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项岭南非遗艺术惊艳亮相《中国符号》微纪录片

来源:金羊网 作者:刘云 张慧 翟晓雪 发表时间:2018-09-14 23:59

  榄雕·曾宪鹏父子

  打铜·苏伯

  通草画·苏昕

  广彩·许珺茹

  中华民族从来都不缺少雅致精致和想象力。为了传承和传播最美中国符号,一些人执著、坚韧,坚守、坚持。9月12日,《中国符号》“手艺仁心”系列微纪录片上线新闻发布会暨全球首发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国新办对外推广局、五洲传播中心、《中国符号》项目主创团队、中国国家博物馆、广州市越秀区委宣传部等机构代表参加了发布会。由广州市越秀区委宣传部推荐的榄雕、广彩、打铜、通草画四个岭南非遗项目惊艳亮相。荣耀时刻本土四个岭南非遗项目入围《中国符号》由国务院新闻办监制,五洲传播中心出品,致力打造成“记录中华优秀文化发展的视听百科全书”。自启动以来,《中国符号》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官方网页、海内外各大电视频道、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受众覆盖223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观众了解五千年中国的重要窗口。

  中国符号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长于区域特色文化的土壤,独具地方气质。作为参与项目的岭南地区唯一地方代表,此次由越秀区推荐的榄雕、广彩、打铜、通草画四个岭南非遗项目,悉数入围。影片在表现这四个岭南非遗项目时,既展示了老手艺的魅力,也有“非遗二代”的坚守热爱;既讲述了非遗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中的动人故事,也有“非遗二代”不走寻常路的大胆革新。影片以细腻婉约的手法,向全国以及世界人民展示了岭南文化风采和岭南人的精神气质。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符号》“手艺仁心”特别邀请了王珮瑜、刘奕君、腾格尔、翟天临等担任故事讲述人,并从9月13日起,在每周四同步登录国内外主流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并发起一系列围绕文化热点话题的活动。

  创新保护

  用心致力广府文化推广培育

  据了解,《中国符号》“手艺仁心”系列微纪录片共8集,每种非遗门类1集,为何8集“非遗”门类中,越秀区推荐和参与制作的非遗门类能占4集?

  越秀区委宣传部表示,广州作为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建城两千多年来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建城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两千多年的城市中心一直没有变迁,这个城市中心就在越秀。作为“广州之心”,越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人文氛围,一直致力于推广广府文化和岭南文化,与《中国符号》制作团队的这次合作,可以说是一拍即合。越秀区在门类推荐和故事挖掘方面也参与了大量的工作,与节目组擦出了很多“火花”。“我们希望借助《中国符号》这样一个高端优质平台,让世界更加了解广府文化、岭南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据了解,越秀区虽然有区级非遗项目30个,但不少项目仍处于濒危状况。为了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走进大众生活,在当代重获生命力,2017年,在广州市越秀区委宣传部、越秀区文广新局的支持下,由越秀区非遗保护中心、越秀区文化发展促进会发起,一群年轻的非遗二代成立了广州广府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致力于促进非遗的活化利用。广府汇目前有九个非遗项目,包括了粤语讲古、广彩、宫灯、西关打铜、通草画、古琴、饼印、榄雕、剪纸等。

  多管齐下

  要让文化贴近生活走向世界

  这一刻的闪耀,并非一蹴而就。其实,近年来,越秀区立足于优厚广府文化资源,多管齐下,把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开放、文化与跨界有机融合。

  青少年是传统文化传播和创新的生力军,从2014年开始,越秀区在全区中小学全面推行青少年广府文化教育传承工作,让粤剧、广彩、榄雕、通草画等传统文化项目走进了校园。2017年起,越秀区推出了“我在越秀玩非遗”非遗体验班,共向市民大众提供了2400个学位。2018年8月,越秀区还编写并发布了岭南地区首套非遗教材。

  传承固然重要,保护更加需要。近年来,越秀区不断建设特色鲜明、历史和文化生态保持完整的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实验区,2018年还制定了《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规划》,初步建立了越秀非遗生态保护体系,搭建了非遗创意、展示、体验和推介四大平台,并取得了扎实成效。至2018年7月,越秀区已公布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有区级项目30个,其中省级10个,市级12个;区级传承人24名,其中市级传承人12名,省级传承人7名。

  文化不应该是固步自封的,流动的文化才更具生命力。连续多年,越秀区邀请外国友人参加“广府庙会”“广府文化旅游嘉年华”“二沙岛户外音乐季”“广州爵士音乐节”等活动;开展“广州古城游”“老外古城叹广府”等主题旅游;通过文化交流、文化创新平台的打造,实现“邀请全世界看越秀”和“在越秀观全世界”的视野和格局。未来,越秀区将打造成中外优秀文化因子集聚、展示、碰撞的大平台,在展示越秀区的文化魅力同时,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格局,以文聚气、以文提气。

