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七夕。“天上鹊桥见,人间今宵圆。”在古代诗词中,七夕是一个经典题材,它不仅仅是中国的“情人节”,还是女子们祈求心灵手巧的“乞巧节”。让我们走进诗词中的七夕,探寻民俗文化,品味其中的美好寓意吧。
VCG/图
乞巧节:“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在古代,七夕是乞巧节,其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即有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穿针乞巧”作为七夕的重要活动,在古人笔下也屡被提及。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唐代诗人崔颢在《七夕词》中曾这样描写七夕之夜家家乞巧、户户穿针,长安朝野上下共同欢庆的盛况。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也有着关于民间七夕乞巧景象的描写:“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据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可见,除穿针乞巧外,蛛丝乞巧也是七夕乞巧的重要习俗。
蜘蛛被乞巧的女子们视为吉祥的象征,看蜘蛛织网的疏密也是来评判女子是否手巧的标志。“碧空露重彩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唐代诗人刘言史在《七夕歌》中曾写过这种习俗。唐代诗人杜甫在《牵牛织女》一诗中也有过描写:“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辛未七夕》中也曾提及:“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情人节:“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说起七夕,相比于乞巧的风俗,现代人更多想到的是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给七夕融入了浪漫色彩。从古代诗词来看,有人说,是白居易的一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让七夕成了定情的代名词。
或许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充满着悲剧色彩,从《古诗十九首》里《迢迢牵牛星》中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到曹丕《燕歌行》中的“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从白居易《七夕》中的“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到李清照《行香子 七夕》中的“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关于七夕的描写多是“欢少离多”。
但宋代词人秦观却在《鹊桥仙》中为“爱情悲剧”翻案,道出:“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宋代词人柳永也一返伤感情调,在《二郎神 炎光谢》中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美好祝愿和热烈向往。
除了爱情,还有借七夕抒写友情的——“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宋代词人苏轼在《鹊桥仙 七夕》一词中这样表达对朋友的情谊;也有在七夕夜表达去国怀乡之感的——“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绪风初减热,新月始登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唐代诗人孟浩然七夕佳节身在他乡,生起无限羁旅穷愁之感,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细细品味七夕诗词,不难发现,从乞巧纳福的习俗到牛郎织女的传说,无论是对心灵手巧的祈愿、还是对美满姻缘的期盼,七夕从古至今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