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来源:金羊网 作者:龚卫锋 发表时间:2018-09-13 14:52

老爷子说书半世纪,留下无数经典之作;上世纪80年代,他首次将评书艺术带上电视,风靡一时;他曾说:“评书不仅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金羊网记者 龚卫锋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北京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单田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9月11日下午3时30分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逝世,享年84岁。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担任主任,刘兰芳、李金斗、李伟建等人组成的单田芳治丧委员会昨日在北京成立。单田芳先生告别仪式将于9月15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单田芳与刘兰芳、田连元、袁阔成并称为“评书四大家”,刘兰芳惊闻噩耗,异常悲痛,她回忆与单田芳交往的点滴时说:“与单田芳先生相识六十年,在鞍山曲艺团一起工作三十多年。几十年来风风雨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单田芳先生艺术精湛、工作勤奋,他把毕生的心血全用在了评书艺术上,创作播出了一百余部评书作品,对评书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评书的传承人,他的去世,是评书界的损失。”

出身曲艺世家

本想改换门庭

1934年12月17日,单田芳出生于辽宁营口一个曲艺世家。他的外祖父是最早闯关东的民间艺人之一,父亲弹三弦,母亲是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童年时,单田芳跟随父母在东北各处演出,历经战乱、饥饿。自小目睹卖艺赚钱的艰辛,单田芳从没想过继承曲艺事业,他说:“在台上指手画脚,摇头晃脑,让人家品头论足,我觉得不自在。尤其我们家三亲六故全都是说书的、唱大鼓的,所以我想改换门庭,学工学医。”

1953年,单田芳高中毕业后如愿考上东北工学院,却得了场大病,再加上父母离婚等家庭变故,单田芳不得不辍学回家。家人劝他,何必舍近求远,干脆说书吧,“无奈之下,我才被迫说书。”之后,他拜评书演员李庆海为师,走上说书之路。

从1955年参加鞍山曲艺团,到2007年宣布正式收山,单田芳为评书事业贡献了半个世纪。改革开放后,单田芳录制了他最为脍炙人口的长篇评书《隋唐演义》。他退休后,从鞍山到北京,当了“北漂”,他的影响力也随着“电视评书”这一新兴节目类型而家喻户晓。1993年,单田芳为北京电视台录了80回《七杰小五义》;1994年,又录了《百年风云》,此后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请他录了400集《薛家将》……1995年,他成立了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出了《三侠五义》《白眉大侠》《乱世枭雄》《水浒外传》等经典评书作品。

单老爷子称自己的字是“随性体”

单田芳曾出版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这本书记录了老先生精彩的一生,豆瓣评分有8.8分之高。在2012年的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典礼上,时年78岁的单田芳获得了终身成就奖。

单田芳自传

电视评书风潮

再创评书辉煌

单田芳曾经帮助评书在衰落之时,实现了再度繁荣。他利用电视媒体,让评书艺术扎根在一代老百姓心中。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单田芳为陕西电视台录制了一套电视评书,这是评书艺术第一次走上电视。

惊堂木一拍,白纸扇一抖

电视评书曾繁荣一时,上世纪90年代,“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的说法绝不夸张。但当时也是单田芳文化传播公司亏损最厉害的时候,公司总经理肖建陆在受访时说:“那时候不懂市场,当时全国播评书的电视台就十几家,我们录一集评书的成本是3500-5000元,一集评书20分钟,每分钟卖8块钱,一集160块钱,就算卖给10家电视台才1600块钱,电视评书录了大概一千多集,根本收不回成本。”随后,他们开始将评书转回广播市场,才实现盈利。2000年罹患胃癌接受手术后,单田芳仍继续创作并录制了20余部电视和广播评书作品,他曾说:“评书不仅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单田芳的很多评书作品,都变成了知名IP,被改编成影视剧。《隋唐演义》原是单田芳的经典评书作品,上世纪70年代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时曾有6亿听众。2013年,由严屹宽、姜武、张翰等主演的电视剧版,由单田芳担任出品人兼艺术总监,单田芳的二度创作也保证了这部剧的水准。据说当时剧组演员人手一份单田芳《隋唐演义》说书音频,没事就听。这部剧风评颇高,获了包括白玉兰奖在内的不少大奖。

