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中国传统:当代摄影艺术新方向

来源:金羊网 作者:吕楠芳 发表时间:2019-03-31 16:41


“借山描景”当代摄影展3月22日在广州当代美术馆开幕 金羊网 记者宋金峪摄

金羊网 记者吕楠芳

1839年8月19日,摄影术在法国诞生。虽然摄影的历史并没有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门类的历史悠久,却在不到两百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从照相机的取景框中,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随着摄影技术在各种新媒体介质上的普及应用,传统的专业摄影似乎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关口:当代摄影向何处去?

3月22日,由知名艺术家、策展人、广州当代美术馆联席馆长王庆松主持策划的“借山描景”当代摄影展在广州当代美术馆开幕。在这次展览中,13位艺术家巧妙“挪用”中国传统山水画风格,通过摄影手法展现出他们眼里的“另类”山水景观——这也许是当代摄影艺术发展的新方向。

借山水抒情言志,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山水文学、山水绘画中“天人合一”的和谐与宁静引人入胜,即便在天地自然母体不复当年的21世纪,山水依然是中国艺术家最重要的文化基因。

3月22日在广州当代美术馆开幕的“借山描景”当代摄影展里,13位艺术家巧妙“挪用”传统山水画风格,通过摄影手法展现出他们眼里的“另类”山水景观——你看到的不是什么风光大片,而是艺术家对山水文化的玩味、缅怀或忧思。你能看到山水文化在当代艺术领域的“流变”,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和摄影艺术家们面对世相的千愁百绪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图景。

A

尝试、探索与思考

自古以来,中国的山水文化之所以如此之盛,既是天地景观的功劳,更离不开艺术家们“寄情山水”的“情”。

“情”者,情绪、情感、情怀、情操、情趣、性情也。不同的人面对风景,情有所不同,抒发出来,便显现出各人各异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水准。

王庆松策划“借山描景”当代摄影展,选取了13位艺术家的12组作品进行展示,他希望观众更多地关注艺术家倾注在作品中的情感,而不是具象的风景。

借山描景,借景抒情。展览中,艺术家们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传统山水绘画的表达方式,并以多元的创作手法描绘了他们心目中的山水景观——即便山水只剩下魂魄,也要让它跃然纸上。

“通过摄影回溯传统山水绘画,以一种新的纪实态度表达生活经历及所见,同时也是一种新的观看方式的尝试。”王庆松介绍,参展作品既是对过去的乡愁,及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进程的记录和发问,同时也是对当代风景摄影之边缘的新的探索。

王庆松坦言,这次展览绝不是模仿传统山水画的摄影作业,它要表达的是身处都市生活中的艺术家对山水景观、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B

像绣花针一样刺痛时代

“垃圾山”呈现出宋画美

在这次展出的作品中,知名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姚璐带来的三幅《中国景观》系列数码风景摄影作品,曾斩获多项国际大奖。这些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传统山水画的复制品,走近细看其中细节,才会发现所谓的山,其实是建筑工地上的垃圾山,它们被绿色防尘布所覆盖,连绵不绝。头戴安全帽的工人取代了士大夫和渔人樵夫,行走在“青山绿水”间,惊破了梦幻与想象。

姚璐用丑陋的内容营造出一种美的错觉,给人带来情感上的巨大冲击。防尘布作为一种新的审美(丑)对象,成为城市过度开发的符号。

“姚璐(对宋代绘画风格)的挪用激活了传统,但更重要的是激活了现实,激活了对于现实的认识与想象。”摄影评论家顾铮评价,姚璐与传统对话,醉翁之意却是在当下现在。

在展览开幕式现场,姚璐同记者讲起这个系列作品的创作经历,其实是边创作边思考的过程,最开始面对垃圾山和防尘布时,他想做的只是记录,记录中国人的喜新厌旧。后来,他慢慢发现,人们丢弃的不是垃圾,而是传统文化。作品仿宋画呈现出壮美的结构,意在探讨如何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重新考虑对传统文化拾起尊重和保护。

高楼如山的人造幻景

同样“另类”的山水图景出现在另一位参展艺术家杨泳梁的作品中。这位来自上海的年轻艺术家以摄影拼贴画著名,他的创作一直贯穿着对城市化的思考。此次展出他带来的《川流不息》等三件运用4K技术制作完成的影像装置作品,其中,全景山水被现代城市建筑和建设工地侵蚀殆尽,汩汩倾泻的瀑布与河流引导观众全情浸入这一人造幻境。在艺术家塑造的山水大观里,山不是山,而是层叠耸立的现代高楼,郁郁植被也由建筑起重机及电线杆替换,延续了杨泳梁独具个人风格的视觉语言。

