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广东制造 跨界融合提升产业内涵
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3号馆影视动漫游戏馆,工作人员穿上盔甲外套变身机器人,造型炫酷。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广东文化深调研”系列报道之四
VR沉浸式体验飙车、虚拟拍照、模拟钓鱼系统、机器人舞蹈……在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以下简称“深圳文博会”)上,由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汕尾等21个地级市组成的广东文化产业军团,向世界秀出了约占中国1/7文化产业总量、连续15年居全国各省市首位的广东文化产业内涵。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繁荣文化产业,广东走的是一条“质量型内涵式”发展新路——重创意,造品牌,推动传统文化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引领本土IP“走出去”;重科技,促融合,“文化+”跨界融合赋能文化新业态,推动“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型升级。
一系列政策的“组合拳”推动着广东文化产业“加速跑”。数据显示,2016年,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256.63亿元(含R&D研发经费),同比增长16.67%;2017年我省文化产业附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已成为广东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
这张漂亮成绩单的背后,正是广东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生动实践。
不容忽视的是,广东在推进建设文化强省的道路上,还需解决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新问题:文化企业如何解决“融资贵”“融资难”?如何填补高端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的紧缺?如何迎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文化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南方日报文化深调研团队近日走访了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地,为进一步加快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寻找良策。
精品战略
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由广东南方领航影视传播有限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珠江影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出品的电影《南哥》不仅入围专场展映,更与美国TriCoast Worldwide公司签约全球发行。
《南哥》的总制片人兼主演、南方领航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洪涛欣喜地看到,当天来自30多个国家、地区120余名发行商、文化官员对这部中国影片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和合作意愿。根据合同,影片以保底发行、10年分账的形式出售版权。
业内人士认为,该片作为一部讲述中国扶贫模范人物题材的小成本电影,获得海外发行公司的青睐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也为“粤产”小成本电影走向世界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广东电影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和广东省经济大省的地位相匹配。”广东省电影协会会长陈长兵介绍,2017年广东电影票房收入为79.98亿元,同比增长10.82%,占全国总票房收入的14.30%,连续16年蝉联全国榜首。广州、深圳两市人均观影次数分别为5.22次、4.14次,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庞大的产业规模和受众基础为广东影视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然而,在上扬的消费曲线背后,却隐藏着本地创作缺位的危机——“不缺受众群,但缺少本土好作品”成为广东从“影视大省”向“影视强省”迈进的绊脚石。
如何通过精品化创作,提升影视产业的内涵和质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广东近年先后出台多项政策,累计投入9810万元奖励重点制片基地、重点电影作品、电影技术研发等方面,吸引产业资本聚焦广东。“落户佛山的南方影视中心目前也在加速建设,为广东的影视产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可为空间。”
一方面在内容上做精,用精品化战略实现影视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在技术上做强,通过硬件升级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近两年,广东加快发展4K超高清电视应用与产业,4K节目内容与服务应用快速丰富,广东4K节目“双创中心”加快4K内容创作生产,全国首个省级4K超高清频道广东综艺4K频道将于近期正式开播。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白洁表示,推动4K电视网络应用与产业发展,是广东把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和增强文化自信落到实处,深化广电媒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信息网络技术和消费升级,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群众获得感的一项重要举措。值得期待的是,到2020年有望带动全省相关产业实现产值6000亿元以上。
跨界融合
新兴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超级飞侠、喜羊羊与灰太狼、铠甲勇士、巴啦啦小魔仙、萌鸡小队……走进位于广州珠江新城的奥飞娱乐股份有限公司的办公区域,琳琅满目的动漫衍生品让人仿佛徜徉于一个玩具王国。节目《晚安玩具熊》的两名“90后”主持人李雍和黄佩哲正聚在一起头脑风暴,探索玩具更益智更潮流的新玩法。