评书作品《隋唐演义》被拍成电视剧

喜欢流行娱乐

博采众家之长

单田芳一生守护传统曲艺,但也能跟上时代步伐,对流行娱乐颇有爱好。他极为欣赏迈克尔·杰克逊:“迈克尔·杰克逊那一扭,扭得你神魂颠倒。”十年前韩剧在中国火爆的时期,单田芳把《大长今》《蓝色生死恋》《我叫金三顺》等剧看了个遍,他特别喜欢韩国演员张东健:“他的文雅举止和能说话的眼神都是演员功力深厚的体现。”其关门弟子肖璞韬曾透露:“师父还特别喜欢看国产电视剧,近年的几部大剧《芈月传》《琅琊榜》都看,知道的明星比我都多。”

年轻人喜欢的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汉字英雄》等,单田芳也没落下。不仅如此,单田芳还曾站上过内地综艺舞台,传播评书文化。2011年,单田芳参加了两档知名综艺节目:年初,他在《天天向上》描绘了一场酣畅淋漓的三英战吕布血战,让一旁的“天天兄弟”惊叹不已;年底,他在《年代秀》上说了一段评书,讲述自己2003年看刘德华演唱会的一段趣事,“呃的一声,休克了二十多个妇女。”成为当时观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单田芳在受访时曾说:“所有的新事物,我都很感兴趣。他们的演出我很欣赏,好东西可以吸收用到我的评书上。作为观众,我也希望他们能不断创新,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除了广泛接触流行娱乐,单田芳还身体力行,2012年代言了一款网游,备受关注,“游戏不是洪水猛兽”的一套说辞也引导了不少学生、家长正视游戏。

2006年,他开博客,2010年开微博,分享生活,发表评书作品,非常乐意和书迷们交流。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改编金庸的作品,单田芳回应:“金庸的作品近乎完美得‘风雨不透’,没有空间发挥。”

爱花茶爱小吃

最是性情中人

晚年的单田芳很享受生活,作息很有规律,早晨5点就起床,他说这时他的精神最好。先沏杯花茶,开始静思一天要做的事,然后读书、吃早点,接着就是准备些评书段子,下午几乎都出外活动。紧张忙碌的生活,让他无暇思考该怎样养生,“顺其自然不强求”也成了他的习惯用语。

单田芳非常喜欢喝花茶。多年前一次到南昌录评书,他特意带了一斤好花茶以备不时之需,可主办方又约他补录了《三侠五义》《薛家将》等节目,花茶喝完了,他四处买不到,只得以南方的大叶茶对付,他直言:“回北京后赶紧再换回花茶,感觉还是花茶香呀!”

单田芳爱旅游,喜欢吃各地小吃,像天津狗不理、大麻花,南京夫子庙的香干、香豆等,而最令他魂牵梦萦的则是东北的切糕、酸菜汤、大煎饼。他不爱饭局,常觉得推杯换盏索然无味,每次硬着头皮挨到曲终人散,他便赶紧一溜烟儿往家跑,“来找补点儿粥,就点儿炸馒头片,吃点儿老咸菜才算吃饱。”

单田芳晚年被逼出了一个“写字”的爱好,他曾笑称自己的字体是“随性体”:“总是有人想让我留下笔迹作为纪念,为了不至于太丢人,才被迫养成了练字的习惯。一把年纪了再拜师学字也没必要了,还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吧。”

泰斗相继辞世

评书何以为继?

2009年,单田芳被定为“评书”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近年来,单田芳不遗余力地推广评书艺术。在去世前四天,单田芳还在微博给女儿单慧莉宣传线上评书公开课,那句“亲们,多日不见,十分想念”竟成为他对书粉们最后一声问候。

与单田芳同列为“评书四大家”的袁阔成先生已于2015年去世,如今单田芳先生也已故去。随着泰斗相继离世,评书这门传统行当何以为继,也成为这两日坊间热门话题。单田芳曾在五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评书的确面临着残酷的现实:“这个行业确实不景气,书场越来越少,演员越来越少,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不只是年轻演员有问题,中老年演员也有问题。下功夫不够,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

