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的文化大院,火了(解码·城乡文化设施利用)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林治波 王明峰 发表时间:2019-02-13 10:19

核心阅读

农民最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这个问题,农民自己最有发言权。在四川省丹棱县,村民的自发尝试,让管理者有了灵感。“众筹”社会力量,通过政府引导建设,让大院成为舞台。不同于标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土地上长出的文化大院各具特色与个性,不仅击中了乡村文化需求的痛点,还助推了当地产业发展,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力补充。

“改革开放前,真的是吃不饱穿不暖。我家兄弟三人同穿一条裤子,大哥穿了二哥穿,二哥穿了我再穿……”春节来临,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丹棱镇桂花村的作平文化大院里,一场乡村“春晚”正在举行,62岁的村民瞿应安讲述今昔对比,真实生动而不失幽默,引得村里老少、返乡乡亲的笑声掌声不断。

作平文化大院是丹棱县民间众筹文化院坝的发端和典型。13年前,这里的乡村文化活动屈指可数,如今,民间众筹文化院坝串联起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成了村落中闪耀的明珠,丹棱“引导众筹民间文化院坝建设”还通过全国终期评审,获得了西部地区21个文化示范项目中的第一名。

村里文艺爱好者的据点,却在村民中走红了

说到丹棱县的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就不得不提王作平。

王作平,桂花村村民,从小热爱文艺,性格开朗,村里的红白喜事都请他主持,积累下好人缘。

“当年我们几乎没有啥文化活动,平时挺累的,生活挺枯燥。”王作平说,当初办起文化大院,就是为了解闷开心。于是,将自家院坝改造成了舞台,添上购置的简单设备,王作平的家成了村里文艺爱好者的据点。

“当时大家都穷,道具基本靠自己做。”王作平告诉记者,文艺爱好者里有木匠、裁缝,敲敲打打缝缝绣绣,一件件道具倒也用得顺手。唱完歌跳完舞,大家还“打平伙”吃饭,这家拿点青菜,那家拿点腊肉,因为生活实在不富裕,有时候还得拿柴火,这就是众筹文化院坝最初的模样。

渐渐地,来作平文化大院搞活动的人多了。“当时有很多妇女过来跳舞,家里丈夫不理解。”王作平说,当年,村民思想还很保守,认为唱歌跳舞都是城里人的潮流,乡坝头的女人,除了田地里的农活就应该在家里收拾家务带孩子。

“丈夫不理解,我就拽着他来看。”62岁的王玉琼说,当初因为跳舞,自己没少和丈夫拌嘴,实在没辙她就硬拽着丈夫和自己一起来作平文化大院,没想到几次过后,丈夫的态度有了转变,不但不反对,还自愿当起了大院的后勤保障,炒菜做饭张罗个不停。

越来越多的村民走进了王作平的文化院坝,有的给节目出谋划策,有的上台演出,有的拉拉家常,大伙就图个热热闹闹。众人拾柴火焰高,作平文化大院出品的节目质量越来越高,每逢演出,总有十里八乡的乡亲慕名而来,大院在丹棱火了。

好的尝试成了样本,政府总结经验、推广模式

作平文化大院火了,每逢节庆活动,大家总想邀请王作平团队来“扎场面”。不少村民羡慕又期待:“要是我们村也有这样的文化大院多好,要是我们也能登台表演多好!”

丹棱县文化主管部门意识到,作平文化大院的“走红”绝非偶然。近年来,丹棱县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以“不知火”为代表的晚熟柑橘产业迅速发展,农民告别传统水稻种植等繁重体力劳动的同时,钱袋子也鼓了起来。2017年,丹棱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7万元。

有了钱也有了闲,农民追求精神文化生活顺理成章,跃跃欲试想要建类似文化大院的村民越来越多。然而,全县只有一个王作平,文化大院该怎么建、文化活动该怎么搞,大家一时也想不出办法。

为此,丹棱县对作平文化大院的缘起、发展等做了深入调研,正式提出了“众筹文化大院”概念。从2015年开始,以作平文化大院为蓝本,在全县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

同年,“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入选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争取项目奖补资金300万元。丹棱县出台了《关于开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眉山市丹棱县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的实施意见》《丹棱县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标准》等文件,在县里大力推广众筹文化院坝模式。

据介绍,所谓众筹,包括众筹活动场所,引导农民拿出自家住房和院坝改造为舞台,引导企业开辟专门的文化活动室,面向公众免费开放;众筹设备和资金,引导群众和爱心企业为文化院坝捐赠音响、乐器、道具、服装、图书等各种设备设施;众筹文艺活动,引导各类文艺人才和文艺爱好者免费为文化院坝创作、编排文艺节目,引导各类艺术团体免费参与文化院坝组织的演出活动;众筹管理和服务,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文化院坝的管理和服务,使每个文化院坝都有人数不等的文化志愿者队伍。

