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时评】读书日谈读书:无用与意义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啦。不消说,世界读书日的设立,大抵是为了号召鼓励大家多看点书。除了出于升学工作压力下“非读不可”式的读书,“作为一种爱好”层面上的读书跟吃榴莲其实是一样的,爱就爱,不爱就不爱,泾渭分明,一点都勉强不得。可是,读书,又跟吃榴莲不一样,因为读书一事,被赋予了很多标签。比如,读书代表着文化、修养、学历、素质、智商等,象征一种朴素而高雅的生活方式。如果说这些标签都是读书的光环,那其本质是什么?
读书是一种主要通过文字方式可穿越时空维度地对信息达成理解感知的过程。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近日发布了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现对比去年数据,阅读载体更多元,范围程度更大、阅读时间更长;很多省份也如法炮制,发布全省阅读数据,来跟国家层面的数据比一比;有些平台还在阅读日的活动上,加上了诸如最受欢迎的n本书发布的环节,好不热闹。热闹的背后,希望传递什么样的观念?人均阅读的时间比去年又长一点点的结论应该如何解读?
记得陈平原先生多次提及过,《阅读史》中有一幅摄于1940年伦敦大轰炸期间西伦敦荷兰屋图书馆的照片很感人,坍塌的图书馆,靠墙的书架并没倒下,瓦砾堆中,三个男子还在怡然自得地阅读。我们常常听长辈们念及他们年幼时想读书而不得的记忆,对一些名家“这是读书最好的时代”的言论亦是深信不疑,由此产生一种强烈的愧疚感,生在最优越的时代却没有把书读好。其实,那个时代,他们在没有的时候渴望有,在无选择时渴望有选择的空间;在这个时代,选择太多的时候,书海之中的迷茫,需要引航需要推荐,也不容易。可如果达成,并发散开去,每个个体朝着一个方向,向着知识海洋的黑暗更深处突破开去,自然就形成了一张更大的网,我们的视野就是一片更大的海。
对于读书,不爱的人自有借口,“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都忙的没有时间睡觉,焉有时间读书?”由此衍生的还有一个朴素的道理,“睡得久不代表睡得好”,读书也一样。对于阅读调查而言,可行性较高的调查维度,确实只能重点放在“阅读时长”,表面上无关质量,实际上又与质量相关。每个人在读书上多花一些时间,总归是好事。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依然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如果能够增加你内心深处对“读书一事”的一点好感和眷念,就足矣。(央广评论员 郑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