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市依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不断加大对残疾贫困人群的非遗培训力度,成效显著。
2015年,重庆市启动“研培计划”试点工作,残障人士石胜兰坐着轮椅进入研培课堂接受培训。目前,她凭着一双巧手年收入达5万元,已成为刺绣手工绣高级技工、重庆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8年7月,重点针对残障人士的蜀绣培训班在西南大学举办。重庆市相关部门积极响应,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提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陪同参训,帮助残障学员适应培训生活;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支持各区县残联为每个学员每天发放50元的误工补贴。参加此次培训的50名学员中,有10名听力障碍人士、6名肢体障碍人士、4名语言障碍人士,其余学员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培训以“蜀绣走进现代生活”为主题,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相结合,教授学员2种至3种实用针法。蜀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西南大学的老师在教学时,通过手语、视频教学、现场分组指导等方式,结合残疾学员实际悉心传授,帮助他们掌握了蜀绣基本技艺。
2018年6月,重庆、山东两地文化部门签署扶贫协作合作框架协议,彭水苗绣被列入2018渝鲁共建非遗扶贫培训项目,彭水荣玉民族服装厂被指定为培训基地。与彭水苗绣一同被列入渝鲁共建非遗扶贫培训项目的还有万州三峡绣、巫溪大宁河刺绣、酉阳苗绣。
为做好这个扶贫项目,重庆、山东两地共同投入120万元,并参照“研培计划”,指导培训企业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妥善照顾学员的生活。据统计,199名学员参加了非遗扶贫培训,其中60%以上的学员为建卡贫困户。
目前,重庆市酉阳县浪坪乡的很多刺绣学员已经领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高的有2550元,最低的也有820元,总工资额达10.8万元。2018年12月举办的渝鲁共建非遗扶贫培训成果展上,看着自己的作品,一位学员激动地流下了泪水:“掌握了这项技能,后面的路就好走多了,感觉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据了解,参加渝鲁共建非遗扶贫培训项目的学员已有141人实现就近就业,就业率超过70.9%。“贫困山区的群众形容自己的家乡是‘巴掌地’‘鸡窝田’,发展工业没有条件,利用非遗等文化资源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重庆市荣昌区因盛产苎麻被誉为“夏布之乡”。荣昌加合织染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秀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夏布世家。早在几年前黄秀英就带领1万多名村民当起了“织女”:种苎麻、绩麻线、织夏布,再把夏布产品销往国内外……每次提起荣昌夏布,黄秀英总不忘介绍她的“明星产品”——明合夏布香包。香包外料为荣昌夏布,内部放入安神的中草药配方,不仅好看还兼具保健功能,推出之后受到市场热捧。
说到这一“网红”香包,就不能不提到与其相关的传统工艺工作站。2018年5月,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下,荣昌区与北京服装学院合作,成立了全国第11个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北京服装学院驻荣昌传统工艺工作站。工作站的任务是建立政府、高校、企业、传承人多方合作平台,帮助传统工艺改善材料、改进设计、改良制作、提高品质。
传统工艺多富集于乡村地区,以当地群众为创作和生产主体,利用传统工艺增加群众收入也成为传统工艺工作站肩负的重要任务。荣昌传统工艺工作站首先针对农村贫困人群、职业学校及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开展织造技艺培训,提高传承人群的就业素质,并联合区内优质企业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的综合实践平台,扩大传承人就业渠道。该工作站成立以来,共培训5000余人次,有力促进了当地群众创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