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根遗址建起城市公园

来源:光明网 作者:侯莎莎 发表时间:2019-03-15 16:43

中国植树节已设立40年。今日的北京,绿拥翠绕。而在本世纪初,北京城市中心区绿茵相当不足,北京提出“向城市中心要绿地”。皇城根遗址公园无疑是其中的一个佳作。这处在原本明清皇城东墙所在位置上建起的公园,不仅绿化了环境,还延续了北京古城的一些历史文脉。

1 城中心何以“奢侈”建公园?

上个世纪末,作为一个人口稠密的特大城市,北京缺少公共绿地。特别是城市的中心区,更是难见绿茵。据1998年的统计,当时市中心的东城、西城、崇文和宣武四个区,绿化覆盖率仅为27%,人均公共绿地不足4平方米。

有人测算过,城市中的一亩绿地能够提供800人一天需要的氧气。没有绿地,城市就等于没有“肺”。老百姓需要优美的环境,现代化需要绿色文明,市委市政府决心来个大刀阔斧的突破。

1999年初,首都绿化委员会第18次会议提出,力争用两年的时间,使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0%,然后进一步达到35%以上。每个区都要建一块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绿地。

城市建绿的攻坚战就此打响。在城市中心地带,一场大规模的建绿造绿行动迅速铺开。(2001年9月26日《北京日报》1版,《绝胜烟柳满“皇都”》)

2001年4月,皇城根遗址公园破土动工,同年9月建成开园。工程总投资8.5亿元,拆迁居民900多户、单位270个,换土60000立方米。

这里可以算得上是离祖国“心脏”位置最近的一处大型都市园林了。公园位于紫禁城和王府井之间的一段狭长地带,原本是历史上明清皇城东墙所在的位置。

公园北起平安大街,南至长安街,长约2.8公里,平均宽度约30米,是北京城区内建的第一个带状公园,在京城绿化工程上可谓独树一帜。

这道城市“绿带”上,景观四季更迭。

“梅兰春雨”是春的体现,杏梅、白玉兰用花的语言报道春的来临,而垂柳的柳丝轻荡在花海之中,给北京的春天带来一丝绿意;“御泉夏爽”给京城的夏季添一缕清凉,它是利用灯市口和五四大街间的地势高差,做成一个叠水涌泉,以流水突出动感;“银枫秋色”是最具北京韵味和特点的景致,北京向以秋色最美,这一景观由淡黄的银杏、火红的元宝枫,绘制出秋的色彩、秋的气势;而“松竹冬翠”则用数百棵常绿树和青竹,配以浅黄、暗红的地棠等花灌木组合,以花灌木枝条的柔和雅致反衬出松竹的坚挺苍翠。

2 唤起对“皇城”的回忆

北京的老城有“三圈半”,中心是紫禁城,也就是故宫;第二圈是皇城;再外面一圈是内城,安定门、德胜门、阜成门、朝阳门等都“把着”内城的边儿;所谓“半圈”就是南边的永定门、广安门。

皇城有四个门:南门是天安门,北门是地安门,东边叫东安门,西边叫西安门。

民国时期,因市政工程的需要,皇城城墙被陆续拆毁,只留下南面的一段,即天安门城楼东侧至南河沿大街路口以及天安门西侧至府右街路口一线矗立着的“天安门红墙”,其他三面的皇城墙都已无存,四个皇城门中,也仅存南边的天安门。

进入新世纪,北京人十个有九个已不知道所谓的“皇城根”原本在哪儿。

2000年随着王府井大街二期工程的进行,施工中发现了皇城东墙的多处遗址。北京市政府决定在明皇城东城墙的遗址上建立皇城根遗址公园。(2017年7月31日《北京晚报》33版至34版,《故宫东侧老街区》)

皇城根遗址公园犹如打造了一条“时空隧道”,唤起人们对北京皇城的回忆。

遗址公园北端有一段25米长的城墙,是在原址上复建,“皇城根遗址公园”七个大字熠熠生辉。公园南端有一个面积300平方米的下沉广场,中间有一座“金石图”,天然巨石环抱通透的明清皇城地图,清晰再现古都风貌。