“当代艺术不一定要追求轰轰烈烈,最好的效果是像绣花针一样持久地刺痛这个时代,引起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切和反思。”王庆松说。

C

像哲学家一样探讨永恒

以飞机舷窗为“画布”

来自广东肇庆的参展艺术家张兰坡是近年来活跃于摄影创作领域的新锐。这次展览中,张兰坡带来《一块玻璃》及《韶光》系列共三幅作品,通过摄影与绘画的融合,呈现出一幅幅直逼生命尽头的死亡图景。

在《一块玻璃》中,张兰坡以万米之上的飞机舷窗为“画布”,从透明的玻璃窗看出去,云海隔开了雾霾和红尘,但同时也充满了可以致死的低温和辐射。艺术家所要诉说的是,人们所向往的壮丽远景和诱人天宇,其实是无边的绝地,但好在我们有一块钢化玻璃,保护了知情者,也让不知情的虫儿们前赴后继地殒命其上,并不容置疑地将我们和世界一一剥离。

“归山”的悲剧力量

通过摄影艺术探讨生死、永恒的话题,艺术家颜长江和肖萱安联合创作的《归山》系列影像也是绕不开的佳作。

《归山》曾获2011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评委会特别奖。在这一系列作品中,艺术家让一个个野生动物标本包括豹子、鹤、猴、鹿等回归山林,但事实上它们早已失去生命,归山其实意同死亡。

生命有尽头,而天地亘古。《归山》内在的悲剧力量,首先蕴藏在艺术家放置动物标本这一行为艺术中,其次在于艺术家对动物回归后的场景进行拍摄——当动物们以标本的形式回归大自然,它们已然超越了时间,获得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永生。

在颜长江看来,《归山》想要说的就是重回人类的本源,而且是站在一个巨大的空间和永恒的时间里去思考人的走向的问题。

摄影评论家藏策认为《归山》这组影像,超越了再现的层面,也超越了图像本身,而成为了哲学家伽达默尔所指称的“象征”。

对话

王庆松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摄影艺术家,韩国综合艺术大学客座教授,成都当代影像馆艺术总监。组织策划首届和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曾参加上海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韩国光州双年展、伊斯坦布尔双年展。作品被纽约MoMA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盖蒂美术馆、英国V&A、日本森美术馆等40多家国内外知名美术馆和基金会收藏。

王庆松:

在影像中加入个人情感

金羊网:这次展览是广州当代美术馆摄影中心的开馆首展,您是如何想到“借山描景”这个主题的?

王庆松:这个是我们多方讨论的结果,广州当代美术馆位置优越,就处在广州城市CBD核心,如何利用这么好的地方,做一个对大众有益而又凸显艺术性的摄影展,我们从去年底开始筹划。“借山描景”这个主题想必很多人都容易接受,中国人对山水是有情感的,无论是传统绘画也好,文学也好,山水人文,借山水抒情,是一个传统的脉络。当代影像艺术当然绕不开这个文脉。艺术家们在作品中抒发各种情感,包括对城市化的思考、对山水景观退化的失落、对传统文化的守望等等,通过一种景去描述自己的一种心情,而不是普通意义的风光照。

金羊网:展览的作品多少都有点仿传统山水画的痕迹,这种艺术表达手法如何超越形式抵达思想?

王庆松:首先,艺术家对景观一定要有感情,要有真切的感受。如果仅仅是一种形式化、作业式的表达就没意思了。摄影很现实,这意味着影像作品要达到艺术的高度就必须加入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趣味,否则的话,摄影还不如绘画、观念艺术的效果来得直接。

金羊网:印象中广州很少见这样高水准的摄影展,作为策展人,您对展览的效果有什么期待?

