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丽拿: 《梁祝》让小提琴“说”了中国话
“《梁祝》最大的贡献是让小提琴这把西洋乐器说了中国话,让中国的听众可以听懂它,继而接纳它”,说此话者,正是中国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首演者俞丽拿。
59年前,伴随着《梁祝》的悠扬琴声,她的名字也响彻大江南北。如今,78岁的俞丽拿已经告别舞台,却仍然坚持在三尺讲台,近日,她在上海音乐学院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现在还能高高兴兴做我喜欢的教学工作,还能教多少年,这要看生命还能给我多少时间,我这辈子很多事情都不是我自己选择的,但我能有今天,只有‘认真’二字。”
故事要从1951年说起。这年的秋天,报纸上登了一则广告,上海音乐学院要开办少年班了。这一年,俞丽拿正好小学毕业,本来已经确定了初中的去向,看到广告的时候,家人决定让她去试一试。
结缘小提琴
俞丽拿的爸爸妈妈都是中学老师,妈妈教数学,是一个做事特别认真的班主任,爸爸喜欢音乐,教唱歌。家里的小婶婶是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专业学钢琴的,所以,大家庭里的小孩都跟着这位婶婶学钢琴,“因为孩子比较多,所以是排好时间大家轮流去练钢琴的,每次轮到我的时候,我都是认认真真地去练。”
报考上海音乐学院少年班的时候,俞丽拿差不多练了一两年的钢琴了,所以,在那个并没有很多学生学习乐器的年代,少年班招收的大多也是从未学过乐器的学生,不少学生考的是声乐,而俞丽拿则是考的钢琴。“我还记得我弹的曲目是《莫扎特奏鸣曲》,我是和一个表姐一起去考的,结果表姐落选,我考上了。这个班最初有25名学生,包括刘诗昆。”
在少年班的第一个学期大家都学钢琴,半年后考试,结束的时候有一个老师坐在教室门口,要求每个人都把手拿出来给他看看,后来分专业的告示贴出来大家才明白:原来老师是在选人去学习弦乐器,老师第一看的是手掌宽不宽,第二则看手指,手掌宽手指细一点的去小提琴,手指粗一点的就大提琴,于是,就这样,俞丽拿就开始了她和小提琴60多年的缘分。
谈到对小提琴的最初印象,俞丽拿连连皱眉,“刚开始很讨厌,班上只有一个同学会拉小提琴,我是完全不会的,刚开始学的时候也拉不成调,刺耳的声音很难听,拉琴的动作也是极为别扭不舒服。”
忐忑首演大获成功
而在那个年代,不仅仅是俞丽拿,还有很多普通的听众对小提琴也比较陌生。
上海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为的就是要让小提琴能讲中国话,能为中国的听众所听懂。一开始是改编一些现成的、好听的民歌或者民族性器乐曲,比如用小提琴来拉《二泉映月》《旱天雷》等,“我们到外滩去表演,演奏完以后,大家笑眯眯地听懂了。我们在这个琴上拉中国的语言,大家就不抗拒这个乐器了。”
1958年的下半年,管弦系开始准备国庆10周年的献礼作品,备选曲目《梁祝》被独具慧眼的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选中,熟悉旋律的何占豪和擅长作曲的陈钢合作完成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1959年5月27日,他们带着《梁祝》参加了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行的新作品音乐会(即后来的“上海之春”)。
这是《梁祝》的首次公演,“那时我是大二下学期,差不多18岁半,对这么一首全新创作的小提琴曲能不能为听众所喜欢心里完全没有底,我那时候就想好好演奏,得到听众的认可。”回忆起当年的首演,俞丽拿还印象深刻,“当我拉完最后一个音,是一个很轻的泛音,全场一片寂静,我正纳闷,过了一会,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终于放心了,这个曲子是受到听众欢迎的!”
《梁祝》大获成功,也就是从这一天起,中国人真正拥有了自己的交响乐。“后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到上海来采访这次的新作品音乐会,就录了《梁祝》回去播放,这个录音后来又制成了唱片,所以,全国其他地方的听众听到的《梁祝》都是来自这个唱片,我的名字也是因为《梁祝》第一次为大家所知晓。”俞丽拿如是说。俞丽拿演奏的这张《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唱片也成为中国器乐唱片发行量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唱片,为此,她也获得了中国首届金唱片奖。
留校任教兢兢业业数十载
大学毕业后,俞丽拿留校任教。
如今,俞丽拿门下的学生有“金牌”军团的美誉,其中就包括王之炅、黄蒙拉等中国小提琴优秀演奏家,从教以来,俞丽拿的学生在国际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奖项的有10余人次。
对于其中的秘笈,俞丽拿笑着问道:“如果是你自己的孩子,你会放弃他吗?”她认为,现在的教育有点遗憾的是,一旦你走上了学习音乐专业的道路,你的文化课就不可能比得过外面的孩子,基本上就只能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了。“客观来说,考进来的孩子水平其实差别还是比较大的,作为老师,要有责任感,这是起码的出发点,对于什么样水平的孩子都不放弃,然后再加上足够丰富的教学经验,去挖掘他身上最大的可能,把他扶到他能到的水平。有爱心、责任心和教学经验,才能使得你的愿望能够实现。”
在俞丽拿今年的排课表上,记者看到,她仍然保持着一天连续上课9小时的节奏。只是,毕竟已经是78岁的高龄,从去年5月份到今年5月份,她的身体亮出红灯,“有的时候实在上不动课,学生的课也不能拖,我就躺在这个沙发上上课。最艰难的是上个学期,有三分之二的课都请其他老师代课了,这是我工作以来从来没有过的。”
即使如此,俞丽拿也未想过离开讲台,虽然在2010年10月10日,她举办了告别演出,告别了那个带给她荣光的舞台,“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平衡,家里有病人,负能量比较多,而我热爱的工作就能给我很多平衡,我喜欢看着学生们朝气蓬勃的样子,这份工作给予我的不少于我付出的。”
艺术熏陶
不拘泥于一种乐器
广州日报:从您的经验来看,什么时候开始对小朋友的音乐启蒙比较好?
俞丽拿: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女孩子,她能够坐得住,做一件事情有持久力,但有的孩子注意力只能集中几分钟,我也有两岁多开始学小提琴的学生,而我的孙子,每天睁开眼睛就停不下来,你要他在钢琴前坐下来练几分钟都是比较困难的,这样的话,你强求他学到什么程度也是不太现实,只能是慢慢来,说不定哪天就有兴趣了,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因人而异。
不过,如果学乐器的话,比较建议在初二、初三的时候把技术性的东西都解决掉,这就是童子功,如果这个时候还没有觉悟的话就会比别人慢了,再后面就是不断地学习各种风格的曲目,掌握各种作品的规律等。
广州日报:对于启蒙的乐器有推荐吗?
俞丽拿:可以学的乐器很多,唱歌画画也可以,都是一种艺术的熏陶,不要拘泥于某一种乐器,建议是既然花了钱花了时间就认真对待,不要浪费。
广州日报:是否必须要考级呢?
俞丽拿:正确对待考级,正确对待了,什么事都会是好事,收获就会更大一点。每一个人都是做好自己,认真对待认真做,有付出就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