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业数十载 洪拳有传人
在广州花都藏书院村,由洪熙官创立的洪拳武术一直在此传承不断,村民尚武习武成风,上至七旬阿伯,下至4岁小孩,村内男性几乎人人练拳。而洪拳的传承与普及,绕不开村民谭秋荣,他是藏书院村洪拳第九代传人,也是洪拳市级非遗传承人。他一直活跃于洪拳的义务教学和推广,更在村内武馆恢复“食夜粥”习俗,在他的影响下,儿孙们纷纷走上习武之路,以实际行动传承洪拳武术技艺。
泥地扎马
风雨无阻练就一身本领
“傲气面对万重浪,热血像那红日光……”在花都炭步镇藏书院村云山公祠武馆内,20多名4至16岁的功夫小子练习开马式、铁线拳等洪拳技艺,弓手、直拳都有板有眼。而他们的师父谭秋荣站在祠堂柱子后,默默注视这一切。谭秋荣今年67岁,皮肤黝黑,体格壮实,练习洪拳超过60年,以拳法硬朗、刚劲有力著称,是藏书院村洪拳第九代传人,更在今年5月成为洪拳市级非遗传承人。
1956年,刚满5岁的谭秋荣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习武,练拳虽是一件苦事,但他甘之如饴,每天天刚亮,他就起床在泥地扎马20~30分钟,一年365日风雨无阻。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谭秋荣最终练就出拳法硬朗、刚劲有力的技艺特点。
传道授业
习武风尤盛 “食夜粥”再现
20世纪70年代末,藏书院村的尚武习武之风尤为兴盛,无论男女,务农空闲时都喜爱聚集在村内空地扎马练拳,谭秋荣等村里的武术人员便为村民免费教学。每天务农结束后,师兄弟分头去鱼塘或水坑捉鱼、淘田螺,简单处理后熬成粥。晚上,武馆内师兄弟一起扎马练功,结束后就舀粥分吃。“这就是俗称的‘食夜粥’,延伸意义为练过武术的人。”后来,这种习俗慢慢消失,但对于来武馆学习洪拳的男女老少,当上村武术队队长的谭秋荣都来者不拒,分文不取悉心教导。2015年前后,每逢周五、周六晚,村内小孩自愿聚集,练武后分食由谭秋荣事先准备的粥水、糖水或水果:“食夜粥”再现。
儿孙接力
继承衣钵 传承洪拳技艺
据藏书院村《谭家祖传拳棍论》记载:“清朝洪熙官为始创者,扎马能落地生根,在南粤久负盛名。其嫡传弟子为谭让,谭让子谭敏得父真传,练武刻苦……”自清朝以来,洪拳在藏书院村以家族传承为主,如今第九代传人为谭秋荣,其子和孙分别是第十、十一代传人。
与谭秋荣习武的经历相似,其子谭志聪和其孙谭正昊都从四五岁开始习武,从扎马等基本功学起,数年如一日勤奋练习。如今,谭志聪的拳术不亚于其父,去年受邀到花都区炭步镇第二小学作武术指导老师,每周一节课,教授学生洪拳武术技艺,助力武术进校园举措。而10岁的孙子谭正昊也在谭秋荣的指导下初有成果,能连续扎马15分钟,习得小千拳等拳法,曾在2017广东省武术比赛获得洪拳二等奖。
“前传后教,是每位武术人的职责,也是身为藏书院村洪拳传人的使命。”谭秋荣说,过去60多年间,在总人口为1200多人的村子里,他估算已授徒了数百人,有的连爷儿孙三辈人都教过,“上至60多岁的老伯,下至4岁小孩,几乎都能随时耍一下洪拳。”
“等我百年之后,我的儿孙必定会继承我的衣钵,继续传承洪拳技艺。”谭秋荣笑言,尽管他说不论未来儿孙会用什么形式进行传承,他都对儿孙有绝对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