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盒:方寸之上 满载中国趣味岭南工艺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卜松竹 发表时间:2019-03-15 15:20

银锤胎人物竹纹名片盒广东省博物馆藏

广州外销传奇

名片这种小东西,随着手机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渐渐地有点儿要成为历史文物的意思。你在旅游时淘的那些各式各样的漂亮名片夹,是不是也都不知丢到哪个角落里去了呢?别急,不妨挑些漂亮的先收好,没准哪一天,它们就和那些一两百年前的“老前辈们”一样,进了博物馆或者其他收藏机构。

真的,在广州各家博物馆的展品柜和储藏室中,能看到不少漂亮的名片夹,有银的,有檀香木的,有象牙的。作为一种社交工具,人们在小小的名片盒上可是花了不少心思呢。

清代象牙雕人物纹名片盒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最早外销名片盒

出自西关银匠之手

名片是向别人介绍自己姓名、职业、身份等信息的小卡片,在东西方的历史都很悠久。根据学者们的梳理,中国古代名片的发展史大致是这样:先秦至西汉时期称为“谒”,在东汉以后,谒的使用逐渐减少,“刺”的使用逐渐增多(“谒”主要是请求接见,“刺”多是通报姓名,二者质地均为竹、木);东汉,刺逐渐变为纸制;唐代,刺的名称逐渐变更为名刺、名帖和名纸等;元以后,名刺得到进一步演变,种类繁多;明清两朝流行的名帖主要有请帖、揭帖、说帖、副启、拜帖等;19世纪初,随着西人东来,西方近代印刷技术和一些生活、社交习惯传入中国,西式名片慢慢在中国发展,中国进入中式名刺和西式名片并行时期;辛亥革命后,西式名片得到流行和普及。但目前在个别地区,一些如订婚等庄重的场合,重视传统的老辈人还是会依照严格规范手写名帖。不过今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已经习惯采用电子名片的形式,通过移动端和云端,来保存和转移社交信息。很多人出门渐渐不带名片了。

18世纪末至19世纪,随着社交的需要,名片在欧美社会的社交圈内广泛使用。当时也正好是东西方交往的一个关键时期。从名片使用的内容到形式,双方都有互相影响的地方,这也就促成了名片盒这种小而重要的物件的工艺发展和贸易繁荣。在当时“中国风”的熏染下,西方市场不仅对茶叶、丝绸、陶瓷等大宗商品感兴趣,也对折扇、写真画、名片盒等小东西着迷。它们成为彰显绅士淑女时尚品位和审美意趣的外部象征,成了时刻不离身的标准配饰。

据东莞鸦片战争博物馆学者许鹏的说法,由于银器在欧洲使用广泛,所以银质名片盒最早开始出现。广东省博物馆在其广东外销品大展中也有这样的说法:“银是最早被采用制作名片盒的材质,名片盒底部隐蔽处常常刻有匠名、店号、成色等印记。”

欧洲人Osmond Tiffany在1844年的日记中,曾提及他参观当时靖远街一间银器店的情况:“店铺的银匠能制造任何物品……有着精致华丽的花纹的盒子,或是名片盒,就是这些银匠的得意之作。”

19世纪象牙开光人物名片盒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小小名片盒

荟萃广州高超繁杂工艺

精美名片盒的出现,实际和18世纪到19世纪欧洲崇尚浮华装饰的风潮关系密切。当时的绅士淑女们,但凡在公众场所展示的所有物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加以精心的装潢和设计。即以名片来说,与中国传统格式严格、统一的名帖不同,西式名片盒在外观上更加多样繁复。它们设计精美,纸质考究,内容既有手写,又有版印,有的还以图案装饰。自然地,名片盒需要与之相配合。于是,大量外形纤巧,材质多样,精致优雅,集铸造、雕刻、镶嵌、绘画等艺术于一身的名片盒,出现了。它们与中国传统习惯采用的织绣“名片夹”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地收藏的那一时期名片盒代表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贝雕、漆作、檀香木等各种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材料制作的名片盒,而且做工极为精细。比如一件曾经在拍卖市场上拍出数万元高价的老名片盒,采用银花丝掐丝编制工艺——先以粗银丝编成框架,后以极细银花丝编织成各种造型焊接于框架之上;盒体主纹饰以极细银丝编织的“井”型花纹为底,上下各饰一条镂空蟠龙,间饰以灵动的云纹。高度的工艺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让老名片盒日渐成为收藏市场的新宠。

清代,名片盒的出口主要是在广东地区,和其他外销品在此聚集的原因大同小异,得益于独特而专享性的外贸环境;另一方面也和广东工匠高超的技术有关。按许鹏的研究,广东外销名片盒上使用了大量典型的本土工艺技艺,主要包括:蕾丝工艺——我国古代传统工艺之一,为金属工艺中最精巧者,是将金或银加工成丝,然后将其编成各种网状组织,再经盘曲、掐花、填丝、堆垒等手法制作的细致工艺;锤揲錾刻工艺——金银细工工艺的基本技法之一,以锤敲打金、银块,使之延伸展开呈片状,再按要求打造成各种器型和纹饰,锤揲成型后,再用錾刻技术加工细部;雕刻工艺——主要有牙雕、木雕、贝雕等,题材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戏曲故事等图案,给名片盒赋予了许多“故事性”。

