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故鼎新 未来可期——由全国高等美院系列邀请展思考美术教育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发表时间:2019-06-16 17:26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取得巨大发展和重要成就,每年为国家培养输送大批专业人才。整体而言,高等美术教育领域,办学规模、数量有了长足发展;办学层次、质量,横向与发达国家院校相比,呈稳步上升趋势,纵向与历史相比,今天的美术院校在一些方面保持着传统优势与特色,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则遭遇瓶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应全力推动新时代美术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统筹规划是重中之重

2017年以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邀集全国近50家高等美术院校,连续举办“杏林撷英——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优秀学生作品邀请展”“师坛锦瑟——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师优秀作品邀请展”“春华秋实——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优秀课程、教材邀请展”。展览定位在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美术教育成果,展示交流当下的教学状态,探讨切磋,以为历史留下可资回顾总结的文献。借展览呈现的实际效果、业内外舆论反响等,可回到美术教学的基本原点,对当下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一番深入思考。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对教育投入持续加大、教育领域信息化和数据化,以及人才流动日趋活跃、专业竞争日趋激烈,必须清醒认识到,部分美术院校出现教学同质化倾向,同一城市多个院校所设专业几乎相同,有的甚至不顾条件盲目筹建专业,造成学科设置重复,资源分散浪费。还有一些院校之间存在竞相上规模、上层次、比排名等现象,令院校长难以静下心来抓教学。因此,加强美术院校专业设置的统筹规划,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进行严格管理,是保障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师资队伍是核心资源

培养一批有能力、有特长的高校中青年美术教师,是激发美术教育活力的关键。

教师是院校的核心资源、基础力量。教师承担的任务,是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传播人文思想、道德理念,以自身价值观和学养影响学生的心灵塑造。今天的高等美术教育要求教师行为世范,完成好教学任务,同时也应做好科研、创作、设计,出新思想、新成果,还应成为树立明德自律的师风、带动求学上进的学风的一线践行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科研创作水平代表着办学效益和学术影响力。目前,一些院校原有专业特色、学科优势趋弱,一些综合性大学美术专业受师资和专业所限,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随着一批批上世纪40、50年代出生的资深教授退离岗位,各院校师资均处于迭代期。如果说2017年的“杏林撷英——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优秀学生作品邀请展”中的800余幅作品真实反映了各院校实际教学水准的话,那么从这些学生习作、创作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专业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作品质量差距,其背后体现出的是院校师资水准和学生基础水准的差异。而在2018年的“师坛锦瑟——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师优秀作品邀请展”中,各院校之间教师作品的水平差距则并不明显,不像学生作品那样高下立判。这虽可能是因各院校选送作品时注重追求题材、风格、形式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作者的专业基本功,也与以往教师作品多强调体现专业基础的单一要求有关,但整体而言,专业优势和特点在淡化则是不争的事实。

保持各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需要院校从师资抓起。当下美术院校常将教师分为不同类型,常年承担基础教学的教学型教师不如研究型、教研双跨型教师容易出成果、见效果,但这是院校需予以关注、投入和政策保护的“人梯”群体。

课程教材是基础支撑

课程、教材与教学方法相互关联,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向。

从学生培养来看,现有美术院校入学专业考试依然以划一方式进行,考前班的速成培训套路也几乎一成不变,有意于中国画、雕塑、油画、设计等专业的考生只能在同一考试形式下竞争入门。这导致进入一年级公共基础课修学或二年级专业基础训练时,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难以适时调整自己。注重历史传承脉络、具有明确专业方向或学术主张的工作室教学,在宽口径、厚基础的低年级教学之上,能够以多元格局,开启学生的艺术个性,培养创造型人才。

教学方面,由于目前国内美术院校的专业基础训练以写实方法的写生入手,因此形成并沿用了一套既定的素描造型、色彩训练方法,课程为此而设置,教材因此而编写,这无疑对能力参差的学生具有规范、校正基本训练的意义,但存在基础教材与课程相对缺少变化、缺乏跨专业新编教材介入、教学方法更新较慢等问题。故而,院校应主动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和对教学方法的探索。

另外,由于对创作教学可不可教、如何教存在不同观点,院校多年来缺失系统的创作课教材和基本方法导入,全凭辅导创作课的教师以自身实践经验带课,客观上导致学生对从基础、从生活到创作,或者以创作实践反向带动基础训练意义的认识不足,对创作的基本规律缺乏系统了解。其直接结果是,相当数量的学生独立结构、组合、创作一幅完整作品的能力低下。

欲推动院校创作涌现更多反映现实题材、现实生活、现实人物的好作品,必须从师资配置、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方面加以重视。以写实表现为主的现实主义美术创作形式在中国仍将拥有广泛需求,这就决定了富有价值的传统优势应予继承、坚守,并进一步得到创新发展。同时,对中国书画特有教学方法和艺术多样形式的研究、拓展训练应得到充分重视,而以反映现实生活题材为创作目标的实践也需要强化。

正是建立在对历史经验梳理回顾基础上的思考,才能对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和继续深化改革的方向做出合乎实际的判断,以便推出富有针对性的举措,如建立“以写实性造型训练为基础——以多样化形式拓展为路径——以创意性思维养成为方法——以一专多能实践研究为手段——以关注社会与生活为创作重点”的教学理念,并将教学目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中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与重组,最后通过有效组织实施教学,经过不断磨合调适,取得应有的效果。

于演员,“戏”比天大;于教师,“课”比天大。以学为本,以本科教学为本,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教育出人才通过成果体现,检验办学效益和水平的标准也在于此。

