有趣,多机智。机智和幽默是当代艺术常用的手法,了解这一点,对很多作品就会比较容易理解。

编辑:空明
  • 旅游
  • 汽车
  • 科技
  • 文化
  • 美食

置身河西走廊打开大漠风情

  • 当“泡汤老手”遇上野温泉这才叫对味! 2019-12-11
  • 天冷了“泡汤”去 2019-12-11
  • 鲜味巨蟹漂洋过海只待君品尝 2019-12-09
  • 这里是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大区 2019-12-09
  • 沙特航空来穗推广 2019-12-06
  • 6景区入列5A景区预备名单 2019-12-06
  • 岁末白领扎堆“清零年假” 催热出游小高峰 2019-12-06
  • 春节出境游报名提早“合家欢”最流行 2019-12-05

沃尔沃全新S60正式开启预售 安全环保打动你心

  • 吉利汽车11月销量超14万 超越上汽通用与日产 2019-12-10
  • 全新一代朗逸获C-ECAP 2019版规程车型评价最高分 2019-12-09
  • RDX即将担任“沸雪”赛事官方唯一指定用车 2019-12-09
  • 荣威RX5 MAX获长三角创意设计智汇大奖 2019-12-09
  • 上汽大众Tharu途岳2020款推出两款豪华版Plus车型 2019-12-09
  • 广汽本田皓影BREEZE广州区域上市 售价16.98万起 2019-12-02
  • 斯柯达全新SUV柯米克GT广州车展上市 售价12.59万起 2019-11-27
  • 都说寒冬难熬 偏偏这家公司凌寒独自开 2019-11-26

换个角度看华为前员工事件!到底是谁的错

  • 苹果起诉前高管背叛公司,却被反诉涉嫌侵犯员工隐私 2019-12-11
  • 任正非批孟晚舟公开信:不合适,全国人民没法跟她一起感受 2019-12-11
  • 2200万元资产被冻结!王思聪要回万达了吗? 2019-12-10
  • 国人对高端智能手机需求大幅增长60%!苹果还是首选 2019-12-10
  • 广州马拉松首次实现5G+4K+AI直播,都是因为它 2019-12-09
  • 再添新技能!马云成全球身价最贵指挥家 2019-12-09
  • 董明珠:和美的海尔约好举报奥克斯,最后被“放鸽子” 2019-12-09
  • 爱立信承认在中国等5国行贿:被罚10亿美元 2019-12-09

《中国有故事》系列微纪录片的幕后故事

  • 专家学者献计贾岛故里文化传播 2019-12-11
  • 当音乐邂逅诗书画,廖昌永唱响中国美术馆 2019-12-11
  • 国家京剧院联手腾讯游戏传递京剧之美 2019-12-11
  • 朗诵剧《破晓之光》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演 2019-12-09
  • 《永不消逝的电波》:红色电影如何做成爆款舞剧 2019-12-09
  • 回归国家大剧院舞台!歌剧《没头脑和不高兴》再上演 2019-12-09
  • 广东顺德活化老旧建筑 旧码头变身“网红打卡点” 2019-12-09
  • 以竹会友促交流 东南亚竹文化艺术节在穗举行 2019-12-09

干杯!十月里多个德国啤酒节开锣

  • 喜欢吃日料 不懂清酒怎么行?