众筹的大院精准击中了百姓文化需求的痛点,一大批扎根乡土的文化能人被发现激活,社会力量众筹办文化项目如雨后春笋。截至2018年底,300万元的政府奖补资金已撬动社会资本投资3600万元,丹棱县民间众筹文化院坝达100个。

各具特色的大院,不仅丰富了文化生活,也带动了产业发展

“我们的演员和观众,绝大多数还是40岁以上的村民。”王作平坦言,作平文化大院是传统综合性文化院坝,其节目形式和风格存在与年轻人脱节的问题。如何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对于文化大院面临的“断代”问题,县里的德祥文化大院做了一些探索。

这个位于张场镇小河村的文化大院里不仅有传统的舞台,还有年轻人喜爱的卡拉OK厅,配上电脑和无线网络,成为村里老少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创办人文德祥还想做些其他尝试。他敏锐地察觉到商机,将文化大院和水果专业合作社有机融合,借助自家文化大院的知名度,打开合作社的市场和销路。果不其然,前来接洽水果供销兼参观文化大院的客商络绎不绝。2017年,合作社销售“不知火”等晚熟柑橘收入达600万元,合作社社员户均增收超6万元。文化大院助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来的收益又反哺文化大院,这样的良性循环使德祥文化大院更具活力与朝气,也将一批新生代年轻农民聚在了一起,齐心协力发展产业,群策群力开展文化活动。

德祥文化大院“文化+产业”的模式是丹棱县众筹文化院坝创新打造“文化+”的新模式。在德祥文化大院的带动下,丹棱民间众筹文化大院纷纷因地制宜融入当地元素,形成综合型、专业型、文旅结合型等各具特色的文化院坝:金藏唢呐文化大院将农村唢呐爱好者聚在一起,峨山老窖白酒文化大院无缝衔接了当地白酒酿造产业,盆景园文化大院聚焦乡村旅游……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丹棱县相关负责人说,县里每年都会举办“不知火”采摘文化节,开幕式文艺汇演的节目都从众筹的文化院坝中择优选取,“刺激了文化院坝的创作热情,为农民提供了展示舞台,还促进了产业发展。”

《人民日报 》(2019年02月12日12版)

编辑:白茶
数字报
众筹的文化大院,火了(解码·城乡文化设施利用)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林治波 王明峰  2019-02-13

核心阅读

农民最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这个问题,农民自己最有发言权。在四川省丹棱县,村民的自发尝试,让管理者有了灵感。“众筹”社会力量,通过政府引导建设,让大院成为舞台。不同于标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土地上长出的文化大院各具特色与个性,不仅击中了乡村文化需求的痛点,还助推了当地产业发展,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力补充。

“改革开放前,真的是吃不饱穿不暖。我家兄弟三人同穿一条裤子,大哥穿了二哥穿,二哥穿了我再穿……”春节来临,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丹棱镇桂花村的作平文化大院里,一场乡村“春晚”正在举行,62岁的村民瞿应安讲述今昔对比,真实生动而不失幽默,引得村里老少、返乡乡亲的笑声掌声不断。

作平文化大院是丹棱县民间众筹文化院坝的发端和典型。13年前,这里的乡村文化活动屈指可数,如今,民间众筹文化院坝串联起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成了村落中闪耀的明珠,丹棱“引导众筹民间文化院坝建设”还通过全国终期评审,获得了西部地区21个文化示范项目中的第一名。

村里文艺爱好者的据点,却在村民中走红了

说到丹棱县的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就不得不提王作平。

王作平,桂花村村民,从小热爱文艺,性格开朗,村里的红白喜事都请他主持,积累下好人缘。

“当年我们几乎没有啥文化活动,平时挺累的,生活挺枯燥。”王作平说,当初办起文化大院,就是为了解闷开心。于是,将自家院坝改造成了舞台,添上购置的简单设备,王作平的家成了村里文艺爱好者的据点。

“当时大家都穷,道具基本靠自己做。”王作平告诉记者,文艺爱好者里有木匠、裁缝,敲敲打打缝缝绣绣,一件件道具倒也用得顺手。唱完歌跳完舞,大家还“打平伙”吃饭,这家拿点青菜,那家拿点腊肉,因为生活实在不富裕,有时候还得拿柴火,这就是众筹文化院坝最初的模样。

渐渐地,来作平文化大院搞活动的人多了。“当时有很多妇女过来跳舞,家里丈夫不理解。”王作平说,当年,村民思想还很保守,认为唱歌跳舞都是城里人的潮流,乡坝头的女人,除了田地里的农活就应该在家里收拾家务带孩子。