银蕾丝郁金香纹名片盒广东省博物馆藏

材质多样

见证中西外贸交流

在现存的清代外销名片盒中,檀香木质地的占相当比例。檀香木属珍贵木种之一,由于檀香木生长缓慢,据说可供使用的檀香木少说也要有一二百年的树龄。在实用中,檀香木名片盒除了雕工精湛,还因为拔开盒盖,即可闻到扑鼻的檀木香味。一些人认为,它不仅可以起到香囊的作用,还可使名片濡染上檀香木特有的清馨芳香,平添清虚淡泊、心神爽悦之感,以此展示自己不群的品位。这其实也是一种个人形象的传播营销。

明清两代广州牙雕达到鼎盛时期。清代牙雕制品有小玩意儿、摆设品、实用品、祭祀品等大类,镂空编织、镶嵌等全面发展和应用,形成了鲜明的岭南地方风格。而广东的工匠,更是将这种材质用到了顶峰。乾隆五十八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特使马戛尔尼一行参观广州牙雕后,在《旅行在中国》一书上写道:“看来似乎最优秀、最完美无瑕的顶峰,就是象牙雕刻。”可见这种工艺在西方人心目中留下的深刻印象。顺理成章地,象牙材质和工艺就被用在了名片盒上,而且成为高端产品。

无论哪种材质的外销名片盒,我们都能看到鲜明的中国风情,特别是岭南特色。很多人物的装束,一看就是广东。山水、人物、楼台、桥梁、树木、花草……在欧洲的社交场上,指掌之间,翻动的是中国的趣味。

当然,名片盒中也有许多来样定制的作品。一些名仕贵族或者大商人还要求将自己的族徽、名字、标志符号等镌刻在名片盒表面。从现存的名片盒来看,有很多名片盒上有纹章符号。

清代象牙雕花卉徽章纹名片盒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清代小说《文明小史》第50回中,记载了当时人们使用西式名片的一个场景:“巡捕传进一个洋式片子来,上面写着虫书鸟篆。”许鹏指出:“中国的外销名片盒不但具有中国传统工艺,又被赋予了中西外贸交流的神圣使命。”它们是中国传统工艺的有效载体,反映了清代手工业的制造水平。小而精,小而美,说的就是这样的东西吧。(卜松竹)

编辑:Giabun
数字报
名片盒:方寸之上 满载中国趣味岭南工艺
广州日报  作者:卜松竹  2019-03-15

银锤胎人物竹纹名片盒广东省博物馆藏

广州外销传奇

名片这种小东西,随着手机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渐渐地有点儿要成为历史文物的意思。你在旅游时淘的那些各式各样的漂亮名片夹,是不是也都不知丢到哪个角落里去了呢?别急,不妨挑些漂亮的先收好,没准哪一天,它们就和那些一两百年前的“老前辈们”一样,进了博物馆或者其他收藏机构。

真的,在广州各家博物馆的展品柜和储藏室中,能看到不少漂亮的名片夹,有银的,有檀香木的,有象牙的。作为一种社交工具,人们在小小的名片盒上可是花了不少心思呢。

清代象牙雕人物纹名片盒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最早外销名片盒

出自西关银匠之手

名片是向别人介绍自己姓名、职业、身份等信息的小卡片,在东西方的历史都很悠久。根据学者们的梳理,中国古代名片的发展史大致是这样:先秦至西汉时期称为“谒”,在东汉以后,谒的使用逐渐减少,“刺”的使用逐渐增多(“谒”主要是请求接见,“刺”多是通报姓名,二者质地均为竹、木);东汉,刺逐渐变为纸制;唐代,刺的名称逐渐变更为名刺、名帖和名纸等;元以后,名刺得到进一步演变,种类繁多;明清两朝流行的名帖主要有请帖、揭帖、说帖、副启、拜帖等;19世纪初,随着西人东来,西方近代印刷技术和一些生活、社交习惯传入中国,西式名片慢慢在中国发展,中国进入中式名刺和西式名片并行时期;辛亥革命后,西式名片得到流行和普及。但目前在个别地区,一些如订婚等庄重的场合,重视传统的老辈人还是会依照严格规范手写名帖。不过今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已经习惯采用电子名片的形式,通过移动端和云端,来保存和转移社交信息。很多人出门渐渐不带名片了。

18世纪末至19世纪,随着社交的需要,名片在欧美社会的社交圈内广泛使用。当时也正好是东西方交往的一个关键时期。从名片使用的内容到形式,双方都有互相影响的地方,这也就促成了名片盒这种小而重要的物件的工艺发展和贸易繁荣。在当时“中国风”的熏染下,西方市场不仅对茶叶、丝绸、陶瓷等大宗商品感兴趣,也对折扇、写真画、名片盒等小东西着迷。它们成为彰显绅士淑女时尚品位和审美意趣的外部象征,成了时刻不离身的标准配饰。