    ——掌握这几点,清酒小白也懂行 2019-12-02

  • 金秋吃蟹 这样吃才健康 2019-09-24
  • 炎炎夏日来份凉菜才是正经事 2019-07-10
  • 一年一度鲱鱼节来袭 就问你敢不敢吃? 2019-07-01
  • 最佳赏味期 抢鲜当造夏滋味 2019-05-31
  • 初夏五月 白芦笋相伴 2019-05-16
  • 又到海鲜季 不这么吃就白瞎了! 2019-05-06
  • 春日食游 鲜味先行 2019-04-12
金羊图库
  • 广州萌娃“玩转”网络安全教育
  • 120只珍稀候鸟放飞鄱阳湖
  • 爱护动物在行动
  • 新疆迎来滑雪季
  • 江西:大美南矶迎候鸟
  • 百色:水果飘香脱贫路
  • 美在重庆两江夜
  • 白鹭成群 陪你跑广马
新闻排行榜
羊晚24小时
重磅!深圳市教育局宣布:暂停2019年初中学生“综评”填报工作
2019-12-11 18:16:31
豪宅税标准调整利好 11月深圳二手房成交骤增
2019-12-11 07:13:33
广东已改造290个老旧小区 广深消除90%以上黑臭水体
2019-12-11 07:07:38
粤港澳警方严打跨境犯罪 近半年查娱乐场所1.77万处
2019-12-11 06:59:10
广州最近干旱无雨,比吐鲁番还干燥? 专家这样说
2019-12-11 06:16:45
返回顶部
数字报
精彩推荐 滚动 新闻 广州 广东 中国 娱乐 健康 体育 IT 财富 汽车 房产 美食 图集 生活 食安 科技 教育 军事
当代艺术怎样结合古代文脉?小小菖蒲传递北宋文人传统的当代演绎
金羊网  作者:何晶  2019-12-11
一群艺术家以菖蒲着手,将宋代文人的古老雅趣进行当代解读,试图探讨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实质。

文/图 金羊网记者 何晶

说起当代艺术,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看不懂。如果将传统文脉和当代艺术放在一起呢?是会让人更摸不着头脑,还是能找到新的进入切口?

日前,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主办“传统文脉当代演绎系列展”,首展“有美一人”在上海视觉艺术中心开幕。一群艺术家以菖蒲着手,将宋代文人的古老雅趣进行当代解读,试图探讨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实质。

种菖蒲之风始于宋代,而在此之前,人们喜好兰花、梅花、牡丹等。宋代文人反其道而行之,独爱菖蒲清幽雅致的况味,将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路边“贱草”,视作知识分子高尚的情操寄托和审美象征,代表着文人的高格品味。

“宋代文人的这种‘叛逆’行为,其实就是那时的‘当代艺术’。”策展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林明杰告诉记者,“西方当代艺术有其自身的反叛和解构对象,而如今不少所谓中国的当代艺术,跟风模仿西方,批判的是人家的老祖宗,这多荒唐?我们是时候翻看自己的历史,探一探自己的根脉。实际上,很多传统艺术可以变革和演绎。”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当代水墨研究院执行院长石墨也补充说:长期以来,我们习惯将当代艺术等同于西方艺术的思路,但任何一种新锐艺术的出现,都各有其源自的文脉。

“宋代文人的菖蒲审美从中国传统文脉中旁逸斜出、隽永高洁、独美一方。探索从中国传统文脉中萌生的中国当代艺术,并对它们进行当代新解读,传统文脉当代演绎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大课题。”石墨说,这次展览希望借古代的菖蒲文化,探索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前行方向。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布置得小而精。比如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张雷平的作品《误种》,她告诉记者,她曾到西南地区采风,那儿的梯田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她用泥巴做了很小的梯田陶塑,又在小小的“田”里种下很小的菖蒲,取名“误种——误将菖蒲当粮种”。

而在另一件名叫《听草》的作品中,张雷平将菖蒲重在了各种形状的海螺里。她说,海螺是海洋文化的象征,菖蒲是山野文化的象征,两者融为一体意味着两种文化的对话:“听惯了大海的涛声,再来感受一下涧边小草的呼吸吧。”

展览现场不乏类似生动有趣又能引人思考的作品,一定程度上能打破人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固有偏见。金羊网记者独家专访策展人林明杰,请他详述今天该如何理解当代艺术。

记者:本次展览是“传统文脉当代演绎”系列首展,策展这个系列的缘起是什么?