“时空隧道”中的9座雕塑和浮雕也成为公园的一大特色。雕塑“时空对话”表现了历史和现代的强烈对比,一位穿着入时的女青年端坐在长椅上,胸前挂着一个小巧玲珑的手机,膝上放着打开的笔记本电脑。长椅后一位身穿长袍、头戴瓜皮帽的清代老者,手持一把纸扇,茫然好奇地看着电脑。五四大街的交叉口,有一座高4.5米、重4吨的大型雕塑“翻开历史新的一页”,雕塑的造型像一面旗帜,也酷似一本打开的书,上面采用浮雕的形式,刻画着五四时期的革命先驱。(2001年9月7日《北京日报》1版,《出了家门进花园》)

以一道古墙为依托,形成了北京首个带状城市中心花园,既保护了古迹,恢复早已湮没的历史景观,又结合现代园林艺术,营造了崭新的城市景观,这堪称一种创造性的文物保护。(2002年12月9日《北京日报》1版,《故国神游宫阙在》)

3 为何没有恢复整条皇城东墙?

修建皇城根遗址公园时,皇城东墙和皇城北墙转角的地方在平安大街的交通干道上;南拐角在贵宾楼前,已经无法展现。公园选取了东安门、中法大学等节点,在原址上复建小段城墙,并挖掘出部分地下墙基遗存以供展示。

谈及为何没有恢复整条皇城东墙,当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王世仁谈道,“此次复建并未把这条古城墙完全都恢复,因为那样做就把王府井和故宫隔断了,而且已经有保留比较完整的南墙了。”

皇城根遗址公园是王府井三期工程九大项目中的一个。王世仁特别强调,王府井地区的文化建设中不造任何假古董,由于这一带遗迹非常多,并且各个时期的都有,像老舍故居、北大红楼、中法大学、首都剧场、明清城墙等众多遗迹都汇聚于此,希望这些遗迹处于哪段历史,就反映哪段历史,凡是历史建筑都原样保护,把真正的历史挖掘出来,真实地展现出来。(2001年4月3日《北京日报》9版,《皇城根遗址公园破土》)

4 考古发现城墙是斜的

在皇城根遗址公园考古过程中,有一些有意思的发现,公园规划根据这些考古发现及时进行了修正。

2001年4月,皇城根遗址公园考古勘探发现,明皇城东墙走势与原来人们猜测的并不一样,其走向紧邻东黄城根南、北街西侧步行道。古城墙不是正南正北走向,而是略呈西北至东南。同时,考古人员还确定了东皇城墙的基础是由夯土和砖砌放脚筑成。

而当时正在施工的皇城根遗址公园,其规划方案中的遗址展示部分是根据资料记载确定的,将古城墙位置规划在了河沿大街和东黄城根大街中间。

另外,在东安门北侧至平安大街沿线,考古人员在挖设的5个探沟内,都发现了皇城墙的基础。其中,在东黄城根南大街中国船检白楼附近的探沟内,还出土了完整的明代城砖。记者在现场看到,四五米深的土坑内,截面土质十分杂乱,靠下的部分叠压着夯土和呈倒置梯形的沟槽。据考古人员介绍,由此可以勘察出古城墙基础的建筑构造和城墙基础的实际宽度。同时也发现了古城墙西侧地势原本比东侧低,在修筑城墙时是经过垫土取平的。

考古人员还在东安门遗址南、北方向各发现了一处砖砌墩台,两者相距约39米。从当时的发掘情况看,已不可能再有同类遗迹出土。南侧墩台的北面经初步勘探,可能还建有另一个墩台。由此推断已发现的两处墩台很可能是东安门西北及西南角的柱础基础。(2001年4月11日《北京日报》8版,《明皇城东城墙是斜的》)

5 入选市民最爱的北京“新八景”

