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月间书展陆续有来 书展热潮,去向何方?
香港书展现场 吴小攀 摄
观察 书展如何突破瓶颈
□吴小攀
第29届香港书展刚刚落幕。观摩了多届香港书展,说实话,现在差不多有点“审美疲劳”了。不仅是对审美形式的视觉疲劳,而且是对审美内容的疲劳。当然,这也是对海内外蜂拥而起的书展的大致观感。仅七八月间,就有香港书展、深圳图书博览会、广州南国书香节、上海书展接踵而至。在参加了去年香港书展的相关报道后,我在观察手记中提出,虽然香港书展有其创新性、特殊性,但在各种书展纷起的环境下,包括香港书展在内的各种图书展销会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景如何?并由此建议就开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新时代进行探讨,其核心是融合、创新。
作为坚持连续举办了29届的书展,香港书展作为样板,值得研究。据香港贸发局总裁助理张淑芬介绍,近些年几届香港书展的进场人数都突破了百万人次,人均消费800-900港元。每届书展文化讲座有三四百场之多,活动从场内延伸到场外,从每届确定一位年度作家到设定一个年度主题:2016年的主题是武侠文学、2017年的主题是旅游文学、今年的主题是爱情文学,并依照不同主题策划组织当年书展的相关活动。
香港书展将内地作为其重要的推广对象,在书展正式开场前,派出宣传团队到几个主要城市进行“路演”,其实就是考察不同地域文化,与当地媒体进行互动,为书展进行“预热”。为了吸引海外的读者到场,同时也是为了满足香港本地的英语读者需求,近些年来香港书展还开辟了英语专场,邀请不同国家作家到场开设讲座。为了吸引更多内地读者,还与特定省份联合开设专场活动,如举办粤剧现场表演等。
香港书展的成功无疑与香港贸发局作为主办单位有关,其官方背景从方方面面为书展的顺利举办提供了巨大支持,但据说骨干团队人数并不多,也就十几个人。在专业资本的运作体系中,人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香港人认真、专业、协作,注重细节,这种“狮子山”精神值得学习。
不可讳言,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的进一步融合,香港书展的特异性及其影响力也在经受考验。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时代,网上购书已相当普遍,这种集中售书、购书作为书展的原初作用已大大减弱,大卖场形式的书展意义何在?还有什么存在价值?香港因其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处在中西文化的交接点上,多元,创新,活力,并以其自由、开放、现代的城市风貌吸引着世界各地旅客,这是香港书展的天然优势。但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当内地尤其是邻近的珠三角迅速发展起来后,香港的这种特殊性有所减弱。
在这种新形势下,一种思路是继续张扬扩大自己的特色,另一种思路是利用自己的优势与周边城市融合,进而催生出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新聚合物——与其大家都在埋头办各自的书展,何不相互借鉴,甚至相互借力,将书展办成一个大湾区的巨型“秀”场?在这里,不仅卖书,卖版权,还可以搞产业联合,论坛研讨,推广区域城市形象,探讨新时代粤港澳大文化融合之路,这也许是众多书展突破发展瓶颈的方向之一。
数字技术在各个环节充分应用,全展场全展期面向读者销售
深圳书博会: 新时代新阅读
深圳书博会现场 朱绍杰 摄
7月19日至22日,第28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书博会”)在深圳举行。本届书博会主会场设于深圳会展中心,展会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同时在深圳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各设立一个分会场,展会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国内2000多家出版机构、采购商、图书馆应邀参展,展出新书23万种,举办各类活动数百场。
主题出版引人注目
作为十九大后举办的首届书博会,本届书博会如执委会副主任、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司长刘晓凯所说,突出主题阅读、弘扬主流价值,集中展现图书出版行业新成果。由此,无论从理念设定,还是从活动内容,本届书博会都体现了“新时代·新阅读”的主题。
近年来,主题出版越来越受到出版界及公众重视。一大批弘扬时代主题的精品出版物集中亮相,成为本届书博会的一大亮点。各展团重点展示主题出版物逾一万种,被央视新闻称赞“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全国图书精品展”集中展示了1200多种近2000册精品图书,重点推荐了《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等最新总书记著作及相关出版物。
在人民出版社展位里,“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重点图书”“总书记单行本及相关著作”“纪念改革开放 40周年重点图书”,以这三个主题为内容的红色大展板占据中心位置,格外引人注目。开幕当天,纪实文学《梁家河》亮相主会场,对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起点、实践起点和情感起点给予重要启示。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而创造了“深圳速度”的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书博会现场,“改革开放”无疑是出版物及多场文化活动的关键词。
