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103岁高龄的马识途先生讲故事

来源:金羊网 作者:邓琼 发表时间:2018-09-10 16:12

马识途,1915年生,原名马千木,重庆忠县人。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一直在湖北、四川等地从事地下党工作,任枣阳县委书记、鄂西特委书记、川康特委副书记等职。1941年,他奉命考上西南联合大学,组织学生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川西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四川省建设厅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59年开始文学创作,陆续著有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夜谭十记》,长篇纪实文学《沧桑十年》《在地下》等,另有短篇小说集、散文集、杂文集若干,出版《马识途文集》(12卷),担任过四川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

八年前,姜文导演的电影《让子弹飞》将小说原著《夜谭十记》和老作家马识途与大众文化的关系陡然拉近;今年,103岁高龄的马老依旧“大动作”不断:除了十月将赴北京举办个人书法展和《马识途文集》出版发布会外,还有《夜谭续记》小说出版、《没有硝烟的战场》电视剧开拍、古文字研究札记完稿……

临着一窗夏日浓荫,在马识途成都的家中,他以浑厚开朗的笑容、诙谐的四川口音接受了金羊网记者的访问。

当“地下党”顺便收集故事

可以说,《夜谭十记》是马识途最为今人所知的文学作品。他告诉记者,1982年出版的这本书,是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的韦君宜(她也是和马识途一起在白区从事过地下党工作的“老战友”)促成的。“身为隐蔽战线的共产党员,要搞革命,我用过各种职业来掩饰真实身份,当过小公务员和行商走贩,还做过流浪汉,跟三教九流的人都有往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就听到了这些奇闻异事,摆出了千奇百怪的‘龙门阵’。这是多么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呀,所以我把它们写成了书。”

马老说,出书之后很红火,其实他头脑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于是,韦君宜又来跟他商量,不如借鉴薄伽丘《十日谈》那样的形式,搞一个《夜谭文学系列》。可惜后来韦君宜身患重病不幸去世,马识途当时仍公务繁忙,这件事就放下了,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

去年,马老被查出肺癌住院。出人意料的是,他除了积极配合治疗,竟开始争分夺秒,加紧撰写已动笔的《夜谭续记》。今年,老人家战胜病魔,同时也完成了这部作品。“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已来成都和我商量过出版的事宜,我女儿正在帮我作最后的校对,可能过几个月就能出版了。”他说,“续记”采取的仍是之前“十记”的基本框架,以十位基层公务员“摆龙门阵”的方式来讲故事,但这回讲述人中出现了女性,而且有一半的故事发生在解放后。“要讲好故事,首先要能够吸引到人来读。我在民间了解太多会讲故事的人,希望向他们学习,把革命的思想性和世俗的传奇性结合起来。”马老说,常常在夜里还会梦到故事里的人物,自己在与他对话。

马识途在成都家中

书法高古自谦业余

书法是马老生活中的另一个主角。记者到访之时,他刚刚为下月将在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个人书法展挑好了作品,安排装裱。

马识途说,他挑选的这次要展出的书法作品基本未曾公开过,还有一些是百岁后的作品。他从六岁发蒙,私塾的老夫子就要求每天写大字,他主要临写的是汉魏碑帖,后来常年习写的是隶书。旁人都赞叹他的书法笔力苍劲高古,有大家风范,可是马识途总笑眯眯地说:“这是业余爱好,写字为了娱乐自己。我不是一个书法家,只是不成器的作家。”

西南联大的那些大师们

此番探访,老人家最兴奋之处要数谈到他在西南联大的经历。沈从文、闻一多、朱自清、唐兰……虽然马识途当时是以学生身份为掩护的“职业革命者”,但这些名师们的开明与博学常留在他心头。

金羊网:您热爱文学,是从西南联大开始的吗?

马识途:我原先考的是外文系,学了两年。后来转到了中文系,学过一些语言文字的科班知识,受过写作的训练,但我主要还是做革命工作。

金羊网:那时的西南联大中文系绝对是名师荟萃啊,您都记得上过谁的课?