这样洋溢着创意与活力的工作日常,带动着这家动漫企业25年的发展腾飞。
奥飞娱乐公关总监王兰告诉记者,奥飞自创立至今历经了三次转型升级:从一家坚持自主知识产权的玩具制造企业,逐步延伸至以IP为核心的全产业链运营平台,囊括了动漫、玩具、早教、影视、实景娱乐、授权、媒体、游戏等多元化产业。瞄准国际化市场,奥飞与“一带一路”沿线的20多个国家展开系列合作,成为广东文化企业走向世界的成功案例。
数字赋能时代,为文化与科技、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带来新机遇。动漫、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新兴文化业态异军突起,成为了广东文化产业的新引擎。
2016年广东动漫总产值约占全国比重的1/3,网络音乐产值占全国2/3;2017年,我省网络游戏营收规模占全国的74%,占全球的20%。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增加值达505亿元,增长35%以上,涌现了腾讯、UC、YY等行业巨头,全国APP总榜安装量前三名微信、QQ、酷狗音乐均为广东企业。
插上高新科技的翅膀,珠江钢琴、珠江灯光、锐丰音响科技、浩洋电子、励丰文化等一大批文化企业成为行业的“领头雁”……“文化+”,加出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广东文化产业正加速与制造、信息服务、教育、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增长点,产业的跨界融合已成为广东创新驱动的‘加速器’。”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说。
孵化集群
文产军团加速“闯世界”
通过触摸玻璃屏幕或者以隔空手势360度旋转无死角欣赏一段文物的影像,观众不佩戴任何设备,裸眼即可观看3D文物……在深圳文博会上,广东团主展区展出的全球第一个箱体内、外空气成像展示技术,吸引了国内外采购商的眼球。
本届深圳文博会共有来自101个国家和地区、21386名海外采购商参加;主会场、分会场、相关活动的总参观人数达733.258万人次,无论是参展规模还是参观人数都再创新高。
作为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深圳文博会举办14年以来,为中国文化产品打造了一个集展示、交易、交流、评奖于一体的重要平台。连续多届超过2000亿元的交易额,更让外界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市场潜力充满期待。
不仅有深圳文博会,而且还有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东莞漫博会)、中国(中山)国际游戏游艺博览交易会、中国(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等众多落户广东的“国字号”节展蓬勃发展,共同推动着中国文化产品以更优的姿态走向市场、走向世界。
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汪一洋介绍,除了引进重量级的行业节展,广东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示范基地,创新开展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认定工作,通过“筑巢引凤”、改善营商环境、有机结合等新方式,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取得“规模效应”。我省目前总收入过百亿的园区和基地有3家(华侨城、腾讯、羊城创意产业园),过十亿的有9家。
一头促进“全产业链”纵向对接,另一头发挥地域优势横向联动,广东在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上打出了“组合拳”。
在“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深入开展之际,正在筹建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联盟备受瞩目。该联盟副秘书长彭建林介绍,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联盟一方面聚合社会资源,推动文化产业链各个环节互相赋能,另一方面将为大湾区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方式转变献计献策,推动湾区城市文化事业发展。彭建林希望,将联盟打造成中国乃至全球城市文化展示推广、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咨询服务、文化项目投融资、文化地产配套建设、文化商业化运营项目推广等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服务平台,辐射带动泛珠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案例
东莞松山湖:
一站式品牌授权服务助“智造”升级
“近年来,‘潮牌’占服装零售业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如何打造‘潮牌’?”在东莞松山湖的博泰文化创新服务中心放映厅里,多名来自香港知名企业的品牌专家组成“导师团”,轮番为数十名来自东莞各行业的企业负责人传授自主品牌的经营秘笈。
“这是博泰创意服务中心主办的品牌工作坊,我们经常会邀请各行各业龙头企业的品牌专家为中心服务的企业负责人进行培训,分享如何打造IP,交流如何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东莞市博泰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创始人凌汉明说。
拥有与迪士尼、派拉蒙、FOX等世界级公司多年合作经验的凌汉明看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东莞代工企业没有品牌的短板显露无遗,东莞多数制造业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
如何能帮助东莞企业走出缺乏品牌的困境?如何在帮助企业通过品牌授权升级转型的同时,帮助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凌汉明的思考与东莞各级政府大力发展版权产业的决心不谋而合。在东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于2015年开始着手搭建博泰创意服务中心,推动东莞市品牌授权资助项目落地。
东莞近年在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上下了很多功夫。自2015年底起,东莞市政府推出品牌授权资助项目,连续5年累计资助总额高达9000万元,对于符合条件的东莞企业,给予品牌授权保底费用30%-50%的资助,每个企业每年最高可获得资助200万元。受东莞市政府授权委托,松山湖还编制了《东莞松山湖创意服务中心项目资金扶持管理办法》,成为全国首创的品牌授权扶持政策。