王庆松:这次展览我们和艺术家们积极合作,用主观的态度摒弃了大众对具象事物传统客观的认知,呈现出悠远而现实的作品,以及山水与城市景观的超现实表达。把这个展览放在位于集商业和文化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都市中心的广州当代美术馆,就是希望能极大地活跃本地摄影文化气氛,和民众产生互动链接,推动广州当代影像艺术的发展。

编辑:白茶
数字报
“挪用”中国传统:当代摄影艺术新方向
金羊网  作者:吕楠芳  2019-03-31


“借山描景”当代摄影展3月22日在广州当代美术馆开幕 金羊网 记者宋金峪摄

金羊网 记者吕楠芳

1839年8月19日,摄影术在法国诞生。虽然摄影的历史并没有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门类的历史悠久,却在不到两百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从照相机的取景框中,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随着摄影技术在各种新媒体介质上的普及应用,传统的专业摄影似乎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关口:当代摄影向何处去?

3月22日,由知名艺术家、策展人、广州当代美术馆联席馆长王庆松主持策划的“借山描景”当代摄影展在广州当代美术馆开幕。在这次展览中,13位艺术家巧妙“挪用”中国传统山水画风格,通过摄影手法展现出他们眼里的“另类”山水景观——这也许是当代摄影艺术发展的新方向。

借山水抒情言志,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山水文学、山水绘画中“天人合一”的和谐与宁静引人入胜,即便在天地自然母体不复当年的21世纪,山水依然是中国艺术家最重要的文化基因。

3月22日在广州当代美术馆开幕的“借山描景”当代摄影展里,13位艺术家巧妙“挪用”传统山水画风格,通过摄影手法展现出他们眼里的“另类”山水景观——你看到的不是什么风光大片,而是艺术家对山水文化的玩味、缅怀或忧思。你能看到山水文化在当代艺术领域的“流变”,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和摄影艺术家们面对世相的千愁百绪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图景。

A

尝试、探索与思考

自古以来,中国的山水文化之所以如此之盛,既是天地景观的功劳,更离不开艺术家们“寄情山水”的“情”。

“情”者,情绪、情感、情怀、情操、情趣、性情也。不同的人面对风景,情有所不同,抒发出来,便显现出各人各异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水准。

王庆松策划“借山描景”当代摄影展,选取了13位艺术家的12组作品进行展示,他希望观众更多地关注艺术家倾注在作品中的情感,而不是具象的风景。

借山描景,借景抒情。展览中,艺术家们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传统山水绘画的表达方式,并以多元的创作手法描绘了他们心目中的山水景观——即便山水只剩下魂魄,也要让它跃然纸上。

“通过摄影回溯传统山水绘画,以一种新的纪实态度表达生活经历及所见,同时也是一种新的观看方式的尝试。”王庆松介绍,参展作品既是对过去的乡愁,及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进程的记录和发问,同时也是对当代风景摄影之边缘的新的探索。

王庆松坦言,这次展览绝不是模仿传统山水画的摄影作业,它要表达的是身处都市生活中的艺术家对山水景观、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B

像绣花针一样刺痛时代

“垃圾山”呈现出宋画美

在这次展出的作品中,知名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姚璐带来的三幅《中国景观》系列数码风景摄影作品,曾斩获多项国际大奖。这些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传统山水画的复制品,走近细看其中细节,才会发现所谓的山,其实是建筑工地上的垃圾山,它们被绿色防尘布所覆盖,连绵不绝。头戴安全帽的工人取代了士大夫和渔人樵夫,行走在“青山绿水”间,惊破了梦幻与想象。

姚璐用丑陋的内容营造出一种美的错觉,给人带来情感上的巨大冲击。防尘布作为一种新的审美(丑)对象,成为城市过度开发的符号。

“姚璐(对宋代绘画风格)的挪用激活了传统,但更重要的是激活了现实,激活了对于现实的认识与想象。”摄影评论家顾铮评价,姚璐与传统对话,醉翁之意却是在当下现在。

在展览开幕式现场,姚璐同记者讲起这个系列作品的创作经历,其实是边创作边思考的过程,最开始面对垃圾山和防尘布时,他想做的只是记录,记录中国人的喜新厌旧。后来,他慢慢发现,人们丢弃的不是垃圾,而是传统文化。作品仿宋画呈现出壮美的结构,意在探讨如何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重新考虑对传统文化拾起尊重和保护。

高楼如山的人造幻景

同样“另类”的山水图景出现在另一位参展艺术家杨泳梁的作品中。这位来自上海的年轻艺术家以摄影拼贴画著名,他的创作一直贯穿着对城市化的思考。此次展出他带来的《川流不息》等三件运用4K技术制作完成的影像装置作品,其中,全景山水被现代城市建筑和建设工地侵蚀殆尽,汩汩倾泻的瀑布与河流引导观众全情浸入这一人造幻境。在艺术家塑造的山水大观里,山不是山,而是层叠耸立的现代高楼,郁郁植被也由建筑起重机及电线杆替换,延续了杨泳梁独具个人风格的视觉语言。