马识途:我听过沈从文的课。沈先生本身就不太会讲话,站在那里笑眯眯的,也不是很系统地讲文学、讲创作,多数谈些文坛故事、文坛矛盾等。我们有个姓张的女同学,也是进步学生,她选了沈从文的课,但觉得老师没有认真地讲创作,就当堂提出批评:“我们是来听创作课,你只讲文坛那些纠纷啊扯皮的,我们不想听这些东西!”这样的学生质疑老师,当时在西南联大是很普遍的事情。她当场把听课证扔了,说“我不要你这两个学分了”,然后就退出去了。但最后好像沈先生还是给了她学分。

闻一多先生也是我的老师,我跟他关系很亲近。他的侄儿也是革命者,黎智(闻立志)是鄂西特委下面的一个县委书记,后来去了延安。黎智与我是同志,有这层关系,闻一多就知道我的政治面目。我经常陪他一起回家,或者在他家聊天。他说过,想去延安看看共产党的领导到底是怎么个情况。后来,闻先生参加民盟成为重要领导,我作为共产党员,跟他在政治上有正式的联系,经常一起讨论问题。昆明的“一二一”学生运动,就是中共和民盟联合起来策动的。

金羊网:那么,闻一多先生授课怎么样?

马识途:我选了闻一多先生的课,唐诗、楚辞等几门。我当时很忙,革命工作很多,他也表示理解,说有些课你可以不来、最后给你及格就行了。闻一多的课堂挤得人山人海的,教室里满了,外面窗台上、走廊里都是人,不仅有学生,还有老师、其他大学的老师。他开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讲自己研究的东西,越讲越激动,兴奋得不得了!感情非常充沛,还会唱起来。

还有,朱自清先生教我们散文,但他从不讲自己的创作,不提自己的名篇,而是讲授散文的基本知识,很谦虚。人家来问《荷塘月色》,他都不愿意谈。

金羊网:那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位老师?

马识途:是唐兰先生。我学的是语言文字专业,所以选了唐兰的说文解字、甲骨文课,当然还有陈梦家的金文课、罗常培的声韵学,他们都很有名,是领军人物。我跟着他学了一年《说文解字》,他也不是一个一个字按照书来讲,而把自己研究古代文字的心得拿来分享。但他说,你们不要给我拿去发表,我也不发表,现在还不够成熟。

我们那个专业只有五六个人,老师一边讲,学生也参与讨论研究,课堂上很活跃。记得唐先生对于“中”字的解释有自己一套,认为《说文解字》里解为“内也”是错误的!他说,甲骨文里“中”字的写法,除了我们看见的现有“中”的字形,上下要有两撇“飘飘”(如下小图)……这是古时候打仗,军营中间竖起的一根大旗杆,旗杆上有旗;中间的框就是刁斗,人坐在里面可以瞭望观察,防备敌人。这根旗杆是最重要的所在,整个军营以它为中心。前两年我看报纸上的报道说,陕西地下出土的古物青铜器铭文上,发现了最早的“中国”二字组合,那个“中”字,与唐先生描述的完全一致。

我对唐兰先生的课印象很深,本来做了很好的笔记,一直保留到“文革”时,可惜被抄走了。今年我写完小说,想记下一些西南联大的教授们讲过的东西,现在先写的是《唐兰<说文解字>讲课拾遗》和我的心得《马氏古文字拾遗》,差不多要结束了。

马识途书法作品

正宗“地下党”谈“谍战”

话题转回到今年要开拍的电视剧《没有硝烟的战线》上,这是源自马老根据战友黎强真实的地下斗争经历创作的同名电视文学剧本。但对于记者将其概括为“谍战剧”,马识途并不认可,他觉得不应该将中共地下党员和海外间谍等量齐观。

马老也看过一些相关影视作品,他觉得,有些编剧实在是无视当年的隐蔽战线斗争规律。“怎么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人能随便和延安来的人交往?怎么能和地方上的同志随时联系?那不是找死吗?国民党特务也不是豆腐渣,我们的原则很重要一条就是‘不要轻视敌人’。”

马老的女儿马万梅女士还拿出一本作品《在地下》,这是马老在当年“文革”的交代材料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堪称“白区地下党工作手册”。稍稍看去,目录中就可见“盯梢和脱捎”“旅行要事”“伪装和伪造”等操作性很强的章节。马老说,希望这本书为创作人员提供一些有用的素材,至少可以减少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缺憾。马万梅介绍,此前就曾有编剧亲自上门请教马老,而且在创作中参考了这本书中的内容,后来电视剧大热,其中不难发现男主角躲避追踪时用的关键招数就从该书中而来。