皇城根南街的居民们是遗址公园最直接的受益者。

“从来没觉得这么敞亮,家门口就是个大花园,出气都觉得顺畅了!”公园开园几个月后,东城区灯市口西街38楼居民娄明杰告诉记者,“再过一年(我)就满七十了,在皇城根边上生活了40多年,眼瞧着住家周围一天天变化。”娄明杰还记得,上世纪50年代时每年八月十五,这条街上就搞展销会,上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食品一条街,沿街店铺渐渐把路边都占上了。再往后,灯市西口到沙滩南口慢慢成了农贸市场,卖鸡卖鱼的腥臭味叫人没法开窗户。楼里居民还最怕刮大风,旁边的小煤厂到处扬煤尘。

“今年4月份街道说,要拆迁建公园。邻里们一面高兴,一面也担心,这么好的地段真能舍得铺成绿地?嘿,短短5个月还真就起了一座漂亮的公园。”

“现在出了家门进公园,那是什么感觉!晨练再也不用到两站地外的景山、北海去了,出了家门就有鸟语花香,就是绿树成荫,老百姓能不拍巴掌嘛!每天早晨我和老哥儿几个就顺着皇城根遗址公园溜达,一直到平安大街才往回返,走累了就在路边的长椅歇一下脚,看看扭秧歌的、练剑的、遛鸟的。自打家门口有了公园,街坊邻居们都出来了。”“人们都说皇城根遗址公园现在人气越来越旺。”(2001年12月21日《北京日报》1版,《家门口就是个大花园》)

当年,开园仅两个多月的皇城根遗址公园,就和中国科技馆、中华世纪坛、大运村、四环路、东方广场、朝阳公园、北京野生动物园一起,被万名京城晚报读者评选为最喜爱的北京“新八景”,与过去的“燕京八景”相互呼应,相得益彰。(2001年11月21日《北京日报》7版,《入选北京“新八景”》)

在2002年的本市首届精品公园评选中,皇城根遗址公园从全市160多个参评公园中脱颖而出,最终入选“十大精品公园”。(侯莎莎)

编辑:Giabun
数字报
皇城根遗址建起城市公园
光明网  作者:侯莎莎  2019-03-15

中国植树节已设立40年。今日的北京,绿拥翠绕。而在本世纪初,北京城市中心区绿茵相当不足,北京提出“向城市中心要绿地”。皇城根遗址公园无疑是其中的一个佳作。这处在原本明清皇城东墙所在位置上建起的公园,不仅绿化了环境,还延续了北京古城的一些历史文脉。

1 城中心何以“奢侈”建公园?

上个世纪末,作为一个人口稠密的特大城市,北京缺少公共绿地。特别是城市的中心区,更是难见绿茵。据1998年的统计,当时市中心的东城、西城、崇文和宣武四个区,绿化覆盖率仅为27%,人均公共绿地不足4平方米。

有人测算过,城市中的一亩绿地能够提供800人一天需要的氧气。没有绿地,城市就等于没有“肺”。老百姓需要优美的环境,现代化需要绿色文明,市委市政府决心来个大刀阔斧的突破。

1999年初,首都绿化委员会第18次会议提出,力争用两年的时间,使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0%,然后进一步达到35%以上。每个区都要建一块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绿地。

城市建绿的攻坚战就此打响。在城市中心地带,一场大规模的建绿造绿行动迅速铺开。(2001年9月26日《北京日报》1版,《绝胜烟柳满“皇都”》)