“当代艺术不一定要追求轰轰烈烈,最好的效果是像绣花针一样持久地刺痛这个时代,引起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切和反思。”王庆松说。

C

像哲学家一样探讨永恒

以飞机舷窗为“画布”

来自广东肇庆的参展艺术家张兰坡是近年来活跃于摄影创作领域的新锐。这次展览中,张兰坡带来《一块玻璃》及《韶光》系列共三幅作品,通过摄影与绘画的融合,呈现出一幅幅直逼生命尽头的死亡图景。

在《一块玻璃》中,张兰坡以万米之上的飞机舷窗为“画布”,从透明的玻璃窗看出去,云海隔开了雾霾和红尘,但同时也充满了可以致死的低温和辐射。艺术家所要诉说的是,人们所向往的壮丽远景和诱人天宇,其实是无边的绝地,但好在我们有一块钢化玻璃,保护了知情者,也让不知情的虫儿们前赴后继地殒命其上,并不容置疑地将我们和世界一一剥离。

“归山”的悲剧力量

通过摄影艺术探讨生死、永恒的话题,艺术家颜长江和肖萱安联合创作的《归山》系列影像也是绕不开的佳作。

《归山》曾获2011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评委会特别奖。在这一系列作品中,艺术家让一个个野生动物标本包括豹子、鹤、猴、鹿等回归山林,但事实上它们早已失去生命,归山其实意同死亡。

生命有尽头,而天地亘古。《归山》内在的悲剧力量,首先蕴藏在艺术家放置动物标本这一行为艺术中,其次在于艺术家对动物回归后的场景进行拍摄——当动物们以标本的形式回归大自然,它们已然超越了时间,获得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永生。

在颜长江看来,《归山》想要说的就是重回人类的本源,而且是站在一个巨大的空间和永恒的时间里去思考人的走向的问题。

摄影评论家藏策认为《归山》这组影像,超越了再现的层面,也超越了图像本身,而成为了哲学家伽达默尔所指称的“象征”。

对话

王庆松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摄影艺术家,韩国综合艺术大学客座教授,成都当代影像馆艺术总监。组织策划首届和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曾参加上海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韩国光州双年展、伊斯坦布尔双年展。作品被纽约MoMA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盖蒂美术馆、英国V&A、日本森美术馆等40多家国内外知名美术馆和基金会收藏。

王庆松:

在影像中加入个人情感

金羊网:这次展览是广州当代美术馆摄影中心的开馆首展,您是如何想到“借山描景”这个主题的?

王庆松:这个是我们多方讨论的结果,广州当代美术馆位置优越,就处在广州城市CBD核心,如何利用这么好的地方,做一个对大众有益而又凸显艺术性的摄影展,我们从去年底开始筹划。“借山描景”这个主题想必很多人都容易接受,中国人对山水是有情感的,无论是传统绘画也好,文学也好,山水人文,借山水抒情,是一个传统的脉络。当代影像艺术当然绕不开这个文脉。艺术家们在作品中抒发各种情感,包括对城市化的思考、对山水景观退化的失落、对传统文化的守望等等,通过一种景去描述自己的一种心情,而不是普通意义的风光照。

金羊网:展览的作品多少都有点仿传统山水画的痕迹,这种艺术表达手法如何超越形式抵达思想?

王庆松:首先,艺术家对景观一定要有感情,要有真切的感受。如果仅仅是一种形式化、作业式的表达就没意思了。摄影很现实,这意味着影像作品要达到艺术的高度就必须加入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趣味,否则的话,摄影还不如绘画、观念艺术的效果来得直接。

金羊网:印象中广州很少见这样高水准的摄影展,作为策展人,您对展览的效果有什么期待?

王庆松:这次展览我们和艺术家们积极合作,用主观的态度摒弃了大众对具象事物传统客观的认知,呈现出悠远而现实的作品,以及山水与城市景观的超现实表达。把这个展览放在位于集商业和文化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都市中心的广州当代美术馆,就是希望能极大地活跃本地摄影文化气氛,和民众产生互动链接,推动广州当代影像艺术的发展。

编辑:白茶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