编辑:Qiudong
数字报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金羊网  作者:龚卫锋  2018-09-13

老爷子说书半世纪,留下无数经典之作;上世纪80年代,他首次将评书艺术带上电视,风靡一时;他曾说:“评书不仅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金羊网记者 龚卫锋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北京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单田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9月11日下午3时30分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逝世,享年84岁。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担任主任,刘兰芳、李金斗、李伟建等人组成的单田芳治丧委员会昨日在北京成立。单田芳先生告别仪式将于9月15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单田芳与刘兰芳、田连元、袁阔成并称为“评书四大家”,刘兰芳惊闻噩耗,异常悲痛,她回忆与单田芳交往的点滴时说:“与单田芳先生相识六十年,在鞍山曲艺团一起工作三十多年。几十年来风风雨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单田芳先生艺术精湛、工作勤奋,他把毕生的心血全用在了评书艺术上,创作播出了一百余部评书作品,对评书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评书的传承人,他的去世,是评书界的损失。”

出身曲艺世家

本想改换门庭

1934年12月17日,单田芳出生于辽宁营口一个曲艺世家。他的外祖父是最早闯关东的民间艺人之一,父亲弹三弦,母亲是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童年时,单田芳跟随父母在东北各处演出,历经战乱、饥饿。自小目睹卖艺赚钱的艰辛,单田芳从没想过继承曲艺事业,他说:“在台上指手画脚,摇头晃脑,让人家品头论足,我觉得不自在。尤其我们家三亲六故全都是说书的、唱大鼓的,所以我想改换门庭,学工学医。”

1953年,单田芳高中毕业后如愿考上东北工学院,却得了场大病,再加上父母离婚等家庭变故,单田芳不得不辍学回家。家人劝他,何必舍近求远,干脆说书吧,“无奈之下,我才被迫说书。”之后,他拜评书演员李庆海为师,走上说书之路。

从1955年参加鞍山曲艺团,到2007年宣布正式收山,单田芳为评书事业贡献了半个世纪。改革开放后,单田芳录制了他最为脍炙人口的长篇评书《隋唐演义》。他退休后,从鞍山到北京,当了“北漂”,他的影响力也随着“电视评书”这一新兴节目类型而家喻户晓。1993年,单田芳为北京电视台录了80回《七杰小五义》;1994年,又录了《百年风云》,此后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请他录了400集《薛家将》……1995年,他成立了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出了《三侠五义》《白眉大侠》《乱世枭雄》《水浒外传》等经典评书作品。

单老爷子称自己的字是“随性体”

单田芳曾出版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这本书记录了老先生精彩的一生,豆瓣评分有8.8分之高。在2012年的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典礼上,时年78岁的单田芳获得了终身成就奖。

单田芳自传

电视评书风潮

再创评书辉煌

单田芳曾经帮助评书在衰落之时,实现了再度繁荣。他利用电视媒体,让评书艺术扎根在一代老百姓心中。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单田芳为陕西电视台录制了一套电视评书,这是评书艺术第一次走上电视。

惊堂木一拍,白纸扇一抖

电视评书曾繁荣一时,上世纪90年代,“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的说法绝不夸张。但当时也是单田芳文化传播公司亏损最厉害的时候,公司总经理肖建陆在受访时说:“那时候不懂市场,当时全国播评书的电视台就十几家,我们录一集评书的成本是3500-5000元,一集评书20分钟,每分钟卖8块钱,一集160块钱,就算卖给10家电视台才1600块钱,电视评书录了大概一千多集,根本收不回成本。”随后,他们开始将评书转回广播市场,才实现盈利。2000年罹患胃癌接受手术后,单田芳仍继续创作并录制了20余部电视和广播评书作品,他曾说:“评书不仅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单田芳的很多评书作品,都变成了知名IP,被改编成影视剧。《隋唐演义》原是单田芳的经典评书作品,上世纪70年代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时曾有6亿听众。2013年,由严屹宽、姜武、张翰等主演的电视剧版,由单田芳担任出品人兼艺术总监,单田芳的二度创作也保证了这部剧的水准。据说当时剧组演员人手一份单田芳《隋唐演义》说书音频,没事就听。这部剧风评颇高,获了包括白玉兰奖在内的不少大奖。

