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福春
农历三月廿二是婆母(妈祖)节,也是雷州市杨家镇每年一逢的井尾坡圩日,又称“阴阳圩”。
兴趣所至,今年三月廿二,我约上几位朋友一大早从县城驱车前往井尾坡,约莫半个小时到达。只见从四面八方前来趁圩的人或骑摩托车,或开着手扶机和小四轮货车,装满各式各样的竹木制品。九点钟后,坡上早已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摆卖的大至竹床,小至水烟筒。林林总总,恰如竹器大展销。我们浏览了一圈,有农事用的竹筢、竹筛、簸箕、谷围,有居家用的竹床、竹椅,也有捕鱼用的竹筌、竹笥等。形状各异,做工精细,但也不乏造型简陋、做工粗糙的。
井尾坡面积达数百亩。说是圩,却没有一条街道,没有一间民房,正如雷歌所唱:“井尾有圩不开铺,单单搭棚遮毛露(露水)。”坡呈锅盖状,势若梯斜,无数坟茔散落四周,树木稀稀落落,是个日出蝉鸣、月落乌啼的地方。据记载,该圩存来已久,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井尾坡每年农历三月廿二日游“婆母”。此时恰逢农闲时节,方圆几十里的群众也来看热闹。一些商贩利用这个机会在坡上搭起帐篷,卖起了鸭子饭、鸭毑粽等小吃,更多的是竹器交易。每年一逢,即使在“文革”中也未中断,只是少了“婆母”巡游。“婆母”巡游至1979年才恢复,最鼎盛时坐轿达80多顶,舞狮队伍40多支,彩车几十辆,人数达3万多人。
何谓“阴阳圩”,坊间解释是阴间的鬼和阳间的人共趁一个圩。一位摆卖竹器的老者给我们讲起了一个传说:康熙年间,有一屠户在农历三月廿二日一大早挑猪肉到坡上卖,刚开档就有一人急匆匆过来买肉,要七斤七两,不多也不少。毕竟是开张头一单大生意,屠户即挥刀斩下一大块,一称刚好是七斤七两。屠户顿生疑窦,世上哪有这么巧的事?细听那人的声音有点怪异,阴气很重。可这天生意却空前的好,天刚亮猪肉全部卖光。待回到家里清点钱时,拣出那人付的一枚铜钱,很轻,扔到水里,居然浮在水面。屠户“啊”的一声,大惊失色。众人忙问何故。屠户便将早上奇遇告诉了乡亲。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纷纷认为那夜里买猪肉的人是阴间的鬼。自此,阴间的鬼也来趁圩的故事不胫而走,又经不断渲染,使井尾坡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阴阳圩”由此得名。
时近中午,各路游神队伍汇集井尾坡上。队伍前面是四人抬着的坐轿“婆母”,后面是扛旗擎牌的青年男女,身着统一色彩的古装。场面十分壮观。锣鼓声、唢呐声响彻半空。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落。彩旗飘飘,人影憧憧。为了遮日挡雨,摆摊的在坡上支起一张张遮阳伞,从高处眺望,恰如满坡色彩缤纷的野花。
这时,我们发现在一片稀稀落落的林子里,也有身着时尚光鲜的少男少女三五成群,在交头接语,有说有笑,他们把青春的气息融入这个古老的集圩中,构成另道风景线,应了当地一首民谣:“井尾竹器虫不蛀,圩日婚姻可白头。”
太阳西斜,坡上渐渐冷清下来。返家的人手提肩扛车载,个个满载而归。这里有个奇特的习俗,赶集的人回去至少买一件东西,忌空手而归,以图来年吉利。为这,我们同去的每人都买了至少一件竹器带回家。
编者按
本栏目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具有纪实性,以散文随笔为主,紧扣岭南文化。投稿请发至邮箱:hdjs@ycwb.com,并以“乡音征文”为邮件主题,个人信息请提供电话、身份证号。
统筹/胡文辉
(《一年一度“阴阳圩”》由金羊网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版权联系电话:020-87133589,8713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