“丈夫不理解,我就拽着他来看。”62岁的王玉琼说,当初因为跳舞,自己没少和丈夫拌嘴,实在没辙她就硬拽着丈夫和自己一起来作平文化大院,没想到几次过后,丈夫的态度有了转变,不但不反对,还自愿当起了大院的后勤保障,炒菜做饭张罗个不停。

越来越多的村民走进了王作平的文化院坝,有的给节目出谋划策,有的上台演出,有的拉拉家常,大伙就图个热热闹闹。众人拾柴火焰高,作平文化大院出品的节目质量越来越高,每逢演出,总有十里八乡的乡亲慕名而来,大院在丹棱火了。

好的尝试成了样本,政府总结经验、推广模式

作平文化大院火了,每逢节庆活动,大家总想邀请王作平团队来“扎场面”。不少村民羡慕又期待:“要是我们村也有这样的文化大院多好,要是我们也能登台表演多好!”

丹棱县文化主管部门意识到,作平文化大院的“走红”绝非偶然。近年来,丹棱县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以“不知火”为代表的晚熟柑橘产业迅速发展,农民告别传统水稻种植等繁重体力劳动的同时,钱袋子也鼓了起来。2017年,丹棱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7万元。

有了钱也有了闲,农民追求精神文化生活顺理成章,跃跃欲试想要建类似文化大院的村民越来越多。然而,全县只有一个王作平,文化大院该怎么建、文化活动该怎么搞,大家一时也想不出办法。

为此,丹棱县对作平文化大院的缘起、发展等做了深入调研,正式提出了“众筹文化大院”概念。从2015年开始,以作平文化大院为蓝本,在全县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

同年,“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入选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争取项目奖补资金300万元。丹棱县出台了《关于开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眉山市丹棱县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的实施意见》《丹棱县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标准》等文件,在县里大力推广众筹文化院坝模式。

据介绍,所谓众筹,包括众筹活动场所,引导农民拿出自家住房和院坝改造为舞台,引导企业开辟专门的文化活动室,面向公众免费开放;众筹设备和资金,引导群众和爱心企业为文化院坝捐赠音响、乐器、道具、服装、图书等各种设备设施;众筹文艺活动,引导各类文艺人才和文艺爱好者免费为文化院坝创作、编排文艺节目,引导各类艺术团体免费参与文化院坝组织的演出活动;众筹管理和服务,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文化院坝的管理和服务,使每个文化院坝都有人数不等的文化志愿者队伍。

众筹的大院精准击中了百姓文化需求的痛点,一大批扎根乡土的文化能人被发现激活,社会力量众筹办文化项目如雨后春笋。截至2018年底,300万元的政府奖补资金已撬动社会资本投资3600万元,丹棱县民间众筹文化院坝达100个。

各具特色的大院,不仅丰富了文化生活,也带动了产业发展

“我们的演员和观众,绝大多数还是40岁以上的村民。”王作平坦言,作平文化大院是传统综合性文化院坝,其节目形式和风格存在与年轻人脱节的问题。如何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对于文化大院面临的“断代”问题,县里的德祥文化大院做了一些探索。

这个位于张场镇小河村的文化大院里不仅有传统的舞台,还有年轻人喜爱的卡拉OK厅,配上电脑和无线网络,成为村里老少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创办人文德祥还想做些其他尝试。他敏锐地察觉到商机,将文化大院和水果专业合作社有机融合,借助自家文化大院的知名度,打开合作社的市场和销路。果不其然,前来接洽水果供销兼参观文化大院的客商络绎不绝。2017年,合作社销售“不知火”等晚熟柑橘收入达600万元,合作社社员户均增收超6万元。文化大院助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来的收益又反哺文化大院,这样的良性循环使德祥文化大院更具活力与朝气,也将一批新生代年轻农民聚在了一起,齐心协力发展产业,群策群力开展文化活动。

德祥文化大院“文化+产业”的模式是丹棱县众筹文化院坝创新打造“文化+”的新模式。在德祥文化大院的带动下,丹棱民间众筹文化大院纷纷因地制宜融入当地元素,形成综合型、专业型、文旅结合型等各具特色的文化院坝:金藏唢呐文化大院将农村唢呐爱好者聚在一起,峨山老窖白酒文化大院无缝衔接了当地白酒酿造产业,盆景园文化大院聚焦乡村旅游……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丹棱县相关负责人说,县里每年都会举办“不知火”采摘文化节,开幕式文艺汇演的节目都从众筹的文化院坝中择优选取,“刺激了文化院坝的创作热情,为农民提供了展示舞台,还促进了产业发展。”

《人民日报 》(2019年02月12日12版)

编辑:白茶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