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金羊网记者 何晶
提到法国大文豪雨果,人们总会在第一时间联想到他创作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实际上,雨果不仅是杰出的小说家、诗人,也是出色的画家、收藏家、装饰艺术家,他一直关注东方文化,有很深的“中国情结”。
“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展览正在上海明珠美术馆展出,由该馆携手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联合策划举办,将展至12月1日。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全的一次雨果大展,共展出200多件雨果创作及相关的艺术作品,包含绘画、雕塑、摄影、书籍、书信手稿、室内装饰、日常用品等,品类繁琐,多件物品是第一次在巴黎之外展出。
200余件作品立体呈现雨果的艺术成就
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维克多·雨果至今仍然活在万千读者心中,他创作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作品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文艺评论家洛德·鲁瓦形容雨果,“像高峰,像森林,像龙卷风,或者像这些可以和自然奇观一比高低的人间奇观”。和雨果同时代的诗人波德莱尔,称其为“一位超越国境的天才”。
雨果这位“天才”的艺术成就,不仅呈现在大家熟悉的小说里,也在他的诗歌、戏剧、文论,以及他的绘画和装饰创作中。此次“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展览,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搬来了不少珍贵的馆藏,很多物件是首次走出巴黎展出,200多件艺术品全方位立体地呈现雨果的生活和创作。
比如一走进展厅就能看见的《维克多·雨果画像》,这是画家里欧·博纳的作品,白发白须的思考者雨果,也是大众最熟知的雨果形象。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创作的《维克多·雨果半身像》也从法国运至展厅,雨果头向前倾,作沉思状,呈现出雕塑家眼中的大文豪。
五大展区呈现雨果的一生
1802年,雨果出生在法国一个军官家庭,受家庭影响,他从中学开始写诗,20岁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颂歌集》。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雨果四处奔走宣传革命,赢得了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会议员。三年后,雨果坚决反对拿破仑三世称帝,因此被流放国外。流亡期间,他创作了《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直到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雨果结束20年的流亡生涯回到法国。1885年,雨果辞世,法国为其举行国葬。
雨果生前曾将“流亡”作为自己的人生重要节点,此次展览遵循时间和重要作品的脉络,分成五大展区:流亡前(1802-1851)、流亡中(1852-1870)、流亡后(1870—1885)、荣耀、雨果与中国。形式上以视觉艺术为表,文学内涵为里,立体直观,也耐人寻味。
比如“流亡前”展区的墙面采用鲜艳的红色,代表雨果在巴黎时澎湃的创作热情,也和他最爱的大女儿莱奥波尔蒂娜肖像画中的红裙子作呼应。这一展区主要呈现雨果的家庭生活,他早期的诗歌、戏剧,以及和《巴黎圣母院》相关的画作和演出道具等。
“流亡中”展区的墙面则采用蓝色,源自雨果在流亡阶段居住的海岛景观。这部分集中展现雨果与家人的海岛流亡时期生活,聚焦他在这时期创作的《悲惨世界》。
国内首次呈现雨果的绘画原作
“雨果不仅是诗人,还是画家,而且是布朗热和于埃可以视为同道的画家。”早在1838年,法国作家、评论家戈蒂耶就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但雨果自己并不这么看,他认为绘画只是个人消遣,“在写两节诗的中间,得以轻松一下”。
1834年,雨果在一次夏季旅途中开始用画笔记录沿途的风景。在那之后,他逐渐在画作中融入想象的成分,进入更深层的精神世界。据统计,雨果留下的画作超过3000幅,他偏好用水墨、咖啡渍作画,画作呈现出棕黄色,观感和中国的水墨画有类似之处。
雨果在给诗人波德莱尔的信中说:“我在这些画里混合用上点铅笔、木炭、乌贼墨、煤粉、炭黑,以及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混合物,才能大体上表现出我眼中尤其是我心中的景象。”
这些随手画,经常被雨果作为名片或者贺卡送给亲朋好友,或者是配上他精心修饰过的画框,放在家中做装饰。
本次展出的作品包括雨果给其小说《海上劳工》所作的插画,他利用废旧镜片和木框绘作的《鸟镜》等等,还有多幅画作以电子影像形式呈现,系国内首次集中呈现雨果的画作。
雨果的“中国情结”
雨果的作品很早就被译介到中国。1903年,鲁迅以“庚辰”为笔名翻译了雨果的《哀尘》(原题为《芳汀的来历》,出自雨果1841年所著《随见录》),鲁迅也是最早翻译雨果作品的中国作家。这些早期的翻译作品,让雨果成为中国读者最熟悉的外国作家。
雨果对中国也情有独钟,他一直关注东方,欣赏中国文化,知道自己的中文名字,还写过一首小诗《中国花瓶》。雨果的早期绘画作品有一组“东方幻想画”,他用画笔描绘想象中的东方景观、中国建筑和人物,画在建筑上的铭文也是模仿中国的汉字。
除了画画,雨果还非常喜欢装饰艺术,他在根西岛居住的“高城居”,以及他的情人朱丽叶·德鲁埃所住的“高城仙境”,都由他亲自设计和装饰。他特意为“高城仙境”创作了一组“中国题材画”,并制作成木刻彩绘漆板。
1902年,这些木刻彩绘漆板从“高城仙境”移至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高城仙境”也被称作雨果故居博物馆的“中国客厅”。
1833年,朱丽叶·德鲁埃因饰演雨果的剧作《吕克蕾丝·博尔日亚》与其相识并坠入爱河。这段感情持续了50年,朱丽叶一生都在等雨果,但后者并不希望破坏原有家庭。朱丽叶习惯每天给他写至少一封信,这10000多封信成为了解雨果生活的宝贵渠道。直到1872年底,垂垂老矣的朱丽叶才得以和雨果住在同一屋檐下。
雨果居住的“高城居”是一栋4层的房子,他将顶楼做成了阳光房,当年种有不少葡萄,在面朝大海的房间角落设有一张书桌,雨果就是在这儿创作出《悲惨世界》。雨果的卧室在2楼,窗户正对着一望无际的大海,赏心悦目。
雨果很喜欢中国的青花瓷,专门有一间收藏室摆满了他收藏的各种瓷器,就连房间屋顶也摆满了瓷盘,让人叹为观止。
整栋“高城居”就像一座琳琅满目的中国艺术陈列馆。
本次展览还设有“高城居”的360度全景影像和修缮访谈视频,还原雨果住宅实景,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