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老课本之美

来源:金羊网 作者:子 沫 发表时间:2018-09-12 17:16

  

  看民国老课本很偶然,是在《读库》上先看了一个小长篇,细细读下来,只觉津津有味,清心润肺,用一个比喻,清泉石上流。很是奇怪,民国的小学教材,成年人读起来也能如此余香满口,不禁对那时编教材的人心怀敬意了,好的东西其实是不分年龄的,它是一种大美。

  《陪座》一课:“座上客/远方来/父陪客/食午饭/饭后出门/与客闲眺/前有青山/旁有流水。”

  短短几句,一碗一筷,一坐一眺之间,人情冷暖,绿水青山,亦静亦动,栩栩如生。语言简洁而有活气,婉转之间,意会无穷,真好。一如丰子恺的小画。

  看过一篇小文,《一站一坐一生》,一个人62年间每年拍一张照,举手投足之间,一生就过去了。沧海桑田,静悄悄地流过,年轮百般之味也许就是通过最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吧。

  “钮儿在家/客访其父/父适他往/儿邀客入/请客上坐/己在下位陪之/客有问/则谨答之/客去/儿送至门外/及父归/以客所言/告之于父。”

  短短数句,行事做人有礼有节的道理就很简白明了。小学二年级就开始教礼仪,小儿待人接物之间,才是家教所在,所谓礼节,不是送礼,而是说话行事的细节。这种和风细雨的教育如今是很少见了,连很多成年人都不懂了。

  再看《果园》一课:“吾家有园/遍种果树/培土甚勤/一年之间/先后开花/开落/结为果/累累满树/及熟/摘而食之/较买诸市中者/味尤鲜美。”

  配的插图是加厚白纸彩印的,过去几十年了,色彩仍然鲜明耐看,行内人说是用的天然矿物颜料,精细制版而成。教育不是硬教,而是教会一种顺应天时,四季分明,开花结果,种瓜得瓜,做足功夫。用邓康延的一句话就是民国老课本是满园的世界观。

  再看《镇定》一文:“王戎七岁/与人同观虎/虎忽大吼/观者皆惧/戎独不动。”

  小小人儿学会镇定自若,不露声色,真是难得,三岁看老,这也是教育的一种。不从众,不人云亦云,会分析,笼中虎,叫也不怕。这种教育让小小人儿心里有数,无需过多笔墨。

  这首《郊行诗》:“芳草如碧玉/野花如黄金/不用一钱买/采来衣上簪/青天净如洗/晚霞红似烘/始知天工巧/变化真无穷。”

  乡野的天然,原始的滋味,泥土的芳香,不花钱的快乐,开阔的世界观,朴拙的美感,种种都有了。

  再读《食笋》:“园中有竹/春日生笋/摘笋为羹/其味鲜美/我甚喜食之/父谓我曰/园蔬野菜/胜于鲜鱼肥肉多矣。”

  啧啧,父子之间的家常对话,节气,常识,饭食,价值观,童趣,一蔬一食之间,天然妙物婉转流淌,盈盈之间如雨后春笋。

  真喜欢这种民间的种种曼妙清简。

  《牧童》一课:“放学归来/在途中/遇一牧童/骑牛背/吹短笛/唱山歌/状甚快乐。”

  在交响乐狂轰乱炸时,倒更愿意听一支牧童短笛,有如天籁。那时候,什么事都不会用力过猛,一曲民谣,就是审美。多希望孩子们受到这种早期教育,把一生的审美都浸润在自然四季中,而不是认几个字,读几篇文。现如今,音乐变成了钢琴几级考试,变成了技巧,独独失去了天然韵律。演奏音乐的人早都没了音乐的情境和心境,没有内心流淌的诗意,音乐早都不是音乐了。

  还有这样有趣的一课《蝴蝶与花》:“百花开/蝴碟来/百花香/蝴蝶忙/百花零落/蝴蝶寂寞/蝴蝶无事做/终日恋花朵/一旦春去花落尽/寂寞光阴如何过。”

  这种烂漫翩翩的篇章只能出现在民国的课本里,因为那时候的审美观,现代人是不能理解的,大好春光,蜂飞蝶舞,各司其职,简单,形象,季节更替,寂寥感,代谢感,轮回感,花开一季,草木一秋,想像空间都有了。小孩子理解能力暂时有限,但审美想像力留在那里了,谁说不是福泽?

  民国老课本,我爱读的篇章太多了,好的东西是最朴实简单,也肯定是美的。

  又如这篇《老梅树》:“小窗外/有梅树/方开花/我欲折之/干大枝高/手攀不及/母谓我曰:此树乃汝父所种/比汝大数岁/故甚高也。”

  一幅窗前的树荫图,小儿和母亲,关于种树和做人,道理都有了。

  还有这篇《天然之美》:“邓氏姐妹性情不同/姐喜清洁谓清洁为美/妹喜装饰谓装饰之美/二人争论不决,乃问于母,母曰:清洁为天然之美,且有益于卫生/装饰为人工之美/复近奢侈/吾以清洁为佳。”

  普通的家常话,没有结论,只是引导,大美是一种天然,审美观的引导是多么重要。

  教育真的是点点滴滴,审美是儿时慢慢堆积的,很多成年人无审美力,也直接影响了下一代。

  