编辑:直谅
数字报

听103岁高龄的马识途先生讲故事

金羊网  作者:邓琼  2018-09-10

马识途,1915年生,原名马千木,重庆忠县人。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一直在湖北、四川等地从事地下党工作,任枣阳县委书记、鄂西特委书记、川康特委副书记等职。1941年,他奉命考上西南联合大学,组织学生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川西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四川省建设厅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59年开始文学创作,陆续著有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夜谭十记》,长篇纪实文学《沧桑十年》《在地下》等,另有短篇小说集、散文集、杂文集若干,出版《马识途文集》(12卷),担任过四川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

八年前,姜文导演的电影《让子弹飞》将小说原著《夜谭十记》和老作家马识途与大众文化的关系陡然拉近;今年,103岁高龄的马老依旧“大动作”不断:除了十月将赴北京举办个人书法展和《马识途文集》出版发布会外,还有《夜谭续记》小说出版、《没有硝烟的战场》电视剧开拍、古文字研究札记完稿……

临着一窗夏日浓荫,在马识途成都的家中,他以浑厚开朗的笑容、诙谐的四川口音接受了金羊网记者的访问。

当“地下党”顺便收集故事

可以说,《夜谭十记》是马识途最为今人所知的文学作品。他告诉记者,1982年出版的这本书,是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的韦君宜(她也是和马识途一起在白区从事过地下党工作的“老战友”)促成的。“身为隐蔽战线的共产党员,要搞革命,我用过各种职业来掩饰真实身份,当过小公务员和行商走贩,还做过流浪汉,跟三教九流的人都有往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就听到了这些奇闻异事,摆出了千奇百怪的‘龙门阵’。这是多么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呀,所以我把它们写成了书。”

马老说,出书之后很红火,其实他头脑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于是,韦君宜又来跟他商量,不如借鉴薄伽丘《十日谈》那样的形式,搞一个《夜谭文学系列》。可惜后来韦君宜身患重病不幸去世,马识途当时仍公务繁忙,这件事就放下了,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

去年,马老被查出肺癌住院。出人意料的是,他除了积极配合治疗,竟开始争分夺秒,加紧撰写已动笔的《夜谭续记》。今年,老人家战胜病魔,同时也完成了这部作品。“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已来成都和我商量过出版的事宜,我女儿正在帮我作最后的校对,可能过几个月就能出版了。”他说,“续记”采取的仍是之前“十记”的基本框架,以十位基层公务员“摆龙门阵”的方式来讲故事,但这回讲述人中出现了女性,而且有一半的故事发生在解放后。“要讲好故事,首先要能够吸引到人来读。我在民间了解太多会讲故事的人,希望向他们学习,把革命的思想性和世俗的传奇性结合起来。”马老说,常常在夜里还会梦到故事里的人物,自己在与他对话。

马识途在成都家中

书法高古自谦业余

书法是马老生活中的另一个主角。记者到访之时,他刚刚为下月将在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个人书法展挑好了作品,安排装裱。

马识途说,他挑选的这次要展出的书法作品基本未曾公开过,还有一些是百岁后的作品。他从六岁发蒙,私塾的老夫子就要求每天写大字,他主要临写的是汉魏碑帖,后来常年习写的是隶书。旁人都赞叹他的书法笔力苍劲高古,有大家风范,可是马识途总笑眯眯地说:“这是业余爱好,写字为了娱乐自己。我不是一个书法家,只是不成器的作家。”

西南联大的那些大师们

此番探访,老人家最兴奋之处要数谈到他在西南联大的经历。沈从文、闻一多、朱自清、唐兰……虽然马识途当时是以学生身份为掩护的“职业革命者”,但这些名师们的开明与博学常留在他心头。

金羊网:您热爱文学,是从西南联大开始的吗?

马识途:我原先考的是外文系,学了两年。后来转到了中文系,学过一些语言文字的科班知识,受过写作的训练,但我主要还是做革命工作。

金羊网:那时的西南联大中文系绝对是名师荟萃啊,您都记得上过谁的课?