在政策的支持下,博泰创意服务中心组建了专业化的运作团队,打造全国首家一站式品牌授权全产业链服务平台来协助企业实现升级转型,平台业务涵盖品牌引进与授权、研发创意设计、销售渠道搭建、咨询培训,推动品牌授权资助项目落实。
截至2017年底,博泰已与迪士尼、腾讯、奥飞等在内的多家品牌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进品牌公司58家,形象超过100个。帮助东莞企业完成品牌授权合同58份,授权合同总金额达8656万元。推动了东莞企业借力品牌授权商业模式,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松山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模式,让品牌授权资助资金发挥出了显著的杠杆作用,撬动了企业创造自主品牌的活力,有效促进国内外品牌授权与东莞制造业对接,推动‘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的转型。”凌汉明期待,更多广东企业能利用品牌授权这一商业模式“借船出海”,加快自主品牌培育和打造。
华强方特:
“文化+科技”提高国产IP竞争力
憨态可掬的“熊大”“熊二”,“萌”得让人恨不起来的“光头强”……动画片《熊出没》系列中的动漫形象陪伴着一代人的成长。去年上映的《熊出没·奇幻空间》票房更达5.21亿元,成为2017年上映的国产动画片票房冠军。
而制作“熊出没”IP系列的幕后“推手”,正是华强方特文化科技集团。从动漫产品、特种电影、主题演艺,到涵盖文化科技主题乐园等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华强方特近年来逐渐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文化科技领军型企业。
走进华强方特深圳总部一楼展厅,众多炫酷的科技场景“扑面而来”:AR技术让京剧演员在你面前唱念做打,声光电融合成一出凄美动人的《梁祝》……
打通文化与科技的“任督二脉”,华强方特有何秘诀?华强方特的负责人介绍,华强方特设有创意设计院、科技研究院和工程设计院,这三个院互为上下游关系,相辅相成,实现了文化与科技在组织架构层面上的有机融合。
其中,创意设计院的工作是要将众多的文化元素和高新技术相结合,创意设计出独具魅力的主题公园项目。科技研究院所承担的是技术研发工作,工程设计院则主要是在创意策划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公园规划及建筑和景观设计,使之成为内容丰富、功能齐全的主题公园设计方案。
“文化与科技的跨界融合,正是深圳文化企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腾讯、华强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企业。”华强方特集团高级副总裁尚琳琳告诉记者,华强方特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从主题乐园创意设计、研究开发、内容制作、施工建设到市场运营全产业链运营的企业。
观察
筑牢金融与人才支柱
“如何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机遇继续领跑?要打造文化新高地,广东不能只注重速度。”文化部“十三五”规划特聘专家、文化经济学者彭中天认为,发展文化产业,资源是基础,创意是灵魂,人力是核心,制度是保障,产权是根本,金融是动力,信用是纽带,科技是翅膀。
然而,多位专家均指出,金融与人才的支撑不足制约着广东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如何能扫清广东文化产业发展“高速路”上的障碍?
中传金控股权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刚指出,风险控制和金融杠杆容易导致文化产业出现资金问题、难以为继。“如何将资源需求、资本需求、资本属性进行匹配,给需要发展的文化产业找到资本助力,是一道难题。”
“‘文化+金融’的模式还需要摸索。”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认为,在文化融资方面,建议推进评估质押融资保贷文化融资模式的创新,推动文化投资贸易便利化和金融的自由化。
对此有专家建议,从政府层面上助力,建立普惠文化金融信贷风险补偿制度,加强资本支撑力。建议由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设立省文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贷款利息补贴专项资金、担保专项扶持资金、文化保费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支持文化金融创新。
“不仅要破解我省文化项目和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人才不足也直接影响着广东文化产业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包括南方领航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学军在内的不少专家均提到,我省的影视文化产业链条尚未搭建完善,近十年来影视人才纷纷北上,不仅导致省内不少影视基地陷入生存困难,更制约着本土影视创作水平的提升。
影视产业的这一窘境同样见诸其他文化领域。专家指出,其背后原因在于文化创新创业人才支持不足。目前,我省的各项人才认定和支持政策,大多以高级工程师、院士、中国专利金奖、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贴近科技产业的标准为硬性门槛和评价因素,尚未建立切合文化产业特点的文化产业人才认定和支持政策。
“文化企业员工的学历普遍为本科,很少能达到当地引进人才的扶持政策要求,基本无法享受企业所在地的人才引进政策,既不利于文化产业人才成长,也难以从实质上吸引文化产业人才落地。”红岩文化创意公司总经理洛晓峰说。
洛晓峰等业内人士提议,广东可参照浙江等地做法,研究出台切合我省文化产业特点的文化产业人才认定办法和支持措施,将文化产业特需人才、文化重点领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纳入我省“珠江人才计划”“扬帆计划”“广东特支计划”等支持对象。采取货币补贴或实物出租方式解决文化产业特需人才、文化重点领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住房保障问题。
也有专家提议,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加强大湾区人才培养联动,支持文化科技、文化创意企业、园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文化科技、文化创意人才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