林明杰:回顾人类的美术史,不难发现,每一种新的艺术潮流的诞生,往往都被视某种离经叛道,但不管怎么叛逆,它都是在自己的文脉系统中诞生的,并和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关系。因为艺术归根结底,是解决人的问题。

和科学一样,艺术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重要的推进力量。如果不这样理解,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只停留在形式和皮毛,而看不到最根本的发展规律和本质。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当代艺术对中国的艺术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从积极方面说,推动了中国艺术的多元化,有助艺术家的思想解放,看到世界的丰富和多样性。

但同时,所谓“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问题,是对西方当代艺术语言、形式,乃至话题的模仿和跟随。缺乏真正诞生于我们的环境,延续中国传统文脉,具有反思精神的艺术。

继承和发展,是两个不可或缺的话题。如果没有继承,我们无从理解和正确把握艺术前辈曾达到的高度,如果我们不知道传统的高度在哪里,也就无法确立现在的高度。所以我们想到了传统文脉的当代演绎这个系列的展览,希望能做出一些思考。

记者:今天我们说当代艺术,很多普通观众其实很难进入的。从中国传统文脉切入,是否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当代艺术的可能?

林明杰:中国观众对当代艺术难以理解和接受,这话得分两头说。

首先,即便是西方当代艺术,也并不是被普遍接受和理解的。新艺术的出现都是对习惯性思维的突破。只有不断突破人类的思维习惯,我们才能开拓思想的新疆域,人类文明才能得到不断推进。

对新的艺术思维,一定会有理解和接受的过程。尤其是当代艺术,就像科学实验一样,有大量失败的作品。整个当代艺术发展的过程,也是淘汰的过程。艺术家有怎样的突破,如何得到公众理解,最后被大家接受和认可,这非常考验艺术家的功力。

中国当代艺术难以被接受,有部分自身原因。因为很多作品是模仿西方的。西方当代艺术针对的他们自己的文脉和时代背景,可以说是有争论对象的。而我们如果只是孤立地去模仿他们的争论,甚至模仿那种话语和腔调,就变得非常奇怪的。就好比你看见别人对着空气指手划脚,可能会觉得他疯了。

遗憾的是,中国做当代艺术做得好的艺术家太少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曾经举办过已故艺术家大同大张的展览,他有很多艺术方案,但最后没钱做出来。其中一个方案我听了特有感触。他说想做一个长方形水槽,蓄满水,拿一个电熨斗去熨水波,试图把水波纹熨平。

你说这是不是特可笑?拿电熨斗试图把水波纹熨平,只会适得其反,滚烫的电熨斗和水波接触肯定会浪花四溅。这非常有哲理,会让人想到很多。比如很多问题的解决方式,就像在拿电熨斗去烫水波纹。

这难理解吗?并不难理解,而且非常生动,也蛮嘲讽。好的当代艺术作品,会让人们有启发。

记者:在这次展览中,您个人最欣赏的作品有哪些?

林明杰:何曦的作品是一盆菖蒲,他用玻璃罩把它罩起来,不浇水,不晒太阳,他试图用影像把这盆菖蒲从生到底的过程记录下来。没想到,从今年9月14日直到展览开幕,这盆菖蒲依然活得郁郁葱葱。这盆菖蒲不死的生命力,和等待它死的愿望,就这么僵持住了,所以何曦给这个作品起名《僵持》。从这个角度,你说当代艺术难理解吗?其实并不难。

在《僵持》对面是秦岭的作品《草色》,他把菖蒲融入高温的玻璃液中,期待能做出特别效果的琉璃作品,但高温把菖蒲全烧飞了,连灰烬都看不见。当时他觉得很沮丧,认为这件作品废掉了。但我觉得很好,策展人的功能之一是发现作品的价值,我认为这个作品和何曦的《僵持》形成绝妙的反证。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就和我们说的人生无常一样。

古人所说的人生无常,和今天我们说的无常,真不可同日而语。当代社会瞬息万变,每天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出现各种预料不到的状况。当代艺术面对的就是极其无常的世界,从这个角度出发,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当代艺术会是这样的?是因为生活更无常了,艺术也在适应无常的社会,只是这种变化太迅速,我们还没来得及调整自己的思维,所以才会觉得,为什么这些作品这么怪?

其实奇怪的不是艺术,只是我们身在此山中。就好比今天科技带来的很多改变,全是古人无法想象的。

记者:为什么要选择菖蒲作为系列首展的切入点?有特殊的意义吗?