编辑:智羊
数字报
革故鼎新 未来可期——由全国高等美院系列邀请展思考美术教育
人民日报  作者:  2019-06-16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取得巨大发展和重要成就,每年为国家培养输送大批专业人才。整体而言,高等美术教育领域,办学规模、数量有了长足发展;办学层次、质量,横向与发达国家院校相比,呈稳步上升趋势,纵向与历史相比,今天的美术院校在一些方面保持着传统优势与特色,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则遭遇瓶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应全力推动新时代美术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统筹规划是重中之重

2017年以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邀集全国近50家高等美术院校,连续举办“杏林撷英——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优秀学生作品邀请展”“师坛锦瑟——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师优秀作品邀请展”“春华秋实——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优秀课程、教材邀请展”。展览定位在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美术教育成果,展示交流当下的教学状态,探讨切磋,以为历史留下可资回顾总结的文献。借展览呈现的实际效果、业内外舆论反响等,可回到美术教学的基本原点,对当下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一番深入思考。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对教育投入持续加大、教育领域信息化和数据化,以及人才流动日趋活跃、专业竞争日趋激烈,必须清醒认识到,部分美术院校出现教学同质化倾向,同一城市多个院校所设专业几乎相同,有的甚至不顾条件盲目筹建专业,造成学科设置重复,资源分散浪费。还有一些院校之间存在竞相上规模、上层次、比排名等现象,令院校长难以静下心来抓教学。因此,加强美术院校专业设置的统筹规划,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进行严格管理,是保障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师资队伍是核心资源

培养一批有能力、有特长的高校中青年美术教师,是激发美术教育活力的关键。

教师是院校的核心资源、基础力量。教师承担的任务,是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传播人文思想、道德理念,以自身价值观和学养影响学生的心灵塑造。今天的高等美术教育要求教师行为世范,完成好教学任务,同时也应做好科研、创作、设计,出新思想、新成果,还应成为树立明德自律的师风、带动求学上进的学风的一线践行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科研创作水平代表着办学效益和学术影响力。目前,一些院校原有专业特色、学科优势趋弱,一些综合性大学美术专业受师资和专业所限,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随着一批批上世纪40、50年代出生的资深教授退离岗位,各院校师资均处于迭代期。如果说2017年的“杏林撷英——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优秀学生作品邀请展”中的800余幅作品真实反映了各院校实际教学水准的话,那么从这些学生习作、创作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专业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作品质量差距,其背后体现出的是院校师资水准和学生基础水准的差异。而在2018年的“师坛锦瑟——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师优秀作品邀请展”中,各院校之间教师作品的水平差距则并不明显,不像学生作品那样高下立判。这虽可能是因各院校选送作品时注重追求题材、风格、形式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作者的专业基本功,也与以往教师作品多强调体现专业基础的单一要求有关,但整体而言,专业优势和特点在淡化则是不争的事实。

保持各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需要院校从师资抓起。当下美术院校常将教师分为不同类型,常年承担基础教学的教学型教师不如研究型、教研双跨型教师容易出成果、见效果,但这是院校需予以关注、投入和政策保护的“人梯”群体。

课程教材是基础支撑

课程、教材与教学方法相互关联,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向。

从学生培养来看,现有美术院校入学专业考试依然以划一方式进行,考前班的速成培训套路也几乎一成不变,有意于中国画、雕塑、油画、设计等专业的考生只能在同一考试形式下竞争入门。这导致进入一年级公共基础课修学或二年级专业基础训练时,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难以适时调整自己。注重历史传承脉络、具有明确专业方向或学术主张的工作室教学,在宽口径、厚基础的低年级教学之上,能够以多元格局,开启学生的艺术个性,培养创造型人才。

教学方面,由于目前国内美术院校的专业基础训练以写实方法的写生入手,因此形成并沿用了一套既定的素描造型、色彩训练方法,课程为此而设置,教材因此而编写,这无疑对能力参差的学生具有规范、校正基本训练的意义,但存在基础教材与课程相对缺少变化、缺乏跨专业新编教材介入、教学方法更新较慢等问题。故而,院校应主动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和对教学方法的探索。

另外,由于对创作教学可不可教、如何教存在不同观点,院校多年来缺失系统的创作课教材和基本方法导入,全凭辅导创作课的教师以自身实践经验带课,客观上导致学生对从基础、从生活到创作,或者以创作实践反向带动基础训练意义的认识不足,对创作的基本规律缺乏系统了解。其直接结果是,相当数量的学生独立结构、组合、创作一幅完整作品的能力低下。

欲推动院校创作涌现更多反映现实题材、现实生活、现实人物的好作品,必须从师资配置、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方面加以重视。以写实表现为主的现实主义美术创作形式在中国仍将拥有广泛需求,这就决定了富有价值的传统优势应予继承、坚守,并进一步得到创新发展。同时,对中国书画特有教学方法和艺术多样形式的研究、拓展训练应得到充分重视,而以反映现实生活题材为创作目标的实践也需要强化。

正是建立在对历史经验梳理回顾基础上的思考,才能对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和继续深化改革的方向做出合乎实际的判断,以便推出富有针对性的举措,如建立“以写实性造型训练为基础——以多样化形式拓展为路径——以创意性思维养成为方法——以一专多能实践研究为手段——以关注社会与生活为创作重点”的教学理念,并将教学目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中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与重组,最后通过有效组织实施教学,经过不断磨合调适,取得应有的效果。

于演员,“戏”比天大;于教师,“课”比天大。以学为本,以本科教学为本,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教育出人才通过成果体现,检验办学效益和水平的标准也在于此。

编辑:智羊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