据东莞鸦片战争博物馆学者许鹏的说法,由于银器在欧洲使用广泛,所以银质名片盒最早开始出现。广东省博物馆在其广东外销品大展中也有这样的说法:“银是最早被采用制作名片盒的材质,名片盒底部隐蔽处常常刻有匠名、店号、成色等印记。”

欧洲人Osmond Tiffany在1844年的日记中,曾提及他参观当时靖远街一间银器店的情况:“店铺的银匠能制造任何物品……有着精致华丽的花纹的盒子,或是名片盒,就是这些银匠的得意之作。”

19世纪象牙开光人物名片盒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小小名片盒

荟萃广州高超繁杂工艺

精美名片盒的出现,实际和18世纪到19世纪欧洲崇尚浮华装饰的风潮关系密切。当时的绅士淑女们,但凡在公众场所展示的所有物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加以精心的装潢和设计。即以名片来说,与中国传统格式严格、统一的名帖不同,西式名片盒在外观上更加多样繁复。它们设计精美,纸质考究,内容既有手写,又有版印,有的还以图案装饰。自然地,名片盒需要与之相配合。于是,大量外形纤巧,材质多样,精致优雅,集铸造、雕刻、镶嵌、绘画等艺术于一身的名片盒,出现了。它们与中国传统习惯采用的织绣“名片夹”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地收藏的那一时期名片盒代表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贝雕、漆作、檀香木等各种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材料制作的名片盒,而且做工极为精细。比如一件曾经在拍卖市场上拍出数万元高价的老名片盒,采用银花丝掐丝编制工艺——先以粗银丝编成框架,后以极细银花丝编织成各种造型焊接于框架之上;盒体主纹饰以极细银丝编织的“井”型花纹为底,上下各饰一条镂空蟠龙,间饰以灵动的云纹。高度的工艺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让老名片盒日渐成为收藏市场的新宠。

清代,名片盒的出口主要是在广东地区,和其他外销品在此聚集的原因大同小异,得益于独特而专享性的外贸环境;另一方面也和广东工匠高超的技术有关。按许鹏的研究,广东外销名片盒上使用了大量典型的本土工艺技艺,主要包括:蕾丝工艺——我国古代传统工艺之一,为金属工艺中最精巧者,是将金或银加工成丝,然后将其编成各种网状组织,再经盘曲、掐花、填丝、堆垒等手法制作的细致工艺;锤揲錾刻工艺——金银细工工艺的基本技法之一,以锤敲打金、银块,使之延伸展开呈片状,再按要求打造成各种器型和纹饰,锤揲成型后,再用錾刻技术加工细部;雕刻工艺——主要有牙雕、木雕、贝雕等,题材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戏曲故事等图案,给名片盒赋予了许多“故事性”。

银蕾丝郁金香纹名片盒广东省博物馆藏

材质多样

见证中西外贸交流

在现存的清代外销名片盒中,檀香木质地的占相当比例。檀香木属珍贵木种之一,由于檀香木生长缓慢,据说可供使用的檀香木少说也要有一二百年的树龄。在实用中,檀香木名片盒除了雕工精湛,还因为拔开盒盖,即可闻到扑鼻的檀木香味。一些人认为,它不仅可以起到香囊的作用,还可使名片濡染上檀香木特有的清馨芳香,平添清虚淡泊、心神爽悦之感,以此展示自己不群的品位。这其实也是一种个人形象的传播营销。

明清两代广州牙雕达到鼎盛时期。清代牙雕制品有小玩意儿、摆设品、实用品、祭祀品等大类,镂空编织、镶嵌等全面发展和应用,形成了鲜明的岭南地方风格。而广东的工匠,更是将这种材质用到了顶峰。乾隆五十八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特使马戛尔尼一行参观广州牙雕后,在《旅行在中国》一书上写道:“看来似乎最优秀、最完美无瑕的顶峰,就是象牙雕刻。”可见这种工艺在西方人心目中留下的深刻印象。顺理成章地,象牙材质和工艺就被用在了名片盒上,而且成为高端产品。

无论哪种材质的外销名片盒,我们都能看到鲜明的中国风情,特别是岭南特色。很多人物的装束,一看就是广东。山水、人物、楼台、桥梁、树木、花草……在欧洲的社交场上,指掌之间,翻动的是中国的趣味。

当然,名片盒中也有许多来样定制的作品。一些名仕贵族或者大商人还要求将自己的族徽、名字、标志符号等镌刻在名片盒表面。从现存的名片盒来看,有很多名片盒上有纹章符号。

清代象牙雕花卉徽章纹名片盒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清代小说《文明小史》第50回中,记载了当时人们使用西式名片的一个场景:“巡捕传进一个洋式片子来,上面写着虫书鸟篆。”许鹏指出:“中国的外销名片盒不但具有中国传统工艺,又被赋予了中西外贸交流的神圣使命。”它们是中国传统工艺的有效载体,反映了清代手工业的制造水平。小而精,小而美,说的就是这样的东西吧。(卜松竹)

编辑:Giabun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