2001年4月,皇城根遗址公园破土动工,同年9月建成开园。工程总投资8.5亿元,拆迁居民900多户、单位270个,换土60000立方米。

这里可以算得上是离祖国“心脏”位置最近的一处大型都市园林了。公园位于紫禁城和王府井之间的一段狭长地带,原本是历史上明清皇城东墙所在的位置。

公园北起平安大街,南至长安街,长约2.8公里,平均宽度约30米,是北京城区内建的第一个带状公园,在京城绿化工程上可谓独树一帜。

这道城市“绿带”上,景观四季更迭。

“梅兰春雨”是春的体现,杏梅、白玉兰用花的语言报道春的来临,而垂柳的柳丝轻荡在花海之中,给北京的春天带来一丝绿意;“御泉夏爽”给京城的夏季添一缕清凉,它是利用灯市口和五四大街间的地势高差,做成一个叠水涌泉,以流水突出动感;“银枫秋色”是最具北京韵味和特点的景致,北京向以秋色最美,这一景观由淡黄的银杏、火红的元宝枫,绘制出秋的色彩、秋的气势;而“松竹冬翠”则用数百棵常绿树和青竹,配以浅黄、暗红的地棠等花灌木组合,以花灌木枝条的柔和雅致反衬出松竹的坚挺苍翠。

2 唤起对“皇城”的回忆

北京的老城有“三圈半”,中心是紫禁城,也就是故宫;第二圈是皇城;再外面一圈是内城,安定门、德胜门、阜成门、朝阳门等都“把着”内城的边儿;所谓“半圈”就是南边的永定门、广安门。

皇城有四个门:南门是天安门,北门是地安门,东边叫东安门,西边叫西安门。

民国时期,因市政工程的需要,皇城城墙被陆续拆毁,只留下南面的一段,即天安门城楼东侧至南河沿大街路口以及天安门西侧至府右街路口一线矗立着的“天安门红墙”,其他三面的皇城墙都已无存,四个皇城门中,也仅存南边的天安门。

进入新世纪,北京人十个有九个已不知道所谓的“皇城根”原本在哪儿。

2000年随着王府井大街二期工程的进行,施工中发现了皇城东墙的多处遗址。北京市政府决定在明皇城东城墙的遗址上建立皇城根遗址公园。(2017年7月31日《北京晚报》33版至34版,《故宫东侧老街区》)

皇城根遗址公园犹如打造了一条“时空隧道”,唤起人们对北京皇城的回忆。

遗址公园北端有一段25米长的城墙,是在原址上复建,“皇城根遗址公园”七个大字熠熠生辉。公园南端有一个面积300平方米的下沉广场,中间有一座“金石图”,天然巨石环抱通透的明清皇城地图,清晰再现古都风貌。

“时空隧道”中的9座雕塑和浮雕也成为公园的一大特色。雕塑“时空对话”表现了历史和现代的强烈对比,一位穿着入时的女青年端坐在长椅上,胸前挂着一个小巧玲珑的手机,膝上放着打开的笔记本电脑。长椅后一位身穿长袍、头戴瓜皮帽的清代老者,手持一把纸扇,茫然好奇地看着电脑。五四大街的交叉口,有一座高4.5米、重4吨的大型雕塑“翻开历史新的一页”,雕塑的造型像一面旗帜,也酷似一本打开的书,上面采用浮雕的形式,刻画着五四时期的革命先驱。(2001年9月7日《北京日报》1版,《出了家门进花园》)

以一道古墙为依托,形成了北京首个带状城市中心花园,既保护了古迹,恢复早已湮没的历史景观,又结合现代园林艺术,营造了崭新的城市景观,这堪称一种创造性的文物保护。(2002年12月9日《北京日报》1版,《故国神游宫阙在》)

3 为何没有恢复整条皇城东墙?

修建皇城根遗址公园时,皇城东墙和皇城北墙转角的地方在平安大街的交通干道上;南拐角在贵宾楼前,已经无法展现。公园选取了东安门、中法大学等节点,在原址上复建小段城墙,并挖掘出部分地下墙基遗存以供展示。

谈及为何没有恢复整条皇城东墙,当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王世仁谈道,“此次复建并未把这条古城墙完全都恢复,因为那样做就把王府井和故宫隔断了,而且已经有保留比较完整的南墙了。”

皇城根遗址公园是王府井三期工程九大项目中的一个。王世仁特别强调,王府井地区的文化建设中不造任何假古董,由于这一带遗迹非常多,并且各个时期的都有,像老舍故居、北大红楼、中法大学、首都剧场、明清城墙等众多遗迹都汇聚于此,希望这些遗迹处于哪段历史,就反映哪段历史,凡是历史建筑都原样保护,把真正的历史挖掘出来,真实地展现出来。(2001年4月3日《北京日报》9版,《皇城根遗址公园破土》)