围绕改革开放40年,北京出版集团推出了一批精品出版物。如中央党校杨秋宝教授主编的《2020:中国消除农村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研究》及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组织编写的《社会主义500年编年史》。另外,《中国道路的历史与走向》、《中关村创业史话》等集中反映改革开放40年时代风貌的图书此番也亮相深圳书博会现场。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们深圳四十年》一书由龙岗区龙城街道干部斯培森所著。该书以编年的方式,通过国事、家事、深圳事三条主线,清楚勾勒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路径选择。
本次展馆中展示面积最大的广东展团,专门设置陈列粤版精品图书和40年粤版好书,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正是围绕改革开放这一主题。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称:“这次我们带来357个品种的图书参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广东的出版史、社会变迁史以及改革开放40年发展史。”
“接地气,办实事”
相较于22年前,今天的深圳高新技术优势唱响全国。本届展会秉承“阅读永恒,载体创新”理念,展示“24小时无人智能书栈”“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书业创新成果,推动全民阅读和文化科技的融合,引领融合发展与数字化转型的方向。
展会期间,数字技术在各个环节得到充分应用。预约电子票券入场的市民约占主会场总客流量的50%,通过扫码自助购结算的销售额达53.23万元。展会期间,龙岗区分会场还创新推出全国首座智能化书城深圳书城龙岗城,集中展现了大数据、移动支付、人脸识别等最新科技手段在实体书业中的应用成果。
此外,本届展会共组织427项阅读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内涵深厚的传统活动,又不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尝试。其中,国家新闻出版署牵头组织的18项重点活动权威性强、影响广泛,“读者大会”“十大读书人物”“红沙发访谈”等经典品牌营造了高规格、高品位的文化体验。以深圳书城模式为代表的书业论坛强调创新,尤其注重“智能化”与“融合发展”等热门议题,积极引入相关技术装备与业态组合范式,构建了大视角、大格局的升级空间。曹文轩、杨红樱等部分名家见面会更创下单场读者破千人的阅读盛况。
本届展会按国家新闻出版署“展销结合,双效统一”的要求,大幅提高出版物销售比例,成为近年来首个实现全展期间均面向公众进行销售的展会,被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评价为“接地气,办实事”,是促进全民阅读重要的“改革举措”。据书业资深人士介绍,以往的书博会虽然也展销结合,但更侧重于展,一般都是在主会场里设置一小块作为销售区,或者在展会最后一天才对普通公众开放销售,而本届书博会却是全展场全展期面向读者销售。为了向市民读者提供实实在在的文化福利,书博会主会场统一以不高于8折的价格让利销售,后更为满足不断增长的购书需求将优惠力度调整至不高于7折。据组委会介绍,本届书博会共向市民读者让利约200万元。
第29届香港书展吸引104万读者入场
从香港阅读全世界
□吴 波
7月24日,为期七天的第29届香港书展落幕。记者从活动举办方香港贸发局了解到,书展七天展期吸引破纪录104万人次入场,书迷选购各类心仪书籍之余,还参与不同的文化活动,现场讲座、文艺廊展览等反应热烈,尽情享受阅读乐趣。
310场文化活动老少咸宜
香港贸发局副总裁周启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届书展继续得到广大市民的支持,展场内的国际文化村、文艺廊及舞台表演亦吸引大批市民参观及欣赏,共享这场文化盛宴。”
他提到,今年以“爱情文学”作为年度主题以及推介的十位作家,均是经过书展文化活动顾问团详细讨论而作的集体决定;顾问团同时选出十位具代表性的作家,希望透过介绍与主题相关不同年代的作者及作品,引起大众对这个题材的兴趣,从而提升书展推广阅读文化的效果,同时希望借着新晋作家的加入,带出传承的精神。
香港出版总会会长李家驹表示:“香港书展是城中盛事,是文化的大平台,愈趋多元化。很高兴见到今年文艺廊的年度主题展览,包含了不同年代的作家和作品,除介绍大家较熟悉的爱情文学经典作家外,又推介一些优秀的新生代作家。这些年轻作家有写畅销爱情小说成名的,也有在网络创作而广受欢迎的。这让不同年龄层、不同阅读口味的读者投入,也鼓励新晋作家,有助推广阅读、推动创作。”
记者了解到,书展七天展期,场内共举行了约310场老少咸宜的文化活动,包括多场“年度主题:爱情文学”讲座、名作家讲座、国际文化村表演、名作家朗诵会以及文艺廊小舞台的民族表演等。书展内的文化活动,连同由六月底开始于全港各区举行的“文化七月”,至今共举办超过640场文化活动,累计参与超过30万人次。
读者最爱:
小说、文学及旅游
记者在现场发现,相较于去年,今年各大出版社的图书重点更侧重于香港本土的文学以及流行文化的介绍和研究。其中,牛津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展位的新书相对来说看点更多,选题更大胆,分量较重。
据介绍,主办方于书展期间委托研究机构,抽样访问超过820位参观人士。绝大部分受访者在过去一年都有购买印刷书籍,全年平均消费为1412元,而受访者预算在书展的花费平均为810港元。最多受访者打算来书展购买最新书籍(79%),亦有41%的受访者希望来享受购书折扣优惠。
调查亦了解读者平日的阅读习惯。调查发现98%受访读者在过去一个月有阅读印刷书籍,平均阅读时数为22小时,与去年的调查结果相若。读者最常阅读的三类书籍种类分别为小说(64%)、文学(39%)及旅游(33%),其他最常阅读的书籍为自我增值、语文学习和宗教及哲学等。另外,有六成的受访者在过去一个月有阅读电子书,他们阅读电子书的平均时数为2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