评书作品《隋唐演义》被拍成电视剧

喜欢流行娱乐

博采众家之长

单田芳一生守护传统曲艺,但也能跟上时代步伐,对流行娱乐颇有爱好。他极为欣赏迈克尔·杰克逊:“迈克尔·杰克逊那一扭,扭得你神魂颠倒。”十年前韩剧在中国火爆的时期,单田芳把《大长今》《蓝色生死恋》《我叫金三顺》等剧看了个遍,他特别喜欢韩国演员张东健:“他的文雅举止和能说话的眼神都是演员功力深厚的体现。”其关门弟子肖璞韬曾透露:“师父还特别喜欢看国产电视剧,近年的几部大剧《芈月传》《琅琊榜》都看,知道的明星比我都多。”

年轻人喜欢的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汉字英雄》等,单田芳也没落下。不仅如此,单田芳还曾站上过内地综艺舞台,传播评书文化。2011年,单田芳参加了两档知名综艺节目:年初,他在《天天向上》描绘了一场酣畅淋漓的三英战吕布血战,让一旁的“天天兄弟”惊叹不已;年底,他在《年代秀》上说了一段评书,讲述自己2003年看刘德华演唱会的一段趣事,“呃的一声,休克了二十多个妇女。”成为当时观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单田芳在受访时曾说:“所有的新事物,我都很感兴趣。他们的演出我很欣赏,好东西可以吸收用到我的评书上。作为观众,我也希望他们能不断创新,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除了广泛接触流行娱乐,单田芳还身体力行,2012年代言了一款网游,备受关注,“游戏不是洪水猛兽”的一套说辞也引导了不少学生、家长正视游戏。

2006年,他开博客,2010年开微博,分享生活,发表评书作品,非常乐意和书迷们交流。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改编金庸的作品,单田芳回应:“金庸的作品近乎完美得‘风雨不透’,没有空间发挥。”

爱花茶爱小吃

最是性情中人

晚年的单田芳很享受生活,作息很有规律,早晨5点就起床,他说这时他的精神最好。先沏杯花茶,开始静思一天要做的事,然后读书、吃早点,接着就是准备些评书段子,下午几乎都出外活动。紧张忙碌的生活,让他无暇思考该怎样养生,“顺其自然不强求”也成了他的习惯用语。

单田芳非常喜欢喝花茶。多年前一次到南昌录评书,他特意带了一斤好花茶以备不时之需,可主办方又约他补录了《三侠五义》《薛家将》等节目,花茶喝完了,他四处买不到,只得以南方的大叶茶对付,他直言:“回北京后赶紧再换回花茶,感觉还是花茶香呀!”

单田芳爱旅游,喜欢吃各地小吃,像天津狗不理、大麻花,南京夫子庙的香干、香豆等,而最令他魂牵梦萦的则是东北的切糕、酸菜汤、大煎饼。他不爱饭局,常觉得推杯换盏索然无味,每次硬着头皮挨到曲终人散,他便赶紧一溜烟儿往家跑,“来找补点儿粥,就点儿炸馒头片,吃点儿老咸菜才算吃饱。”

单田芳晚年被逼出了一个“写字”的爱好,他曾笑称自己的字体是“随性体”:“总是有人想让我留下笔迹作为纪念,为了不至于太丢人,才被迫养成了练字的习惯。一把年纪了再拜师学字也没必要了,还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吧。”

泰斗相继辞世

评书何以为继?

2009年,单田芳被定为“评书”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近年来,单田芳不遗余力地推广评书艺术。在去世前四天,单田芳还在微博给女儿单慧莉宣传线上评书公开课,那句“亲们,多日不见,十分想念”竟成为他对书粉们最后一声问候。

与单田芳同列为“评书四大家”的袁阔成先生已于2015年去世,如今单田芳先生也已故去。随着泰斗相继离世,评书这门传统行当何以为继,也成为这两日坊间热门话题。单田芳曾在五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评书的确面临着残酷的现实:“这个行业确实不景气,书场越来越少,演员越来越少,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不只是年轻演员有问题,中老年演员也有问题。下功夫不够,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

编辑:Qiudong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