  【打铜】【节目简介】

  苏伯与苏仔:不“打”不相识的亲父子

  一个是半辈子兢兢业业坚守传统的打铜“老师傅”,一个是坚持要炒亲爹鱿鱼的“新生代”接班人,两代人之间的较量从未停歇……《打铜》的故事就发生在“广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广州市越秀区。时代向前,日日更新,工艺不得不变,敢拼敢闯的基因一脉相承,终于把父子俩拉回同样的“初心”——打好一件铜,一起“撑广府”。在开放进取的“广府文化”中,这成为求变精神最真实的注脚。

  【榄雕】

  曾宪鹏:我用榄雕打造“毫米级”致远舰

  拇指大的榄核,到了非遗传承人“老曾”曾昭鸿的手里,就能变成一件件艺术品。相比师傅前辈,老曾最大的贡献是将榄雕技术从单核雕刻发展至多核镶嵌。他曾耗时四年多,创作出由200余颗榄核镶嵌而成的《中华世纪龙》。当榄雕技艺逐渐衰落,老曾的儿子曾宪鹏却选择逆势而行,甚至不顾父亲的反对,雕出极其复杂的抗日名舰致远舰。一门心思搞榄雕的曾宪鹏还发展出带有U盘功能的榄雕、动漫题材的榄雕,这些榄雕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写照。

  【广彩】

  许珺茹:我让广彩从博物馆“走”进现代生活

  70多岁的许恩福给自己起了个英文名叫Freeman,是个崇尚自由、不服输的老头儿。虽然自己的广彩作品早已进入博物馆,可他认为博物馆里的东西一样是每代都在变。当手艺人,就得学到老,做到老。在开放的家庭环境中,女儿许珺茹带着年轻人的创新思维,将许多现代生活中的元素和形象与广彩技艺相结合,延伸出广彩的装置性和装饰性。她设计的“广彩高跟鞋”结合了高跟鞋造型、广彩技法、绣花鞋纹样,成为广府庙会的“大明星”。不知不觉中,老手艺已开始交接……

  【通草画】

  苏昕:我在回流国宝中找到了旧广州

  海幢寺是清朝唯一对外开放的寺庙,又因建造宏伟精巧,当时的外商聘请了不少高级画师仔细临摹以供出口,逐渐演化出外销画这一门类。通草画是外销画中的重要代表,曾被外国人视作广州的明信片,后来逐渐失传。随着海幢寺收回一批流传海外多年的国宝级通草画,通草画被更多人重新认识。作为通草画传承人,恢复老手艺是苏昕的主要工作,她不仅联系到英国学者伊凡,拜台湾传承人张秀美为师,还从不同渠道研究和发展通草画制作技艺。如今,苏昕的通草画课程已推广至60多所学校的近10万名青少年,而她的通草画展览也正在筹备中……

 

编辑:直谅
数字报

四项岭南非遗艺术惊艳亮相《中国符号》微纪录片

金羊网  作者:刘云 张慧 翟晓雪  2018-09-14

  榄雕·曾宪鹏父子

  打铜·苏伯

  通草画·苏昕

  广彩·许珺茹

  中华民族从来都不缺少雅致精致和想象力。为了传承和传播最美中国符号,一些人执著、坚韧,坚守、坚持。9月12日,《中国符号》“手艺仁心”系列微纪录片上线新闻发布会暨全球首发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国新办对外推广局、五洲传播中心、《中国符号》项目主创团队、中国国家博物馆、广州市越秀区委宣传部等机构代表参加了发布会。由广州市越秀区委宣传部推荐的榄雕、广彩、打铜、通草画四个岭南非遗项目惊艳亮相。荣耀时刻本土四个岭南非遗项目入围《中国符号》由国务院新闻办监制,五洲传播中心出品,致力打造成“记录中华优秀文化发展的视听百科全书”。自启动以来,《中国符号》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官方网页、海内外各大电视频道、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受众覆盖223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观众了解五千年中国的重要窗口。

  中国符号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长于区域特色文化的土壤,独具地方气质。作为参与项目的岭南地区唯一地方代表,此次由越秀区推荐的榄雕、广彩、打铜、通草画四个岭南非遗项目,悉数入围。影片在表现这四个岭南非遗项目时,既展示了老手艺的魅力,也有“非遗二代”的坚守热爱;既讲述了非遗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中的动人故事,也有“非遗二代”不走寻常路的大胆革新。影片以细腻婉约的手法,向全国以及世界人民展示了岭南文化风采和岭南人的精神气质。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符号》“手艺仁心”特别邀请了王珮瑜、刘奕君、腾格尔、翟天临等担任故事讲述人,并从9月13日起,在每周四同步登录国内外主流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并发起一系列围绕文化热点话题的活动。

  创新保护

  用心致力广府文化推广培育

  据了解,《中国符号》“手艺仁心”系列微纪录片共8集,每种非遗门类1集,为何8集“非遗”门类中,越秀区推荐和参与制作的非遗门类能占4集?