林明杰:这两年我零星养了几盆菖蒲,对菖蒲有一些了解,然后我慢慢回想,宋代苏东坡他们那些文人为什么要种菖蒲?他们还赏石,米芾提出“瘦、漏、皱、透”,苏东坡提出“丑”,今天玩石头的人都把他们的赏石标准视作“圣经”一般。但在北宋,这几个字,没一个好意思,全都不吉祥。古时,人们要吃饱都是大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讲求“瘦”是怎么回事?唐朝画家画的贵族都是胖胖的。但北宋文人很牛,他们跟习惯思维对着干,玩石头玩出了境界,现在看来非常有当代艺术的精神。

菖蒲也是同理。过去人们养花,大多爱养“富贵花”,牡丹、芍药、海棠之类,陶渊明“采菊东篱”下,那也是漂漂亮亮的小花。谁没事养野草啊?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草多低贱啊。北宋文人把这种当时看起来最“低贱”的植物,做了最高贵的处理。随着时代变迁,菖蒲从不起眼的小草,变成了文人雅物之一。他们将菖蒲换个载体和环境,放在窗明几净的环境中,最后菖蒲和焚香一样成了文人书房的标配。

这种创造精神非常值得今天的艺术家学习,不是学习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在的精神。今天我们的艺术界充满了陈词滥调、惰性思维和各种模仿。甚至连最讨厌模仿的当代艺术,我们也模仿。模仿当代,其实就失去了当代的意义。

真正的艺术应该是自然诞生的,是有助于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有助于增强创造力的,能真正抚慰人心,反映内心世界的,包括表达我们的痛苦彷徨和困惑,当然也包括表达人类的智慧。

记者:最近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展,意大利艺术家毛里齐奥•卡特兰的作品是

一根香蕉,拍出了12万美金,还被另一位自称是行为艺术家的大卫·达图纳吃掉了。而第三版香蕉的最新报价是15万美金。您怎么看这起艺术事件?普通观众可以从哪些角度去理解?

林明杰:一般来说,像这样的艺术品,更重要的是表达一个概念。对于艺术品,过去我们习惯是一幅画或是雕塑,而新锐艺术更多是一种思维。思维怎么卖呢?思维不值钱吗?这其中就很有趣。比如艺术家杜尚的小便池,他其实是对当时的艺术环境和迂腐的艺术观点进行嘲讽。而这只香蕉,或许也是艺术家对某些艺术现象的嘲讽或试探。

卡特兰这位作者曾经还做过一个黄金马桶,这是把荒诞做到了极致。现在则是一只低廉的香蕉,被胶布黏在了画廊的墙壁,放在巴塞尔艺博会上,就变成了艺术品。这其中蕴含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思考空间。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或者这个艺术家也在等一个知音来和他对话。现在还有人把这根香蕉吃了,你说这互动多妙?

当然,我不知道这两个艺术家是不是商量好的,西方一些画廊的炒作能力非常强。这个炒作不是贬义,高级的炒作是有智慧的,能引发讨论和思考的炒作就很妙。但国内艺术市场的炒作,比如跟拍卖行说好炒一个价钱,拼命网上炒到上亿,其实也没用,没有任何智慧含量。

包括此前班克斯的画,拍卖完后立刻自毁,被锯成一条条的。就算是故意的炒作,那炒作多有趣,多机智。机智和幽默是当代艺术常用的手法,了解这一点,对很多作品就会比较容易理解。

编辑:空明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
疾风知劲草 习近平领航高质量发展
12:21
三大攻坚战,闯关夺隘捷报传
12:21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习近平心中有“数”
19:58
驻澳门部队驻军20年 爱澳亲民“莲”成一家
09:18
看紧政府“钱袋子” 广东省人大紧扣民生开展刚性监督
09:18
广东已改造290个老旧小区 广深消除90%以上黑臭水体
09:18
广东空气质量继续领跑全国 PM2.5创8年以来最好水平
09:17
广东发布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引 扔垃圾并非都要 “定时定点”
09:18
广州最近干旱无雨,比吐鲁番还干燥?专家这样说
09:18
广州“餐厨垃圾桶”或要逐步改名 树叶等仍作为其他垃圾
09:18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