马识途:我听过沈从文的课。沈先生本身就不太会讲话,站在那里笑眯眯的,也不是很系统地讲文学、讲创作,多数谈些文坛故事、文坛矛盾等。我们有个姓张的女同学,也是进步学生,她选了沈从文的课,但觉得老师没有认真地讲创作,就当堂提出批评:“我们是来听创作课,你只讲文坛那些纠纷啊扯皮的,我们不想听这些东西!”这样的学生质疑老师,当时在西南联大是很普遍的事情。她当场把听课证扔了,说“我不要你这两个学分了”,然后就退出去了。但最后好像沈先生还是给了她学分。

闻一多先生也是我的老师,我跟他关系很亲近。他的侄儿也是革命者,黎智(闻立志)是鄂西特委下面的一个县委书记,后来去了延安。黎智与我是同志,有这层关系,闻一多就知道我的政治面目。我经常陪他一起回家,或者在他家聊天。他说过,想去延安看看共产党的领导到底是怎么个情况。后来,闻先生参加民盟成为重要领导,我作为共产党员,跟他在政治上有正式的联系,经常一起讨论问题。昆明的“一二一”学生运动,就是中共和民盟联合起来策动的。

金羊网:那么,闻一多先生授课怎么样?

马识途:我选了闻一多先生的课,唐诗、楚辞等几门。我当时很忙,革命工作很多,他也表示理解,说有些课你可以不来、最后给你及格就行了。闻一多的课堂挤得人山人海的,教室里满了,外面窗台上、走廊里都是人,不仅有学生,还有老师、其他大学的老师。他开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讲自己研究的东西,越讲越激动,兴奋得不得了!感情非常充沛,还会唱起来。

还有,朱自清先生教我们散文,但他从不讲自己的创作,不提自己的名篇,而是讲授散文的基本知识,很谦虚。人家来问《荷塘月色》,他都不愿意谈。

金羊网:那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位老师?

马识途:是唐兰先生。我学的是语言文字专业,所以选了唐兰的说文解字、甲骨文课,当然还有陈梦家的金文课、罗常培的声韵学,他们都很有名,是领军人物。我跟着他学了一年《说文解字》,他也不是一个一个字按照书来讲,而把自己研究古代文字的心得拿来分享。但他说,你们不要给我拿去发表,我也不发表,现在还不够成熟。

我们那个专业只有五六个人,老师一边讲,学生也参与讨论研究,课堂上很活跃。记得唐先生对于“中”字的解释有自己一套,认为《说文解字》里解为“内也”是错误的!他说,甲骨文里“中”字的写法,除了我们看见的现有“中”的字形,上下要有两撇“飘飘”(如下小图)……这是古时候打仗,军营中间竖起的一根大旗杆,旗杆上有旗;中间的框就是刁斗,人坐在里面可以瞭望观察,防备敌人。这根旗杆是最重要的所在,整个军营以它为中心。前两年我看报纸上的报道说,陕西地下出土的古物青铜器铭文上,发现了最早的“中国”二字组合,那个“中”字,与唐先生描述的完全一致。

我对唐兰先生的课印象很深,本来做了很好的笔记,一直保留到“文革”时,可惜被抄走了。今年我写完小说,想记下一些西南联大的教授们讲过的东西,现在先写的是《唐兰<说文解字>讲课拾遗》和我的心得《马氏古文字拾遗》,差不多要结束了。

马识途书法作品

正宗“地下党”谈“谍战”

话题转回到今年要开拍的电视剧《没有硝烟的战线》上,这是源自马老根据战友黎强真实的地下斗争经历创作的同名电视文学剧本。但对于记者将其概括为“谍战剧”,马识途并不认可,他觉得不应该将中共地下党员和海外间谍等量齐观。

马老也看过一些相关影视作品,他觉得,有些编剧实在是无视当年的隐蔽战线斗争规律。“怎么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人能随便和延安来的人交往?怎么能和地方上的同志随时联系?那不是找死吗?国民党特务也不是豆腐渣,我们的原则很重要一条就是‘不要轻视敌人’。”

马老的女儿马万梅女士还拿出一本作品《在地下》,这是马老在当年“文革”的交代材料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堪称“白区地下党工作手册”。稍稍看去,目录中就可见“盯梢和脱捎”“旅行要事”“伪装和伪造”等操作性很强的章节。马老说,希望这本书为创作人员提供一些有用的素材,至少可以减少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缺憾。马万梅介绍,此前就曾有编剧亲自上门请教马老,而且在创作中参考了这本书中的内容,后来电视剧大热,其中不难发现男主角躲避追踪时用的关键招数就从该书中而来。

编辑:直谅
新闻排行版