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更多科研人员参与到科幻电影创作中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王大鹏 发表时间:2019-02-16 17:03

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在春节期间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一股清流,这也使得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真正地得以实现。作为一部现象级的科幻影片,它让我们相信中国人自己也可以拍出被业界和观众认可的科幻大片。相信《流浪地球》的成功上映,将引领中国科幻电影踏上新的征程。

当然,随着这部电影的火爆,各种新媒体平台上也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评论。有大加赞赏的,有批判其科学性设定的,当然还有一些乱喷的观点。有评论认为,《流浪地球》引发了一场舆论战。

2015年,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韩启德院士在谈到美国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在中国的热映时表示,其引发的评论大潮里很少见到中国科学家的手笔,这有点让人失望。而这几天有关《流浪地球》的评论文章,则引发了我们期盼已久的现象:一大批科研人员主动发声,撰写一系列相关文章。甚至有科研人员看完电影后,用简单的图画给自己的孩子讲解其中的科学问题。当然,还有一些科研人员指出了电影中存在的种种硬伤。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认识到,科幻电影所表达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其中出现某些科学方面的错误或者不严谨之处,也是正常的。正如彼时《星际穿越》热映时一样,很多人也曾撰文针对其中的科学漏洞进行评析。无疑,评析中所呈现的观点是值得参考和借鉴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其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但是另一方面,就科幻电影的功用来看,我们则无必要对科学的真伪过于吹毛求疵。因为,如果要求科幻电影中所有的设定都是科学的,那么,大概也就没有科幻电影这个引人遐想的东西了。所谓科幻,也就是科学加幻想,幻想部分并不一定都是被求证过的东西,而是允许有一定余地的漏洞存在。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科幻电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想象力,它既不是科普的介质,也不承担科普的功能——那么,我们又怎么能用科普的标准去苛求科幻电影中的科学性呢?

事实上,《流浪地球》在编剧和拍摄的过程中也征求和参考了一些科学家的意见,只不过,为了符合电影和观众的需求,某些科学概念经过了艺术化的处理。如果我们让观众走进影院观看科幻电影的目的在于传播科学知识,那么我觉得,他们大可不必去看这种电影,索性走进科技馆里去认真学习就可以了。

我们与其把精力放在批判和质疑科幻电影中存在的伪科学,不如先去了解一下科幻电影的作用是什么——或许,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批判和质疑才显得更有意义。除去批判科幻电影的科学性问题之外,其实我们更加期待的是,有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能够前期参与或者介入到科幻电影的创作和制作之中——而这,正是当下我们所欠缺的,为观众呈现出更多更震撼的科幻故事,让他们在享受视听大餐的同时,也能引发对科学的兴趣。在此,引用《今日简史》中的一句话,“一部好的科幻电影,价值绝对超过刊登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的论文”。

编辑:国伟
数字报
期待更多科研人员参与到科幻电影创作中
工人日报  作者:王大鹏  2019-02-16

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在春节期间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一股清流,这也使得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真正地得以实现。作为一部现象级的科幻影片,它让我们相信中国人自己也可以拍出被业界和观众认可的科幻大片。相信《流浪地球》的成功上映,将引领中国科幻电影踏上新的征程。

当然,随着这部电影的火爆,各种新媒体平台上也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评论。有大加赞赏的,有批判其科学性设定的,当然还有一些乱喷的观点。有评论认为,《流浪地球》引发了一场舆论战。

2015年,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韩启德院士在谈到美国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在中国的热映时表示,其引发的评论大潮里很少见到中国科学家的手笔,这有点让人失望。而这几天有关《流浪地球》的评论文章,则引发了我们期盼已久的现象:一大批科研人员主动发声,撰写一系列相关文章。甚至有科研人员看完电影后,用简单的图画给自己的孩子讲解其中的科学问题。当然,还有一些科研人员指出了电影中存在的种种硬伤。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认识到,科幻电影所表达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其中出现某些科学方面的错误或者不严谨之处,也是正常的。正如彼时《星际穿越》热映时一样,很多人也曾撰文针对其中的科学漏洞进行评析。无疑,评析中所呈现的观点是值得参考和借鉴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其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但是另一方面,就科幻电影的功用来看,我们则无必要对科学的真伪过于吹毛求疵。因为,如果要求科幻电影中所有的设定都是科学的,那么,大概也就没有科幻电影这个引人遐想的东西了。所谓科幻,也就是科学加幻想,幻想部分并不一定都是被求证过的东西,而是允许有一定余地的漏洞存在。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科幻电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想象力,它既不是科普的介质,也不承担科普的功能——那么,我们又怎么能用科普的标准去苛求科幻电影中的科学性呢?

事实上,《流浪地球》在编剧和拍摄的过程中也征求和参考了一些科学家的意见,只不过,为了符合电影和观众的需求,某些科学概念经过了艺术化的处理。如果我们让观众走进影院观看科幻电影的目的在于传播科学知识,那么我觉得,他们大可不必去看这种电影,索性走进科技馆里去认真学习就可以了。

我们与其把精力放在批判和质疑科幻电影中存在的伪科学,不如先去了解一下科幻电影的作用是什么——或许,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批判和质疑才显得更有意义。除去批判科幻电影的科学性问题之外,其实我们更加期待的是,有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能够前期参与或者介入到科幻电影的创作和制作之中——而这,正是当下我们所欠缺的,为观众呈现出更多更震撼的科幻故事,让他们在享受视听大餐的同时,也能引发对科学的兴趣。在此,引用《今日简史》中的一句话,“一部好的科幻电影,价值绝对超过刊登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的论文”。

编辑:国伟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