编辑:直谅
数字报

民国老课本之美

金羊网  作者:子 沫  2018-09-12

  

  看民国老课本很偶然,是在《读库》上先看了一个小长篇,细细读下来,只觉津津有味,清心润肺,用一个比喻,清泉石上流。很是奇怪,民国的小学教材,成年人读起来也能如此余香满口,不禁对那时编教材的人心怀敬意了,好的东西其实是不分年龄的,它是一种大美。

  《陪座》一课:“座上客/远方来/父陪客/食午饭/饭后出门/与客闲眺/前有青山/旁有流水。”

  短短几句,一碗一筷,一坐一眺之间,人情冷暖,绿水青山,亦静亦动,栩栩如生。语言简洁而有活气,婉转之间,意会无穷,真好。一如丰子恺的小画。

  看过一篇小文,《一站一坐一生》,一个人62年间每年拍一张照,举手投足之间,一生就过去了。沧海桑田,静悄悄地流过,年轮百般之味也许就是通过最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吧。

  “钮儿在家/客访其父/父适他往/儿邀客入/请客上坐/己在下位陪之/客有问/则谨答之/客去/儿送至门外/及父归/以客所言/告之于父。”

  短短数句,行事做人有礼有节的道理就很简白明了。小学二年级就开始教礼仪,小儿待人接物之间,才是家教所在,所谓礼节,不是送礼,而是说话行事的细节。这种和风细雨的教育如今是很少见了,连很多成年人都不懂了。

  再看《果园》一课:“吾家有园/遍种果树/培土甚勤/一年之间/先后开花/开落/结为果/累累满树/及熟/摘而食之/较买诸市中者/味尤鲜美。”

  配的插图是加厚白纸彩印的,过去几十年了,色彩仍然鲜明耐看,行内人说是用的天然矿物颜料,精细制版而成。教育不是硬教,而是教会一种顺应天时,四季分明,开花结果,种瓜得瓜,做足功夫。用邓康延的一句话就是民国老课本是满园的世界观。

  再看《镇定》一文:“王戎七岁/与人同观虎/虎忽大吼/观者皆惧/戎独不动。”

  小小人儿学会镇定自若,不露声色,真是难得,三岁看老,这也是教育的一种。不从众,不人云亦云,会分析,笼中虎,叫也不怕。这种教育让小小人儿心里有数,无需过多笔墨。

  这首《郊行诗》:“芳草如碧玉/野花如黄金/不用一钱买/采来衣上簪/青天净如洗/晚霞红似烘/始知天工巧/变化真无穷。”

  乡野的天然,原始的滋味,泥土的芳香,不花钱的快乐,开阔的世界观,朴拙的美感,种种都有了。

  再读《食笋》:“园中有竹/春日生笋/摘笋为羹/其味鲜美/我甚喜食之/父谓我曰/园蔬野菜/胜于鲜鱼肥肉多矣。”

  啧啧,父子之间的家常对话,节气,常识,饭食,价值观,童趣,一蔬一食之间,天然妙物婉转流淌,盈盈之间如雨后春笋。

  真喜欢这种民间的种种曼妙清简。

  《牧童》一课:“放学归来/在途中/遇一牧童/骑牛背/吹短笛/唱山歌/状甚快乐。”

  在交响乐狂轰乱炸时,倒更愿意听一支牧童短笛,有如天籁。那时候,什么事都不会用力过猛,一曲民谣,就是审美。多希望孩子们受到这种早期教育,把一生的审美都浸润在自然四季中,而不是认几个字,读几篇文。现如今,音乐变成了钢琴几级考试,变成了技巧,独独失去了天然韵律。演奏音乐的人早都没了音乐的情境和心境,没有内心流淌的诗意,音乐早都不是音乐了。

  还有这样有趣的一课《蝴蝶与花》:“百花开/蝴碟来/百花香/蝴蝶忙/百花零落/蝴蝶寂寞/蝴蝶无事做/终日恋花朵/一旦春去花落尽/寂寞光阴如何过。”

  这种烂漫翩翩的篇章只能出现在民国的课本里,因为那时候的审美观,现代人是不能理解的,大好春光,蜂飞蝶舞,各司其职,简单,形象,季节更替,寂寥感,代谢感,轮回感,花开一季,草木一秋,想像空间都有了。小孩子理解能力暂时有限,但审美想像力留在那里了,谁说不是福泽?

  民国老课本,我爱读的篇章太多了,好的东西是最朴实简单,也肯定是美的。

  又如这篇《老梅树》:“小窗外/有梅树/方开花/我欲折之/干大枝高/手攀不及/母谓我曰:此树乃汝父所种/比汝大数岁/故甚高也。”

  一幅窗前的树荫图,小儿和母亲,关于种树和做人,道理都有了。

  还有这篇《天然之美》:“邓氏姐妹性情不同/姐喜清洁谓清洁为美/妹喜装饰谓装饰之美/二人争论不决,乃问于母,母曰:清洁为天然之美,且有益于卫生/装饰为人工之美/复近奢侈/吾以清洁为佳。”

  普通的家常话,没有结论,只是引导,大美是一种天然,审美观的引导是多么重要。

  教育真的是点点滴滴,审美是儿时慢慢堆积的,很多成年人无审美力,也直接影响了下一代。

  

编辑:直谅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