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 文学期刊何去何从?

来源:金羊网 作者:孙磊 发表时间:2018-12-25 11:31

研讨会现场 孙磊 摄

□金羊网记者 孙磊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期刊都是作家发表作品、成长发展的重要平台,当下媒介环境的变化在为青年作家创作提供写作渠道和机会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学创作的严肃和深度。11月30日至12月2日,由《花城》杂志与潮州市作协、韩山师范学院合办的“花城笔会暨第三届韩愈文学月活动”在广东潮州举办,卢新华、马原、须一瓜等作家、评论家齐聚一堂,围绕“文学媒介和青年作家的成长”“当代文学格局中的地方性写作”等议题展开交流讨论。

文学期刊“严肃、纯正的审美”

在电子媒介出现之前,文学期刊、文学杂志(出版书籍)、报纸副刊等平台曾为中国文坛培养推出了众多新人新作,其中有许多已经成为今天的名家经典。

1978年凭代表作《伤痕》在《文汇报》上的发表,卢新华开启了“伤痕文学”的浪潮。据80年代“先锋文学”代表作家马原回忆,1979年当年还处在边缘的北岛、史铁生的写作逸事,“那段时间中国文学特别热闹,很多作家都在探索新的创作手法和语言,纷纷投稿给各个文学期刊。”回看40年,马原感慨不同的群落正是通过文学期刊才能进入文学史。

在作家须一瓜看来,文学期刊给青年作家作品提供了审阅和批判的机会,也寄托着他们的文学梦想,文学的成长离不开期刊,文学期刊的存在也给了许多青年作家继续写作的信心。作家朱山坡回忆了自己的小说处女作在《花城》的“花城出发”栏目首发,给了他很大的鼓励,让他有信心接着写下去,“这几乎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也有更为年轻一代的作家,在期刊的培养下一步一步成长起来。80后作家孙频,是期刊培养出来的青年作家,媒介的丰富性对她来说几乎没有起到作用,而一个青年作家经受过期刊的锤炼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缓慢、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夜成名也不可能一脚踩空,我非常感谢期刊,它们锻炼了我写作的基本功,培养了我严肃、纯正的审美。”

媒介环境的双重性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轻的新一代作家呈现出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思想体系,传统的文学期刊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看来,期刊原本是审美平权的产物,新媒体的出现又把传统期刊变成一个精英的存在。媒介的无所不在,也让青年作家王威廉思考文学的形式,即作家如何通过“虚构”来应对时代的变化,回到文学最本质的东西。

“年轻一代的写作越来越世故”,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杨庆祥认为,这种无所不在的媒介环境,让作家作品处于一个虚幻的、没有标准和判断力的局面,阅读和接受变为一个非常不严肃的行为。“我们被媒体,包括杂志、自媒体过分稀释了,一个好的文学作品、作家应该有自己的秘密性。”杨庆祥提醒年轻作家保持警惕,并呼吁权威媒介的出现。

媒体空前介入到文学正在发生的现场中,文学还没有生长出来就已经被纳入排行榜,湖北作协主席李修文也表达了对当前媒介环境变化的担忧。

但对于活跃于新媒体平台创作的年轻作家来说,这个时代变化的不仅仅是媒介,文学自身已经式微、变质了,之前在豆瓣上写作的青年作家大头马在会上说:“在这个时代,写作无法给我们这代人带来收入、名声和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她依旧坚持写作,媒介环境的改变,也给许多怀抱写作梦想和热情的青年作家提供了一个写作发表的渠道和机会。

编辑: 宝厷
数字报
新媒体时代 文学期刊何去何从?
金羊网  作者:孙磊  2018-12-25

研讨会现场 孙磊 摄

□金羊网记者 孙磊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期刊都是作家发表作品、成长发展的重要平台,当下媒介环境的变化在为青年作家创作提供写作渠道和机会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学创作的严肃和深度。11月30日至12月2日,由《花城》杂志与潮州市作协、韩山师范学院合办的“花城笔会暨第三届韩愈文学月活动”在广东潮州举办,卢新华、马原、须一瓜等作家、评论家齐聚一堂,围绕“文学媒介和青年作家的成长”“当代文学格局中的地方性写作”等议题展开交流讨论。

文学期刊“严肃、纯正的审美”

在电子媒介出现之前,文学期刊、文学杂志(出版书籍)、报纸副刊等平台曾为中国文坛培养推出了众多新人新作,其中有许多已经成为今天的名家经典。

1978年凭代表作《伤痕》在《文汇报》上的发表,卢新华开启了“伤痕文学”的浪潮。据80年代“先锋文学”代表作家马原回忆,1979年当年还处在边缘的北岛、史铁生的写作逸事,“那段时间中国文学特别热闹,很多作家都在探索新的创作手法和语言,纷纷投稿给各个文学期刊。”回看40年,马原感慨不同的群落正是通过文学期刊才能进入文学史。

在作家须一瓜看来,文学期刊给青年作家作品提供了审阅和批判的机会,也寄托着他们的文学梦想,文学的成长离不开期刊,文学期刊的存在也给了许多青年作家继续写作的信心。作家朱山坡回忆了自己的小说处女作在《花城》的“花城出发”栏目首发,给了他很大的鼓励,让他有信心接着写下去,“这几乎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也有更为年轻一代的作家,在期刊的培养下一步一步成长起来。80后作家孙频,是期刊培养出来的青年作家,媒介的丰富性对她来说几乎没有起到作用,而一个青年作家经受过期刊的锤炼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缓慢、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夜成名也不可能一脚踩空,我非常感谢期刊,它们锻炼了我写作的基本功,培养了我严肃、纯正的审美。”

媒介环境的双重性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轻的新一代作家呈现出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思想体系,传统的文学期刊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看来,期刊原本是审美平权的产物,新媒体的出现又把传统期刊变成一个精英的存在。媒介的无所不在,也让青年作家王威廉思考文学的形式,即作家如何通过“虚构”来应对时代的变化,回到文学最本质的东西。

“年轻一代的写作越来越世故”,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杨庆祥认为,这种无所不在的媒介环境,让作家作品处于一个虚幻的、没有标准和判断力的局面,阅读和接受变为一个非常不严肃的行为。“我们被媒体,包括杂志、自媒体过分稀释了,一个好的文学作品、作家应该有自己的秘密性。”杨庆祥提醒年轻作家保持警惕,并呼吁权威媒介的出现。

媒体空前介入到文学正在发生的现场中,文学还没有生长出来就已经被纳入排行榜,湖北作协主席李修文也表达了对当前媒介环境变化的担忧。

但对于活跃于新媒体平台创作的年轻作家来说,这个时代变化的不仅仅是媒介,文学自身已经式微、变质了,之前在豆瓣上写作的青年作家大头马在会上说:“在这个时代,写作无法给我们这代人带来收入、名声和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她依旧坚持写作,媒介环境的改变,也给许多怀抱写作梦想和热情的青年作家提供了一个写作发表的渠道和机会。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