  越秀区委宣传部表示,广州作为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建城两千多年来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建城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两千多年的城市中心一直没有变迁,这个城市中心就在越秀。作为“广州之心”,越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人文氛围,一直致力于推广广府文化和岭南文化,与《中国符号》制作团队的这次合作,可以说是一拍即合。越秀区在门类推荐和故事挖掘方面也参与了大量的工作,与节目组擦出了很多“火花”。“我们希望借助《中国符号》这样一个高端优质平台,让世界更加了解广府文化、岭南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据了解,越秀区虽然有区级非遗项目30个,但不少项目仍处于濒危状况。为了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走进大众生活,在当代重获生命力,2017年,在广州市越秀区委宣传部、越秀区文广新局的支持下,由越秀区非遗保护中心、越秀区文化发展促进会发起,一群年轻的非遗二代成立了广州广府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致力于促进非遗的活化利用。广府汇目前有九个非遗项目,包括了粤语讲古、广彩、宫灯、西关打铜、通草画、古琴、饼印、榄雕、剪纸等。

  多管齐下

  要让文化贴近生活走向世界

  这一刻的闪耀,并非一蹴而就。其实,近年来,越秀区立足于优厚广府文化资源,多管齐下,把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开放、文化与跨界有机融合。

  青少年是传统文化传播和创新的生力军,从2014年开始,越秀区在全区中小学全面推行青少年广府文化教育传承工作,让粤剧、广彩、榄雕、通草画等传统文化项目走进了校园。2017年起,越秀区推出了“我在越秀玩非遗”非遗体验班,共向市民大众提供了2400个学位。2018年8月,越秀区还编写并发布了岭南地区首套非遗教材。

  传承固然重要,保护更加需要。近年来,越秀区不断建设特色鲜明、历史和文化生态保持完整的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实验区,2018年还制定了《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规划》,初步建立了越秀非遗生态保护体系,搭建了非遗创意、展示、体验和推介四大平台,并取得了扎实成效。至2018年7月,越秀区已公布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有区级项目30个,其中省级10个,市级12个;区级传承人24名,其中市级传承人12名,省级传承人7名。

  文化不应该是固步自封的,流动的文化才更具生命力。连续多年,越秀区邀请外国友人参加“广府庙会”“广府文化旅游嘉年华”“二沙岛户外音乐季”“广州爵士音乐节”等活动;开展“广州古城游”“老外古城叹广府”等主题旅游;通过文化交流、文化创新平台的打造,实现“邀请全世界看越秀”和“在越秀观全世界”的视野和格局。未来,越秀区将打造成中外优秀文化因子集聚、展示、碰撞的大平台,在展示越秀区的文化魅力同时,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格局,以文聚气、以文提气。

  【打铜】【节目简介】

  苏伯与苏仔:不“打”不相识的亲父子

  一个是半辈子兢兢业业坚守传统的打铜“老师傅”,一个是坚持要炒亲爹鱿鱼的“新生代”接班人,两代人之间的较量从未停歇……《打铜》的故事就发生在“广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广州市越秀区。时代向前,日日更新,工艺不得不变,敢拼敢闯的基因一脉相承,终于把父子俩拉回同样的“初心”——打好一件铜,一起“撑广府”。在开放进取的“广府文化”中,这成为求变精神最真实的注脚。

  【榄雕】

  曾宪鹏:我用榄雕打造“毫米级”致远舰

  拇指大的榄核,到了非遗传承人“老曾”曾昭鸿的手里,就能变成一件件艺术品。相比师傅前辈,老曾最大的贡献是将榄雕技术从单核雕刻发展至多核镶嵌。他曾耗时四年多,创作出由200余颗榄核镶嵌而成的《中华世纪龙》。当榄雕技艺逐渐衰落,老曾的儿子曾宪鹏却选择逆势而行,甚至不顾父亲的反对,雕出极其复杂的抗日名舰致远舰。一门心思搞榄雕的曾宪鹏还发展出带有U盘功能的榄雕、动漫题材的榄雕,这些榄雕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写照。

  【广彩】

  许珺茹:我让广彩从博物馆“走”进现代生活

  70多岁的许恩福给自己起了个英文名叫Freeman,是个崇尚自由、不服输的老头儿。虽然自己的广彩作品早已进入博物馆,可他认为博物馆里的东西一样是每代都在变。当手艺人,就得学到老,做到老。在开放的家庭环境中,女儿许珺茹带着年轻人的创新思维,将许多现代生活中的元素和形象与广彩技艺相结合,延伸出广彩的装置性和装饰性。她设计的“广彩高跟鞋”结合了高跟鞋造型、广彩技法、绣花鞋纹样,成为广府庙会的“大明星”。不知不觉中,老手艺已开始交接……

  【通草画】

  苏昕:我在回流国宝中找到了旧广州

  海幢寺是清朝唯一对外开放的寺庙,又因建造宏伟精巧,当时的外商聘请了不少高级画师仔细临摹以供出口,逐渐演化出外销画这一门类。通草画是外销画中的重要代表,曾被外国人视作广州的明信片,后来逐渐失传。随着海幢寺收回一批流传海外多年的国宝级通草画,通草画被更多人重新认识。作为通草画传承人,恢复老手艺是苏昕的主要工作,她不仅联系到英国学者伊凡,拜台湾传承人张秀美为师,还从不同渠道研究和发展通草画制作技艺。如今,苏昕的通草画课程已推广至60多所学校的近10万名青少年,而她的通草画展览也正在筹备中……

 

编辑:直谅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