4 考古发现城墙是斜的

在皇城根遗址公园考古过程中,有一些有意思的发现,公园规划根据这些考古发现及时进行了修正。

2001年4月,皇城根遗址公园考古勘探发现,明皇城东墙走势与原来人们猜测的并不一样,其走向紧邻东黄城根南、北街西侧步行道。古城墙不是正南正北走向,而是略呈西北至东南。同时,考古人员还确定了东皇城墙的基础是由夯土和砖砌放脚筑成。

而当时正在施工的皇城根遗址公园,其规划方案中的遗址展示部分是根据资料记载确定的,将古城墙位置规划在了河沿大街和东黄城根大街中间。

另外,在东安门北侧至平安大街沿线,考古人员在挖设的5个探沟内,都发现了皇城墙的基础。其中,在东黄城根南大街中国船检白楼附近的探沟内,还出土了完整的明代城砖。记者在现场看到,四五米深的土坑内,截面土质十分杂乱,靠下的部分叠压着夯土和呈倒置梯形的沟槽。据考古人员介绍,由此可以勘察出古城墙基础的建筑构造和城墙基础的实际宽度。同时也发现了古城墙西侧地势原本比东侧低,在修筑城墙时是经过垫土取平的。

考古人员还在东安门遗址南、北方向各发现了一处砖砌墩台,两者相距约39米。从当时的发掘情况看,已不可能再有同类遗迹出土。南侧墩台的北面经初步勘探,可能还建有另一个墩台。由此推断已发现的两处墩台很可能是东安门西北及西南角的柱础基础。(2001年4月11日《北京日报》8版,《明皇城东城墙是斜的》)

5 入选市民最爱的北京“新八景”

皇城根南街的居民们是遗址公园最直接的受益者。

“从来没觉得这么敞亮,家门口就是个大花园,出气都觉得顺畅了!”公园开园几个月后,东城区灯市口西街38楼居民娄明杰告诉记者,“再过一年(我)就满七十了,在皇城根边上生活了40多年,眼瞧着住家周围一天天变化。”娄明杰还记得,上世纪50年代时每年八月十五,这条街上就搞展销会,上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食品一条街,沿街店铺渐渐把路边都占上了。再往后,灯市西口到沙滩南口慢慢成了农贸市场,卖鸡卖鱼的腥臭味叫人没法开窗户。楼里居民还最怕刮大风,旁边的小煤厂到处扬煤尘。

“今年4月份街道说,要拆迁建公园。邻里们一面高兴,一面也担心,这么好的地段真能舍得铺成绿地?嘿,短短5个月还真就起了一座漂亮的公园。”

“现在出了家门进公园,那是什么感觉!晨练再也不用到两站地外的景山、北海去了,出了家门就有鸟语花香,就是绿树成荫,老百姓能不拍巴掌嘛!每天早晨我和老哥儿几个就顺着皇城根遗址公园溜达,一直到平安大街才往回返,走累了就在路边的长椅歇一下脚,看看扭秧歌的、练剑的、遛鸟的。自打家门口有了公园,街坊邻居们都出来了。”“人们都说皇城根遗址公园现在人气越来越旺。”(2001年12月21日《北京日报》1版,《家门口就是个大花园》)

当年,开园仅两个多月的皇城根遗址公园,就和中国科技馆、中华世纪坛、大运村、四环路、东方广场、朝阳公园、北京野生动物园一起,被万名京城晚报读者评选为最喜爱的北京“新八景”,与过去的“燕京八景”相互呼应,相得益彰。(2001年11月21日《北京日报》7版,《入选北京“新八景”》)

在2002年的本市首届精品公园评选中,皇城根遗址公园从全市160多个参评公园中脱颖而出,最终入选“十大精品公园”。(侯莎莎)

编辑:Giabun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